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黄白翔(字凤长),笔名邨夫,天津人,现为中国石涛艺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好收藏鉴赏书画,砚台,钧瓷,擅长写意山水画。</p><p>作品欣赏</p> <p>(雨晴)黄邨夫作</p> <p>(暮春)黄邨夫作</p> <p>(正月)黄邨夫作</p> <p>(村外)黄邨夫作</p> <p>(耕春)黄邨夫作</p> <p>(山韵)黄邨夫作</p> <p>(银锭桥)黄邨夫作</p> <p>(瑞雪)黄邨夫作</p> <p>(梦漓江)黄邨夫作</p> <p>(好大一棵树)黄邨夫作</p> <p>(山雨)黄邨夫作</p> <p>(雪村)黄邨夫作</p> <p>(冬竹)黄邨夫作</p> <p>(暮色)黄邨夫作</p> <p>(漓江情)黄邨夫作</p> <p>黄邨夫作</p> <p>(秋高)黄邨夫作</p> <p>(清秋)黄邨夫作</p> <p>(梦崂山)黄邨夫作</p> <p>(山高情长)黄邨夫作</p> <p>(翠屏湖印象)黄邨夫作</p> <p>(黄河边)黄邨夫作</p> <p>(秋凉)黄邨夫作</p> <p>(高秋)黄邨夫作</p> <p class="ql-block">(去流浪)黄邨夫作</p><p class="ql-block">我带着夕阳去流浪,</p><p class="ql-block">那天空的云朵里有我灿烂的微笑!</p><p class="ql-block">请你等我在老地方,</p><p class="ql-block">那曾经青草如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棵老树醒了,</p><p class="ql-block">枝丫上开满了花儿……</p><p class="ql-block">那沧桑的老树干儿,</p><p class="ql-block">擠趱在老屋旁直冲云霄。</p><p class="ql-block">如果能够等待,</p><p class="ql-block">我会等你在那老地方。</p><p class="ql-block">(邨夫大暑日草拟)</p> <p>黄邨夫作</p> <p>艺术感悟 我画画从不循规蹈矩,更不重复自己,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对大自然的感受。读书,写作,山水画,收藏,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我如饥似渴的翱翔在艺术的海洋之中,体悟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p><p>收藏 、写作、涂小画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较量!</p><p><br></p><p>人物评价 </p><p> 横涂竖抹见真趣 </p><p> --------说黄邨夫 </p><p> 砚石玩家黄邨夫,好收藏,闲暇之余!写小文,涂小画,邨夫是砚石圈内公认才情高的玩家之一,说是个玩家他更像个隐士,收藏、画画、写文章他不慕名利只在乐趣。</p><p> 邨夫的画里有一种故事般的叙述状态,虽然是山水画,但里面分明有故事,有情节。如《那年、那月、那春雪》,描绘了青岛的教堂,在幽深空静之中,仿佛能够听到雪落的声音和那场景的静默,是在诉说岁月沉淀的厚重。《崂山春曲》以临水而居小村为题材,被风刮动的一片春天的树影为近景,山水遥相呼应,实景清,而空景现,显示出一派北方山水的勃勃生机。他的山水画,是他对山川景色浓浓的情愫,是他内心里流出的歌。</p><p> 邨夫的画都是有感而作、他的画并不在意状物写貌,是在寄托自己的情思。</p><p> 画中所表达的精神状态是他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p><p> 他的画,温馨飘逸,平淡天真,岚色苍茫,润泽氤氲,清雅耐读。</p><p> 邨夫说:“画小画只求意长,求外延,是画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历的积累,画出平淡朴素的画面才是真。”</p><p> 邨夫说:“他画画从不循规蹈矩于笔法,更不重复自己”。</p><p> 邨夫的画,没有习气。用笔用墨的形态跟着性情走,破墨点染,放笔直来。</p><p> 邨夫心若静水,思维浩旷,他的性情是画的风格,更是心灵的延伸,纯真是情愫的流露,不落俗套,不事雕饰,不蹈故常,一任天然是他的追求……</p><p> 每一个画者都在寻找的,其实是跟自己接“气”的路子,邨夫的画正在向着他自己的路子不停的前行。 </p><p> -----方飘鸿 乙亥 春日 于成都 浣花溪畔</p><p><br></p><p><br></p><p> 浙江企业家、书画家杨成光:邨夫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却酷爱文学和书画。工作闲时他的文章时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他好收藏,也是和报纸杂志结缘,曾经为南方日报写过收藏专栏。在新浪网他的一篇(说大师)曾经也是网红一时。</p><p> 辽宁作家、词人郭永明(孤山散人):</p><p> 黄邨夫喜收藏砚石,兼通文字与书画,二者相融后的文和画多了感怀与情致,散文与画中又多有物与理的逻辑。他的散文和画中常在生活中取材,古与今的意象在想象中呼应,画意跳跃但有轨迹可寻,有自然平淡的韵味。散文的语言简练精准,有沉郁古朴之风,行句间透出幽邃的沧桑,文与画境令人流连忘返。</p> <p> </p><p> (烟霞余梦)</p><p> 黄邨夫</p><p> 阳朔与漓江,闻名遐迩,随着西街古老的青石板被游人的鞋子踏破,那渔舟唱晚的歌谣,也淹没在重金属酒吧的鼓点里……唯有这旧日的记忆在梦里盘旋……让我在回忆中涂抹,似呼吸那秋夜里桂花的香气,那龙脊梯田瀑布边,苗家小店竹筒饭的味道……</p><p> 白鹭、鱼鹰、水牛是漓江上的吉祥物,当地人讲:“如一日游漓江,能观到此三物,是福人也”。</p><p> 想起那漓江里剑骨鱼,如清蒸甲鱼的裙边一样软糯而清鲜……</p><p> 漓江水浅而清澈,孕育出超凡脱俗的剑骨鱼,它孤傲柔美,数量少,属于比较珍稀的鱼类。剑骨鱼骨少而肉质有韧性,可以煮久不烂,为漓江水中的贵族。</p><p> 阳朔多水,除了那条最为有名的漓江外,清流甚多,这短短的西街上便有数条小河环绕,西街的夜幕看上去虽幽静但并不寂寞。小河穿绕的街上因这清水便多了些小桥流水人家的趣味。此时夜的黑,人的媚,华灯的柔美,宛如一幅隔世再现夜幕下的清明上河图。</p><p> 夜晚的青石路上,每一块青石板在灯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青色的微光,显得更加清洁无暇。它被进然有序地排列着铺就而成,高高低低地一次又一次把我们引向新的拐角。</p><p> 路过一座小桥,叫“双月桥”,因小桥是双拱倒影酷似双月而得名。想起一句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p><p> 过了桥不知不觉中走到了闪着霓虹灯的酒吧前。这里充斥着各种摇滚音乐,刺破古镇安宁的夜空,震得整个石板路都在晃动。</p><p> 踏着音乐的节奏走在石板路上,那脚步情不自禁地变得轻盈起来,身体也忍不住跟着摇摆。</p><p> 从外面往里看,灯光色彩斑斓,摇曳不定,直看得我发晕……</p><p> 秋月残了,漓江睡了,阳朔醉了。除了那夜酒吧的音乐声,什么也听不见;除了店铺摇曳的幌子,什么也看不见。站在空荡荡的西街口,不想回转。</p><p> 午夜那西街静的看不到尽头……</p><p> 静得让你没有了压力,没有所求。</p><p> 西街里曾经住着一位因神奇而有名的老太太,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外婆姥”,神奇到能保佑老少平安。尤其是小孩有个感冒、头疼、吵闹、爱哭、受了惊吓、夜闹不睡等情况,找她看看,就能说出八九不离十的症状,然后让她摸摸头、揉揉肚就没事了。</p><p> 老太太活到90多岁才离开人世,西街上的人们一直在怀念这位神奇有名的“外婆姥”……</p><p> 黎明时那云霞如梦幻般的……入你眼帘,慢慢似彩缎的红锦里,露出了翡翠般的绿玉簪。</p><p> 醒了,心还在梦中,还在那几千里之外的云水间…</p> <p class="ql-block"> (水镇寻踪)</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从安新白洋淀沿千里堤往东逶迤一百余里,有一块方圆几百里的洼地,便是(白洋淀)东淀了。早年这块地聚风聚水,听镇上老人们说:有水的年月这里比西淀(白洋淀)要丰腴得多,只不过后来东淀下游的天津卫修了水闸,蓄水量逐年减少乃至干涸。现在除了伫立在东淀东部的上万亩芦苇荡和在耕地里时而捡到的黑硬的莲籽之外,几乎找不到东淀的一点痕迹。东淀中部,大清河和中亭河将要交汇之处,是浩瀚的万亩大苇塘。与苇塘隔河相望,紧傍着中亭河北堤上的一座朦胧而喧嚣的小镇,就是胜芳镇。</p><p class="ql-block"> 胜芳号称小天津卫。据说解放前天津街面上的商品,早晨一上市,到了傍晚胜芳的街面上就可见到了。现在霸州东部地区的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到汽车、摩托、电视,小到针头线脑,要考究一点的,都要到胜芳去买。再早在霸州城买不到的高档物品,胜芳的街面上有专卖店。霸州的一些富有人家,娶媳妇娉姑娘买东西,大多是到胜芳去买。胜芳不但是一座经济重镇,更是一座文化重镇,仅就镇区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冀中地区并不多见,省会石家庄,其建城历史也不过是百余年嘛。</p><p class="ql-block"> 镇中央的一家小古玩店里,一只插满芦花的青花瓶引起了我的驻足,那轻盈,飘逸的芦花让久居闹市的我,找回了几丝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畅。这芦花在二十年前是最平常不过的水中植物了,而今驱车百里,在这小店里又见到了他,记忆里的大苇塘,成片的芦苇高擎着蓝蓝的天空,飘缈,拂动,却自在,高洁,悠然。</p><p class="ql-block"> 月光下,白花花,似雪、似云的芦花迎风飘拂,婀娜动人,似梦一样又回到了面前-------</p><p class="ql-block"> 那芦花八月里开,站在芦苇塘边,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夕阳降落,群鸟归巢。看见芦花,我们会想到自己的暮年,如《诗经》所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p><p class="ql-block">芦花沉默、忍耐、飘渺,让人多思、多幻,那是乡野的间魂魄。</p><p class="ql-block"> 张家大院一座典型的青砖灰瓦的四合套院,左厢房陈列着当年天津日报社成立时的史料。走入正房客厅,那百年老屋的朽湿之气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百年前的空间,镇里人讲“民国时不知何原因,张家的儿媳在宅子里自尽了,张家吃了官司,家道从此走了下坡”……</p><p class="ql-block"> 又走了一拨的游客,屋内只有我和阿萍两个了,我俩在迎门的八仙桌旁分左右坐了下来,体悟着大院人家早年的兴衰和荣辱,“过年时儿孙会在这里给长辈们跪拜吧?”“应该是吧,”见阿萍像是在自言自语,我接过了她的话。厅里好静!“要是正正在家就好了,也让他在这里拜我们一拜,咱也找一下当老爷、太太的感觉。”阿萍正说着门外就走进来三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其中一个着兰T恤的学生走的过快,没注意脚下的门坎,被拌了一下,一下子就冲了进来,扑倒在我和阿萍的脚下,我急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兰T恤看着我和阿萍红着脸不好意思的笑了,阿萍更是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之外,绿水、长廊、岸柳,皆涵蕴着初夏之意!我与阿萍走累了,依廊坐下,岸树的阴凉立即幂盖在我们的头顶。躲开了这初夏的暖阳,惬意地融入了这诗一般地画境中----- 清凉而爽心! 快到正午了,与阿萍起身步入水边的一家刚刚开业驴肉小店……</p><p class="ql-block"> 午后,站在镇西的通济桥上往东一望,古街上的游人明显多了起来,街两侧的商号一个紧挨着一个,那印有字号的各色晃子,在青灰色的街景衬托下道是好看,与阿萍走进一家临街水果店,店里的水果南北俱全,老板娘脸上的笑容赛过刚上市的“妃子笑”,那洋水果“提子”很鲜、很红!诱人想买。</p><p class="ql-block"> 古镇上的街市,旧宅里的人家,路上悠闲散漫的行人,都是那么安详惬意,默默散发着独特的水镇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在晚风吹过的古镇,我静默的沉思,多么想和古镇每一座院落对话,不管是张姓的还是王姓的,不管他们的祖宗来自何方,老屋印证了他们是尘埃落定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老屋老了,墙壁斑驳,裂缝时隐时现,屋檐的旧瓦早已残缺,仿若老人牙床上的豁口,几株狗尾巴草“趾高气扬”立于屋脊之上。屋门油漆早已剥落,残存的漆面斑斑点点,见证着曾经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的老屋已随着时光老去,留恋也好,惋惜也罢,老屋终究在岁月中老去了。也许不久的将来,老屋就将化作一堆瓦砾,回归尘土,不复存在了。许多年以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会记起它,怀念它?</p><p class="ql-block"> 那一道道大门曾经接纳了四方的来宾。每一座老屋都呈现包容的状态,老屋没有显示它的悲哀。每当老屋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的时候,也可能它会和最老的主人诉说一些后来的故事。每当新的主人带着家人又打开老屋的院门,回到家的时候,老屋所感受到的是他们的脚步声、他们的对话。老屋只是一种表现生生不息的繁衍,人们只能记清老屋是他们的根,不管走多远,游子般的心情在心中所牵惦的永远是老屋里的人。</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大院都有一部辉煌史,几个传奇故事。见证了大院主人“传奇”的商贾岁月和大院人家的沧桑与磨难,让人们透过精美的大院建筑去领略当年的民风与豪气。</p><p class="ql-block"> 归途的路上, 着意路两旁日渐城市化的村镇,已无法再找到刚才的那份惬意了,在水边时那初夏的清凉也无了踪影!</p> <p>旧日里与阿萍下棋的棋桌。</p> <p> (登泰山)</p><p> 黄邨夫</p><p> 2000年新世纪,去登泰山!是阿萍和我盼望已久的夙愿。</p><p> 10月上旬的天气,不冷不热,身着单衫,背起背包,乘火车午夜直达泰安,一早醒来,吃过早餐,备足餐饮,开始登山,为躲十八盘和南天门那拥挤的人流,选择从北天门这边登山。</p><p> 后石坞在玉皇顶东北,北天门之下,途经八仙洞、乱石沟。石坞内有独足盘、元君庙、九龙岗诸景点。其地峰险谷深,怪岩挂松,泉溪争流,幽奥无穷。</p><p> 听当地老人说,早年间后石坞是一个一般人不敢去的地方,那里很险、很神秘,没路、没有人,唯一的一段独足盘道上,稍一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p><p>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整修后石坞变了,一九九三年后神秘的后石坞向游人敞开了胸怀。</p><p> 从后石坞步入望天门,用石凿造成的一道道阶梯,像一条巨蟒,在深山峡谷中蜿蜒穿行,奔向天穹。</p><p> 沿途庙宇、小店时隐时现,天烛峰和悬崖边百年的古松交相呼应,如入画中,这泰山的峡谷自然之美不逊于那张家界的天子山。</p><p> 游人有的牵着小孩,也有夫妻相牵,更有甚者拄着拐杖。我暗自嘲笑其体力虚弱。凭着我的底气,有着一鼓作气,直奔玉皇顶的冲动。</p><p> 石阶两旁悬崖峭壁,壑深谷幽,山冒奇石,崖挺翠松。</p><p> 爬过望天门,石梯竖立,腿脚渐渐乏力,五步一喘,十步一立,腰酸腿软,只能抓着那一侧的铁链缓慢前进。防止滚落山底。</p><p> 这段路,路窄阶浅,窄的只能容下一人,险若登那华山。脚大的人,台阶只能占到脚掌一半的深度,往往横着脚丫行走。越走越艰难,爬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手抓着铁链,一手要夹紧儿子,阿萍背着背包抓着铁链紧紧跟在后面……</p><p> 爬上玉皇顶,已过午后时分,气温有所下降,便添加了一件外衣,草草吃过简单的午餐。走向天街,右边沟壑千仞,山风悦耳,左边商铺林立,各色幌子琳琅满目,摩崖石刻光彩照人。</p><p> 当我们要步入拱北石的方向时,突然,狂风大作,沙尘飞扬,颇有山雨欲来风满山的架式,只好停步碧霞寺旁。一会儿,又风停日艳,云霞满天……</p><p> 好一个一览众山小的泰岱绝顶处!</p><p> 好一个气象万千的天下第一山!</p><p><br></p> <p> (曲水寻踪)</p><p> 黄邨夫</p><p> 这是济南最美的地方!</p><p> “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街以曲水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p><p> 那街面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济南风貌。</p><p> 曲水亭街左手是大明湖,右手是芙蓉街,能游玩又能有美食的地方都在附近,虽然隔得近,但是在曲水亭街却又感受不到芙蓉街的喧闹人声,只有脚下穿过青石板的泉水声会打断你的思绪引你驻足。</p><p> 这是个很静谧的地方,傍晚的时候人比较多,街面上的人家生活的很闲适,道路旁边就是一条小河流,两岸用石桥连接,展示着岁月在这条狭长街道上留下的斑驳痕迹。济南号称泉城,据说城里有七十二口泉。</p><p> 这小街上也有好几口泉,当你转过某一个街角说不定就能与一小泉邂逅,那泉水边小河旁洗菜的妇人好似把你带到江南的村边上。</p><p> 清澈的泉水于院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经年不息……</p><p> 很多人都喜欢南方小镇的小桥流水的细腻风景,但是在北方,即便是有水的地方,也很难找到像江南一样小桥流水的美景,其实南方水乡镇子里的小桥流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北方的溪水大多是不会像南方那样,四季有水流淌,没有多少的溪流能够给人那种感觉,济南的“曲水亭街”应该是别样。</p><p> 小街从早到晚一直有来来往往的人,但不拥挤,也不喧嚣,大家或悠闲的闲逛,或是坐在水畔品茗闲聊,或是到附近小店看看这老城的味道。</p><p> 走在小街的青石板路上,那小河流淌着济南特有的泉水,特有的雾气……</p><p> 听那在刘氏泉边遛画眉鸟的老人讲,他那个时候出去玩,没有像现在买矿泉水喝,而是走到哪儿,都有泉水,用手捧着就可以喝。那时候他喝水的姿态,是双腿跪下,外来的人就不会,都是借个缸子或者借个瓢打上来喝,他为什么能跪下呢?这源于水边人骨子里对那泉水的敬畏。</p><p> 小街的房子都是青瓦白墙古式建筑,行走其中非常有江南水乡韵味,因为有泉比江南的水乡小镇更可爱,更独特!</p><p> 那路边商铺也比较有文艺范儿,奶茶吧、小酒吧、咖啡屋和茶馆……其实并没有太多商业气息,所感觉到的都是深深的文艺范。</p><p> “雨荷居”这小街上的人家,难道是那夏雨荷的后人吗?想必是乾隆爷来济南游玩在去大明湖的路上走累了,口渴了,到临街的院子里讨水,不巧出来的是一个小妮子,喝过那香茶的乾隆爷和那小妮子也就有了眉来眼去……当天晚上就有了情不自觉。后来就有了一段佳话,就有了那大明湖边的故事吧。</p><p> 济南潇洒似江南,诗圣杜甫来济南看望朋友,游玩乘兴写到:“海右此亭石,自古多名士。”这是赞美济南的名句,相传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三济南的文人雅士相邀聚会于曲水河泮,酒杯里盛上美酒,放在木质托盘中,让酒杯顺着弯曲小溪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停住,谁便要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出雅韵,垂柳含烟荷香醉。”推杯换盏之间,品不完美酒,道不尽风流。今天的曲水亭街,收藏着历史的余风流韵,</p><p> 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引以流觞曲水”就是这个意境。</p><p> 这北方的兰亭让远来的游人多了些神往……</p><p> 沿着小街向北行,就是百花台边。西南角有一个仿古的红色小亭子,亭子有3米多高,几级台阶上去,可以看到百花台水面与曲水亭街的风景。亭子上面挂一块牌匾,牌匾上写有“曲水亭”三个大字,为济南书法家徐北文先生所题。下面两旁还有一副让人一看便神清气爽的对联:“荷香送爽棋声韵,曲水流觞雅文章”。</p><p> 一条小街,枕名泉而依明湖,且泉溪曲流,潺流鸣珮,举国之中,谁可与匹?</p><p> 流连在小街道中,感觉时光都变得慢了,你会被那份独有的安静闲适所打动。这里家家户户依泉而居,偎泉而生。随处可见的青瓦绿水,老式木门两侧各领风骚的书法对联,独衬一片内心的清澈和舒宁。</p><p> 这就是曲水亭街,一个叫起来上口,观起来爽眼的老街,让人最难以抹去的是那记忆里的泉水和老街古亭印入我脑海里的灵光。</p> <p> (小洞天)</p><p> 黄邨夫</p><p> 幸福其实并不奢侈,不过是清澈的蓝天,喝着纯净的水,吃着绿色安全的食物而已。如今,我们距离这样的日子越来越远了。</p><p> 95年的秋天,当我和表兄再踏上徐水的土地,沿着熟悉的小路去寻找过去的足迹时,见到的是那鸡爪河干涸、裂开的河床,昔日村边的水塘早已无影无踪,上过电视台的乡村画家姨姥姥也已离世二年了。</p><p> 此情此景,不禁仰天长叹,悲也!</p><p> 九十年代徐水火车站都是三崩子,“红灯行,绿灯行,黄灯亮了也不停!交警见了要敬礼,县长见了笑嘻嘻”。来到徐水,不坐三崩子,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p><p> 已是中午了,先找吃饭的地方,崩子车司机推荐了一家叫小洞天饭店,离火车站不远。</p><p> 这里也有小洞天,想起了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题画来,黄公望在80余岁时,自己曾画过的一副画,并在这幅画的题记中这样描述:“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p><p> 这就是(小洞天)的来历。观这题画的字可以体会到黄公望简朴的隐居生活和精神上无尘的追求。</p><p> 崩子车拐了个弯,来到一家老式灰色拱形门前停下,房前树上挂一木制招牌,上写“小洞天”三个大字!</p><p> 天那!这就是小洞天?……还好,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见我倆走了进来,急忙起身招呼:“来了坐!吃点啥?小店有柴锅烧的杂鱼”。</p><p> 来到这与店名不相符地方,本打算下车进去看一下就再找别的店,听说有柴锅杂鱼,我的身子还是转了过来。</p><p> 俗语说:”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可以活用一下”闻到我家杂鱼香,客人就跳墙“!</p><p> “你天天跳吗”?表兄笑着问道。“啊!我家的鱼儿天天跳,天天跳”。</p><p> 矬个子老板数来宝式的念白,把我俩逗乐了。看那盆里的鱼儿是活蹦乱跳的,我和表兄在木凳上坐了下来。不到半个时辰一大盘烧杂鱼端了上来,有麦穗、鲫鱼、鲶鱼、白条。那扑面香味简直叫人欲罢不能……表兄说:来一瓶“刘伶醉”你三我七都喝了,这菜助性呀!这鱼做的每条鱼连鱼皮都是完整的!表兄赞道。</p><p> “那咱今天就这鱼和酒了,晚上在吃饭”,一直没有出声的我附和着说道。</p><p> 看我倆开心,矬老板得意地指着盘里的鱼说:“别小看这些杂鱼,这盘里选的可都是白洋淀上游咱县瀑河里的鱼,白洋淀的鱼土腥,不然你就是神仙,也整不出这鱼的鲜味来”。“说不定你下次再来就没有这鱼了,这瀑河水一年比一年少了”。</p><p> 每次回徐水吃这柴锅菜都会食欲大增,哪怕是看到厨房的“乌烟瘴气”,都不会改变这份喜爱。说到底还是这种烟火气十足的烹饪才是最接地气,才是真味呀。</p><p> 徐水是北方有名的酒乡,“刘伶醉”就出自这里。</p><p> 有人说,酒可解忧,我想此话未必如此。刘伶所说“无息无虑,其乐陶陶”自是酒醒之后,酒醉之人,那份“忧心如醒”的病酒滋味是很不好受。</p><p>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更是道出了酒兴由情生,心情添酒意的场景与情趣。这小洞天虽然无花无月,更无楼可登,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书房差之千里,可他更能让人圆了这思乡的梦,那鱼就是家乡的情,那酒就是家乡的梦,这县城的小酒馆就是都市外的“小洞天”。</p> <p> (银锭桥)</p><p> 黄邨夫</p><p> 京城那拥有500多年历史的银锭桥,相比于现代都市的繁华感,我更愿意站在这桥上,望着那昔日的王府群落,感受一下昔日的历史风云变换,政客与文人的来去匆匆。</p><p> 这银锭桥古往今来的故事众多,很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此。</p><p> “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就是这地方的常客,山一程,水一程,后海只如初见!</p><p> 纳兰性德青梅竹马的表妹被选入宫中当了皇妃,纳兰不恋官场、不贪功名、羡慕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这后海荷花边,写下了不知多少篇日夜思念词赋。</p><p> 初春的时候来这银锭桥,可以感受到微风拂过水面,垂柳倒挂轻轻晃动,能让那浮躁的心平静下来。</p><p> 那日游完了恭王府,被一三轮游说进了北京老胡同,经过一处柳树之阴,湖水之柔,酒吧样的地方,正诧异,眼前闪出一拱桥,桥身上刻有“银锭桥”三个字!</p><p> 桥边人群攘攘,乡音多元,观这单孔小桥,说不出的喜悦和喜爱,像似找到了久别的恋人,又像是回到儿时无邪无欲的时光……总感觉这地方在梦里来过。</p><p> 当年在什刹海、前海、后海之间,石桥横锁,桥面的石板之间镶嵌着许多凿成银锭形状的铁块,形成一幅别致的图案。由于长年的磨损,铁锭银光发亮,人们便以“银锭”为特征,称这座石桥为银锭桥。</p><p> 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为“燕京八景”之一。</p><p>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p><p> 旧话有在桥畔的“烤肉季”饭庄吃烤肉、观山、赏荷并称为“三绝”。</p><p> 在“烤肉季”品尝烤肉可同时领略“银锭观山”之美,是“烤肉季”特色之一。</p><p> 在银锭桥边,晚霞辉映,湖平如镜,远眺落日的余辉,一抹如黛的西山和积水潭南岸孑然影立的古塔让人赏心悦目。</p><p> 曾有人吟诗赞道:“银锭品味烤肉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坐,酒澜人醉语丝丝。</p><p> 抚摸银锭桥上的石柱,虽是初春,确无一丝寒意。</p><p>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p><p>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刹那间远处的灯火阑珊,那“烤肉季”更是诱人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 (徐水的大白菜)</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当年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幅写意的大白菜图画,画面上点缀着鲜红的辣椒,题句“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于是乎大白菜为“菜中之王”的封号不胫而走。</p><p class="ql-block"> 一次,门人带了卤肉来,卤肉外面包着大白菜的叶子。齐先生仔细把白菜叶子抖干净,吩咐家里人把这片菜叶子切切,用盐“码”上,加点秋油,中午就粥吃。</p><p class="ql-block"> 可见这位北漂京城的湖南乡客何等的喜食大白菜,让老先生这么喜欢吃的大白菜,就是徐水的大白菜。</p><p class="ql-block"> 平易近人的大白菜,性情宽厚且温和,无论帝王人家还是平民百姓皆喜欢他,它进了厨房,能与很多食材打成一片,成就了无数人间好味。</p><p class="ql-block"> “开水白菜”的创始人是清末的黄敬临,慈禧太后的御厨。他打造出自己非常精细的一个名菜。用尽了各种调料和蔬菜,最后用的白菜就是秋后经霜打过徐水大白菜的菜芯,做出了这个华夏第一菜:开水白菜!</p><p class="ql-block"> 七六年大地震后,去徐水姨家躲难,正赶上秋天抢种大白菜,很早听母亲说过家乡鸡爪河边的大白菜好吃甜嫩,过去是皇家贡菜……</p><p class="ql-block"> 徐水种植大白菜历史悠久,可远溯晋代。在清朝时种植面积已达七千余亩,品质佳,产量大,在秋菜中独树一帜,一直是皇家的贡菜。</p><p class="ql-block"> 津门诗人黄六吉,对安肃(今河北徐水)产的大白菜,独有偏爱,故《安肃白菜》五古一首,清新自然,情趣绵延:</p><p class="ql-block"> “我爱安肃菜,黄芽嫩如韭。细理无寒筋,水土之德厚。当其淡碧滋,民色何尔有。濯以清清波,摘以纤纤手。盘食竞芳鲜,一嚼香生口。何物差堪似?白莲花下碧。”</p><p class="ql-block"> 那时出于好奇也和表兄弟一起上工劳作,抢种大白菜,除草、翻地、打陇、栽苗,浇水……忙个不停,连三天都是干到日落西山,有时站起来腿都发抖。</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才体会到了躬耕陇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的种田人生活。</p><p class="ql-block"> “谁知盘中菜,棵棵皆辛苦”!这句诗只有到了地里干活时,才算是感知身受了。</p><p class="ql-block"> 可那年月的种田人,连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生活都是奢侈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们相信公社。认为,公社是万能的!只要公社在大家什么也不怕!</p><p class="ql-block"> 常常在梦里见那黄河故道上奔流的鸡爪河水,还是那样的清澈透明,秋来金谷飘香,那地里的大白菜翡翠般的铺满田野,河面上成群的鸭子在水中找食戏水。</p><p class="ql-block"> 有水的村庄清丽灵秀,人是逐水而居的动物,有水滋润的村庄才显得丰满。夏日里外祖母家的村庄到处都有水坑洼地,除了街中间的老榆树下有一口深深的水井外,村前村后,村东村西村边上都有水坑洼地,因为有水才多了种菜的人家,才有了那生吃脆嫩爽口清甜,熟吃开锅就烂的徐水大白菜。</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徐水县城的饭店,有一凉拌下酒菜叫“大拌菜”, 就是白菜芯、油炸花生米、豆腐丝加香油、醋、白糖拌匀上桌,那味道比锦江饭店的“沙拉拌什锦”要好吃的多!</p><p class="ql-block"> 那土、那水、那树、外祖母家那青砖灰瓦老屋是乡村的原色,飘散着暖暖的农家院的味道,在梦里不散、不去、盘旋到天亮鹊儿鸣……</p> <p class="ql-block"> (苍蝇馆子)</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美食,是最深的乡愁。人到了中年,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走过多少地方, 吃过多少珍馐佳肴。 </p><p class="ql-block"> 最想往的!还是老妈做的家常菜:滑溜肉片、家熬鲶鱼,夏日里的炸酱面,秋天的猪肉南瓜馅饺子……</p><p class="ql-block"> 无论那座城市路边的苍蝇馆子,那里的饭菜随意的如家常小菜……</p><p class="ql-block"> 他能让在外的游子找到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苍蝇馆子当然没有如今网红餐厅的装修上高级豪华感,他是店小而风味独特,价镰味美,实实在在,苍蝇馆子里的人是形形色色,有平民百姓也有名人大腕。</p><p class="ql-block"> 不管你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还是开着宝马来的。无怪乎有人说,其实,"苍蝇馆子"中的"苍蝇"说的不是馆子,而是如"苍蝇"一样有着敏锐嗅觉和快速行动力的食客们。</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戏称是“狗食馆”,找饭店的人如狗找食寻着那味道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三五同事好友,,在狭小得只能摆下几张桌子的小馆子里,和邻桌的陌生的食客背贴背地挤着,墙上是油烟熏出的印记……但是没人会嫌弃。</p><p class="ql-block"> 进了苍蝇馆子,任你身价几个亿,你也把架子给我撂下, 跨栏背心大裤衩才是这里食客们的标配礼服!</p><p class="ql-block"> 你打着领带来,点个西红柿鸡蛋盖浇饭,就算你是哪个国家的元首,看着也跟房地产中介的一个模样。</p><p class="ql-block"> 在鼓楼的南街上,有家河南夫妻俩儿开的“苍蝇馆子”,过去天津书画名家,刘浩、范润华、田蕴章等都是那里常客,刘浩几乎不在店里吃,都是买回来在北街二楼的画室里吃,每当他买回喜欢吃的肉丝鸡蛋炒饼时,只要遇上熟人总是说:“这炒饼炒的味绝了,就喜欢于师傅做的这口味儿!”</p><p class="ql-block"> 我过去大礼拜没有什么事的时候,就去鼓楼转一转,到了中午也是去那家店,那河南老乡做的烩面很地道,客人基本都是附近画廊、画室的熟客他做的面和菜更用心……</p><p class="ql-block"> 这河南烩面可分为:羊肉烩面,腊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因为面香肉烂,味道浓郁,价格便宜,有肉有菜有面有汤,它成了人们喜欢的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 烩面的精华全在于汤,单说这羊肉烩面,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下七八味中药,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p><p class="ql-block"> 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将面拉成薄条入锅,辅料有羊肉片、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p><p class="ql-block"> 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冬日进店来上他一碗羊肉烩面,又暖和又舒服,比那丈母娘的八大碗还好。</p><p class="ql-block"> 这苍蝇馆儿!解决宇宙性的难题,那就是今天吃什么?”妥妥的免去了今天吃什么的所有纠结,民以食为天,吃饱才是硬道理,吃饱了才能睡的好,更能把那手里的活儿干快、干好!</p><p class="ql-block"> 天下和靖在于吃饱、吃好! </p><p class="ql-block"><br></p> <p> (东风第一枝)</p><p> 黄邨夫</p><p> 日子过的飞快,眨眼儿又是一年,窗台上的迎春花不知什么时候绽开了几朵。那黄色小花,宛如一支支金色的小号,奏响了这春天的欢乐颂!</p><p>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梅独先天下而春”,于是“梅占花魁”,似乎便成了定格。说梅花在江南先天下春,不为过。但在北方赶在东风前,迎来大好春光的确是迎春花。每逢岁首春头,在北风尚紧,余寒犹烈的时候,它就已花光一片了。那一簇簇黄灿灿的小花,密缀枝头,生气勃勃,欣欣向荣。</p><p> 梅花虽有东风的姿色,未免傲气太重,只有迎春花充满了春天的光辉,“东风第一枝”,该数迎春花才是吧!</p><p>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青岛崂山时,部队驻扎在风景秀丽的外九水汉河。农历二月,在我国南方已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然而黄海岸边的崂山却依然寒风料峭。山坡上,雪地里迎春花就会挤碎冰雪的嫉妒,缓缓地伸出腰肢,把蓓蕾送上枝头,透露着春的消息。</p><p> 迎春花是木犀科属落叶灌木,先花后叶,小叶细长,散垂婀娜,舒展如带,所以有“金腰带”别称。</p><p> 迎春花原产于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山区,栽培历史悠久,古人咏之于词章,形之于绘画比比皆是。如白居易的迎春诗:“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箐花眼看。”</p><p> 迎春花的耐寒性强。“不耐严寒彻骨,如何迎得好春来。”比之,“帘卷西风黄花瘦”的秋菊,我看迎春花不畏寒威凌雪竟放的品质,争春不娇的谦逊精神尤为可贵。</p><p> 迎春花!春天黄花满枝,夏天绿叶舒展,冬天翠蔓婆裟。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花呀?百草将在它的声中苏醒,百花将在它的歌中怒放,在迎春花开之后而来的将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天地!</p> <p> (说大师)</p><p> 黄邨夫</p><p> 大师有很多,有烹饪大师,相声大师,魔术大师------在家人还可以对出家人尊称一声大师,有的大师却不好归类!</p><p> 自称“大师”的人并非都是精神病患者,至少有人很清醒的知道自己不配。有的“大师”称号是自封的,也有的是旁人吹捧出来的,自封大师的毕竟属于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旁人吹捧出来的就不一样了。</p><p> 一旦被尊称为“大师”之后,就可以绕过很多人的质疑。至少这个牌子可以蒙蔽很多人的鉴别力。你看不懂大师的作品,那只能说明你水准低下,大师这个封号是永远的挡箭牌!</p><p> 有了大师的称号影响就大了,收费也高了。大师的出场费,谁还敢讨价还价,谁讲价钱谁就是土鳖,就要受到鄙视。但是谁会追究这个“鸟人”是先有学问还是先有大师称号的呢?经营学里面有一个“以名证实”,换句话说就是“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这是一个意念的暗示,跳大神的一般都会这个,什么都听不清楚,你还不敢问,其实问下去就是一句话,“天机不可泄露”。假洋鬼子对啊Q说,这是洋话,你不懂。不知不觉的偷换概念之后,很多迷信大师的人对大师就更加迷信了。</p><p> 要想当大师,必须先成为名人,其实这很容易,因为脸熟就是名人,而关键是,名人与有本事的人这两个概念在人们头脑里没有太清晰的区别,要利用这一点。现在网络发达了,媒体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拿出钱来,做一个不违法的宣传还是能做到的。个别媒体!就像以前的媒婆,只要你给钱,猪八戒的二姨都可以说成七仙女,后期这个职业演变成了“皮条客”,再后来把这样的谁给钱就给谁贴金的行当叫做传媒。</p><p> 成名了,就要自信,绝对的自信。遇到有剪彩仪式什么的,去参加,仪式不隆重,一言不发,咔嚓一剪子扭头就走,主办人不热情,连剪子都不拿,直接回去,玩的就是心跳,不摆谱没人愿意搭理你,摆了谱才像个大师的级别!</p><p> 记住要称“大师”根本不必拿出什么成果(拿出来就容易留下证据了),只要拿出一大把跟名人的合影就足够了。只要拿出蛋来,就足可以证明是一只鸡了。</p><p> 闲着没事就要多学习,多写书,但是注意,绝对不能写太专业的,象牙塔的塔尖上人太少了,不适合宣传的扩散,而且万一让学究们看见,大师的头衔前面就要被加一个“伪”字了,至于书里写的是什么,历来没人去读,所以根本不用心虚,出完书,成了名人,这时讲话要胆大,自称大师之后,要煞有介事,适当的时候不是王八也要装,要语惊四座,要不然没人相信你,自信,才有人人信。</p><p> 故弄玄虚是大师的必修课,不能跟做贼似的老觉得自己背后有一双眼睛。骗一个人,是骗子,骗全体的人,是大师。</p><p> 平时要多记住一些胡编滥造的故事,然后套到别人提出的问题上,这样显得深入浅出,又接近人民。大师能平易近人,这才是百姓们最爱看到的,这个时候大师表现的越低俗,就越能证明自己的高深。身为伪大师,你必须得清楚自己没真本事这个事实,这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只能靠玩神秘混日子,其实也无可厚非,人们就喜欢神秘的,你就投其所把你的理论弄得玄一点,越没本事越得靠包装,千万别小看包装,包装比真的事实更能吸引人。成了大师之后到哪里去一定要多带随从,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不让别人有机会怀疑。</p><p> 戴上大师这个面具之后,脸!基本上就没什么用处了,愿意放在哪里都可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大师一定要有一双皮鞋,走路太多,鞋底要磨损的,脸没有地方安置,就做鞋底吧!耐磨呀!</p><p> 在这个信息时代,伪大师们像明星一样,各自拥有三干粉丝,在网络社区、博客网站,杂志报纸,电视手机等公共区间,进行一番血战,谁也不服谁, 乱象纷呈,却也精彩不断。</p> <p>(傻子天喜)</p><p> 黄邨夫</p><p> 愚谷村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个傻子。</p><p> 傻子十六七岁年纪,衣不蔽体,浑身带着酸臭,住在村口的破旧的尼姑庙里。这破庙年久失修,神像倾倒,早已经断了香火,门前一条溪水潺潺而过,却依旧发出清洌欢快的音调。</p><p> 傻子之所以住在这里,是因为觉得这里很破败,和他相匹配。</p><p> 不知道多少年没洗过澡了,头发已经结成了疙瘩,成块儿状的挂在头上,他脸上又总爱憨笑,让人看去不仅傻,还有些疯。</p><p> 他白天的时候喜欢蹲在村口的树荫下看来往的人群,开始好心村民朝他丢下几张纸币,但傻子很有风骨,任凭那些被扔下的纸币流进黄土,也不去拿,村民们觉得他们的同情心被戏弄了,于是便不再解囊。</p><p> 傻子有时候会进村子里捡一些人家丢掉破碗旧罐,饿了就讨一些残羹剩饭,渴了就喝一些溪水,时间久了,居然白胖起来,连初来时那点乞讨的模样都没有了。</p><p> 同情心这种东西,一般是用来换优越感的,所以被同情的人总得表现的低人一等。但在傻子这行不通,因为傻子见谁都笑,成天乐呵,这笑里甚至还有些让人艳羡的没心没肺。</p><p> 这让村民们有一种错觉,就是觉得自个儿这几十年活错了,怎么还不如一个傻子活的高兴快乐?</p><p> 傻子用各种方式不断提醒他们这一点,于是傻子不仅不值得可怜,还有点招恨。</p><p> 其实傻子有名字,他叫天喜。</p><p> 天喜是个傻子,其实得辩证着说,在他眼里,这一个村子的人都是傻子,都是他的仆人。天喜这个傻子总觉得自己聪明的很自在,很开心,天天有人来哄自己开心的玩。</p><p> 他身上有一种让人看了就想上去踹两脚的气质,因为他总是不按照大家的期望活着。大家期望,他瘦骨嶙峋,甚至奄奄一息,大家期望,他视财如命,甚至卑躬屈膝,这似乎是一个傻子该有的宿命,但傻子偏偏不,他活的顶快乐,而且身强力壮。</p><p> 人心深处,本来就有控制一切的欲望,他们欺负他,不过是想从傻子这里得到一些恃强凌弱的快感,做一次东家的安慰,他们希望傻子被踹后哭哭啼啼,像自己的过去,而不是站起来继续憨笑。</p><p> 村里那个喜欢玩不倒翁的小姑娘二娥,心里都曾有过按着它躺倒的念头。</p><p> “傻子,你要不要媳妇儿?”</p><p> “傻子,你会赶牛车吗?”</p><p> “傻子,你真有趣儿,等我长大了就作你的媳妇”。</p><p> 这是他们最常逗他的方式,大多说一些天喜想都不敢想的事,以此来看他怅然若失的样子。但是傻子依旧笑的傻呵呵,比旁人笑的还畅快。</p><p> 孩子们擅于模仿,也把他当做一个玩物,骗他吃不能吃的东西,让他做他们不敢做的事,他们喜欢把傻子推进比较深的溪水里,看他挣扎的样子,他求生的样子很滑稽,很拼命。</p><p> 傻子倒不生气,就连从泥滩里爬出来都高兴的蹦蹦跳跳,以为孩子们喜欢他,所以才笑的那么开心。</p><p> 破庙几乎成了孩子们的聚集地,因为傻子总有办法让他们前仰后合的笑。</p><p> 因为他傻,即使偷东西总偷不到点上,他偷村子里人家的花盆、锄头、镰刀……。偷来就放进破庙里,有小孩子告密,主人一般隔天就会找来,然后是一顿毒打……</p><p> 他挨打的时候也笑,这惹怒过不少失主。有一次傻子被赶大车刘四甩了一鞭子,倒地不起,刘四赶忙过去查看伤势,才发现傻子在地上笑的头破血流……</p><p> 当桃花开的时候,村里的人们才发现庙里的傻子不见了,村里的木匠二牛说:在徐水县城里傻子被人顶替成象山土匪顺天龙的探子给枪毙了……刑场上,傻子的那张多年没洗的脸,楞是笑成一朵花,枪毙时,他举起那没有被狱警打伤的左手,一边笑着,一边高喊着“俺去见我娘去,去找我爹去,俺有家了,马上就回京城的王府了!”……</p><p> 当一个人几乎不知道对这个世界眷恋和挣扎,他的无知灵魂迅即滑出了那颗萌萌呆呆的心。生的无知、无恨、无爱,顷刻间全部卸下!死,就是彻底的失去,又像是最后做一次傻傻的反抗。 </p><p> 当日那省城保定的报纸上登了天喜被枪毙时的大幅照片,傻子那张脸笑的是那样的快乐,那样的灿烂!</p><p> 邨夫 2021年早春于听草庐(第三稿)</p> <p>(砚颂!)</p><p> 黄邨夫</p><p> 大野苍苍,宇宙茫茫。砚献九州,渊源流长! 砚之文化,古今咏唱。华夏之砚,惊世无双!砚侯兴盛,起於宋唐。沧桑之璞,金玉齐芳!唐宋朗月,明清落虹。文房之器,承载乾坤。金凿银琢,天人共道!仕人惜砚 ,不绝于章。 人砚有缘,灵犀相象!执砚丹青,万古飘香。抚砚铭颂,浩气悠扬!</p> <p> (香椿菜)</p><p> 黄邨夫</p><p> 随着这春雨的光顾,又到了那香椿树发芽的时候了。</p><p>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曾在《春菜》一诗中感叹:“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说的是香椿在春天吃最好。香椿的成长时间很短,从发芽到成熟只需两三天,但是要想吃到可口的香椿,还得靠经验,因为成熟后多一天都会变老!</p><p> 昔日岳母家有一棵香椿树,春日刚冒芽,我就会密切关注它的长势,一叶、两叶、三叶。,一长到第六片叶,开始掐它嫩嫩的头了,那时是树芽最嫩的时候,入菜最佳。</p><p> 阿萍烫这香椿芽更是拿手,只是在那开水锅里瞬间一过,即刻香气满屋,拌上那嫩豆腐,淋上香油放上盐,这美美的春菜准让你满口生香。</p><p> 我喜欢香椿淡淡悠远的香,喜欢香椿浅浅的羞怯的红。北方常见的香椿类美食有香椿拌豆腐、香椿叶炸小河虾、香椿芽炒鸡蛋、香椿芽拌芥菜丝等。</p><p> 香椿,最适合搭配蛋白质,鸡蛋是香椿的绝配,一道香椿炒鸡蛋,满目青葱嫩黄,单看颜色就足以下饭!</p> <p class="ql-block">怀念崂山!汉河!(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世事悠扬,岁月沧桑。天地间为人者,如匆匆过客而已, 不知不觉自己即将退居老屋闲堂。 </p><p class="ql-block"> 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之旅,有过之而无不及,生于多变的时代,有那成长岁月的满志和磋砣,更有过让我难忘的军营生活,也有过长期机关工作的艰辛和曲折、岁月之磨砺。虽然自己现已生活无忧,对世事炎凉荣辱内心很淡定,但还是免不了有些难以忘怀的思绪.......是那曾经日夜相伴的军营和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战友情,阔别军营四十载,我们依然渴望和呼唤着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每当这种情感在胸中奔涌,眼睛依然会湿润!</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那汉河的岁月,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弥足珍贵,却真实的发生在生命中军营,已成为那不忘回忆……</p> <p class="ql-block">(五香芥菜疙瘩)</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儿时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母亲做的五香芥菜疙瘩头了。 在我看来,这咸菜是幼时冬天里家中吃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那时冬天里只有豆腐、大白菜和土豆)。</p><p class="ql-block">儿时的冬季,母亲早上从咸菜坛里夹出一块五香疙瘩,切成均匀的细丝,淋上点香喷喷的香油拌上一小碟咸菜,就着喝热气腾腾的米粥,吃的很是舒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如果家中最小的孩子是闺女,父母和长辈都管闺女叫“老疙瘩”,这名份就来源于这“芥菜疙瘩”,很是接地气的名号。</p><p class="ql-block"> 这五香疙瘩头,秋天腌制时,是先把芥菜疙瘩洗干净,放入坛子里加盐腌上,半个月后捞出亮干,把每个疙瘩头三刀劈成相联的五瓣,瓣与瓣之间夹上粗盐抹上“五香面”,然后依次码在坛子里焖上十天半月月,可以吃上一个冬天。</p><p class="ql-block"> 俺家传的炒五香疙瘩头丝,是把疙瘩头切成细丝,烹饪时待铁锅内的油烧热后放进两个小红辣椒,随着“嗞啦”一声响,满屋子弥漫着香辣的烟火气息,闻着那诱人的味道就能勾起你的食欲。一碟小菜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围坐在在饭桌前也是一种美味,那咸香味里带着微辣回味无穷,如同过年吃肉一般唇齿留香,很能下饭。</p><p class="ql-block"> 我总觉得,这个味道,不是普通的柴米油盐的辛苦,而是一种融入纯真年代真情的味道,仿若与生俱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风来雨去,山长水远,只有美妙而刻骨的家乡和家里的味道,才会顽强地穿透时光的云烟,领着你回归久别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那时光已停驻,这味道记得就好。</p> <p class="ql-block">(秋夜随记)</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水,光阴如箭。生活如年轮,一笔笔记录甘苦和辛劳,记录丰盈的收获。生活在日子的脚下一步步迈过,迈过风雨,迈过花香,迈过顺境,迈过坎坷,迈过日子在发髻间种植的苍白,迈过岁月在脸膛上雕刻的皱纹,迈过步履撵出子孙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人在画中行,画中有你,画中有我。爱这五百年的老城。爱这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河岸。</p><p class="ql-block"> 新冠病毒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丝涟漪。“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p><p class="ql-block"> 疫情终究会成为岁月的尘埃,他最终会如秋风落叶一样的散去。所有的美好都会随春的脚步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月光依旧明亮,街市的灯火依旧辉煌,餐桌上的老酒是那样的香醇,那西式烤羊排勾你的食欲……</p><p class="ql-block">酒的味道总是让人沉醉,古人借酒壮胆,借酒赋诗。承载了古人智慧的诗集一如醽醁【注1】美酒,沉淀下来的琼浆,引人沉醉于浓郁之中,点滴渗透进心里,在历史长河中发酵飘香。时光蹁跹,它会与你一诉衷肠,它把那些心声揉在字句中,在你迷茫时,告诉你行路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窗外车流依旧,我收住了忘怀的酒意,收住眼目,收住一颗沸腾的心,带着无限的眷恋和清爽的心情,坐回到车里,在“吱”的一声中,车影再次汇入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注1】</p><p class="ql-block">醽醁[líng lù]</p><p class="ql-block">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醽醁是一种当今很罕见的绿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酒》有解释:“酒,红曰(堤)(ti体),绿曰(酃)(ling零),白曰(磋)。”醽,即是绿酒。可以看出:醽醁、翠涛都是绿酒,在当时,绿酒是很常见的。</p> <h1>怀念崂山</h1><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残雪旧梦)</p><p class="ql-block">崂山残雪夜,</p><p class="ql-block">孤影异乡春。</p><p class="ql-block">旧事入梦里,</p><p class="ql-block">琼华随烟去。</p> <p class="ql-block"> (神厨的炒饼)</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那瀑河水在老城根的西边穿过,它的源头在易县西部太行山东麓的狼牙山,一路奔来,哗拉拉的河水象泉水一样的清亮,河的两岸是茂密葱茏的杨树和槐树,往河的西边望去是广阔无痕的绿色田野,河的东边就是那古朴带有青灰色的县城。</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徐水县城,人口稀少。城区非常小,只有火车站这条街人多,有卖麻糖、鸭梨、油条、烧鸡的小贩。</p><p class="ql-block"> 县城的建筑还都是30年代的风格,饭店的单间雅座还都是那种挑帘而入的隔间,十足的民国范儿。</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十字街口也根本不是人们想象的四条通衢大道的交汇点,其实只不过是县城一里路长的大街,有饭店、百货店、农具店之类的商家而已了,那时的县城见不到汽车,都是马车拉货,整个县城就几乎没有路灯,晚上街上看不到几个人,只有卖烧鸡的敲打的梆子声和吆喝声把寂静的小城夜晚渲染的既生动又神秘。</p><p class="ql-block"> 那日到了徐水下了火车就饿了,车站广场不远处西侧,有一家高台阶的饭店。表兄说:“这家老字号炒饼好!”在河北无论到那个县城都会有这种快餐小吃,在大街上随便一个大小饭馆都会有美味浓香的炒饼。</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里外只有6张桌子的国营小店里,柜台上的胖大姐一边挖着鼻孔一边收了钱后,以尖利的调门儿跟后厨的师傅交待去了,但听呼呼一阵炉火,当当炒勺做响,换了一个披着油渍麻花,半黑半白褂子的“老厨子”上来,啪!摔在桌子上二份油汪汪的肉丝炒饼,刹那间香气扑鼻而来。饿了就是这样,哈哈,饿猫儿碰上“神厨”了……</p><p class="ql-block"> 是吃的尽兴,我脱口道:“这炒饼天下第一”!没想到那胖大姐却说“你说天下第一就天下第一了,你又不是皇上”?</p><p class="ql-block"> 真是碰上二百五了,白夸了。表兄说:“我兄弟就是皇上,哈哈,他姓黄!我都叫他“皇”弟!你应该跪下给“皇弟”请安。”那胖大姐让表兄说的满脸通红,连连说:“真是的,就这么巧,下次你们哥俩再来俺这小店我一定喊“皇弟”驾到了”!表兄说:“算了吧,太监可没有你那声音高呀”。我和表兄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这炒饼即当饭又当菜,实惠、方便、深受县城里老少爷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徐水就有这样的奇事,因大厨炒饼出色,整个饭店就红火了。</p><p class="ql-block"> 这炒饼看似简单江湖饭菜,其实最是考验厨师的基本厨艺。从饼的粗细到火候的掌握,出来的炒饼要每一根饼丝都均匀受热糊化,能裹上一层油香的菜汁,而蔬菜也不能出汤,必须刚好断生,保持脆爽的口感……这新月饭店那老厨子的炒饼在这县城里绝对是翘楚……</p><p class="ql-block"> 表兄说:“没想到这新月饭庄虽然改成了“红卫”的名号,这炒饼还是过去的味道,真不知下次再来,那老厨子还能抡动那大炒勺吗?”……我说:“下次再来,只怕是连整个县城都会大搬家了”。</p> <p class="ql-block"> 感恩崂山</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居崂山汉河时,如居于古人的山水画中。现在那三三两两散落于大山中的房舍已经不多见了。山里人渐渐搬到了城里,近些年实行乡村规划,将山上山下零散的住户归于交通方便的地方集体居住,那时部队营房的住处是在去北九水和沙子口的交汇处,上山可到北九水、可观海去沙子口。</p><p class="ql-block"> 大山深处绿树中掩映几户人家的红瓦顶道是好看……</p><p class="ql-block">那南山后坡的无边的松涛如万绿奔流,一年四季里都是生机勃勃。 </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古人诗词中绘画里向往的境界这里都有,满足了我与古人穿越时空神交已久的融合。如此感恩人生有那样的经历,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夙愿,感恩那山、那水。</p> <p class="ql-block">(山上那座庙)</p><p class="ql-block">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小庙依山傍水,山上草木蓊郁,四时烟云缭绕,门前相距五十米有泉水潺潺,来自东边的山上。那一汪碧水,不输于李白笔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p><p class="ql-block"> 庙在山,禅在心!</p><p class="ql-block">这庙才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夏日里踏着庙前布满青苔杂草的石阶,推开了那斑驳的门……</p><p class="ql-block">世事如梦,唯这庙前清凉。</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光,清纯如那泉中之水。</p><p class="ql-block"> 中年心境不一样,向往平安是福。</p><p class="ql-block"> 香烟袅袅,如雾缭绕,弥散进空气中的佛香伴着恍若天外飘来的绵绵诵经声,轻轻唱响,救赎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佛家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叶上知春秋。又说:万丈红尘是苦海无边。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我不再对佛家的一切笃信不疑,但对佛语依然有着难以言语的亲切。</p><p class="ql-block"> 世间分分秒秒,来去匆匆,从寻寻觅觅转眼成空,一旦错过不能从头。禅房花木深似海,十步之内,芳草如梦旋。</p> <p class="ql-block">(洮砚小记)</p><p class="ql-block"> 午后刮起了风,不想出去,只想蜗在老屋,傻傻的看那几方砚……</p><p class="ql-block"> 窗外已是暮色苍茫,几缕云朵在高楼的顶上向着远方飘去,风渐渐的小了, 那河水依然静静的流淌着,手捧着两块喇嘛崖的砚石,一时间忽然觉得,那方带着绿波的“鸭头绿”是喇嘛崖下一泓澄澈的洮河春水,而另一方“鸊鷉血”,就是从西边上空采撷下的一朵彩霞,直把这老屋映的瑞气东来,如沐春阳。</p><p class="ql-block"> 愿这天赐的灵物日日与我相厮、相伴,磨墨至祥。</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五月一日午夜邨夫于听草庐</p> <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 陶罐他爹去一趟保定城,就觉得走遍了全世界。别人说国外的风景很好,他总是说“就是和家门口的那象山一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陶罐读完小学之后就跟着他爹学吹唢呐去了,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三字经》里写道:“养不教,父之过。”</p><p class="ql-block">快四十岁的陶罐,念念不忘他爹的教诲,眼里只有二件事,就是种好地里的田,吹唢呐去十里八乡挣大钱!</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人说陶罐真傻,还有人说他装傻。真傻还是装傻,反正都是“傻”。不傻能整天和这破唢呐相伴吗?</p><p class="ql-block"> 陶罐他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那保定城里,痛痛快快的吃上一顿“白运章”包子。</p><p class="ql-block"> 旧时唢呐艺人是属于“下三九流”的,地位很低。童谣里一句“姑娘长得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p><p class="ql-block"> 黑山村陶罐他爹因会吹唢呐也算是十里八村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可村花“培儿”偏偏看上了他这个吹鼓手……</p><p class="ql-block">在那大饥荒的的年代,陶罐家穷的连一根火柴也没有了。 </p><p class="ql-block"> 做饭时陶罐娘,这可怜的女人要翻过院里的墙头,用一把玉米叶子到邻居家的灶里点着火,再高举火把似的翻过来,才能把自家灶内的柴火引燃。</p><p class="ql-block">陶罐家紧靠着一片杨树林,陶罐闲时常常拿出家里的唢呐在杨树林吹那曲子(梅花吟)……</p><p class="ql-block"> 陶罐说他爹过去是徐水吹歌会的,五八年,徐水“吹歌会”被邀请参加了首都国庆游行,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检阅。”</p><p class="ql-block"> 这“吹歌会就是过去乡村常为婚丧喜庆和过年过节时演奏,也为高跷会跑驴伴奏、 在农闲时演奏自娱的民间组织”。</p><p class="ql-block"> 陶罐他爹常在村里说一句话是:“这唢呐为王,吹的不是升天,就是拜 堂!千年琵琶, 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 生, 唢呐一响全剧终了。唢呐一响,红布、黄布一盖, 全村老小等着上菜,走的走,抬的抬, 东边一片红……西边一片白……”</p><p class="ql-block"> 陶罐“他出生不久,就断奶了。大饥荒的年代别说奶粉,就连小麦糊糊都没有。他娘为了养活他,只有去求那些家里有点存粮的亲戚,他们看在一个孩子要活命的份上,每次能借几斤。借来的那点小麦就成了他的特供专供。陶罐娘用一个陶罐,把小麦面熬成粥的,每到吃饭时,那陶罐里冒出的香气,惹得哥姐们口水吞得咕咕响。陶罐就是他娘从小用陶罐煮粥养大的,现在陶罐长得既不象他爸那么高大,也不像娘那样苗条好看。就是像个陶罐子,他自己常常怀疑是不是那陶罐粥带来的“后遗症”。 </p><p class="ql-block"> 这陶罐长大后唢呐吹的越来越精湛,没事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坐在村头石头上吹一曲,欢快的曲调能带小鸟飞舞,如泣如诉的旋律能让石头流泪。</p><p class="ql-block"> 夏日里,一到月亮爬上来了的时候,陶罐的唢呐用场就派上了。半个街道的人都会端着碗到村口的场地吃饭,听陶罐吹唢呐。劳累一天的村民聚在一起,拉闲篇的拉闲篇,七嘴八舌天上地下地胡侃乱侃一番,漫漫长夜,无心睡眠,这样即乘凉消食也开心快乐,谁也没有把谁的话当真,谁也没有把谁的话搁心里去,就是在这里听唢呐侃大山图个乐呵。</p><p class="ql-block"> 陶罐话少,人也腼腆,村里人都叫他“蔫茄子”。自从那年牡丹爹退了他和牡丹的婚事。除了遇上红白事,在场上话稍微多一些,平日里他是很少费口舌讲话了,出声多的时候就是赶场上吹起他爹留下的那把唢呐。</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没有月光无比昏暗的凌晨,陶罐因为心急去白塔铺村赶场,骑着自行车不小心骑偏了道,连人带车,翻下鸡爪河里。</p><p class="ql-block"> 要不是几个起早浇地的村民发现了掉在水里扑通挣扎的陶罐,送医院抢救的及时,没准这命就没了,可那右边的胳膊却骨折了,也算是应了村里人一直笃信的“本命年犯太岁”的古老预言。</p><p class="ql-block"> 摔伤之后,陶罐着实的在家闷了好几个月。那段时间,他整日憋在家里不出门不说话,还隔三差五喝起了白酒,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p><p class="ql-block">因为生性不怎么爱讲话,喝醉酒之后他嘴里的话更少了,除了偶尔冲着那院墙上的芦花公鸡,扬起那只没伤着的胳膊骂骂咧咧几句“滚蛋!狗娘养的一边去,叫、叫有本事去吹唢呐!”之类的胡话外,村里人再没有听到过他说什么话……</p><p class="ql-block"> 胳膊上的伤好了,</p><p class="ql-block">陶罐依旧吹起了唢呐,那天傍晚陶罐直把唢呐吹得昏天黑地,吹得嘴角上冒白沫,吹得一丝气息悠悠欲断……断断续续地又吹出“(梅花吟)”。</p><p class="ql-block">陶罐吹了一个晩上,忘却了时空,忘却了荣辱,一身精力化作了迤逦情丝,与西边凄艳的晩霞融为一体,飘荡而去……那晚牡丹娘包了几个包子拿来给他,流着眼泪说了句:“陶罐儿这都快三十年了,牡丹都快当奶奶了,你咋还想着她那!”陶罐抱着门框毫无掩饰地大哭了起来……那晩陶罐吹得痛快,哭得也痛快。</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从徐水传来消息,村里的陶罐走了,就像秋天飘落的一片树叶无声无息。他什么也没带走,只带走了陪伴一生的一只唢呐;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飘荡在村民记忆中的串串音符……</p> <p class="ql-block">雁北的雪</p><p class="ql-block">黄邨夫</p><p class="ql-block">独立山前,感受雁北之雪——北风卷地,群舞飞扬,漫天飘散!“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倾听雪的愫说,荡气回肠,千回百转,英雄气短,侠骨柔肠!</p> <p class="ql-block">黄邨夫:(烟霞余梦)</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水,光阴如箭。生活如年轮,一笔笔记录甘苦辛劳,记录丰盈的收获。生活在日子的脚下一步步迈过,迈过风雨,迈过花香,迈过顺境,迈过坎坷,迈过日子在发髻间种植的苍白,迈过岁月在脸膛上雕刻的皱纹,迈过步履撵出子孙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人在画中行,画中有你,画中有我。爱这五百年的老城。爱这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河岸。在这如梦如画的夜晚,在这灯火斑斓的夜色中,祝愿我所有的亲朋好友,疫情中不但天天要有好心情,更要有个神清气爽的好心态,用那透着清灵而豁达的心性迎接明天那阳光下紧张而快乐的工作。</p><p class="ql-block">新冠病毒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丝涟漪。“借问温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p><p class="ql-block">疫情终究会成为岁月的尘埃,它是我们冰冷的冬季节里遇见的一股寒流。所有的美好都会随春的脚步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月光依旧明亮,街市的灯火依旧辉煌,餐桌上的老酒是那样的香醇,酒楼的招牌菜“五姨太红烧肉”色泽红润,入口即化,是酒后下饭的佳肴。</p><p class="ql-block">老屋的主人袁二公子!</p><p class="ql-block"> 宁愿只当一个挂名的顽主,游戏人生、及时行乐是他的人生信条,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享受得了繁华,也能耐得住清贫。</p><p class="ql-block">他富贵时吃喝玩乐,清贫时就去街上卖字画,晚上陪着妻妾们喝几杯清酒,也觉得活得自在逍遥。</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袁府这座青灰色的老楼,只能当做一遗址,不在是昔日的一处景致,想起那句:旧时王榭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酒的味道总是让人沉醉,古人借酒壮胆,借酒赋诗。承载了古人智慧的诗集一如醽醁美酒,沉淀下来的琼浆,引人沉醉于浓郁之中,点滴渗透进心里,在历史长河中发酵飘香。时光蹁跹,它会与你一诉衷肠,它把那些心声揉在字句中,在你迷茫时,告诉你行路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过去了,人来了,人又走了。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来来去去。这样的来来去去让我想起一段歌词:“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p><p class="ql-block">百年世事空华里,一片身心水月间。人生俗世,滚滚红尘,其实就是一家客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店主,天天见路人神色疲惫,来去匆匆,有人累了歇歇脚,有人饿了吃顿饭,也有回头客重温故地,但总是没有人会久留,大家终究都要走。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往复循环,人便渐渐地老去。总是不知道,今天谁要来,明天谁要离开,暂时留下来的又会是谁?还记得那句歌词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啊,天地运转之间,多少英雄费尽移山心力创下丰功伟绩,终随着江水的流逝和时间的推移,化为云烟消散而去。滚滚红尘中的过客们,何曾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悠长的人生岁月,一晃而过。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无数次用过客来装饰自己的人生,也无数次在滚滚红尘这个客栈感悟人生。推开阳台的窗户,深吸一口窗外清新的空气,好爽!夜幕降临,酒楼对面的霓虹灯又亮了。不知今晚谁又会寄居在这家酒店?苍茫尘世,渺渺红尘。生活本无情,人生本无奈。淡观红尘事,笑看人间情。今世红尘走一遭,蓦然顿悟:红尘俗世,那一场遇见,终是红尘一梦!</p><p class="ql-block">窗外车流依旧,我收住了忘怀的酒意,收住眼目,收住一颗沸腾的心,带着无限的眷恋和清爽的心情,坐回到车里,在“吱”的一声中,车影再次汇入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洮砚小记)</p><p class="ql-block">黄邨夫</p><p class="ql-block">午后刮起了风,不想出去,只想蜗在老屋,傻傻的看那几方砚……</p><p class="ql-block">窗外已是暮色苍茫,几缕云朵在高楼的顶上向着远方飘去,风渐渐的小了, 那河水依然静静的流淌着,手捧着两块喇嘛崖的砚石,一时间忽然觉得,那方带着绿波的“鸭头绿”是喇嘛崖下一泓澄澈的洮河春水,而另一方“鸊鷉血”,就是从西边上空采撷下的一朵彩霞,直把这老屋映的瑞气东来,如沐春阳。</p><p class="ql-block">愿这天赐的灵物日日与我相厮、相伴,磨墨至祥。</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一年五月一日午夜邨夫于听草庐</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黄邨夫</p><p class="ql-block"> 儿时,我最喜欢的也是这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这一天是家人最忙碌的一天,也是最热气腾腾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母亲会把那年夜菜都准备好,上午炸,下午蒸,调好汤汁炖起来,一直忙到午夜里。</p><p class="ql-block"> 一(酱铁雀)</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一入腊月街边上就有卖麻雀的人,五角钱一捆10只,那时哪有野味,唯一能和“野”字沾边的,就是这酱铁雀。</p><p class="ql-block"> 做这道菜先把退毛净膛麻雀挂上面糊油炸酥后,下一步是酱鸡的作法,调好的汁要收得紧紧的。麻雀虽小,腿上和胸脯上的肉还是十分丰满,烧至红亮的雀肉紧实细腻而酥香,有家禽所没有的一股特殊香味,大概就是所谓的“野”味。我非常喜欢吃父亲作的这道菜,并且无师自通地懂得仔细吃干净它的小脑袋。</p><p class="ql-block">不得不承认,有一种香味天生气质独特,那味道不同凡响……真不敢相信,远不如一只鸡蛋大小娇怯的身躯,竟然会散发出如此丰硕馥郁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二(素什锦)</p><p class="ql-block"> 过年时烹制这道素什锦相当麻烦,菜花,胡萝卜,芹菜和藕冬天很少,要满大街去寻找。黄花菜、香菇、冬菇、黑木耳、腐竹、小干笋、面筋、花生米等原料则好解决,天津街头有南货店里卖,父亲做出的素什锦,赛过吃山珍海味,其关键是用香油和蒜片炝锅,小火闷一下。</p><p class="ql-block"> 这清爽诱人的素什锦称的上是“人间美味”,是年夜饭里色彩最好看的菜,母亲称他为(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三(酥肉和红烧鱼)</p><p class="ql-block"> 做酥肉和红烧鱼是母亲的拿手菜,是家中年夜饭一道必不可少的菜,也是两道硬菜。每逢春节,父亲都要去买好多肉,把猪里脊肉切下来与鸡蛋等食材炸制成酥肉,外表金黄酥脆,内里肉质幼嫩,放上调料上锅蒸,美味着呢。</p><p class="ql-block"> 过年,鱼,更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鱼”嘛。做红烧鱼,糖醋鱼,都得先把鱼给炸好。油锅里的油沸腾着,鱼一下锅,就溅起了朵朵油花,滋滋作响。鱼身从原色变成浅黄,变金黄,香得诱人,香得让人垂涎欲滴,那晶亮的汤汁和点缀品更是诱你的食欲。</p><p class="ql-block"> 四(韭黄饺子)</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最后的任务就是包饺子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的、包的、摆放饺子的,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记得姐姐是左手擀皮擀的很快,小时候的我只是负责摆放,给饺子排好队、摆整齐。慢慢长大以后就开始学着包饺子,父亲说;我包的饺子似“元宝”,包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会了。既要包得好看,保证煮的时候不透水,还要尽量多包点馅进去,馅多饺子才好吃。</p><p class="ql-block">那年代只有过春节每人才供应一斤“富强粉”雪白雪白的,说是从美国进口的,煮出的饺子晶莹剔透,配上那猪肉韭黄的馅,那鲜香的饺子真是难忘的绝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