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来《兰亭》可以这样大美</h3><div> ——听潘庆玉教授群文阅读课有感</div><div> 王彬</div><div><br></div><div> 潘老师的《大美兰亭》不是在讲《兰亭集序》这篇课文,而是以“探究兰亭之美”为目的,让我们彻彻底底感受了一下兰亭的大美。</div><div> 一、全角度解读兰亭之大美</div><div> 从“学兰亭之文”“读兰亭之帖”“赞兰亭之美”到“解历史之谜”“解人格之谜”“讲韵律之美”到动手描摹字帖,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现“兰亭”之大美。把《兰亭集序》之文、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李世民《王羲之传》、宗白华《论魏晋行草之美》、林语堂《书法的韵律之美》放在一起全方位解读《兰亭集序》的人,潘老师还是第一位。</div><div> 作为高中的一篇文本,教学中我们仅关注其文对人生的思考,没有从书法、历史、人格、韵律的方面进行过解读,兰亭之大美就在我们手中流失了。汗颜!</div><div> 二、环环相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div><div> 潘老师的教学设计如层层剥笋,每个环节都设计了学生的活动。“不要想在这堂课上袖手旁观。”这是潘老师的设计要求。读文、背文、读贴、书空、拟标题、仿写、临摹……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悟、操作、提高。</div><div> 三、读、品、写、摹结合,直指教学核心价值</div><div> 在“学兰亭之文”第一环节中,从齐读、填空背、有感情读第一段,带着“信可乐也”的感情读第一段,全背下来,填表谈读后感。反复渐进的读与背、谈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与审美能力。</div><div> 在“读兰亭之帖”的环节,看王文杰先生的文字,以“读贴: ”补齐标题,完成“读贴似在读 ”。在读文、品帖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建构能力,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提高了语言写作能力。</div><div> 四、注重细节,点滴流入学生心中</div><div> 鲁人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取了《兰亭集序》一文,细看课本上的这幅王羲之书法作品,又小又模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就忽略了书法作品的价值。而潘老师却把《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印刷得清晰到似可触摸。书法之美透过纸张章显着它的魅力,学生就更容易感受美之所在了。</div><div>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的开篇,难中求易。《大美兰亭》导入后的第一个问题是“《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临河序》......你从这些别名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浅易,却囊括了大量信息,在学生的众说纷纭中把此序的主要信息和知识点都提炼出来了。</div><div> 六、向传统文化经典致敬</div><div> 唐太宗心慕手追王羲之作品到了痴迷的程度,死后带入昭陵。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会读贴、不懂书法,这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大不敬。这节课寻访美学历程,会通艺术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之大美。最后一曲周杰伦的《兰亭曲》可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建议潘老师也可以把此曲改用余文华的唱文《兰亭集序》,一并感受吟诵之美。</div><div> 潘老师这堂课让我们感受了什么是“传统文化类群文阅读课”,刷新了我们的认识,也让我们又一次感悟到了《兰亭集序》的地位与价值,涵养中国趣味。是不可多得之美!</div> <h3> 潘庆玉老师《大美兰亭》观后</h3><div> 张国征</div><div><br></div><div>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群文阅读,潘老师现场上了一堂《大美兰亭》(两节课),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这堂课如水银泻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环环相扣,匠心独运。</div><div> 讲课之前,讲课结尾,都安排了精心挑选的与兰亭集序有关的歌曲,讲课虽然结束了,但余音绕梁,引人遐思。</div><div> 并列式的课堂结构,每个小专题都自成体系,都是一个巧妙而深入的对《兰亭集序》的美的探寻的过程。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盛宴,更是一场思维的峰会。</div><div> 潘老师的课,没有浮华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喧闹的合作,没有急促的解答,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虚夸的评价,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引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深处。</div><div> 有人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拈花亦可为剑,折草亦可当刀。</div><div> 潘老师说过:要上有力量的课,这力量来源于设计。</div><div> 通过这堂课,我们对群文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教学除了朗读和美读,我们还可以默读,还可以速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等等。信息化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要求每一位读者每天进行理性选择、分析和理解。因此,哪些帮助我们获取信息、更适于思考的阅读方式,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学习和实践。</div><div>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一、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读得更多。学生一节课读三五篇文章,甚至更多,有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二、提高阅读速读,让学生读得更快。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群文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多篇文章,有效的提高阅读速读,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灵活性。三、强化阅读主题,让学生读得更深。学习不是学生简单的接受教师讲解,而是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div><div>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获得具体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提炼概括、质疑反思的能力。</div> <h3> 大美兰亭 余音绕梁</h3><div> 王辉</div><div><br></div><div> 十分赞同潘老师对名篇教学的看法,中学课本中的许多名篇在没有被讲授的情况下,对学生还有着吸引力和神秘感,倘若老师不用心处理,讲授不到位,这些好文章就被糟蹋了,学生几乎不可能再学一遍,更可怕的是对名篇的印象是不过尔尔。这是我们语文工作者一定要慎重对待的。回想到这一点,不觉感到惭愧。</div><div> 在讲授这节课前,潘老师已经将资料分发给了我们每个人,我也在猜想到底要讲什么,怎么讲。甚至查阅了教案和课件,然而一切都超出了我的预想。正如老师后来所说,所选的文本都有独立价值,地位一样,但又有着某种关联。我们也存模糊印象,但为何这样编排却不知其所以然。等到老师解开兰亭历史之谜、人格之谜、美学之谜时才恍然大悟,此刻我们已经悠游兰亭久矣!</div><div> 但课堂的流程并非是单线型的,而是多样化的。开头的导入,用兰亭集序的别称就从多个角度了解了兰亭的内容和价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帖的教学环节,一般老师在这节课都会出示这幅字帖,让大家了解,但往往也仅此而已。潘老师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欣赏、揣摩,并且还提供了一段关于读帖的文字。当我们心神领会,渐渐认识到字帖的美妙之处,忍不住模仿起来。接着我们自然而然地理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作为书法家,赵孟頫对兰亭摹本的爱不释手,相较普遍人更加彰显了兰亭集序的价值。而后老师出示的一代明君唐太宗的评论又作了印证。兰亭集序的瑰丽、神秘逐步被揭开,也更加吸引我们。</div><div> 随着文本的展开,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探寻兰亭集序的奥秘,不断深入发掘文本的价值,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问题有一定难度,有压迫感,有挑战性,包括写一段文字,让我有种重回中学年代的感觉,最后以临帖收束,心慕手追,完成一场文学、历史、艺术的盛宴,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兰亭集序,我的感觉是常读常新,余韵无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