<p> </p><p> 一掬清泉,从巫山流出,跳下了山岗,穿过森林,汇千千溪水,纳无数水滴,在邵阳城步县境内聚集为河,唤作巫水。</p><p> 小河向北流,绕过石舟江,流过枞树脚,穿过潭木湾,来到犁头嘴,与清江河,舞水河合流,奔腾向大海。</p><p> 在两河相汇的地方,就是中国著名的古商城,湘西明珠-洪江。这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许多许多关于父母生活,奋斗的故事。</p><p> </p> <p> 上世纪三十年代。 </p><p> 湖南湘潭,一个叫曙光坪的地方,是父亲幼年时代生活的地方。</p><p> 那时候爷爷家很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一家人住在一间四面透风的茅草棚里。奶奶受不了这份罪,抛下二个只有几岁的儿子,离家而去。那个叫长伢子的就是我的父亲,叫运伢子的是我的叔叔,三人相依为命,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p><p>刚满八岁,父亲就跟着爷爷去做工,寒冷的冬天,双脚浸入水中,冻得通红,也要把地里收来的菜洗净,然后挑到城里去卖。长年累月的辛劳,爷爷染上了肺病,因无钱医治,丢下二个儿子撒手人寰。这一年父亲才十岁,叔叔也只有八岁。</p><p> 在湘潭城里学徒的叔爷爷,含泪安葬了爷爷,领着两个苦命的孩子到城里谋生。</p> <p> 三十年代的湘潭县城,也算繁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为了生活,父亲领着叔叔,当过报童,擦过皮鞋,一天下来,也能赚几个铜板,贴䃼家用。</p><p> 为了生活,十五岁那年,父亲拉起了黄包车。拉车是一件很辛苦的活,每天要穿街过巷,风里雨里。由于湘潭城道路并不平坦,坑坑洼洼,拉车得手脚并用,因此,黄包车在湘潭又称王八车。为了照顾年幼的叔叔,父亲拉车,又卖报,总是把他带在身边,遇到上坡,叔叔也伸出双手帮忙推车,兄弟二人就是这样,相伴相依,生活在湘潭县城。</p><p> 长沙战役打响,湘潭成为日本鬼子争夺的地方。拉丁抓伕,搞得人心惶惶,许多机关单位都迁到后方。看着个头不断长高的父亲,叔爷爷犯愁了,生怕父亲被抓壮丁,于是就有了让他们兄弟俩去寻找母亲的念头,可是兵荒马乱,俩幼小孩子又怎么去呢。</p><p> 随单位去安江工作的远房亲戚茂叔公这天来到叔爷爷家,带来了奶奶的消息,要求二兄弟去洪江,那里远离战争,很安全。叔爷爷权衡利弊,跟父亲商量,让他带着弟弟去洪江找自己亲生的母亲。久违了的母亲,在父亲大脑里印象非常模糊,但是听了叔爷爷的话,为了年幼的弟弟,他同意去找母亲。</p><p> 那时的逃难,叫做走日本,大批的来自江西,长沙等地的难民,携家带友,拥挤在通往雪峰山的道路上,父亲怀揣着几个玉米饼子和几块铜板,告别了亲人,带着叔叔走上寻亲的路,叔爷爷千叮咛,万嘱咐,一直把他们送出了城。</p><p> </p> <p> 去往洪江的路,泥泞而又曲折,时值清明,细雨茫茫,父亲领着廋弱的弟弟,艰难地走着。饿了,吃一张玉米饼,渴了,喝几囗山泉,困了,就在人家的屋檐下躺一躺,心里装着对母亲的思念,他俩一步又一步向前。</p><p> 走到雪峰山脚,带的干粮吃完了,几块铜板也花完,怎么办,看着饥饿难忍的弟弟,父亲无奈之下,向一位农妇伸出了求助之手。这位农民并不富裕,看到这俩可怜的孩子,立即将他们接到屋里,拿出蒸熟的红薯,给他俩吃。虽然只是普通的食品,他俩却吃得特别香甜。这一餐让父亲和叔叔记住了一輩子。十多年以后,父亲专程去了塘湾镇,去看望曾经帮助过他的农民,可是这位善良的好心人,已经过逝,父亲站在木屋前许久许久,才默默地离去。</p><p> </p><p> </p> <p> 带着好心人送的食品,父亲领着叔叔翻过了海拔1000多米的雪峰山,到达安江镇,之后沿沅江逆流而上,终于在一个黎明前,走到了洪江城。</p><p> 清清的巫水河边,父亲给叔叔洗了脸,换上了路上一直舍不得穿的长袍,走进了古商城。</p><p> 长长的巷子,高高的院墙,厚重的铁门,青青的石板路,是洪江古城的特征。按照好心人的指点,他们来到一个大院,扣响了门环,许久,门洞打开,一个管家模样的人伸出头来,问道,找谁?父亲递上茂叔写的字条,管家看了看,又把这俩兄弟打量一番,丢下一句话,等着,然后关上门洞。约莫半个小时,大门打开,管家端来两碗米饭,上面盖了几块猪肉,递过来说,孩子,快吃吧,吃完去深度浪溪冲找你舅舅吧。这一句话,象一盆凉水浇在头上,凉透了心。看着狼呑虎咽的叔叔,父亲一口也吃不下,牵着叔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是他们兄弟俩第一次来到洪江。</p><p>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父亲和叔叔终于到达深度,见到了舅公。</p><p> 看到两个苦命的孩子,舅公和舅婆流下了眼泪,父亲却如释重负,倒在床上睡着了。</p><p>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舅公坐在床前,一口接一口地抽烟,心事重重。看到父亲醒来,连忙张罗吃饭,又问起了湘潭的情况,最后,才问起了他有何打算。</p> <p> 其实在进山上的路上,父亲早已盘算好了,准备把叔叔安置好了,自己出去谋生活。他把想法跟舅公说了,沉默了许久,舅公开口了,说到,运伢子年纪小,就让他在这里给人家放牛,多少有口饭吃,你就自己去外面谋生活吧。</p><p> 地主家有两头牛,每天天刚刚亮就要牵到山上吃草,等到长工下地干活时牵给他们,自己才能去吃饭,下午牛犁完了地,又要牵着上山吃草,直到天黑才能回家。干活不累,但时间很长。父亲陪着叔叔放牛,慢慢开导他,让他适应独立生活,并且告诉他,只要自己在外面安定下来,就把他接去城里生活。</p><p> 三天后,父亲告别舅公一家,独自下山谋生活。安江镇,是当时黔阳县府所在地,父亲徒步走到了位于大沙坪的中国银行,找到正在上班的荗叔公,把寻亲的情况给他说了。望着眼前这苦命的孩子,荗叔公热泪盈眶,决定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再也不要去奔波了。</p><p> 荗叔公在银行做镶理,很快就为父亲谋到了一份差事,即在银行做行警,因为他个头高,形象也好。父亲做事很认真,每天早上上班,总是最先到,把营业厅打扫干净,柜台擦得一尘不染,然后站在门口,恭候客户光临。由于他勤快认真,很受其他职员的喜欢,有空闲时间,总是教他识字,写字,打算盘,这个从小就没有进过学堂门的孩子,这时才开始学文化。由于父亲悟性很高,一学就会,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银行职员都是他的启萌老师。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经评定父亲的文化知识达到高小毕业水平,而在山里放牛的叔叔进城没有参加扫盲,识字不多。</p><p> 父亲工作表现令荗叔公很赞赏,48年他托人给父亲说媒成亲,并韭菜园随近租房安家,使这个从小吃苦的孩子享受到家的温馨。</p><p> 可是不久,父亲供职的银行奉命迁往香港,荗叔公征求父亲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同去,但只有一个名额,看到刚建立的小家庭,和温柔闲惠的妻子,想到还在山里放牛的叔叔,他只能放弃赴港,选择留在安江。</p><p> 失去了工作,就没有生活来源,父亲不得不重操旧业,拉起了黄包车。安江的车不同,是脚踏三轮车,踩起来慢悠悠,因此又叫慢慢游。母亲则在家门口支了个小摊,做小菜生意。政府机关都迁走了,土匪乘机而来,这时的安江混乱不堪,民不聊生。父亲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难以为继。</p><p> 远在洪江的外公外婆得知父母生活的难处,十分着急,于是就和邻居商量,借用他家的小木船下游安江,把他们接来洪江,安置在廖码头租借的民房居住。</p> <p class="ql-block"> 接过外公给的两块银元,父亲开始盘算谋生之计了。廖码头位居巫水河畔,水势平缓,是停靠船只的好码头,上通繁华的正街,下连沅巫两河相汇的犁头嘴,确实是开店的好地方。看到走街串巷挑担吆喝的小贩,父亲突然想起开一家专卖蔬菜的小店,这样投资少,风险小。说干就干,自已动手,找来几根木头,钉成货架,买几个簸箕,几个筛子,一杆秤,打开大门就成了商店。</p><p class="ql-block"> 开业这天,父亲在门口贴上自己亲手所书的对联《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彰显老板做事的诚意。外公挑来自己种的小菜,成为他家第一个供货商,陆续其他人也送货上门,小店开张第一天就人来人往,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公平交易,无论亲疏都一视同仁,许多过去走街串巷挑担叫卖的农民,下午回家总是把剩余的菜挑回去,现在只要交到店里,父亲都会按质论价收购,免去了往回担的劳累。后来好多农民看到老板的诚意,直接运菜到店上,不用再去沿街叫卖了。</p><p class="ql-block"> 童叟无欺,不管老人还是小孩来店买菜,都足斤足两,决不两样。诚信经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带来了勃勃商机。随着菜店生意扩展,慢慢的有了剩余的菜,怎么办,父亲想到了湘潭老家做的泡菜,干菜,于是也开始尝试做。那时候家里面最多的物件就是坛坛罐罐,全部用来装菜,一时间,酸菜,泡菜,干菜,一应俱全,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意扩大,父亲又邀请几位朋友开分店,分别在新街,岩码头等地,父亲负责送货给他们,有钱一起赚。这几位老板从此时起一直跟着父亲干,直到公私合营,成为商业部门的正式职工。</p> <p> 1949年深秋,天下着濛濛细雨,临近夜晚,街上行人逐渐稀少,父亲已关门,正在清理卖剩的蔬菜,突然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打开大门,闪进两个人来,一个四十见外的络腮胡和一个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年长的开口说话,“老板,给口水喝”,父亲连忙把他们请进屋,让他们在灶间坐下烤火,并泡上自己采摘的香茶,看到他们饥渴难耐的样子,父亲马上吩咐母亲做饭,给他俩吃。一杯热茶,暖暖了身子,打开了话呷。络腮胡问道,老板,这时候怎么店铺都没有营业?父亲答道,这段时间,风传大军将至,有钱人都离开了,有的去了上海武汉,有的躲到乡下,外加土匪常来骚扰,所以谁也没心思做生意。</p><p> 饭做好了,家里没什么好菜,只有白菜萝卜,咸菜,这俩人吃得好香,看来是饿坏了。临走时络腮胡掏出钱来,要给饭钱,父亲连忙摆手说,不用不用,粗茶淡饭,何足挂齿。看到老板的诚意,络腮胡也就罢了。后来还是拿出来几块大洋,交给父亲,说麻烦你帮忙办点事,父亲答应了,尔后两人消失在夜幕之中。</p><p> 原来这人是委托父亲给他们买点大米和蔬菜,三日后来取。代人购物也是经常发生的事,小事一桩,父亲根据他的要求到米厂街买了几十斤大米,蔬菜自家店里就有,不需外购。一切备好,只等他们来取。</p> <p class="ql-block"> 三日后凌晨,洪江城郊传来了一阵阵枪声,老百姓吓得都不敢出门,直到中午时候,才有几个胆大的人上街溜达,父亲这时才开店铺门,不久看到几个身穿军装的人朝店面走来,为首的正是那个络腮胡,他连忙迎进屋里,说大米已经买好,蔬菜就在店子里面拿吧。络腮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好样的,今天就借你家灶屋用,做顿饭。父亲连忙说,好。这时父亲已经知道他们是人们传说的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随同来的士兵,放下行李忙乎起来。母亲也赶紧帮忙做饭,父亲又悄悄地去隔壁屠夫家买了几斤猪肉,做了个猪肉煮萝卜,大白菜,加泡菜。忙里偷闲,络腮胡这才自报家门,是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排长,姓杨,这小个子是班长,姓崔,都是北方人。为解放大西南从北方南下,屡建功勋,这次进山剿匪,为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交谈之中,父亲对解放军有了初步了解,感觉他们和蔼可亲,值得信任。</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一支部队来到了廖码头,他们整整齐齐列队,坐在屋檐下,炊事员和帮忙的街坊,抬出做好的米饭给他们送去。香喷喷的米饭,可口的菜肴,战士们吃得很香。饭后,按规定就在大街上宿营,父亲认为不可,急忙动员沿街店铺,打开店门,取下门板,让战士们好好地睡觉。这一夜,鸡不鸣,犬不吠,辛苦啦的士兵睡得好香。</p><p class="ql-block"> 天刚蒙蒙亮,习惯早起的父亲发现队伍已经开拔了,每家店铺的门板都已装好,不留一点垃圾,杨排长给父亲留下一张小纸条和两块银元作为菜金,悄悄地离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为之感动,一致称赞</p><p class="ql-block">这支队伍。</p><p class="ql-block"> 洪江解放了,人民群众在莲花地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人。</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了,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生活秩序恢复了正常,人民政府帮助大家安居乐业。父亲家的生意也恢复了正常。洪江山城经济快速复苏,军管会日夜巡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街政府组织老百姓上夜校,识字扫除文盲。那时候的课本就是手刻油印,非常简单,内容是洪江古商城的七冲八巷九条街,和四个街道街长的名字,以识字多少来定文化程度,父亲经过扫盲学习,识字超过千字,达到高小文化,母亲因为要照看小孩无法参加扫盲学习而终身文盲。</p><p class="ql-block"> 这天天刚刚亮,习惯了早起的父亲开门营业,给市民提供早餐用菜,这时军管会的巡逻队来到了门前,领头的朝父亲行了个军礼,问候一声大哥你好!父亲定睛一看,这不是几个月前来过的崔班长吗,父亲连忙让进屋,唠起了家常,当听说杨排长在贵州锦平剿匪时牺牲时,流下了眼泪。八十年代末期,父亲出差到贵州,专程到剿匪纪念馆悼念这位剿匪英雄。</p><p class="ql-block"> 小崔工作就在洪江,分管新街片区的治安,经常到店里来看望父母,父母逢年过节常邀请他来家一起吃饭,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之余,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思想进步,深受领导的器重,也得到老百姓的一致称赞。抗美援朝开始,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亲因为已经成家未能报名参战,但他积极动员各店老板,出钱出力,当时洪江工商界捐款购买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父亲一人就捐款十万元(旧币)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p> <p class="ql-block"> 廖码头的一场大火把沿街商铺全部烧毁,父亲一样遭受了灭顶之灾,政府干部组织群众自救,帮助父母搬家,安罝在巫水河边的姜鱼街居住,没了店铺,设立了摊贩市场,让这些受灾的居民有了集中的经营场所,以后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塘圫市场。</p><p class="ql-block"> 五六年公私合营,父亲和他的生意合伙人带头成立了小商小贩联合会,并在中山路小学旁成立了蔬菜合作加工厂,大家用自家的生产工具簸箕筛子,镡镡罐罐投资入股,组织起来生产,销售,确保市民蔬菜供应,父亲被大家推举成为第一个公司经理。他们是新中国最早的纳税人,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增砖添瓦。</p><p class="ql-block"> 五六年洪江市工商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父亲以小商联代表身份出席会议。五八年湖南省供销系统先进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父亲当选为先进个人。会议结束后,父亲专程回了一趟湘潭老家,看望叔爷爷和其他叔伯兄弟姐妹,父亲的到来,他们都很高兴,叔爷爷说终于可以告慰早逝的爷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姜鱼街地势太低,每年巫水河都要涨几次洪水,淹没住房和摊位。每次涨水,都是外公家划船前来救助,排忧解难,父母亲都非常感动,这份血浓于水的情谊一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街政府领导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启动了搬迁,把父亲家安排在离巫水河较远的寿佛巷居住。这里是旧社会资本家住过的房子,高墙小院,环境舒适,可见领导对父亲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为报答领导的关怀,父亲的工作很努力,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五八年市里组织建党积极分子去安江党校学习,一行十多人,在寨头河过渡时由于风浪太大,船突然翻了,一船人都掉到水中,这些人大多是南下干部北方人,都是旱鸭子,在水中挣扎,同船一起的父亲和其他人连忙扔掉行李,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救人,父亲一口气救起了六人。党校开班典礼会议上,父亲受到了地委书记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个从小就吃苦的孩子,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