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张父母年轻时的合拍照片, 是1994年母亲去世后,哥哥在清理母亲的遗物中发现的 。 全家人都首次见到,至于拍于何时何处,已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看照片上的景物,这应当是一张在家中自拍的生活照。据哥哥分析猜测,此照片应该是在1940~1945年间,父母脱离原家族关系,独立生活开始时所拍。</p><p class="ql-block"> 受文革冲击,父亲把他年轻时和在哈工大读书期间的所有照片,连同一本黑色钢板纸相册一起都销毁了。以至于在父亲去世时,家中连一张象样的遗照都找不到。</p><p class="ql-block"> 而母亲却能把这张照片完好的保存下来,可见她对这张照片的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两旁站着的是哥哥和姐姐,父母面前是6岁的我和妹妹。</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我的儿时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1963年小学毕业证书上翻拍下来的13岁照片,一副生涩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在我初中即将毕业时,文化大革命爆发。这是当年10月,红卫兵大串联时, 我们在北京天安门前的拍照。那时的我(左一)还是红卫兵、“红五类" 、“进京代表”。</p><p class="ql-block"> (很遗憾,因原照片缺损,故无法显示背景中的天安门广场及后排的三名同学影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革停课,无学可上,我们这些“逍遥派”的孩子们尽兴的玩了两年。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有机会就聚在一起打篮球…… 总之,只要不去参加“武斗和派性争斗”,无论我们怎么撒野的玩,家长们都不干涉了。相互间学习拍照也是从这时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拍于原通化地区专员公署院内篮球場,后面的背景是《飞机楼》后院。《飞机楼》是声名显赫的38军驻通化期间军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张是站在玉皇山公园花窖房的房顶上拍的</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离家》</p><p class="ql-block"> 拍于1968年9月23日我下乡的前几天。</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在文革清理阶级队伍时又一次被"加码",在当年的毕业分配过程中,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高兴的准备去工厂、去升学。而我这个由原来的“红五类”、班级团支部书记突然变成“地主兼资本家"后代的人,却被要求只能“带头”组织集体户,提前去“下乡改造”。</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赌气坚决不肯组户,不肯去本校在市郊石棚子村的知青点,而决心要“远走他乡”。在下定决心外出闯荡之前, 一个人独自去照相馆拍的离家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集体户同学照》</p><p class="ql-block"> 首次离家,人地两生,盲目轻率,费尽周折。惶惶之中,我先后辗转三次,最后落脚在柳河县向阳公社十里大队三小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以我市二中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户, 户中同学的素质和品德都好,家庭政治状况也大都与我相似,没有歧视。和他们在一起我有了安全感。而此时,老三届的毕业分配也全部都改为下乡,我也不再有自卑和被抛弃的感觉,便安心的在这里待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当知青,在农村生活期间的唯一留影(我在后排左二)。</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峰回路转》</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一年半后的1970年5月,通钢上马。企业到我下乡的地方招收本市知青,我有幸被首批推荐招工 。但又因家庭出身方面的问题影响,导致政审不合格而被拒招。</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些高兴返城的知青们,急得我几次往返通化,与家人一起寻求帮助。 不知是家人努力的结果,还是企业放宽了政审条件,最后总算又回到了通化的家, 并进厂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焦炉生产一线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班的同学好友会师通钢,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在通钢工作了20年,人也从青年走到了中年。</p><p class="ql-block"> 此间,虽然又因家庭出身问题的影响,又是政审没过关 , 使我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但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政治气候的不断变暖, 加之自身的踏实工作和函授学习,终于还是一步步走向成熟,并且不断的有所造就和成长进步。</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三张照片是我在通钢工作时,不同年龄阶段的证件照。</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唯一一张在焦炉当工人时的工装照(左一)。 </p><p class="ql-block"> 这是送别同车间好友去通钢中学当老师时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焦化厂机关工作时的老照片 》</p><p class="ql-block"> 这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焦化厂党群部门部分同志合影 , 我在后排左起第三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厂领导(前排中间)与出席公司职代会的焦化厂主席团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一是曾经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钢著名劳动模范 。而左二则是1970年我参加工作时我们“焦炉连”的“老连长”(当时的称谓),都是老资格。</p><p class="ql-block"> 我仍然在后排左三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小就喜爱的篮球运动,陪伴了我半生, 也让我享受到了无穷的生活乐趣。年轻时,曾对我的生活信心和扩大社交圈子起到了无形的促进作用。在通钢时,几乎每年都参加企业比赛。我在前排左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1971年长春客车厂篮球队来通化与通钢篮球队进行友谊比赛时的賽后合影。我在后排左起第五位。</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别了,通钢》</p><p class="ql-block"> 1989年4月1日,在我步入40岁时,我离开了通钢。这是在我调回市内时,与送别的焦化厂领导合影。 我在中间,身旁是两位气宇轩昂的老五届大学生厂长和另外两位厂级领导。</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在通钢这20年,是我一生中汲取知识和经受历练最大的20年。感谢通钢, 怀念通钢那些情同手足的老朋友、老领导和老同事们。</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在我二十七周岁那年,我们结婚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年轻人结婚,受条件限制,简单的不能再简了,别说婚纱,连张结婚照都没拍。</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结婚后的家中自拍。</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最严晚婚晚育政策的那代人。而女儿则是咱们国家首批独生子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3> </h3> <h3> </h3>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是岳母家第三代人中的第一个孩子,独特的成长环境使她得到了更多的关爱。</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在一天天长大</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上小学了</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时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又不高,但我们还是尽其所能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一直都很优秀,这是她(后排左四)1990年参加吉林省少先队员代表大会时的照片。 那时女儿年龄小,低调且没有保留这些有纪念意义照片资料的意识,这张照片还是我转回市内工作后, 从一个当年在团市委工作的朋友那里找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儿上初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儿高中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的吉林省优秀学生干部证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大学期间的校园照</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1年 ,女儿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 此时该校已与吉林大学合并,新校名为吉林大学医学部。这是女儿即将去北京工作前,我们在通化新站广场所拍。</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而我们的上一辈人也都变老了。 这是岳母七十五岁寿庆时,家人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这张照片是我与母亲生前的最后一张合影。母亲身旁是我的俩位堂兄,左一是我的哥哥,我在最右边。</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通化市内工作的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离开通钢调回市内工作后,我第一站落脚在通化葡萄酒公司。但仅仅只在那里待了四个多月就被主管局调走了。这是当年秋天在公司葡萄种植基地所拍。</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我在市一轻工业局工作期间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加企业活动时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7年被调到市二轻工业总会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期间正值女儿刚升入大学, 我也轻松并有更多时间休闲和健身锻炼了。</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1年,在《市政府协调通钢办》工作期间,去秦皇岛公出时所拍。</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不忘旧情,老友相聚》</p><p class="ql-block"> 2003年,在我调回市内工作十四年后,又荣幸的被邀请参加《纪念通钢焦化厂一号焦炉投产三十五周年》庆祝活动。这是与当年的老领导、老同事相聚时所拍(我在左二)。</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中的人都是一号焦炉投产初期,曾经在通钢焦化厂或焦炉车间任过职的老领导和生产骨干。此时,这些人中半数以上的老同志已经退休,其余的也大都离开了焦化厂,有的调入市内,有的在通钢其他单位任职。而留在焦化厂的仅有三人了,其中两位为正副厂长。我在左起第八位。</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2006年,已年过55周岁的我,按当时的政策要求,予退出工作岗位。和全国大多数当上了爷爷奶奶的老年人一样, 我和老伴也频繁的往来于北京和通化之间, 帮助女儿带我们的宝贝外孙女。</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老伴怀抱中不满周岁的外孙女 , 又一代的独生子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尔,我也搭把手,这是在北京我们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和外孙女在我们通化的家中</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幸福和美好中一天天长大的外孙女</p> <p class="ql-block"> 香港·迪士尼乐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孙女父女俩的亲密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孙女的国内外游玩照</p><p class="ql-block"><br></p> <h3> </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夏天十分炎热,而家乡通化却清新凉爽。外孙女12岁之前,每年夏天我们都带她回通化避暑, 这是在通化的家中。</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0年,60周岁 ,我正式退休了。自此,我可以悠闲的享受幸福的老年生活了。 每年,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夏天回通化避暑,春秋冬在北京自行生活和游玩。而且更有时间去四处走走,找同学或年轻时的朋友聚会,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在通化的家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京《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年轻时的老朋友、老同学们相聚出游</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4年秋~2015年春,和年轻时的好朋友们一起去海南·三亚, 共同体验在温暖的南国里过冬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人也开始恋旧了。2015年夏,我和老伴一起去柳河县向阳镇,探望了我40多年前下乡的那个地方。这是在当年的公社所在地,现在的镇政府门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老伴一起在当年我下乡的向阳公社十里大队(现在叫十里村)村委会大楼前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当年在通钢一起奋斗过的老朋友, 各自带上从来没有到过通钢的老伴, 共同回访离别了20多年的通钢焦化厂。左一是我老伴,中间穿蓝上衣的是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当工人,在任推焦车司机时操控的重达150多吨的推焦车。照片中车下正好有两个路过的工人,用他俩的身高作参照物,你就能判断出此车的体量有多大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车上,我度过了将近1500个白天或夜晚的班次,每天,都在伴听着轰鸣的车轮、马达和汽笛声中,亲手将一炉炉火红的焦炭推出炉膛。</p><p class="ql-block"> 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至今,我还很怀念那段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我当工人期间工作的《推焦车·操作室》留影。不过,那时条件艰苦,设备笨重、工艺落后。一件自动化电子设备也没有,全是人工指挥,手工操作,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事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 年,我的同届同学们都年近七十了, 又正值我们六六届毕业五十周年,大家便纷纷自发联手组织纪念活动。这是2016年6月16日,我(左) 参加《通化市三中六六届毕业50周年同学会》进入会场时被摄影师抓拍下来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是2016年,应邀参加二中老朋友们的毕业五十年聚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的同班同学们约定,每年的六月十六日都要相聚。这是2017年的聚会合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的同学聚会照片(我在前排右一)</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丰收的田野上 》 </p><p class="ql-block"> 2017年夏天,和外地回通化的老朋友们一起 回访当年他们下乡当知青时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亲人们更是常相聚》</p><p class="ql-block"> 这是哥哥过生日时,我们夫妻俩与姐姐姐夫和哥哥及哥哥的孩子们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化玉皇山公园,是我家三代人童年游玩最喜欢去的地方, 也是我和老伴退休后登山锻练的最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这是2015年夏天,我们和女儿、外孙女一起在《玉皇山公园·玉皇阁》前留影。 图中附嵌的两张黑白照片, 是三十多年前,我们带着那时年幼的女儿,在春节期间来这里游玩时的拍照。时光荏苒,这次带着女儿和外孙女来此拍照时,外孙女已即将要上初中了。</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大,我们的退休生活也越来越多的是在北京度过了。北京的春天,处处鲜花盛开。这是2016年春,拍于《 北京·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女儿、外孙女同游北京·大觉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儿陪同游览北京 · 戒台寺</p><p class="ql-block"><br></p> .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虽白发苍苍,心却又变得年轻了,这是2016年与三中当年的同学们聚会时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国庆·北京·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夏天,参加同学聚会,拍于通化·金厂十二队山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30日,在通化 ,与老伴一起参加她小侄女婚礼。</p><p class="ql-block"><b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