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勾往事【刘中华作】

中庭月华(刘中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篇首为长汀青年画家林杰速写佳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露天电影勾往事</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念飘逝的童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田中心小学 刘中华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8月6日作于河田店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引</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与妻去澡堂泡澡,竟在市场看到正放映露天电影,行人匆匆过,观众十几人,有三五老人,其余几个都是追赶嬉戏的小孩,没有一个中青年。这场景,勾起我对童年电影的无限怀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露天电影,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全然不知,对于70、80后,一提起露天电影,这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青春物证,心底总会升起一股浓浓的怀旧味道:银幕一经挂起,大人小孩就哗啦啦搬来小板凳,在晚风轻拂的夜晚,阵阵爽朗的笑声中洋溢着幸福。星空之下,放映机投射的光束播放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那种美好都似乎只存在于梦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的家乡在长汀河田刘源村,记忆中童年村里的电影包括卖票的与公映露天的两种,公映的消息靠村民们口口相传,于是便多了很多神秘感:为何公映?影片名是啥?武侠的还是打战的、戏剧的还是故事的、动画的还是言情的、宽银幕的还是普通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售票电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卖票的一般在老大队部,老大队原是村里一个地主的“豪宅”,三厅两天井,最后一栋是两层木楼,解放后充公为大队部。卖票电影由狗老与燕哩合办,售票三角五角不等,而且一般都是新拍摄的影片,我们最喜欢的武打片《少林寺》一开始的主题歌“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豪壮旋律、《岳家小将》主题曲“小百合花呀,生长在南方,……阵阵清风送花香,朵朵洁白胜雪霜……”、《小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深情婉转,都是在我们这村级电影院“大队”看时听的,至今萦绕耳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每有新片,收费电影的组织者便用红纸写电影海报,拿到本村和周围乡村显眼的地方到处贴,大肆渲染。当天晚上,有钱没钱的都穿戴一新来到大队部右侧,买得起票的得意洋洋地自豪而入,没钱的孩子们只好拥挤着在入口附近,眼巴巴地等着有没有亲戚长辈携带而入,因为一个大人票一般允许带个小孩进入,当然,守门的早在门边刻画了允许带入小孩的高度标记,自然,这也是针对一般人的,平时与守门的关系好些的,高度超过些也是会放入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右侧近些的地方,还有一道小门,木门槛下,无钱又想看电影的机灵鬼偷偷地把门槛下的硬泥挖除些,空隙恰巧够少年孩童如小狗般钻入,本人小时家穷,也曾效仿发小用此方式逃票几次,组织者发现后,心慈手软时便睁只眼闭只眼,想起收入减少时也会狠下心叫人撒尿在门槛下阻止小孩逃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露天电影</h3><div> 十多年都没有看露天电影了。露天电影在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流行,盛行于八、九十年代。现在中、老年人对露天电影带着乡愁般的怀念。只因缺乏,而格外感激。</div><div> 小时候,农村电视绝少——我们全村只有隔壁华子家有一台,信号不好,常见屏幕雪花纷纷,出屋外摇一摇天线竿,摇到适当位置,守在电视前的人欢呼“好了好了”才恢复正常,而且小房间挤不下几个人,我们小孩往往只有看着大人脚后跟的份。</div><div> 所以电影成了我们文艺娱乐的主项目,而看露天电影是童年记忆最深的娱乐,(因为售票电影我们这些穷人家很难能看得起,留下的多是辛酸、不忍回首的记忆)。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放的公映电影,农村一般在晒谷场、学校操场进行。我们村的露天电影一般在村口溪河交汇的的溪子口坝放映,大部分的情形是村部(以前叫大队)有事要通知全村,当作一种开会的形式进行,所以放到中间时,大队党支书刘仰柑(人称“柑木”),便要在放映机旁用话筒大声讲演,说“今晚放电影有几件事通知各社员、村民”,或者今晚电影是“某某社员破坏山林罚款放映的,大家不要学他的样,要爱护森林……”。而电影放映者除了本村的燕哩、狗老外,还有邻村中家坊的仰木、学老麻。抬菩萨的一般在祖堂坪放映,也有在岭背生产队坪的,私家办喜事的公映由主家自定,一般在主事人家附近的小坪放映,开映前会先说明“今晚电影是谁家做啥好事公映的,或某某家办啥好事,其亲戚谁谁谁送映的”。</div><div> 放映方法,就是在场前泥地里挖坑、埋插上两根树杆或竹杆,再在杆间拉扯上一块白色幕布,然后在场中正对银幕的地方摆上机器,一根电源引线连着场边附近的发电机,镜头、片带调试好,便可开始了。观众以本村人为主,当然也少不了附近几个村的闻讯赶来的青年男女和小孩,很多时候,看露天电影也成了当时不同村男女互相相个面或是谈对象的好场所与好借口。</div><div> 夜幕降临时,大家早早吃了饭,三五成群地奔向放映地,(孩童们是从看放映者竖挂幕杆和扯拉银幕就来了的),爷爷领着孙子,母亲怀里抱着吃奶的孩子,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 几乎倾巢而动。此夜,也往往成了偷鸡摸狗者行窃的良机,第二天,总有一两户人家传出失鸡少梨的事情。</div><div> 反正,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div><div> 电影放映机多采用8.75毫米或16毫米这两种、活动幕布,我们最喜欢宽银幕的,因为宽银幕电影一般都是武打的,这是我们小孩的最爱。电影是手拉式发电机送电,电机一响,灯光一亮,便全坪哗然。等到放映员打开放映机调试,一束亮光打到了幕布上,小伙伴们都兴奋不已,有的吹起了口哨,更多中间者对着镜头做小狗、老鹰等各种形状的手势,甚至把衣服往光柱中抛起来,幕布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影子。放映一旦开始,后面的喊着前面的坐下,寻座的轻叫入座的挪腿,放映场上几百人顿时鸦雀无声,人们两眼紧盯着银幕,生怕漏过一个镜头。</div><div> “今晚放啥电影”,这是在放映当天全村甚至邻村最最主要的话题,每次也总会有“消息灵通人士”提前知道影片名称。其实,我们会围到放映处看胶片盘的扁扁的铁盒子,铁盒子上往往写着影片的名称,但也有的由于放映次数太多,上面的字早已模糊不清了。</div><div> 电影未开映或是换片间隙,是我们孩童的天堂和卖瓜果小商的生意良机。此刻,各色人等各行其事:稚童少年们玩打滚、捉迷藏、跳马……不亦乐乎,潇洒哥年轻男们把略长的头发梳得油光滑亮、喇叭裤、花格衣,风流倜傥地摇扇而来,美村姑靓少女们身穿连衣裙,如出水芙蓉般翩翩而至,有情者互相暗中抛洒着媚眼,单恋者眼光四处搜寻着心仪的梦中情人,小商摊边正于手提马灯的弱光下观瞧秤量、讨价还价、付钱收钱,而我那目不识丁的妈妈正是卖瓜卖果地做着这小生小意,换取些针头削铁的小钱,贴补我们那贫寒的家用,有时,妈妈也会叫我或妹妹去帮忙照看那小摊,我总是十分的不乐意,因为我小时是个很害羞的孩子,坐在摊位上,总是别扭地把头低了再低,妹妹却是不一样,人长得漂亮,嘴巴很甜,最令我佩服的是——她还敢大声地吆喝,她在看摊时,自然生意好多了,所以,妈妈有事走开时,我总希望妹妹快来——我好溜之大吉,至今想来都是十分惭愧的。</div><div>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公映电影这等好事,不管是本村还是邻村,都常常带着我们步行去赶热闹。到了放映地,多数情况下坪中已经放满了村民占位的木板凳。有的孩子蹲在人家墙头上,也有的干脆到小溪对面沙地上——银幕的另一侧去看了,只是背面看到的图像相反,声音像是山背后传过来的。我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时,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后来我渐渐大了,就不要父亲架脖子了。父亲近视,常常带一张塑料薄膜,摊放在最前面银幕底下,席地坐在薄膜上,抬头仰望着看,父亲偶尔会细述一下电影的剧情、人物的关系,让我们看得清楚明白、听得津津有味。</div><div> 有时,放映中途,发电机突然罢工熄火,这是很扫兴的事,我们只好眼巴巴地围在电机旁,看着放映师傅大汗淋漓地一遍遍缠绕、拉动着皮绳,努力地使电机再次启动,而电机一开始几次往往“噗噗噗”地应付几声,又顽固地静音。直至终于长久地“噗噗噗……”不停,大家都欢呼着回到原位,继续着影片中精彩的故事……</div><div> 露天电影最扫兴的是放映中途,突然下雨,丝丝绵绵的小雨倒是增添了一份诗意,人们会撑伞戴笠、穿蓑衣、披塑料继续乐悠悠地观看。风也是不怕的,任它把银幕吹得鼓来鼓去,仍然不影响人们欣赏片中的精彩情节。然而,老天也许偶发嫉妒之心,恼怒集黑云,大雨骤瓢泼,如果是久旱不雨,倒也是一个喜事——毕竟庄稼比电影重要,大人们会觉得:天降甘霖,停映也罢。而若农田水足,露天电影突降暴雨,你很难想象到几百、上千人的聚集地,那场面,孩子的哭喊声,凳子的磕碰声,被踩到脚的叫骂声;很快现场的人就会散的一干二净,只有往各个村庄的土路上,三五成群的人们在奔跑着,一身淋成落汤鸡的人们,回家免不了又要用清水洗去身上的泥污。最失望的是少年儿童,难得逍遥的他们不谙世事,对未完散场总感伤心,特别是打斗正酣的镜头突因大雨停映,那正邪较量的超级打杀、腾空而起的展翅轻功只能在回家的梦里找寻,怎不使他们心生深深地遗憾。自然,也有下阵雨的,这时,在旁边屋檐下执着躲雨的人们就幸运地获得了续看的机会,而疾步回家的就徒留遗憾了——当然,再赶回来观看的也大有人在。</div><div> 正常的放映一般包括一个加映片、两个正片。加映片以“新闻简报”“短篇动画”为主,印象很深的一部加映片是名为《夺标》的,反映我国体育健儿在亚运会上夺取奖牌为国争光的片子。正片种类很多,我们向人询问了解电影,一般不关心影片名字,第一句就是“有没有打的?”似乎“没打的”,就是“扫兴的、不好看的”了,所以,你应该理解——当电影开头出现闪闪的大五星、底下标注一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嘹亮的军乐同时想起时,我们怎么会发出如此快乐的欢呼声。</div><div> 在所有观看过的电影中,大部分情节和人物已然忘却,然而,记忆深处也留下了很多片爪鸿泥。我们看武打片《少林寺》中李连杰扮演觉远的单足张爪练功的逼人英气、“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师傅的大度宽容、《少林寺弟子》的花花公子“侯八赖”、美丽的彩云姑娘、彩霞姐妹,丁岚扮演的彩霞骑马飞驰的飒爽美态、《游侠黑蝴蝶》老郑爽扮演黑蝴蝶的俏丽英姿;看越戏《云中落绣鞋》的石义之勇、王恩忘义,《追鱼》张珍与鲤鱼精的真挚爱恋,豫剧《七品芝麻官》“当官不为民作主,宁愿回家卖红薯”之清正唐知县;听《柳堡的故事》的“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洪湖赤卫队》韩英狱中唱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恨为私欲不惜叛变的王金标、恶贯满盈的彭霸天。还有战斗片,我们喜英雄,恨坏蛋。比如《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跟踪追击》、《南征北战》、《东进序曲》、《夺袭》、《北斗》、《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红日》、《渡江侦察记》等,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多英雄的形象,从而培养了我们分辨正误的基本能力。我们最讨厌的是唱戏片,然而即便最讨厌,看多后,也能记住几句经典唱词,比如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牛郎织女》“架上累累悬瓜果”、《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都曾多次萦绕在我们童年的耳边,难以忘怀,一经些许引线的点燃,又能摇头晃脑地美美哼上几句。可是很奇怪,随着年岁的增长,近些年我却越来越喜欢上越剧与黄梅戏,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人们说这是衰老和怀旧的标志,我倒无所谓。当年,有一部山歌电影却是老少皆爱的,那就是《刘三姐》,其经典台词和对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刘三姐)”“李老头在家吗?我家老爷叫你去(莫管家)”“一个油桶斤十七,连油带桶两斤一,若是你们猜,猜得中,我把香油送给你(秀才)”令人终生难忘。还有《神秘的大佛》刘晓庆主演家庭教师,还有朱琳扮演花想容的《梨园传奇》、男主角是戴狰狞面具变脸的易胆大,聊斋鬼片《画皮》,这些电影都有恐怖镜头,每当夜黑风高、凄凄静寂时,看到这些情节,我们都害怕得往人群或家长怀里钻,回家了也钻进被子中不敢把头露出来。爱情故事片《五朵金花》中阿鹏历尽艰辛找金花的一次次误会、《庐山恋》张瑜扮演的周筠与耿华的纯美恋情、动画片《大闹天宫》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更是百看不厌、《戴手铐的旅客》老公安与真凶手的斗智斗勇,以及“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深情伤感的主题曲、《董存瑞》炸暗堡牺牲前说的“为了新中国,冲啊”、《武林志》英勇高超的东方旭、深明大义的何大海、送挑战书的坏蛋挑衅语“你敢去吗?”、称为“大个萝卜”俄国大力士达德洛夫……种种人物、种种镜头、种种台词、种种语调,都能随拉开的记忆之门徐徐重现。</div><div> 当银幕中出现“剧终”或“再见”时,电影放完了,意犹未尽的人们说笑着向自家走去,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有时,人们正要稀疏离场时,走不几步,音乐突然又起——原来是加映一部,于是又拼命地往回跑。</div><div> 真正散场时,有些家长才发现孩子不见了或背上的孩子咋只剩一只拖鞋,于是,在还未散尽的人影间焦急寻找,放映场的地上,留下一片片纸、一堆堆甘蔗渣、花生壳、瓜子壳,甚至还有一两条木凳,早归的或借用的人们遗忘了它,第二天早上,兴许还有人在此捡到一元钱或一条粉色的围巾、一面蓝色的手帕、一根未燃的香烟,甚至传闻有人捡到过金项链,于是,便有做发小财梦者早早起床或待场地空无一人时,打着手电筒来搜寻值钱之物。</div><div> 如是到邻村观看的一伙少男少女散场回家,行走在羊肠小道,路边常挖有番薯土窖,荒废后缺了木门,在夜色下黑洞洞的,阴森极了,让人不敢观看,唯恐窜出一只老鼠或野兔,而路边草丛,不经意溜出一条蛇,踩在脚下滑软滑软的,待瞬间明白,“啊……”声大叫后,便飞似地逃离。经过一僻静的山坳或者听说放过死尸的岔道平地,前面走的调皮蛋也许突然恶作剧地怪叫一声“鬼来了……”顿时引起全体的毛骨悚然,惊叫狂奔,此际,唯有树梢上如水的月华皎洁当空,偷偷地窃笑夜幕下的这一切。此刻,那种夜的静谧,除了蟋蟀依旧唧唧鸣奏于草丛,无视人间的惊恐,连突然的鸟鸣都足以令人惊心动魄。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有人在最后打着电筒,断断续续地谈着话,快步谨慎地行走。</div><div> 快到家时,家养灵犬早早地在离家200米处摇尾迎接主人,于是,在月色溶溶西斜时,观众们欣欣散入千家万户。记忆中,这时,夜深肚饿,我爸妈还会煮点粉干、面条、地瓜粉等点心,填饱抓心挠肺的辘辘饥肠。而我们小孩,有些因玩累或电影不喜欢,早在爸妈的怀抱、肩膀熟睡,勉强睁眼,胡喝乱嚼吃下一碗,第二天问吃了啥,早忘得一干二净。甚有回家的孩子,爸妈去煮点心了,自己尿急,迷迷糊糊中起床方便,打开尿桶附近的米缸,就往里撒……,弄得第二天爸妈打也不行、骂也不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最常看露天电影的地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源村溪子口坝</h3> <h3>刘源祖堂坪,也是常放映露天电影之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录像记忆</h3><div> 除了电影,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还有录像,也是十分吸引人观看的。神话连续剧《封神榜》主题歌“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都抛下……”如今还耳熟能详,而武侠连续剧《冷月。孤星。剑》主题歌我句句可诵,句句能唱:“孤灯提单刀,飘泊我自傲。碎心江湖行,问天何时尽。此恩此义常在心,但愿来生报此情。江湖呀江湖行,江湖我独行。江湖呀江湖行,江湖我独行。有谁对我忆怀关心,有谁对我忆怀寸情。哪怕生生死死,哪怕生生死死。啊……只问你对我心!”还有《绝代双娇》的搞怪机敏的小鱼儿与风采翩翩的花无缺、《挥剑问情》美丽脱俗的水如烟、冷酷无情的辛不悔、一意复仇的萧傲、东方冉那句“想我东方冉一生何等逍遥”,这一切的只言片语、挥洒腾空,也如同电影的台词豪歌、美景碎句,一起在我的脑海中起起浮浮。</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尾语感怀<br></h3><div>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各种影音设备特别是彩色电视机的普及,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乡村电影逐渐走向没落。但露天电影和录像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和美好时光,使那个年代的人们终生难忘。</div><div> 如今的我们,家拥一台电脑,手捧一部智能手机就可看电视、玩游戏、读书看报、查资料,想看的电影应有尽有。农村,早没了露天电影,但总有人在夜色降临、华灯初上的某个瞬间,脑海里闪过星空、蝉鸣以及摆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的记忆,流光岁月深处的那份朴素情结,总会在我们脑海中久久萦绕、历久弥新……</div><div> 2015年5月,松儿高考前夕的一个周末,他带我到城里的大地电影院观看了场3D电影《复仇者联盟2》……,那种3D超真实的场景,那毫无教育意义的、无头绪的打杀情节,那种几十个人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那没有月白、没有风清、没有流云、没有流萤的地方,让我半个小时就离开了。</div><div> 看露天电影,感邻里温情,看的不仅是电影,更是情怀。露天电影带来的那份回忆,,那是人们在电视或电脑前、或是走进影院都难以拥有的惬意和自在。露天电影与影院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接地气、通人气。人们怀念传统的露天电影,实际上是一种对集体活动的向往,为露天环境的自由感所吸引。现在的影院虽然极尽奢华,但没有露天电影院有人情味儿,大家坐在一起观看,更过瘾,也更有气氛。当你被剧情感染泪水滂沱时,总会有人递过手绢去温暖你的心;当你被剧情逗得捧腹大笑时,总会有一个声音比你笑得更肆无忌惮。</div><div>传统的露天电影渐行渐远,或许我们已然记不清那些年看过多少部露天电影,也记不清有多少童年时光是在对露天电影的企盼中慢慢流逝的,但我们清楚的是,因为有了电影作为载体,记忆如同胶片上的画面一样在脑海中留存。或许若干年后的今天,电影名字、情节都已记不起,仅能想起一些模糊的片段、破碎的台词,但你却永远记得自己当时深深地爱着那部电影,或者因为有那部电影作为意象的时光。</div><div> 正如那部我童年到现在都永看不厌的《刘三姐》,至今还引领我走向桂林、荡舟漓江。老电影,是串起我生命的珠线,她还将继续陪伴我走向未来,直至生命的终点……</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