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女已长大

半斤八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半斤八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半斤八两</h3> <h3>  一不留神,成了留守父母。不知不觉中小女在法国留学、工作已有五个年头了。 我们没有像传说中那样“以泪洗面”过日子,而是把牵挂藏在了心底,把豁达放在脸上。</h3> <h3>  我家小女从小到大一直是蛮顺的,小学上重点班,初中免学费(奥数得奖),中考时放弃了免考的区重点,考入市重点,高考前保送重点大学,后被法国高商录取。</h3><h3> 翻开了小女以往的成绩单,小学老师说:你是咱班的“领袖”,同学们喜欢你,崇拜你。中学老师是这样说:你聪明睿智,对事物常有不落俗套的看法。</h3><h3>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h3> <h3>  小女对出国留学的热衷,起源于高中阶段的暑期国际游学和大学时的自助游。第一次去英国是高一暑假,归来时写了一篇游记《迷失在英国》,获得2万元旅游大奖,第二年去了澳大利亚。大二暑假和同学们在法国转战了一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寄宿家庭零距离的接触,融入真正的异国文化和生活。这是游学的目的。</h3><h3> 鉴于小女大学本科是法语专业,语言只能作为工具,留学的话首选就是法国并选了商学院 ,考GMAT(必考)、IELTS(必备),然后申请、全程DIY,面试后稳稳的把法国ESSEC高等商学院拿下,专业是MIM(管理学硕士)。</h3><h3> 2012年8月底,小女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巴黎,进入ESSEC读研,她就像一只放飞的风筝,风筝的另一头的线紧紧缠绕着父母的心,我们选择信任和放手。</h3><h3> 正像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别人无法替代,包括父母。</h3> <h3>  ESSEC学制三年,学费3.8万欧,二年内必须交清。小女申请了她们学校的学徒制项目(二年),经面试合格,被巴黎的一家IT顾问公司聘用,就是一星期:三天上班二天上学,公司承担全额学费,每月工资1500欧,不用交税,享受一切福利待遇。虽然早前在申请材料中有看到过此项目,还是觉得天上掉馅饼了。接着学校退回了我们预付的一年学费,作为奖励,就留在她的卡上了,这大概是小女人生中的第一笔存款吧。</h3><h3> 学校灵活的课程设置,与业界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以及融洽的学习氛围为小女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部分课程的老师是企业高层主管和事业成功的校友,这种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对小女来说受益匪浅。</h3> <h3>   时间过的很快,其间小女经过努力获得了CFA(金融分析师)和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证书,这可谓是行业的敲门砖。</h3><h3> 2015年下半年,小女进入巴黎的一家投资银行实习,主要负责财务分析工作。</h3><h3> 2016年1月,小女被巴黎的另一家投资银行正式招聘,主管金融市场分析工作。</h3> <h3>  平时一提起法国,国人第一反应就是:浪漫!浪漫无处不在,等你亲身经历过了才知道,法国人的浪漫中还带点傲慢和懒散,时不时的你在街上或者小河边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夫妇携手挽臂,蠋蠋而行,那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浪漫,它是一种优雅,一种从容。<br></h3> <h3>  2016年5月,我们应邀参加小女的毕业典礼,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的飞机,有点忐忑不安 ,原来小女已为我们预定好靠机窗的坐位,很窝心,小感动了一下。<br></h3><h3> 本来在上一年就应该举行毕业典礼了,法国人图省事,两届一块办,分了几个会场,整得校董们像当年的上海阿庆一样赶场子。我用手机录下一分钟的视屏,在金法碧眼的人群中有一位黑发的亚洲女孩,很特别。此视屏我保存在手机相册中,永不删除。</h3><h3> 在法国的日子,小女利用年休假陪同我们去周边的国家转了转,又特意为我们定制了三天个性化的旅游,每天有华人司机兼导游接送,没有语言障碍。一路被照顾的感觉非常好,感叹:我家女儿长大了。</h3> <h3>  法国是一个高社会福利的国家 ,每年每人的年假是40天(欧洲之最),还不包括法定假日,什么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等等。<br></h3><h3> 记得小女之前实习的那家投行,主管让她做一份报表,很急,下班前要做好,隔了一会,小女发现时间有点不够,主动要求加班,主管竟说:你下星期一再做。原来那天是星期五,对法国人来说节假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h3><h3> 小女最近正在英国度假,大约二星期,刚在微信留言问我要不要买苏格兰围巾,看着她那围着披肩夸张的照片,我们很欣慰,只要她开心,我们别无所求。</h3> <h3>  出国留学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生存能力。出国留学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成长的催化剂。经历多了,对世界的认知不一样,对很多事情也很淡然了。<br></h3><h3> 在海外漂泊这几年,刚开始小女也有各种不适应,这和游学完全不一样。声音大点隔壁的房客就要蹿门,油锅着的时间长点,惊动了楼道的报警器,被管理员教训了一顿。</h3><h3> 小女的大学同学也相继来法国留学,在陌生的国度里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工作,学习之余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领略法国文化风景,感受法语语言魅力。感谢有你们!陪伴在小女的成长路上。</h3> <h3>  出国以来,小女差不多一星期和我们联系一次,或视屏,或微信聊天。交流的时间有长有短,基本上是从她做午饭开始,至用餐完毕。这个时间段时差没关系。她每年回国一次,顶多待三星期吧,远道而来 ,匆匆离去。<br></h3><h3> 我们和她处得,既是家长,又是朋友式的关系,从放弃那个区重点高中开始,一路都是她自己作决定的,我们只是起到指点,引导的作用。她的人生由她自己作主,同时必须为自己的决定买单,当然这是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h3><h3> 我们想说: 经历了千山万水,是更留恋故土,还是更留恋外面的世界向往自由。无论在哪里,无论怎样选择,家永远是她的港湾。</h3> <h3>  谨以此篇送给八月份生日的女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