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 (一个新闻记者的感悟)邓大端图文

邓大端

<h3>我庆幸我见证和参与记录这一伟大的时刻。三十年前(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广东处于开放改革前沿。变迁的点滴细微叫“新鲜事邮”。现在已经溶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那会要善于敏锐眼光。如今重新供之于众。温故知新。(全都原创作品)。中国开始引进了现代大型游乐场所。有了现代含义的旅游产业。三十年发展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社会生活。这是中国最早引进的深圳游乐场。深圳当地客家人拖家带口“逛新城”。</h3> <h3>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以人文题材的名信片《珠江风情》。以经济层面记录三十年前(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广东处于开放改革前沿。变迁的点滴细微叫“新鲜事邮”。现在已经溶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那会要善于敏锐眼光。如今重新供之于众。温故知新。(全都原创作品)。</h3> <h3>番禺十八涌,渔港的变迁。三十年前基围上开始有了砖结构的楼房,开始农村城镇化。十八涌还保留着渔村的风情。</h3> <h3>一张十分精彩的照片,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反映的是十-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牧牛景象。小学生放学后开牧自家的牛。此照片拍摄于海南东方八所。</h3> <h3>开放改革,百业待兴。广东改革开放前沿,当年广东省省长梁灵光为新兴行业——仙柏影楼开张剪彩。</h3> <h3>昔日河涌上住茅屋人家。一个穿着时尚醒目的港式童装的小孩好奇打量来访的摄影者。农村开始发生娈化,和香港往来的人来人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拍摄于80年代初的万倾沙。</h3> <h3>早晨珠江,母亲河。呈献中国改革开放朝气蓬勃的景象。摄影于1979年广东白鹅潭。</h3> <h3>文革十年间,中国百姓衣着的基本色调是蓝灰黑。开放改革尤如春风吹绿了大地,出现姹紫嫣红的新局面。艳丽多彩的衣服腾地出现。图片拍于1979年广东东莞虎门镇小学,雨中等待放学的小朋友。该图收纳为中国建国三十周年国际摄影展在全世界多国展出。</h3> <h3>这些被视作“ 资本主义尾巴”的个体经济悄然复甦。后相续出现了一广东著名的商业街“女人街”。再以后是大都市的繁华。再以后。。。?</h3> <h3>广宁竹乡。中国美丽乡村。</h3> <h3>欢快的影子。姐姐背着弟弟一路奔跑。留住了欢乐。这影像拍于东莞灯节。</h3> <h3>广东湛江,大海的彩云。</h3> <h3>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照片拍摄于广东贫困山區英德县的孩子们。如今孩子们的愿望实现了吗。在解放军阅兵的方阵中是否见到了他们的身影。</h3> <h3>广东小渔港,</h3> <h3>瑶山的节日。</h3> <h3>瑶山寨的一家子。</h3> <h3>夜看瓜档的孩子。老百姓可以上街摆卖了。孩子可以帮上点忙。拍摄于广东普宁街市。</h3> <h3>金色水乡。东莞,今天已经是中国最富庶们地方。</h3> <h3>挖泥建良田。摄于广东珠江农场。:70年代入选全国摄影的作品。</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4周年。籍此献给我的祖国。和祖国一起一成长的同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年采访拍摄此专题时的我。南方日报,广东画报记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