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箱与画架 ( 艺术随笔 )

钢笔画家话家

<h1>  画箱画架忆往事</h1><div><br></div><div> 程庆拾 ( 古 生 )</div><div><br></div><div><br></div><div> 钢笔画友钟敏华昨天刚刚为自己添购了一套新"行头",有画箱画架和画笔颜料之属,看上去很给力。我便问他花了多少钱,敏华回复我: 不瞒你说,我这画箱是最便宜的,六十元,质量差,我只要能装材料就行。画架也一般般,七十八元一只,铝合金的。</div><div> 我勉励敏华道: 咱不怕不贵,用这样的行头也能画出好画! 我小时候用过的画箱画架就不是买的。我已经三十多年没有用过它们了。当然现在也不完全是买不起。</div><div>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画架与画箱,稍好些的得几百元,甚至更贵。我也见过几十元的木质画架,单薄简陋,瘦骨嶙峋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也有朋友用摄影用的三脚架来代替,收放自如,稳固性应该没有问题。厂商甚至还发明有一种配套的画板,收起来便成一卷,打开则是一个平面,上面能夾纸,携带十分方便。这些东西,主要是为外出写生准备的,还有画夹,帆布折叠水桶,小凳,遮阳伞等等。有时候看得眼热了,也想过弄上一套用用。</div><div> 画友王齐明的画箱是用啤酒箱子自己改的,没花钱。前一阵还在群里晒了一把,感到真不错。他说自己的画架就是普通木画架,别人给的,也没花钱;纸是素描纸,很便宜;笔是中性笔,买一把笔芯,不过才一、二十元,能用就行了。</div><div> 画钢笔画,所花财物确实不多。而画得好不好,其实与画具与耗材的价值高低也不存在必然联系。</div><div> 这便勾起我有关画架画箱的一些往事。</div><div> 因为自幼雅好书画,小学时的一点画具曾用一只竹篮盛着。初中终于拥有一只小小的画箱,大约A3纸大小,木质,漆成深褐色,里面的分区是我自己根据需要来设计的。当时作了两只,我和胞兄各人一只,是请他的同学打的,兴奋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不久后我去胞姐插队的大山深处玩,说好听点也算"采风写生"吧,就得意洋洋地拎了去,好好露了一回脸。但后来外出写生时多用铅笔,碳笔和钢笔,一只画夾足够,便很少让我的宝贝画箱"出镜"。再后来考上兰州大学中文系,本打算也拎去的,但母亲却反对,说你还是专心致志学中文吧,画先放一放。无奈,直到大二才允许带去"伴读"了。大学毕业,这只宝贝画箱也曾随我西出阳关,在乌鲁木齐呆了几年,但用得还是不多。后来竟不知所终。倒是胞兄的那只,多年后曾在故乡老宅里见过,虽然有些残旧了,但还是感到十分亲切。</div><div> 画架,则是高中时家里打家具,一起请木匠师傅做的,也是两个。同样没有什么参考图纸,全是想当然,与木工商量着设计,大致就是一个巨大的A字,外加一条背后支撑的第三条腿。正面上方的腰上部位,左右等距离打了几个洞,插进两颗大钉子,便可以搁画板。虽然简陋,但基本功能还是可以满足。</div><div> 后来也想带到兰州去,但一人来高不便携带,只好自己改造成可以折叠成三折的形式,整整忙了我两三天。三折之间,用父亲帮我搞来的厚铜片,敲打折叠成U字型,再钻上眼,用螺丝钉固定,便能收放自如,而结实方面也是没有问题的。这只画架用得倒比那只画箱多,也随我到了乌鲁木齐,甚至被邻居借用过,并在地下室里放了一些年,搬家才弃置了。</div><div> 十年来专攻钢笔画,基本上都是在大大小小的绘图板或画案上进行,画箱与画架便没怎么用。</div><div> 等退休回家,倒真要购置一套了。</div><div> 亦祝敏华和明齐用这样并不昂贵甚至旧物改造所得的画具,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div><div> 我想,这一定是可以期待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 2017年8月6日</div><div><br></div><div> 于天山下三即斋</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