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跟团游最后一天游览 都江堰 和 青城山。</b></h1><h1><b> 下了旅游车,抬头便看见都江堰旁边玉垒山的奎星塔。</b><b>玉垒山公园有许多景点我们不会去了,只能远远的遥看一二。😓<br /></b><b> </b></h1><h3> <br /></h3><h3> </h3> <h1> <b> 导游迅速的把我们领进都江堰景区内,一座横跨岷江内江古色古香 气势不凡的 南桥 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游客。💐</b></h1> <h1> <b> 岷江之水翻滚着,浩浩荡荡的流过南桥之下。像一匹桀骜不驯的游龙奔向四川盆地。</b></h1> <h1><b> 南桥是现代建筑,继承传统风格,由三条走廊建筑而成。雕梁画栋,和周围的亭台楼阁互相呼应。每天不知要走过多少慕名前来的游客!</b></h1> <h1> <b>远望離堆公园的伏龙观,远山,绿树,楼阁,忽隐忽现,一阵兴奋涌上心头,马上就要看见闻名遐迩的都江堰了!😄😄👌</b></h1> <h1> <b>其实这里已经的都江堰工程的一部分了。<br /></b><b> 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是由秦朝的李冰父子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实属世界罕见!😳</b></h1><h1><b> </b></h1><h1><b> 从南桥遥望 離堆公园的伏龙观。岷江之水浩浩荡荡~</b></h1> <h1> <b>都江堰公园大门。</b></h1> <h1> <b> “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石碑。</b></h1> <h1> <b> 李冰父子的雕像。</b></h1><h1><b> 真正的英雄!</b></h1><h1><b>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b></h1><h1><b><br /></b></h1><h1><br /></h1> <h1> <b>这张图可以看清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b></h1><h1><b> 岷江从雪山汇集而来,一直对下游造成连年的水患,成都平原不是涝就是旱。老百姓苦不胜言!李冰受命于巴蜀之地做蜀郡太守,他们父子勘探考察了三年,立志要治理水患。经过十四的辛勤劳动修建了都江堰伟大的水利工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他们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b></h1> <h1> <b>这张照片里拍摄的是李冰治水的三件法宝:一,在中间是横卧着四根铁柱,这四根铁柱他的名字叫做卧铁,他是淘沙的标度尺。真品还埋在都江堰对面玉垒山脚下凤栖窝的地方。是在古代的时候每年冬天的枯水季节当地的老百姓都要对内江河床进行一项工作那就是节流掏沙,节流掏沙的时候见到这四根铁柱就不能再淘沙了,如果掏的太深的话 内江流水量就会过大就会给成都平原带来洪灾,如果掏的过浅的话内江流水量就会不足就会给成都平原带来旱灾。所以说古代的时候为了防止成都平原不涝不旱清掏河沙的时候见到这根铁柱就不能再清掏了。二,竹笼。内置鹅暖石以用于拥水挡水的工程。由于竹条的韧性非常好所以它可以相互的连接相互的重叠。古代的时候要淘沙首先要节流 节流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个竹笼。李冰当年便命人用船叫人将这些竹笼运到江中然后抛到江里去,当抛下的竹笼达到一个非常大的量的时候他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整体然后就会起到一个拦截江水的目的。三,马扎,他是将大圆木捆绑而成的一种三脚架,由于这个三角行的稳固性非常强。所以说将这个马扎和竹笼用在一起就会防止被冲走,另外还起到了拦截江水的目地。😓</b></h1> <h1> <b> 当年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br></b><b>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b></h1><h3><b> </b></h3><h1><b> </b><b>逆光摄影,照片都是剪影。唉! </b></h1> <h1> <b> 这个干涸的河道 就是飞沙堰,也就是都江堰的第二大主题工程。这个飞沙堰的位置是位于精钢堆的尾端宝瓶口的前端,全长230米堰的高度是2.15米。古代的时候这个飞沙堰呢是用一些竹笼堆积而成的。但是竹笼他在江水里浸泡久了之后他会腐朽,所以说古代的时候人们为了保证这个飞沙堰的功能,他们就必须不停的更换这个竹笼。后来现代人们用混泥土鹅暖石把这个飞沙堰给固定。这个飞沙堰有三个作用。第一作用是泄洪,在洪水期间由于宝瓶口宽度较窄没有办法将内江的水全部吞噬进去,然后还有一部分江水他便被分流出来冲击离堆。冲击离堆之后江水受到阻碍他就会回旋倒流。回旋倒流的江水他就会来到飞沙堰这个地方,当这个江水江面超过飞沙堰堰堤2.15米高度的时候他就会从飞沙堰这个地方自动排出去。通过那个水扎流向外江。这是飞沙堰的第一个功能泄洪。他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调节水量,主要是用于枯水季节。枯水季节来临的时候岷江水是特别的小的。当内江水从这个上游留下来的时候,留到飞沙堰这个地段,飞沙堰前面堰堤2.15米高度的时候,那就是起到天然栏水大坝的作用。</b></h1> <h1> <b> 安澜索桥,是清朝的时候当地的一对和姓夫妇修建的。全长261米横跨了内外两江,原来他的位置是位于外江水扎这个地方的,1974年的时候 为了修建外江水扎,于是就把它往下移了一百米,移到了现在这个位置。</b></h1> <h1> <b> 伏龙观前湍急的江水,在我站立的飞沙堰出打着漩涡。 </b></h1><h1><b> 飞沙堰第三作用,就是可以把江中堆积的沙石用江堰的形状做出离心作用,把沙石打飞出去,所以叫飞沙堰。呵呵!很神奇事。 👀</b></h1> <h1> <b>内江的对岸就是玉垒山的虎头山,山石非常坚固。✊</b></h1> <h1><b> 内江上的安澜索桥。</b></h1> <h1> <b> 江堰水利工程分水堰的鱼嘴,他的形状特别像一个鱼嘴,所以起名为鱼嘴。鱼嘴主要是起到分水的作用。<br /></b><b> 在鱼嘴前方一前一后有两个相同小岛。这小岛位于岷江江水中心。这两个小岛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江水在流经这两个小岛的时候就会产生弯道。在枯水季节来临的时候由于岷江的水流量很小江面低,它流进弯道的时候受弯道的制约比较大,所以岷江的主流偏向内江。由于内江的河床要比外江 的要低一些。所以说枯水季节来临期间受水往低处流这个影响有六成的水他会自动流入内江。还有四成的水他便流入外江里面去了。而洪水来临期间他的分水原理他就自动反过来了,洪水期这个岷江水流量是特别大的。洪水期他的江面高流进弯道的时候受的阻力就小,那么他就会偏向他的主流干道外江。但是由于外江江面要比内江江面要宽一些,所以说洪水来临季节他的分水原理就自动调过来了。外江进水六成内江进水四成。这就是鱼嘴这个地方非常巧妙的四流分水。</b></h1> <h1> <b>分水堰上神奇的鱼嘴!👀</b></h1> <h1> <b> 这是外江,现在是枯水期,外江地势高,所以没有水。</b></h1><h1><b> 我站在李冰父子修建的分水堰大堤是拍照的。<br></b><b> 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b></h1><h1><b>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b></h1> <h1> <b>都江堰公园在金刚堤上修建的公路。</b></h1><h1><b> 想当年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b></h1><h1><b> 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大堤上郁郁葱葱全是树林,经过历史上十七次大地震都完好如初,当然历代也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断维护的功劳,在公园大门两边都有他们的纪念塑像。我觉得,这些才是最可爱的人!</b></h1><h3><b> </b></h3> <h1> <b>内江玉垒山面对内江而建纪念 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到现在我才知道,西游记和宝莲灯神话故事里的二郎神原型是李冰的儿子叫李二郎!😁</b></h1> <h1> <b>远眺宝瓶口,離堆伏龙观和飞沙堰。不尽由衷倾佩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专家的智慧,用疏导的办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没有一点儿损害原始结构,又很好利用宝贵的水资源。一劳永逸的解决四川旱涝灾祸。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b></h1> <h1> <b>当年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br></b><b> 这就是玉垒山的虎头岩,非常坚硬的山石。在虎头岩下岷江水受阻,掀起数米浪花,想象得出当洪水泛滥时那种可怕的场景!</b></h1> <h1> <b> 这是我们俩 在都江堰唯一的留影。呵呵~</b></h1> <h1> <b>恋恋不舍的离开都江堰,在导游的督促下,往出口走去。刚才来的时候走的急,这时才注意到道路两边有现代挂水景观,用传统龙形吐水,很漂亮!🌷</b></h1><h3> </h3> <h1> <b> 还有道路两边有两条水沟,名字叫做龙吟沟。在龙吟沟上了有很多的小龙头在不停的向沟中吐水,像这种小龙头在大道上一共有248个。据说248个小龙头还寓意这都江堰的分水体系。</b></h1> <h1> <b> 都江堰公园其实很美,除了可以参观水利工程奇迹,园林建设也很秀丽。水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风雅别致。穿过一景又一景啊!</b></h1> <h1> <b> 虽然是中午,骄阳似火,但在树荫下,小湖旁,对面小巧玲珑的亭子倒影在碧绿的湖水微波荡漾,吸引着我们贪婪的目光。</b></h1> <h1> <b>花匠吧树儿都编织成竹篓的模样。呵呵~</b></h1> <h1> <b>要不是导游规定集合的时间,真想多待一会儿!😓</b></h1> <h1> <b>集合地点到了,南桥再见!</b></h1> <h1> <b>路过玉垒山公园大门,里面有许多景点大都事纪念李冰父子建的庙宇。。。。。。</b></h1> <h1> <b>下午吃过中饭,马不停蹄的来到青城山脚下。</b> <b> </b></h1><h1><b> 号称: 西蜀第一山</b></h1><h3><b></b></h3><h1><b>对联: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br>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b></h1> <h1> <b>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br></b><b> 我们因为乘坐游览车上的山,所以许多景点看不见。</b></h1> <h1> <b> 建福宫:是进入青城山景区的起点,位居青城山前山山门的左侧。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建福宫就坐落于丈人峰峭壁之下。 此地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该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时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现仅存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修;</b><b>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建福宫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b></h1> <h1> <b>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br /></b><b> 。。。。。。</b></h1><h1><b><br /></b><b> 简而言之,历代道教都在这里留下足迹。</b></h1><h1><b> 每个道观门前都有大狮子!而且样子都一样,都是狮子大开口哇!😓<br /></b><b> </b></h1> <h1> <b>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b></h1> <h1> <b> 青城山大门后面。 <br></b><b>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b></h1><h3> </h3> <h1> <b>进门就上山。</b></h1> <h1> <b>这次旅游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游览青城山! 导游只给了我们三个小时!大家想想怎么可能玩的过来呢?青城山如果要都玩到,起码三天!😓<br /></b><b><br /></b><b>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br /></b><b><br /></b><b> 我们只看了一个大门!跟团游有利有弊,省得动脑筋,但也与美景失之交臂。😢</b></h1> <h1> <b>进山必定要过山下的月城湖 ,又必须坐游船过去,大家都在排队等候。</b></h1> <h1> <b> 月城湖边滴水亭。</b></h1> <h1> <b> 月城湖</b></h1> <h1> <b> 青城山很陡,时间仓促,只能坐游览车,错过许多风景。</b></h1> <h1> <b> 近代新建的</b> <b>慈云阁 道观</b></h1> <h1> <b>山民做桥夫,以此为生。辛苦的!😓</b></h1> <h1> <b> 山道上的巨石。</b></h1> <h1> <b>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b></h1><h3><b> </b></h3><h3><b> </b></h3> <h1> <b> "德"字---乙酉乐至李树荣书,右边还有一个"道"字。</b></h1><h1><b> 说明能做到这两个字的人,绝对少。😓</b></h1> <h1> <b>上清宫,青城山重要宫观之一,处青城之巅,始建于晋,现存殿宇为清初重建。宫内有麻姑浴丹池、鸳鸯井等名胜。珍藏楠木刻板《道德经》、《阴符经》全文及张大千画麻姑、王母、花蕊夫人等碑刻。山门外西侧有摩崖石刻“青城第一峰”、“天下第五名山”;东侧有张献忠义军遗迹:跑马石、旗杆石、杀人槽等。</b></h1> <h1> <b> 张大千在这里做过道士?😅</b></h1> <h1> <b> 花钱就可以求问凶吉?😰</b></h1> <h1> <b>上清宫转了一圈出来想看看青山,可是周围都是高大的树木遮住视线,打听到上面还有老君阁,得爬高一段的山路,来回起码二十分钟,导游三个小时往返恐怕来不及,只好打道回府,往分钟下走了。有些年轻人也许他们来得及,我们不行了。😓 </b></h1> <h1> <b> 我们基本原路返回,还是去坐索道下山。</b></h1> <h1> <b> “大道无为”影壁<br></b><b> 对联:放眼众峰低张袖平收岷岭雪 举头双阙近剪云散作锦江烟</b></h1> <h1> <b> 穿过 四望观。</b></h1> <h1> <b> 大概这道家和黄帝走得近,居然在房顶上用龙来装饰。呵呵~😅</b></h1> <h1> <b>看不懂,道家供的是太上老君三清等,怎么在背地里有观音菩萨?😰</b></h1> <h1> <b> 又回到月城湖,排队摆渡。</b></h1><h3><b> </b></h3> <h1> <b> 滴翠亭前面一排猴子石栏。</b></h1> <h1> <b>这次游青城山最遗憾!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只看到五分之一,而且都是道观。据说美景都在后山。😓</b></h1> <h1> <b>洗鹅泉,相传有道士在这里洗鹅,化作仙鹤飞走了。<br /></b><b> 泉眼里突突涌出泉水很清凉,属于可以饮用的泉水。🌼</b></h1> <h1> <b> 不敢多停留,一直往山下走哟~</b></h1> <h1> <b>这些道人修的亭子都很简朴,草顶,木庭,看起来不是很坚固,但确实可以乘凉歇脚,给过往游客一个歇一下的好地方。</b></h1> <h1> <b> 这山上有许多珍贵的金丝楠木树林。</b></h1> <h1> “<b>雨亭” 于右任题<br></b><b> 对联:山路原无雨 空翠湿人衣 <br></b><b>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客居成都草堂的杜甫游青城山,刚进门就遇雨骤发,杜甫便在山道边的古楠树下避雨。后来,此处便修建了供游人休息、避雨的茅亭。</b></h1> <h1> <b>这个新建的道观,不去看了。</b></h1> <h1> <b> 终于赶到大门口,没迟到。唉!太赶了!😓</b></h1> <h1> <b>六点多种赶到市内,我们的旅游团活动到此结束。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平安就好!</b></h1><h1><b> </b><b>大巴车下车的地方在宽窄巷附近。</b></h1><h1><b> 也不知这里是什么路,只见路旁店面都装潢金碧辉煌,恍如到了皇家林苑!</b></h1> <h1> <b> 一堵墙上浮雕艺术,显示宽窄巷的原貌。</b></h1><h3><b> </b></h3> <h1> <b>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b></h1> <h1><b>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br></b><b>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修筑少城。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b></h1> <h1> <b> 宽窄巷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称号。</b></h1> <h1> <b> 旅游团的活动结束了,现在我们自由行,晚上在宽窄巷溜达。🌼</b></h1> <h1> <b>青砖老房子很有格调。</b></h1> <h1> <b> 四川丰富的各种小吃,香味四溢。👃💋</b></h1> <h1> <b> 幽静的小巷。</b></h1> <h1> <b>传统糕点公开制作。😎</b></h1> <h1> <b> 大门两旁还有石狮!</b></h1> <h1> <b>巷道深深。</b></h1> <h1> <b> 中国传统的大户人家的门面。</b></h1> <h1><b>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b><b>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b></h1> <h1> <b>成都特色服务,掏耳朵!😄😄</b></h1> <h1> <b> 这店家好威武,把龙请到家里啦!👀</b></h1> <h1> <b>八点多钟回到旅馆。远处,毛主席的雕像还在成都的大街上屹立着。😎</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