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文化宫

康庄

<p class="ql-block">梦回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午夜梦回,仿佛回到报社,身在印刷厂审读当日的报纸,这是当年值班时每天必做的工作,报纸印出时,要检查有无错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也是积习,退休十几年了,居然会念念不忘这事。其实也并非无因,晚报今年停办了,心底未免时时萦回。这张小城的市民报纸从1987年5月出首期到2020年底结束,33年多,按理正当盛年,却戛然而止,从此划上句号。</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其他同仁会不会有我这种浓郁得化不开的怀旧情绪。毕竟那是风华正茂的时代,毕竟那是最为值得回味的年月!</p><p class="ql-block"> 遵义晚报社最初挂出牌子时在凤凰山麓的文化宫,文化宫当时全称是“劳动人民文化宫”,这座很有些巍乎高哉气派宏伟的三层木楼是本城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然而犹如什么东西都逃不过宿命的兴衰成败一样,新千年之际,高大的旧楼被拆掉改建成了现代场馆。</p><p class="ql-block"> “劳动人民文化宫”曾几度沉寂几度喧嚣,建成之初衷是用于作工会活动及民众娱乐场所,后来一会作剧场,一会作电影院,一会作遵义会议陈列馆,一会作文联办公室,走马灯似地转换角色,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作了遵义晚报的社址后,它才安定下来,走完它最终的生命之途。 </p><p class="ql-block"> 作了晚报社社址后,它已经有些象一个超期服役的老人了,疮痍处处、吱吱咯咯。一个人走在楼板上,似乎全楼的人都能感觉到震颤与步履声。因为楼房老旧,各处办公室的电线也自然是东牵西扯,将将就就,时时故障频发,尤其是大冬天,山高风冷,楼穿壁漏,不少瘦弱怕冷的同志犹如偎灶之猫,俯身在热气不多的取暖器旁,那情景多年在心底抹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二楼是人员最集中的地方,报纸工作有时象打仗。年轻人多,精神头足,记者采访归来,编辑下楼发稿,总是匆匆忙忙、全幢楼也就不时笼罩在阵阵嘈杂的人声和步履声中。可夜里却相当沉寂,由于三面青山环绕,前面是开阔的体育场,这里的夜色十分沉静。上世纪八十年代,男士们还要轮流值夜班,每晚子夜时分守新华社发过来的传真电稿。一到夜里,这里还真有些鬼气森森的意味。有一年夏天轮到我值夜,老旧的门窗在风力下嘎嘎作响,加之蚊虫又多,直到半夜也睡不着。</p><p class="ql-block"> 印刷厂就在报社后面,是剧场改造的,空旷高耸、大而无当。九十年代以前,报纸的印刷还处于铅与火时代,自然是工艺烦多,极易出错,给出报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也让报社人员从工人到编辑到总编常处于战战兢兢、紧紧张张之中。工人用铅字排好版,打出清样后,经校对、责任编辑、值班总编助理、有时常常是总编亲自到场进行校对,算得上是“一校二校连三校,”可最后还总免不了有出错的时候,一出错漏,往往使得当事人“灵魂上九霄”,不知如何应对是好!我那时当过值班总编助理,不知过了多少战战兢兢的日子,总算时代变了,没有遇到上纲上线的岁月,因而没有出事。</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间,晚报从周二、周三、到天天有报,从形单影薄的四个版到三四十个版,凝聚了全体报人的艰辛劳动和青春热血。 </p><p class="ql-block"> 文化宫办报的日子,不无艰苦紧张,却温馨活泼,充满生机,确实是至今犹令若干同仁深深念记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建于五十年代的旧楼要被拆掉,改建成科技馆——后来成了政务大厅,展销会场。政府行为么,相当于十二道金牌,没有什么价钱可讲的。那时一想到要离开这曾经日夜战斗过的地方,心里又有些恋恋的,颇有几分沉重。人哪,呆久了的地方,总有一种眷恋之感,更何况这里有着多少的岁月印记,多少的温馨回忆牵扯着你。</p><p class="ql-block"> 搬离文化宫时是世纪之交的一个冬天,我记得那一年雪下得特别大。年关将近,我独自一人,带了个小摄像机来到这里,同事们踪迹俱无,家当也全都搬走了,偌大的楼房空落落的、静悄悄的。我怀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心绪绕着文化宫走了一圈,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在纷纷扬扬的雪花飞舞下,静谧如深山古寺一般的晚报社的陈旧木楼。</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老文化宫旧址上,气气派派地矗立着一幢现代化的大场馆,巍峨得让人不敢仰视,可我永不会忘记这里曾经有过的那座木板楼房,那些和同仁们在这里辛劳办报的日子。不知何故兮,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境的到来,梦回文化宫的时候便越来越多,那场景颇有些象美国电影“蝴蝶梦”的开始一幕。看来,此生永远只能梦中相遇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晚报社,我的文化宫!</p> <h3>文化宫大全景</h3> <h3>20世纪80年代末,晚报第一代领导及部分编辑记者与上海新民晚报指导老师合影。</h3><div><br></div> <h3>遵义晚报挂牌之日,车老总在印刷厂门前训话(20世纪80年代)</h3><div><br></div> <h3>铅与火时代</h3><div><br></div><div><br></div> <h3>铅与火时代</h3><div><br></div><div><br></div> <h3>上世纪90年代轮转机首运行</h3> <h3>20世纪90年代的全家福</h3><div><br></div> <h3>20世纪90年代的全家福</h3><div><br></div> <h3>1988年元月,遵义晚报实行自办发行,图为送报人员整队出发.</h3><div><br></div> <h3>报人风采一二三</h3><div><br></div> <h3>报人风采一二三</h3><div><br></div> <h3>报人风采一二三</h3><div><br></div> <h3>我的晚报情怀 </h3> <h3>我的晚报情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