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泉州话中有句"偷吃无拭咀"的俗语,比喻作案者愚蠢到连偷吃都忘擦掉嘴边的食物残留,结果曝露了自己的丑行。</h1><h1> 本文说的,就是某个侵犯别人著作权者,她把原作者的文章整篇窃走,当成自己的论文发表,竟连标题也一并拿去,结果曝光于百度。</h1><h1> 1980年,我开始学摄影,1983年就写了摄影美学理论文章《论摄影的戏剧性瞬间》,后来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1985年第3期开篇首页。这也是本省摄影理论界的论文首次发表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h1><h1> 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因几次搬家,我己经找不到当年的杂志,于是上百度搜索。很快,《论摄影的戏剧性瞬间》找到了,然而作者陈世哲却变成王希媛。而正文呢?除了开头几行与原文不相干的文字外,接下来几千个字,就是本人当年的原作,一字不漏。</h1><h1> 都说当下学术界盗版猖獗,但我还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却偷吃无拭咀的蠢货。</h1><h1> 奇怪的是,百度上除了盗版的"戏剧性瞬间",却找不到原版的"戏剧性瞬间"。</h1><h1> 后来,我了解到,即使是象《中国摄影》这样的国家级杂志社,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他们有的并没有对之前的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有的因搬迁之故,嫌这堆旧物太重,干脆当废品卖掉了。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顺便到中国摄影编辑部,想要复印当年发表的论文,却得知三十年前的老杂志都已不在了。</h1><h1> 所以,你在百度上当然找不到这些生不逢时的文章。</h1><h1> 好在有朋友相助,他们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这期《中国摄影》和"戏剧性瞬间"原文,甚至还找到那个凭借发表在《新闻天地》2008年第五期论文版上的"戏剧性瞬间",荣幸评上职称的假学者王希媛。真是颇具戏剧性呀。</h1><h1> 这也难怪,因为就连个别大型文博机构,对历史文档的保管工作也存在败家子作风。好多年前,著名摄影家李振盛就曾经在北京跳蚤市集上贱买到整箱数以千张的旧底片,每张底片均有底片袋,上有编号和单位名称。什么单位就别提了,反正你现在也没法追究。好在这批老底片终于找到一个很懂得珍爱它们的主人,真是庆幸。</h1><h1> 然而我的事咋办呢?如果我不去维权,那么过了好些年,我去世了,那就真的是死无对证。而百度的用户们就也许会以为,王希嫒才是原创,而陈世哲是冒名。</h1><h1> 好笑吧百度?</h1><h1> 所以我必须维权。</h1><h1> 所以我必须联系律师。</h1><h1><br /></h1><h1> 陈世哲/图文/2017/8/7</h1> <h3>《中国摄影》1985年第三期(上海图书馆复印。以下同)</h3> <h3>以上三图,陈世哲发表于《中国摄影》上的论文《论摄影的戏剧性瞬间》</h3> <h3>以上三张,王希媛发表在《新闻天地》上的《论摄影的戏剧性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