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

无韦

<h3>小时候的夏天没有什么清凉工具,唯一有的就是蒲扇了。蒲扇是由蒲叶编成的,扇面多是棱型的或正方型的那种。蒲叶在小时候随处可见,在农村用处也极多。扎秧把,捆麦把,捆粽子,如搓成绳子,拖,拉,捆,绑什么的都要用到。</h3> <h3>天本蓝,水本清。春种秋收,冬冷夏热。小时候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天气也就该如此。现在人习惯了空调的凉快,于是便不能再忍受夏天的酷热了。人一旦懂得比较,问题就来了。现在人压力倍增,三分生存,七分来缘比较。比来比去心态难免失衡,自寻烦恼罢了。</h3> <h3>小时候夏天早上起来,带着眼眵,半睁着眼,嘴里含着牙刷,光着上身,背上搭条毛巾,穿着拖鞋吧嗒,吧嗒的来到小河边。小河水清澈见底,甜津津的。掏米洗菜的,洗衣服的,洗脸刷牙的早起的人在小河边早己忙碌起来!热闹中自有宁静!</h3> <h3>吃过早饭,太阳渐渐从东方升高,炙烤着大地。不管怎么热,田间地头的劳作是必须的。暑假里小孩子闲着没事,也是要帮着干点农活的。秧田里薅草,脚下淤泥一踩一冒,秧田里或田埂上常常遇到蛇,现在难得见到。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追肥,热得你喘不过气来,叶子划在胳膊上,火辣辣的疼。</h3> <h3>中午太阳似火球。天与地之间蝉鸣一片,此起彼伏,越热它叫得越欢。夏天早,中,晚三顿饭一般都在屋外面吃。中午在凉棚下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一家人围桌而吃。凉棚都是自家搭的,借用门前或屋后的一两颗树,再竖几根杆子,横梁是竹竿,用绳绑结实。上面辅些芦苇,蒲叶什么的,简易凉棚就算搭成了。</h3> <h3>吃过午饭,大人们都在地上辅上丝席,摇着蒲扇午觉了。小孩子们有得玩是睡不着的,小伙伴一叫就跑出去了。顶着烈日,用面筋粘知了的,用弹弓打鸟的,拿鱼叉追乌鱼的,上树掏鸟窝的,下河嬉水玩耍的,自有乐趣,便不觉着热。</h3> <h3>从小没什么吃的,但瓜果蔬菜不缺,自家园子里就有,几颗果树,几根瓜藤就能结很多,梨,桃,香瓜,面瓜,小瓜,西瓜一夏都吃不完。</h3> <h3>三伏天里通常是要晒一二个太阳小麦的,早上八九点钟晒场上湿气退尽就把小麦摊开,傍晚四五点钟太阳没落下抓紧收起。用簸箕一下一下装进蛇皮袋,扎紧袋口,抬屋里码好。此时己是汗流浃背。</h3> <h3>拿条毛巾直奔河边,河水上面温热,下面清凉,泡在水里很舒服。一直泡到大人等得不耐烦“小绝怂,还不来嘎吃晚饭”。</h3> <h3>晚饭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可以放松身心好好地息息了!左手板凳,右手蒲扇找个空旷的地方或是院子里或是马路上,然后人越聚越多,海阔天空,家长里短。从张飞到秦琼,从寇准到牛皋。评书里的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人讲的眉飞色舞,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恐怕刘兰芳,单田芳听了也会乐喷了点赞的。孩子们捉萤火虫,玩躲躲找三五成群,进进出出,跑跑停停不亦乐乎。</h3><h3><br></h3><h3>热气渐退,睡意渐浓,大人小孩陆陆续续回家睡觉了。凉棚下,竹床上,听蛙声一片,看月儿升起,偶尔远处会传来二胡声或笛声。有时临睡前家里会开个小灶,多是小公鸡夹疙瘩!长大后再没吃过这么鲜美的夜宵,无论什么厨师,什么地方都找不到!因为那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记忆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