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div><br></div><div> 对于07年以前河西的居民而言,老政府大楼这座建筑是再熟悉不过的存在,雄伟、大气,而且相较周边老街传统的封火桶子和长五间的传统木结构平房,老政府大楼有一种威严而又不失洋范儿的风格和品位在里面。</div><div> 任何事物和事件脱离不了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空间。大楼建于1957年,那时的中国深受苏联的影响,以宏大叙事、中轴对称、功能齐备和庄重典范为设计指导思想的苏联式建筑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出于对自身传统的继承和文化的自豪,在中国,苏式建筑的哥特式尖顶和东正教式的洋葱顶被传统的歇山顶、大房檐所取代。中国庭院楼阁也讲对称,却是一种道法自然、依势而为的观念,与苏式对称大相径庭,两者迥异其趣,是工业化设计思路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地人合一思维之间直观上也是本质上的不同之处。</div><div> 无论如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留给后人的是一笔不菲的文化财富。河西老政府大楼原址为明清时期的古刹金仙寺(1551-1957),占地面积较宽阔,地基牢固,在主干道的水平位置向上筑五米左右高度的混凝土平(高)台,平台上建三层砖混结构办公楼,青砖乌瓦,天蓝色木窗嵌装玻璃,形成大开窗、易通风、采光好的特点,左右两边副楼对称设计,主楼中间大厅向外挑出阳台,以左右两根大立柱支撑,表面喷染亮黄色涂料,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 </div><div> 以往看大楼,多从仰视的角度,只能观其一端,若从高处观之,可见全貌。老政府大楼从鸟瞰的角度而言,是典型的E字楼格局。</div><div> 从主街上大楼,条石垒成的阶梯在中间向里推进了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个过渡性的平台,方便了出行不便者站立、小憩。上完石梯,到了大楼外平台,左右都是一片不低于100㎡的场地(坝子),左边为空坝子,右边有圆形花坛,这样的设置是对苏式建筑风格的本地化呈现。左右场地外围是相连的护栏(墙),大门石梯上边的是杆栏式水泥护栏,等距离设置若干个花台,上面摆放盆景,平台正面两边是护墙(半墙、女儿墙),墙顶横铺50公分左右宽的水泥预制板,可以摆放盆景,也可以作长条凳用。整座大楼外平台设置有水沟,利于聚水与排水。右边花园到右副楼的右边由于为广电局小区让出通道,就没有了外回廊、外走道。左右虽大对称,实际和而不同,因地制宜也能完备。</div><div> 大楼大厅和外平台有过一些石雕件,石鼓、石墩的纹路图案是清代以前的石雕技艺展现,大巧不工,轻描淡写的几笔将作者的情思表达无余。当时看到这几方光润而泛着淡淡青石亚光的石墩子,只觉得造型古朴、简单明了,老街老院老桶子常见到,就大而化之不以为然了;况且,老街的石鼓、石墩、石磉更具艺术感,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现在想起来,这些曾经亲眼见到过的石件,兴许是金仙古刹拆除后遗留在原址上的,新楼一建,苏式建筑,风格不统一,于是弃于角落。幸得如此,未遭罹毁,后两方作大楼大厅门鼓,两方作棋台边石凳,有一方矩形台板刻着浮雕图案,是什么内容当时认不得现在记不清。多年过去,石件花落何处不得而知,曾见过街边油糍摊子有石墩子作搁物台,细思不会如此巧合。</div><div> 大楼外平台左右坝子、花园种植有老品种法国梧桐,梧桐树支干粗大,梧桐叶面较宽,夏季的时候是一片绿荫。由于大楼东西向,会出现所谓的直(西)晒的情况,有树遮光可适当调节采光与温差。梧桐树扬花后慢慢结球形果蕾,到秋冬时节会自然掉落,小崽崽儿们喜欢到平台坝子和花园里捡拾起来玩耍。以前的老梧桐树夏天易长虫,黑色、黄色拉拉虫,有八只角,又叫八角拉,毛茸茸的,有毒,个体不大,让玩耍乖凉的人老是提防着。秋天的时候,梧桐叶飘零,土黄色枯干的叶片随风飞舞,那种介于银杏叶色泽和枫叶色泽之间的颜色,让人久久难忘。冬季,万物萧条,梧桐树褪去树皮的树表光秃秃的,显得百无聊赖。</div><div> 春天到来的时候,学校开学了,大家只能没事偷着乐了,放学后,转着弯,约上几个同学跑到花园里别波儿(弹玻璃珠)、打三尖角(扇纸片)、砸梅核儿。那时候,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差,电视媒体还没有进化到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大楼外墙上挂着的红漆木匣子,一到下午6:00准时播放广播。但,自得其乐与怡然自乐是八十、九十年代的鲜明特征,物质条件的贫乏并不必然决定精神领域的富足度、满足感,充实度、幸福感。 </div><div> 从主街边平台基脚下凭借缝隙的着力点爬上五米高的左边坝子,从正门大铁门爬上左右两边坝子及花园,这可算是基础性的攀岩拓展练习。爬上来站在平台上看街边羊肉贩子宰杀黑山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粘贴告示,殷红的鲜血和公章签印在阳光下分外显目,伴着知了的鸣叫和船舶的汽笛声,有小贩背着泡沫箱子沿街叫卖冰棒雪糕,小学同桌上街买米豆腐,用盘子盛着,因过于专注曾被小贩卖冰棒的吆喝声所影响到,将米豆腐打落在地,一脸无奈的神情溢于言表。 </div><div> 那时的街上,较安静,汽车不多,仅仅北京吉普212、213,北京130,解放141、142,东风140几种型号,时不时有外地来的老上海牌轿车,苏联伏尔加、拉达,捷克斯柯达。最早的上海大众桑塔纳(普桑)、日产皇冠总能引起大家的侧目。九十年代初,政府获得上级机关赠予了两台日本五十铃汽车,那可是很辉煌、很炫耀了一阵子,深蓝色的三排座面包车、大红色的皮卡,在发达国家皮卡是家用小货车,很普及,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内陆地区可是稀罕物。红皮卡挂着绿色的八六式牌照,巨大的颜色反差便没有让人觉得突兀。</div><div> 老政府大楼开放的设计和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让老城居民充分享受了户外活动的便利,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更增添了主楼上方国徽的庄严与公信力。《贞观政要》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者当做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div><div> 在光阴的故事中,河西老政府大楼的往事从1980年到2007年告一段落,搬迁后留下的原址现在是江华名都居民小区。欧式风格的步梯楼,鳞次栉比的商铺,璀璨的灯光,流光溢彩的夜景,正诉说着一座老而弥坚却又充满青春朝气的老城新区的繁华!</div> <h3>附图:</h3><div> 1990年代的政府大楼</div> <h3> 2010年代的江华名都一隅</h3> <h3><br></h3><h3> (2017年7月15-16日 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