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山海关(其一)

陈放

<h1><b>  山海关</b></h1><div>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关楼古建筑。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设卫,因设关在山海之间,故称山海关。关城东、南、西、北阳门分别称镇东、望洋、迎恩、威远。原四门均筑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即“天下第一关”门楼,面向关外,设防三重,即罗城、瓮城和城门。“天下第一关”城门楼重檐歇山顶,设68个箭窗。</div><div><b style="font-size: 20px;"><br></b></div><h1><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事记</b></h1><div> 1987年</div><div> 世界自然和文化保护遗产 </div><div> 1987年“万里长城—山海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保护遗产”名录。</div><div><b style="font-size: 20px;"><br></b></div><div><b style="font-size: 20px;"> 综合概述</b><br></div><div> 山海关:山海关是秦皇岛市的一个辖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境内长城26公里。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6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div><div><br></div> <h1><b>  自然气候</b></h1><div> 气候属东部季风暖湿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73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厘米,最大冻结深度85厘米,空气平均相对湿度62%。</div><div><br></div><h1><b> 地理位置</b></h1><div> 山海关位于中国东北部渤海湾内,东经119°24’至119°51’,北纬39°48’至40°07’,是隶属于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区,在市之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自然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境内有石河、潮河、沙河等主要河流。</div><div><br></div><h1><b> 地名由来</b></h1><div> 据说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京城以北过塞之地围城设防,两年之内,必须完成。</div><div><br></div><div> 徐达,刘伯温二人领了旨,带着人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边塞。第二天,两人骑马登高寮望,寻找筑城的地方。要讲筑城,徐达是外行,他只会交兵征战,冲锋陷阵;围城设防,却不如刘伯温。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大了。徐达站在高处一看,连说:“好地方,好战场!”刘伯温却一声不响。</div><div><br></div><div> 第三天,他二人骑马又来这里,徐达又连声说:“好地方,难得的好地方啊!”刘伯温还是一声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骑马又来到这里,徐达又连连说:“好战场啊,好战场!”刘伯温还是不哼一声。徐达见状不解,忙问:“军师,我二人领昆来此围城设防,一连三日,你一言不发,到底为什么?”“为了大明江山!还为了你……”“为我?此话怎说?”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元帅,你看:北边燕山连绵,南边渤海漫天,在此筑起雄关,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徐达素知军师谋略高,就问:“你想修个什么样的?”刘伯温说:“这座城要比别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筑一座铁壁金城。”刘伯温又用马鞭朝四周一指,说:“元帅,这里既是个好战场,又是个好居处。你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达一听恍然大悟,想起军师说“还为了你”的话。徐达连连叫好,当日回营,二人连夜画图,第二天派将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动工。整整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关城竣工。</div><div><br></div><div> 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达、刘伯温回来了,就问:“二位爱卿回京,城池可筑成?”二人出班奏道:“托圣上洪福,可曾命名?”徐达、刘伯温二人一听,都愣住了。当时降旨,只叫筑城,未让命名呀!徐达心直,刚一张嘴,只见刘伯温跨前一步说:“臣等未敢妄动。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恩示吧!”朱元璋一听,把手一摆说:“好,就叫山海关!”</div><div><br></div><div> 从朝里回来,刘伯温随徐达到了徐府,对徐达说:“我不能再在朝为官了,我得走了”。徐达忙问:“干啥去?”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去游四海去吧!”徐达不解,说:“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从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关城,可谓劳苦功高,本该享荣华富贵,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会奏准的。”刘伯温说:“差矣!万岁如让咱共享荣华,就不会派咱俩边塞筑关城,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难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筑成私下命名,属目无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属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呀!”徐达大惑:“军师,你是说......”刘伯温手一挥说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帝与臣,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东的例子还少吗?”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军师,你一走了之,我怎么办?”刘伯温说:“你不能走,你要随朝伴驾,无论何时,不要离开万岁左右。赶你,你也不要离开。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让他们到山海关那个地方去吧。那里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连天,此处进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达说:“就照军师的话做。叫小儿去山海关。”正说着,闯进一员大将,姓胡名大海。他在帐外听到了徐、刘二人谈话,进屋就嚷:“元帅,我与你出生入死,驰骋疆场,如今公子要去山海关,我也打发一个孩子随他同行吧!”话没落音,大将常遇春又来了。刘伯温素知眼前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常遇春也坚持打发一个孩子同去山海关。</div><div><br></div><div>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按刘伯温所言,寸步不离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开国元勋,竟都糊糊涂涂地死在庆功楼火海之中。</div><div><br></div><div> 再说,徐达、胡大海、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到了山海关,定居安家。后来,这三家的后代,在山海关城里修了徐达庙,城东北修了胡家坟,城西南修了常家坟,都立了石人石马石牌坊。</div> <h1><b>  历史沿革</b></h1><div>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div><div><br></div><div>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div><div><br></div><div>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武举吴三桂等镇守过山海关。</div> <h1><b>  天下第一关</b></h1><h3>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h3><div><br></div><div> 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可到长城博物馆参观,那里将向您展示万里长城的古与今以及令人惊叹的实物展品。在古城内,品尝地方风味小吃,会使你的游兴大增,并领略到山海关的风土人情。</div> <h1><b>  临闾楼</b></h1><h3> 据《山海关志》记载:“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因建东罗城连接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 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h3><div><br></div><div> 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拨专款加以修复,1986年竣工。</div><div><br></div><div> 修复后的临闾楼坐落于长方形城台上。城台面阔25米,台高10米。临闾楼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双层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div> <h1><b>  牧营楼</b></h1><h3> 据《山海关志》记载:“牧营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建”与临闾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以后被废弃。</h3> <h1><b>  钟鼓楼</b></h1><h3> 山海关钟鼓楼明初由徐达建于城中之北,万历十四年,也就是1586年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钟鼓楼四孔穿心,十字相交分通四门。上建钟鼓二楼及文昌殿,三体合一,独具特色,非常罕见。钟鼓楼是山海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一直是政客活动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的中枢。</h3> <h1><b>  威远堂</b></h1><div> 威远堂即为东北角楼,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北角,与位于山海关城东南角的靖边楼互为辅助,遥遥相对。</div><div><br></div><div> 记载资料</div><div> 据《山海关志》记载:威远堂始建于明初。“明初徐武宁建关时欲于此建楼与南角楼并峙”,后因徐达(即徐武宁)进京未归,工程中途停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主事孙应元在角楼旧址上建立了“威远堂”</div><div><br></div><div> 战略地位</div><div> 威远堂战略防卫地位非常重要,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不同规模的修葺,清代以后,由于长城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逐渐丧失,威远堂也渐渐被废弃,现在仅存遗址。</div> <h1><b>  靖边楼</b></h1><h3> 靖边楼亦称东南角楼、东南台。靖边楼,是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据嘉靖十四年版《山海关志》记载:靖边楼始建于明初,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分别重修过。清嘉庆十年必建为奎光楼(亦称奎星楼)。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靖边楼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为了恢复山海关古城的雄姿,1958年国家拨专款修复靖边楼。1986年靖边楼修复工程竣工。  </h3><h3> 修复后的靖边楼基本上是仿明式建筑。整个楼体建于一个宽阔的城台上。城台主台体面阔43米,高11米,上建有30个垛口,26个射眼。城台中部内侧有宽9米的东西向马道与山海关城内相通,紧贴城墙一侧还设有宽2米的142步砖制台阶供行人上下,明初建时,是为了一旦战事来临兵士可及时登城就位,迎击敌人。   </h3><h3>城台之上是靖边楼。靖边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生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个,檐桁枋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h3> <h1><b>  东罗城</b></h1><h3> 伫足东罗城门外,一条道路纵贯东西,直通第一关。这条路就是东罗城大街,全长五百多米,是东罗城的唯一通道,是关内外的必经之路,史上有“两京孔道”之称。“两京”就是当时的京城(北京)和盛京(沈阳),称之为“孔道”,足见其狭。</h3><div> 道路两旁的城墙依旧,只是留下了弥补维修的痕迹。道路的右侧是一个极小的瓮城,容不下百人。我猜想,最初通往第一关箭楼的大门应该在瓮城里,而眼前的大门一定是后人为了交通便利拆毁了城墙开辟出来的。瓮城的西门洞,被封堵了一半,南门洞曾被全部封堵,有一部分已经倒下。瓮城斑驳的外墙,有的地方已经变了形,重新修补的地方与原有的部分外墙就那么不和谐地组装在一起。</div><div><br></div><div> 东门上原本建有“服远楼”,早已毁殁,如今在原处又重建了新门楼。新门楼显得英姿勃发,而旧有的墙洞却有不堪重负之感。放眼望去,在视线的尽头,就是雄伟的第一关箭楼。</div><div>东罗城城墙与其他地方不同,内墙是用三合土夯筑,外墙全部用长条石或者砖石垒砌。东罗城的文物价值,在于建城用砖上印有多种铭文。据考证,这些铭文均是当年筑城单位的名称与印模的年号。我国筑城的年代久,城池多,但是,类似东罗城这样满城满墙留下如此繁多印模的,还是十分少见。</div><div> </div><div> 据说,戚继光原来坐镇蓟州,他的部下杨四畏当上了蓟州的总兵元帅,他十分妒忌戚继光的才能。朝廷听信谗言,将戚继光调到边远之地——广东。杨四畏到山海关视察,见军民依旧按照戚继光多年的筑城方法——分段筑城,十分生气,命令混合筑城,并严令完工日期。如不分段筑城,根本无法完成他下的命令,然而,混合筑城又根本无法分段,所以他的命令带有明显的治罪性质。聪明的老兵想出主意,明着混合施工,暗地分段用砖,砖打印模,这样还是按戚大帅的主意筑了城,所有参与筑城 单位的名称都印到了城砖上。东罗城如期完工后,杨四畏前来验收,看到满墙都是印模,但因朝廷有令,不得拆除城墙上的砖,他当即便气得大病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了。</div> <h1><b>  王家大院</b></h1><h3> 王家大院是一个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个套院,18个展厅,是一个典型明清四合庭院。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清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王家兴盛于咸丰年间,到了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山海关民俗博物馆的展品,真实再现了古城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是滔滔历史长河形成的宝贵财富。 </h3> <h1><b>  镇远镖局</b></h1><h3> 山海关自古即为出关入关的必经之路,到满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由贸易的往来,各地区之间交易更趋频繁,为将各类物资安全送至目的地,甚至朝廷及官府运送饷银和家眷,也要委托地方的镖局护送。因而,山海关镇远镖局也就应运而生了。据说山海关镇远镖局为山东镇远总镖局的分号,镖局主人是王姓家族,人们都称他为王当家的,其家人在明末做过中军官,整个家族习文好武。</h3><div>山海关镇远镖局护镖地域和镖路主要是山海关至奉天、山海关至热河、山海关至赤峰、山海关至山西和山海关至口外等几条商道。王姓家人不仅自己当镖师走镖,兴旺时还雇佣镖师曾多达50余人。镇远镖局除陆路镖外还有“坐店、护院、守夜”等业务。</div> <h1><b>  总兵府衙署</b></h1><div> 总兵府衙署是景区的核心,左右两侧由八套豪华四合院宾馆四合院相拱卫,中间部分为衙署主体,由南至北分别为府前街、牌坊、影壁、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23任总兵祠堂等衙署建筑,最北侧为二堂、三堂文物保护遗址,遗址两侧为6座明末著名战役纪念馆。</div><div><br></div><div> 山海关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设山海关总兵一职,历23任总兵。如果说山海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山海关总兵府就是这座堡垒的指挥中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不尽的名人传奇,23任总兵官、兵部尚书袁崇焕、名将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等,都在这里留下过不可磨灭的足迹,诸多决定历史的重大事件均在此处谋划运筹。</div> <h1><b>  大悲院</b></h1><h3> 山海关大悲院,位于孔庙西侧,占地18亩,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拥有近600年历史,2006年完成复建。大悲院面南背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放生台,东西配殿依次为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h3><div><br></div><div> 山海关大悲院因为供奉大悲观音(即千手观音)而得名。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协助,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协助)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六观音之一。</div><div><br></div><div> 山海关大悲院古朴庄重、气势恢宏、规模大、品级高,历史上香火甚旺,一度是京东至东北地区最富盛名的佛教庙宇。随着佛教</div><div><br></div><div> 事业的蓬勃发展,佛教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从者如潮,山海关大悲院将成为国内外宾客净化心灵、祈望幸福、参观朝拜的理想之处 。<br></div> <h1><b>  孔庙</b></h1><div> 孔庙原名“圣庙”,亦称“先师庙”,位于总兵府西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由山海卫守备王整修建。经多次修缮和增建,至1572年,已成为一组布局严谨、殿宇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约12000㎡。</div><div><br></div><div> 历史上,孔庙每年都有大规模祭祀活动,祭祀组织者为当地最高行政官员,祭祀之际,庙内鼓乐齐鸣、香火缭绕、人潮涌动,气氛庄重而又热烈。</div><div><br></div><div> 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主殿堂。所谓“大成”,意为“集大成的思想巨擘”。庙内还建有魁星楼、崇圣祠、文昌宫等,是山海关区罕见的具有540年以上历史的祠殿建筑,1984年被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1><b>  关帝庙</b></h1><div> 关帝庙坐落于总兵府西侧、孔庙北侧。由御书楼、崇宁殿、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建筑组成。庙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仰之情。</div><div><br></div><div> 关帝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羽和“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一方水土、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div><div><br></div><div> 关帝庙历来是冀东最知名的祭扫关帝之地,游人向往,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复建修葺,整座庙宇更加壮丽辉煌,是古城游览观光的一处新亮点。</div> <h1>  <b>山海关长城博物馆</b></h1><h3>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位于山海关城内,天下第一关脚下,为一处精致的仿古建筑群,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全馆分设序厅、长城历史厅、长城军事厅、长城文化厅、山海关长城厅等6个展厅。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自1991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三大长城博物馆之一。</h3><h3><br></h3><h3>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一座以长城为主题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华夏脊梁"是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坐落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之南200米,占地1.2公顷,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1991年建成并开放,是一座以万里长城、特别是以山海关长城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与北京 八达岭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并称为我国三大长城主题博物馆。开放十几年来,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300多万余人次,是省、市、区三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div>  博物馆陈列面积1247平方米,全馆分设序厅、历史厅、建筑厅、军事厅、文化厅和山海关长城厅6个展厅8个展。馆内陈列内容集中展示了我国“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历史渊源、形式建制、人文风物、军事烽烟,特别是万里长城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的古代军事作用和 宏伟壮观的建筑艺术。其大量珍贵的长城文物和精美的模型、雕塑、图片及大型声光电为一体的“山海关文物沙盘”,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 万里长城山海关的历史魅力和现代风采,是我国以长城为主题的博物馆中之较具规模者,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div> <h1><b>  老龙头</b></h1><div> 老龙头坐落于河北省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老龙头是明代蓟镇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老龙头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div><div><br></div><div> 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3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div> <h1><b>  天开海岳碑</b></h1><h3> 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这块碑了。天开海岳四个字把老龙头美景作了高度概括。“开”字用的最好,可以做“开创”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成头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开”也可作“开拓”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美景在天地间展开。怎么讲怎么有理,怎么讲怎么有味。</h3><div><br></div><div> 这块古碑很古老,专家鉴定是唐碑,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薛礼碑”,虽然跟“薛礼(仁贵)”不一定有关系,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现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这块碑是赞美景色的,足可以证明老龙头成为游览名胜已有一千多年。</div><div><br></div><div>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相传英国侵略军占了老龙头后,看见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几匹马把它拉倒了。可是从这以后每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几夜,英国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这块碑重新树立起来。传说总是传说,事实是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它树立起来。“天开海岳”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div> <h1><b>  海神庙</b></h1><h3> 明、清两代,山海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石河口内的马头庄曾是运输军队、 粮盐的重要潮河港;又是长城入海的地方。山海壮丽,帝王、诗人经常到这里观海抒怀。从明初通海运开始,老龙头到石河口先后建有4座海神庙。在老龙头处的,叫“海神庙”,在石河口处的叫“天后宫”。这些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古代建筑,大都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之手,但遗址均在。1987年,在清基探查时发现了汉满两种文字对照镌刻“御批”和祭文的巨碑1块。 </h3><h3> 1988年,山海关区政府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丰富老龙头的景点内容,集资450万元,按原貌恢复了海神庙的建筑。修建后的海神庙,东距万里长城老龙头350米,主体建筑伸入海中124米,座南朝北。东西宽22米,三面环水。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南到北依次有重檐歇山顶后殿(天后宫)、左右卷棚顶碑廊(走廊)、歇山顶正殿(海神殿)、左钟楼,右鼓楼、硬山顶带耳房山门、左右幡杆、五孔桥、四柱三楼牌楼等建筑。此外庙宇四周围,有用花岗石料雕凿而成的石栏板,栏板之间有望柱。</h3> <h1><b>  山海行宫</b></h1><h3> 山海行宫是最近几年新建的景点,里面有琳琅满目的花纹雕刻,各种珍贵书画、花瓶等艺术品。展示了皇家行宫建筑的恢宏气势和富丽堂皇。</h3><h5><b><br></b></h5> <h1><b>  未完待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