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我眼中的世界中心</h3><h3> 中午,旧城上空响起的穆斯林唤礼声,催促我们赶往圆顶清真寺。</h3><h3> 问了无数人,得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混乱答案抓狂中,我和W.L的耐心快被耗尽时,终于从一个以色列大兵那里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答案:在粪厂门排队(这名字很让人陶醉啊,别小瞧哦,它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可是第二大入口),中午1点可进入岩石圆顶清真寺参观,大兵诚不欺我也!💝</h3> <h3> 过了粪厂门,右手边是耶路撒冷考古公园和戴维森中心,这个考古遗址展示的是20世纪70年代考古挖掘上一些遗迹,如街道、墙壁、广场和浸礼池。上面灰色的圆顶是阿克萨清真寺,据考古发现,清真寺下面的石墙基座正是犹太希律王修建的第二圣殿遗址---哭墙的一部分。</h3> <h3> 杂乱无章的一堆堆石头据说是哭墙的一部分,公元70年,提图斯率罗马士兵摧毁耶路撒冷时,被罗马人扔下来破坏圣殿的,因此,也有犹太人在这里祈祷。</h3> <h3> 排队的人群</h3> <h3> 高温下站了半个多小时,刚开始还兴奋的拍拍拍,不多会儿就败给了灿烂炙热的阳光,还是做个安静的女子吧,👱♀️。就在快被晒蔫儿的时候,队伍终于开始蠕动,开门啦!</h3><h3> 因为进入世界的中心,犹太人、穆斯林共举的圣地,所以这里的安检比较严格。提示:需出示护照。回国后看新闻才知道,7月14日的暴力流血事件发生后,以方在圣殿山(穆斯林称为"尊贵禁地")新增金属探测仪加强安检措施,但遭到巴勒斯坦人的抗议,再次爆发冲突,导致10人死亡,逾500人受伤。圣地不仅仅是犹太人、穆斯林共举的精神家园,其神圣之处也在于它是用人类鲜血书写和捍卫的。</h3><h3> 穿过哭墙广场南面丑陋的木制人行道到达摩尔门,非穆斯林只允许从这个门进入。</h3> <h3> 提示:进入圣殿山,男女游客都应该穿长裤或长裙(绝对不能穿短裤),把肩膀、后背和胸部所有袒露的地方包裹严实。没有带围巾的会让你买披肩,像纱笼那样穿上。</h3><h3> 我的长围巾派上了用场,因为第一次裹的不够严实,不放行!😱 在荷枪实弹的大兵注视下,又按要求重新裹,得到他们的首肯后我才能进去,体会到了宗教的严厉。但很快,刚建立的敬畏之心,因为好奇宝宝的天性和忘乎所以就让我尝到了苦头。</h3><h3> 清真寺内不让非穆斯林游客进入参观,我们只能围着广场转了一圈。郁闷!无法亲眼得见那块被无数人膜拜的石头。</h3> <h3> 圣殿山皇冠上的明珠当然是镀金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它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象征,无疑也是地球上被拍摄次数最多的建筑物之一。始建于公元688-691年,由倭玛亚哈里发阿卜杜勒·马立克建造,他的动机是精明的,把它建立在犹太人最神圣的地方,可以同时受到两种宗教的推崇。</h3><h3>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正是在这块岩石上,亚伯拉罕准备祭祀他的儿子献给上帝,大卫王把约柜安放在这里。伊斯兰传统认为,先知穆罕默德踩着这块岩石登上天堂。圆顶清真寺守护着这块岩石,这对穆斯林和犹太信徒来说都是神圣的。</h3><h3> 清真寺内外用明亮的糖果色镶嵌图案装饰,镌刻着《古兰经》经文,而由纯金装饰的高高圆顶闪闪发光,如同指引穆斯林的灯塔。现在覆盖的1.3毫米厚的黄金圆顶是由已故的约旦国王侯赛因捐赠的,使用了80公斤的黄金。</h3> <h3> 我来了!我看见!我眼中的世界中心!</h3> <h3> 看见好多男人穿着明黄的纱笼行走,不禁莞尔,他们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呢。</h3> <h3> 透过灵魂天秤看世界的中心。灵魂天秤,穆斯林相信石柱支撑的拱顶之上会垂下天秤,以衡量死者的灵魂。</h3> <h3> 转角就能看见阿克萨清真寺。</h3> <h3> 穿过圆顶清真寺广场,刚看见阿克萨清真寺上方灰色的圆顶,清真寺前的一队以色列大兵就以绝对的姿态吸引了我的眼球。 OMG,这大兵也太酷了吧,"人肉炸弹💣💣",这个词迅速的闪现,辣瞎了姐的眼!🙄 闪到楼梯旁,赶紧换上长焦偷拍,刚开始以为大兵身上挂的全是炸弹和AK47,好一阵激动。后来把照片发回国内的朋友,他告诉我挂的是催泪弹,手持的是催泪发射枪,腰里别的手枪倒是真的,别笑我,我那可怜的军事知识完全不够识别,但这也够姐为之叹服了,威猛啊!果然,越是穆斯林区越有重兵把守。</h3> <h3> 偷偷摸摸的伎俩怎么逃得过大兵的火眼金睛,酷兵发现我在偷拍后朝我微微一笑,瞬间被电的酥酥麻麻,又忐忑他们不包容我的偷拍行为,毕竟这里是穆斯林区,敏感的很,但还是忍不住想近距离的拍他们,这样的机会不多呀。鉴于一路上大兵们的友好态度,最终拍摄的冲动压倒性战胜了心里的不安,于是露出招牌式迷之微笑,脑袋里快速调用不多的英文单词,暗暗祈祷,神啊,助攻下我吧,😇 大着胆子朝他们走去,用腻死人的声音和他们打招呼,一个班长模样的大兵问"from China?",我大声说"yes!",然后晃着手上的相机问,可以拍照吗?没想到班长大方的说"okay",心里狂喜,不断狗腿的说谢谢。幸福来得太突然,兵哥,可以借肩膀靠一下么,姐要定下神。😍 啥也别说了,拍吧。</h3> <h3> 中间坐着戴眼镜的就是班长,要不是我也戴着墨镜,估计他们应该能看到我满眼的星星⭐⭐。额,这位姐姐,麻烦把包里的餐巾纸拿出来擦下口水,别东张西望,注意点,就说你呢,你现在不仅仅是你自己,你也代表着中国人,你一向为傲的淑女形象呢?!😅</h3> <h3> 告别大兵们来到阿克萨清真寺面前。阿克萨清真寺意为"最遥远的清真寺",建于公元709-715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与穆罕默德来到天堂接受安拉指示这段经历有关,目前还在使用,能容纳5000名朝拜者。</h3> <h3> 阿克萨清真寺禁止非穆斯林进入,严禁拍照,大门仅留了一丝缝隙,我只得拿着相机在长廊晃悠,试图寻找机会抓怕。也许是这一路太顺,有点忘乎所以了,乘着没人,举起相机透过门缝拍了一张,谁知道刚拍了一张,一个穆斯林男人就从里面冲出来,对我大喊,不许拍照!我充分贯彻了罗伯特·卡帕的"即使一只脚踩上了地雷,你也要按下快门"的至理名言,惯性的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个朝我喊叫的男人。另一个穆斯林男人也从右边朝我走过来,我知道犯了忌讳,怕他们没收相机,拔腿就往刚才那一队大兵方向跑,一边跑一边想,刚才的摄影外交不知道管不管用,应该是可以保护我的吧。好在穆斯林们并没有真追上来,这才舒了一口气,妈呀,再也不敢了。😂</h3><h3> 提示:凡明确标识不允许拍照的,尽量不要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h3> <h3> 凯特巴喷泉,13米高的建筑分3层,是圣殿山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喷泉是埃及人1482年建造来献给真主的,也是开罗以外唯一的一座石雕圆顶建筑。</h3> <h3> 参观不到1小时,穆斯林们就开始清场了,他们的态度不十分友好,我被赶到羊毛商人之门,从那里出来。羊毛商人之门是圣地最壮观的一座大门,出大门就进入马穆鲁克时代的羊毛商人集市了,现在这里依然商品林立,人声鼎沸,我粗略看了下,很多商品都是中国造,来自义乌。✌️</h3><h3> 因为和W.L约了在门口集合,在等她的空闲,和旁边的2个大兵攀谈起来,原谅我,经过刚才穆斯林的惊吓,现在看见以色列大兵倍感亲切,忍不住又要上去撩弟,😜。聊了没两句,当他们知道我来自中国,一个大兵就指着另一个大兵身上的衣服说,这些、这些、这些……全是"Made in China "我大笑,竖起大拇指自豪的说"yes!"</h3><h3> 这里,想谈下这趟旅行很深的一个感受,那就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因为是自由行,有很多机会和各种人接触,他们只要知道你来自中国,都会很友好,夸奖中国很棒。有些人甚至都不问你来自哪里,直接说"Chinese?",这时候我都会大声的、自豪的回答"yes!"。被问的多了,转头傻傻的问W.L,我额头上刻着"中国"两个字吗,W.L莞尔。我知道,额头上"中国"两个字,是由祖国强大的实力写就的,向祖国敬礼!🇨🇳🇨🇳🇨🇳</h3><h3> 回国后正逢《战狼Ⅱ》上映,全程无尿点的看完,肾上腺激素飙升,很久没看到国内拍的这么有血性的片子啦!很能感同身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实力、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上升是有目共睹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锡安山</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结束十字架苦路,穿过古老的雅法门,顺着蜿蜒的小路来到锡安山。锡安山因为一间屋子而受到基督徒的崇敬,那间屋子就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地方。在这里,还有一间小小的祈祷室,被许多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埋葬之地。</h3> <h3> 大卫王城</h3> <h3> 对大卫的印象,停留在米开朗基罗雕刻的那尊闻名于世的大卫像:英勇神武、容貌俊美、凭一己之力击退巨人歌利亚,统一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建设成上帝之城的近乎神的形象。但在大卫的故乡,人们对他的缅怀却是世俗的,大卫容貌苍老、手握竖琴,面容平和,静静的守护着他一手缔造却又饱受磨难的神圣耶路撒冷。</h3> <h3> 最后的晚餐厅作为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地方之一,与圣墓教堂和伯利恒的主诞教堂齐名,曾经因为3000名耶稣追随者举行洗礼使这里的名声达到顶点,也标志着基督教的诞生。本以为在晚餐厅能看见类似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主题壁画,但当我走进晚餐厅,却发现光徒四壁,什么也没有,失望之情溢于言表。</h3> <h3> 三位来自印度的基督徒在晚餐厅举行祈祷仪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两个伯利恒</h3><h3> 伯利恒是耶稣诞生之地,位于约旦河西岸,约旦河西岸这个地理名称是1948年阿以战争的产物。去伯利恒之前,脑海中对伯利恒印象的关键词是:小村庄、马槽、牧羊人、隔离墙、暴力和冲突,我甚至隐隐期待游历伯利恒期间能碰上游行示威什么的,亲身感受下冲突的氛围,这当然是我无聊的事不关己的坐着说话完全不嫌腰痛的一种疯狂YY,果然,W.L笑我疯了。</h3><h3> 出发前,很多朋友听闻旅行目的地是以色列,都会关切的叮嘱,注意安全哦。甚至有朋友出主意:在敏感区域,听到任何不寻常的响声,不要东张西望,赶紧抱头趴地上,然后再抬头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子弹呼啸而过,只是旁边的一辆破车爆了胎,你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对周围投来的异样目光大可不用理会,从容的说一句:"我在朝圣!"。每每想起朋友的这番话,光是脑补一下都会笑得直不起腰。</h3><h3> 真实的情况和想象大不相同,阿以多年矛盾冲突下的积怨依然存在,隔离墙也高高耸立着,但伯利恒如今是活力四射的地方,曲折蜿蜒的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主广场上到处都是一边拍照一边努力跟上导游的游客,巴勒斯坦难民营和犹太人定居点毗邻而居,还有那些在无法言说的压力下仍对和平稳定抱有希望的巴勒斯坦人。这里,存在着两个伯利恒。</h3> <h3> 阿以爆发战争,关于领地控制权的争夺从未间断,特别是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2000-2005)带来了那个年代最严重的暴力行为,血腥的战争和军事袭击造成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数千人伤亡,作为回击,大量自杀式袭击者穿越约旦河西岸进入以色列,造成数百名以色列平民身亡,为此,以色列建造了复杂的隔离墙,隔开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这段历史曾在电视新闻上经常看到,离我们并不遥远。</h3><h3> 这是300检查站,从耶路撒冷开往伯利恒的大巴终点就在这里,我们穿过由钢筋水泥、铁丝网构建的固若金汤的隔离墙,在荷枪实弹的大兵注视下通过严格的安检,进入伯利恒。</h3> <h3> 隔离墙及墙外的犹太人定居点</h3> <h3> 300检查站长长的通道,一边由以色列管理,一边由巴勒斯坦管理。</h3> <h3> 当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可西第一次在隔离墙上画出了那些现已世界闻名的涂鸦时,他可不只是给巴勒斯坦导游增加了一项值得炫耀的谈资而已,他引领了一股沿袭了10多年的潮流,无论是当地的还是国外的街头艺术家都开始在隔离墙上创作五彩斑斓、带有政治意味的涂鸦,甚至包括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提比利亚等地的街头随处都能见到这种涂鸦艺术。</h3> <h3> 这副模仿了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涂鸦,却充满了反讽,自己找亮点。</h3> <h3> 在大巴车上遇到来自印度的基督徒Marita去伯利恒朝圣,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现在以色列打工,为避免一个人出行的麻烦,她决定和我们结伴同行。</h3> <h3> Marita是个虔诚的教徒,背着大包小包的祭品朝圣,在隔离墙前休息、各种拍时,她大方的拿出葡萄请我们吃,非常美味。</h3> <h3> 伯利恒街头</h3> <h3> 伯利恒和平中心</h3> <h3> 马槽广场的对面就是主诞教堂,于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当我发现教堂正面只有一扇小小的前门时大吃一惊。这扇门修建于奥斯曼帝国时代,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谦卑之门。弯腰通过时要当心碰到头---起初,入口比现在要大的多,但十字军为阻挡袭击者骑马进入而将门改小,现在,依然可以看到6世纪时原有门廊的轮廓。</h3> <h3> 穿过谦卑之门,还有一道十字军东征时代的尖顶拱门,然后才进入洞穴般空旷的教堂中殿,教堂正在修缮,中央走廊上的玻璃罩下面向世人展示的是君士坦丁大帝最初在4世纪铺设的马赛克地板。</h3><h3> 教堂内光线昏暗、烛光摇曳,许多颂扬耶稣和圣母的画像颜色深暗,年头久远。</h3> <h3> 利用教堂中殿金碧辉煌吊灯下的圆球拍下中殿全景。</h3> <h3> 走下教堂中殿前方的台阶,便进入了圣诞洞,即耶酥诞生时的"马赫德"山洞,踏着十字军穴阶即可来到洞内。洞内右边是一个呈半圆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龛,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14角银星,那是特意用来标识耶酥诞生的地方的。银星被誉为"伯利恒之星",呈齿轮状,中间是一个圆口,银星上镶刻着拉丁文字:"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酥"。信徒可以匍匐下去触摸14角银星,我也匍匐触摸了,结果满手沾满了油。😅</h3> <h3> 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h3> <h3> 中途进来一位黑衣教士靠在圣坛旁接受信徒的捐赠,不一会儿手里就攥满了美元,惊诧的发现他居然连个捐赠箱都没抱,和国内的大小寺庙相比显得太不专业了。😓</h3> <h3> 圣坛对面的左侧是耶稣出生后充作摇篮的石马槽。</h3> <h3> 从主诞教堂出来,Marita把手里不多的钱给了一位残障人士,平凡的人作出的平凡小事总能让你感受生活尚存美好,用镜头默默记录下这一刻。</h3> <h3> Marita要去圣乳教堂祷告,从马槽广场走一小段路就到了。传说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在逃亡埃及的途中曾停留在这里给婴儿耶稣哺乳,一滴乳汁滴到红色岩石上,把它变成了白色,教堂门廊上精致的雕刻描述了这段圣经故事。</h3><h3> 圣乳教堂名气不大,却因为一个女人的虔诚和一个女孩儿的歌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h3> <h3> Marita在虔诚的祈祷</h3> <h3> Marita在圣母圣子像前祈祷,为感谢她一路的照顾与陪伴,我主动提出给她拍一组照片,她身上的母性与平和在镜头前充分展现。</h3> <h3> 就在欣赏完教堂的壁画、雕刻、建筑,心满意足准备离开教堂时,从教堂深处传来圣歌,声音虽略显稚嫩,却干净、纯粹、空灵,如一丝清澈甘甜的泉水流过,直抵内心,又如月下静谧的清风,轻轻拂过耳帘,和W.L对望了一下,同时寻声而去。这是一家原住在伯利恒现已移民美国的家庭,暑假期间两夫妻带着女儿回伯利恒探亲朝圣,2个女孩子在母亲的指挥下在圣母圣子像前唱起了圣歌,父亲则在一旁全程录像,其乐融融。圣歌在教堂回荡,余音绕梁。</h3><h3> 推荐歌曲:Nils Bech的"O helga Natt",爱就是救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八)街头巷尾</h3><h3> 耶路撒冷占地面积不大,而且政府的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全城没什么高楼大厦,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交通较为便利,城市公共汽车网络完备,一条轻轨穿梭于新城与旧城之间,出租车、小巴士随处可见,但费用较高。为了更好的体会当地的风俗人情,本着将穷游进行到底的精神,我和W.L办了一张记名RAV-KAV智能卡,持卡乘坐公共汽车和轻轨,不论远近每次6.9NIS(以色列币锡客尔),比无卡乘坐的费用便宜一半,仅是出租车价格的五分之一。我们的旅店在新城中央长途汽车站附近,出行基本乘坐汽车和轻轨,经济划算。</h3><h3> 这条汽车站前的大街是我在耶路撒冷扫街的主要战场,在这里,了解了普通犹太人一天的生活,见识了犹太人爱读书的习性,捕捉到以色列国防军女兵的飒爽英姿与浓情爱意的交织等种种以色列特有的风景与人文。</h3> <h3> 中央长途汽车站候车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痛苦。</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认为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围绕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争议一直不断,巴勒斯坦希望有一天能搬回东耶路撒冷,但遭到以色列的强烈反对,双方的鸿沟似乎越来越深,暴力事件一直增多且不断升级。<br /></h3><h3> 这是7月14日发生巴勒斯坦人袭击2名以色列士兵暴力事件后,一位犹太人举着国旗在旧城大马士革门前示威。</h3> <h3>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军队就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公民不分男女,年满18周岁必须服兵役。全副武装的军人在以色列随处可见,公共汽车和火车上尤为如此,弄得我整天两眼冒⭐⭐,眼药水都用了两瓶。😂</h3> <h3> 武装到牙齿的以色列士兵,配备有M4卡宾枪。</h3> <h3> 以色列现役军人中33%的士兵是女性,她们除了睡觉,几乎枪不离手,而且参加的都是真枪实弹的训练。这位MM要颜值有颜值要身材有身材,既英气又娇媚,是名副其实的"中东沙场尤物",个人觉得比网红Maria更漂亮。</h3> <h3> 刚过街口就撞见一男一女两位国防军扛着枪,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kiss💋💋💋,天啦噜,这以色列特有的风景被我捕捉到了,鸡冻,绝对的鸡冻,以前只在新闻画报里看到的情景,现在我面前活色生香的上演,我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迅速换好镜头,挑了个稍远的距离偷拍,却还是被男孩子看见了,好在男女主演十分投入,丝毫不影响他们在众人前高调的爱情秀。(男:妹纸,来,啵一个呗,你同意不,不同意吃我一枪哈。女: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哥,你都拿枪顶着我啦,能不同意嘛,来呀,互相伤害吧。朋友悦悦看到这张照片恶搞的台词,哈哈哈)旁边的一对老夫妻,无视面前的小男女秀恩爱,淡定的说着自己的贴己话儿,想必他们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才有如今的举案齐眉。</h3> <h3> 地球人都知道犹太人爱读书,不论在哪里,不论男女,不论老少,都能看见拿着一本书在读的犹太人,爱读书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h3> <h3> 这位MM的波斯菊发型好抢镜</h3> <h3> 作为一种宗教、一种民族认同、一种文明,犹太教深深影响着所有以色列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穿着"适度"是一个极端正派犹太人生活的基本原则,男人通常穿黑色西装、白衬衫,不戴领带,已婚犹太妇女要戴头巾,犹太男人都要戴帽子,即使室外40°的高温,他们的穿着也要遵循传统。世俗犹太人在着装上没这么严格的要求,穿着会相对开放些。</h3> <h3> 遛娃的犹太男人</h3> <h3> 遛犹太女娃和巴勒斯坦男娃的中国女人,😜</h3> <h3> 街道中心狭小的儿童游乐区。</h3> <h3> 犹太女孩子体型极好,肤白貌美大长腿,感觉肩膀下面就是腿,简直逆天了。</h3> <h3> 偶遇一队女学生,其中一个女孩子发现了我戴着紫色的美瞳,惊奇的一连串的发问:你来自哪里?眼睛天生是这个颜色吗?引得她的同学纷纷围观,晕,不要迷恋姐呀,姐只是一个传说。😜当W.L告诉她们,我们来自中国,我的眼睛是棕色的,她看到的紫色眼瞳只因戴了一种隐形眼镜,她们听后大笑,拉着我和W.L合影。这些女孩儿敢于表达,不扭捏,十分的大方活泼。</h3><h3><br /></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