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毫泼墨一天地 洒爱寄情满丹青

海岸线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铺毫泼墨一天地</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洒爱寄情满丹青</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赏读石建勋先生绘画作品</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br></div><div> 知道石建勋先生的名气、见到石建勋先生的画作,都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看到他创作的8m×6m的巨幅画作《黄河入海流》还是头一次。我驻足仰视良久,这幅巨作使我震撼,使我振奋,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div><div> 石建勋先生是当地人,就是生在黄河三角洲、长在黄河三角洲,他创作的题材也是黄河三角洲的风土人情。这几年他把笔端专注于黄河入海口湿地,成为黄河口湿地画派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欣赏石建勋先生的画作,有这样几点突出感受:</div><div><b> 以俗物求大雅。</b>建勋先生的绘画题材,就是伴着他一起长大的蒹葭和芦苇、荆条与红柳、家燕和麻雀、仙鹤与天鹅、黄泥滩和红地毯……他把这些司空见惯的甚至在当地看起来是荒野杂蛮的景物,都纳入了笔端,倾注进他的主体情感和审美情趣,经过他的妙手巧绘,美的景象就跃然纸上,这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慧眼独到和匠心独运。所以,欣赏石建勋先生的画作,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他题材的个性化特征。每一幅作品都是以自然见精神,朴野其外,灵秀其中,特色鲜明,气韵生动。从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建勋先生走的是一条雅俗共赏的路子,而这样一条艺术之路,也是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所欣赏的。</div><div><b> 寓性情于自然。</b>画鸟,先要爱鸟;画草,先要乐草;画水,先要玩水;画虫先要喜虫。建勋先生钟情于自然,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逐水草而居,择竹石为伴。因此,他的作品溶入了他的情感和爱心,体现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对自然的关切。看他画的鸟,似乎能听到鸟语;看他画的虫,似乎能听到虫鸣;看他画的芦苇,似乎能听到萧萧风声;看他画的溪水,似乎能听到阵阵流响。在他的作品中,完全可以体会到艺术家的画语,感受到自然精神与人文情怀的高度融合,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的真性情是在自然状态下天然养成或培育而成的,而当今社会恰恰有一种对大自然偏离的倾向,有的人盲目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层面里追逐和打拼,离人的本性越来越远,致使变得焦躁、趋利和浅薄。建勋先生的画作无疑是这种背景下的一味清凉散和一副清醒剂。</div><div><b> 从继承到创新。</b>毫无疑问,建勋先生的艺术创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技法、还是风格等各方面,都看出他求新、求变而又求同、求稳的发展脉络。从题材的多样性到专注于湿地的创作,从技法的丰富性到成熟性,从风格的趋稳性到定型性,都渗透着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严谨思考。在我看来,他的这一嬗变过程应该说更是一种创新。建勋先生是一名大学美术教师,他边学边教,教学相长;边教边画,学用结合,因此,他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完成艺术创作。加之他胸中有美,笔法娴熟,感情投入,悟性极好,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出神入化,生机盎然,真可谓笔锋一转仙鹤起舞,墨色两点湿地生辉。</div><div> 如果我是三军统帅,就授予石建勋先生一枚大将勋章,因为他是黄河口文化建设的一员大将,为黄河口文化的发展建立了功勋。(作者 和石 原载2012年9月14日《羲之书画报》)</div><div> 附:石建勋先生画作</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