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W出生于##省###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童年命运多舛:少年饥寒交迫:青年漂泊异乡:而立显小绩:不惑有小成:知天命如愿:耳顺解甲归田……<br>CSC的谎言: <br>人的一生皆有天命,诸事努力即可,不可强求。 <br>我们曾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其实,从来就没人把你当回事,那只是个传说。 <br>人们的梦想永远都是没有错的,但,大部分人的梦想是实现不了的。 <br>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完善的过程,看不见自己缺点的人,是永远不会有进步的。 <br>有梦想,需随缘。缘到了,梦想成真。缘没到,永远是梦…… <br>如果你希望别人关心你,那么你首先就应该去关心别人。 <br>一生总想占便宜而不想吃亏的人,注定也占不到大便宜。乐于吃亏才是硬道理。 <br>维护尊严,我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不需要强悍,但也不可以软弱。 <br>有些事情知道而不说,不是智慧,也不是傻瓜,而是因为善良…… <br>生命就在每天的生活里,一切执念都是虚妄,和身边的人愉快相处,认真安置好自己的心灵,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心境,就是生活的意义本身…… <br>年轻时,我非常喜欢毛泽东的这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h3> <h3>“三友”留念照 <br>没有经受磨练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人生 <br> CSC <br>闲言少叙 <br>曾记得,参加工作时还不满18周岁。工作在县属国营农企。虽然是国家财政拨款开支,但农业企业工作环境恶劣,脏、乱、差、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出工两腿泥,收工一身灰。我寒冬雪中伐过木,窑场扣过丕,冰凌地沟里割大豆,冰窟里撒过渔网,农场所有累活全干过!经受了天寒地冻、炎热灼背的煎熬和蚊子、小咬、瞎眼猛的叮咬。特别难熬的是饿着肚皮干着沉重的农活。为了梦想,只得咬紧牙关,战严寒酷暑,熬蚊虫叮咬,勒紧腰带,历尽三年磨练。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三年岁月虽短,但让我尝尽了人生之中的艰辛,从此练就了能吃苦、敢拼搏、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情怀,为之后有能力享受苦乐相伴的人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br>一个神圣职业的降临<br>公元1971年,虎林境内发生了三十年一遇的涝灾。从夏季开始,天气阴雨连绵,麦田土壤持水量过大,大型机器下不了地,眼看着成熟的小麦得不到及时收获,赤霉病泛滥,麦粒在穗上开始发芽霉烂,几万亩小麦将受到严重损失,就在这种背景下,我同虎林县农业部门面向社会招录的近百名青年人于夕虎、李建婷、丁国良、于远景、罗玉忙、牟新文、陈士安、宋建丽、耿淑莲、王志其、满运城等近百人加入了农场……从此,我便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一辈子,直至退休,再也没离开过“修理地球”这一神圣职业。</h3> <h3>蚊、咬、虻、虱、草爬五毒俱全 <br>在月牙农场,最让人头痛心烦的事情不是工作的累,也不是夏天的热,更不是冬天的冷,而是小咬、蚊子、瞎虻,虱子贴身跑,草爬子往肉里钻…… <br> 蚊子有多少呢?不是一只只,而是一帮帮,一团团,从春天开化一直到秋天下霜,它们一直活跃在月牙农场的所有地方。 <br>我到场的第一天,是收割小麦。一切的不适应都可以慢慢学习和改变,可对蚊子成群结队的包围着你,肆意乱叮让人受不了。我刚到农场,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地不到三十分钟时间,就看见有人被蚊子叮咬之下败下阵来,扔下镰刀就逃跑了。可我不能跑,因为那便意味着自绝食路…… <br> 每当傍晚吃过晚饭,在宿舍前、操场边想聊聊天儿时,忽然就会来一帮蚊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你头顶上,扇动翅膀的嗡嗡声不绝于耳。紧接着,不容分说,数不清的蚊子扑向人们所有裸露的部位,把尖尖的嘴刺进人的身体,吸吮血液。聊天儿的人舍不得离开,便挥着手一下一下地拍打,好像自虐狂不停地扇自己耳光。 <br> 月牙农场的蚊子的嘴似乎又硬又长,它能刺透衬衣咬得你浑身是包!受不了的人便跑回屋里。有人仍然想再说会儿话,便找来半干的柴草,点着后,站在呛人的浓烟里聊着天儿。但农场的蚊子居然不怕烟呛,在烟雾中继续向人进攻。最后胜利者总是蚊子,人们只好放下浓厚的聊天兴趣,到屋里躲藏起来。 <br>屋里也好不到哪里去,蚊子早已经从各个缝隙中钻进来,占领了整个宿舍,寻找着一切机会吸血,人们只好躲进蚊帐,把自己的小天地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有蚊子钻再来。睡觉时也要注意,不能将身体靠着蚊帐,否则第二天醒来身上就是一溜包。 <br>当收完小麦以后,便开始翻地,此时的机耕手不但要穿上厚厚的工作服,还要用衣裳把头和脸都包裹起来,只露着两只眼睛。即便这样,一个夜班下来也被蚊子咬得到处是包。拖拉机的防护罩上也总是糊着一层厚厚蚊子的尸体。 有一回我和几位工友从“八百亩”地回场部,司机王治安师傅一下把车开到九十迈。我们几人站在车厢上,只觉得有什么东西不断撞到脸上,感觉麻酥酥的。下车后发现车头前和挡风玻璃以及眼镜镜片上都糊着一层撞死的蚊子。那个时期的农场人都有一个切身体会:害怕解手。无论是在厕所还是在野地,那几分钟就像受刑一样,顾头还要顾腚。特别是在坨大坯时,双手都沾满了泥巴的同时,蚊子叮在脸上,会使你奇痒难受,这时你要是拍打叮在脸上的蚊子,就是一脸泥花。所以,只好强忍着,不停的摇头晃脑,不停的用肩膀蹭脸,不停的浑身抖动着…… <br>夏天的早晨,比蚊子更讨厌的是小咬。太阳一出来,露水还没干,人们刚下地锄草或拿大草、施肥的时候,最早上班的小咬早已经在等侯着你了。小咬比蚊子体形小多了,而且毫无声息,人根本无法对它进行防范,即便是戴着防蚊帽也阻挡不住它的进攻,它专门往人的头发和眉毛里钻,咬得你奇痒难忍却打不着它。一个清晨下来,人们的头皮和眉毛里便被咬出了无数的小包,那包几天也下不去,能让你痒上好长时间。太阳升高如果起风了,小咬才会被风吹散,但瞎眼虻值班的时间也到了。此时,送饭的马车一来,人们聚拢在地头,一手拿着两根野蒿当筷子,夹着半生不熟的“炒大头菜土豆片”,就在你吃饭的时候,瞎虻就嗡嗡扇动着翅膀,趁你没留神,撅着屁股对你进行疯狂攻击,让你连一顿饭也吃不安宁。<br>还有一种特别讨厌的小虫子,那就是虱子。凡在月牙农场工作过的职工,不管是“知青”或“回乡青年”,男的还是女的,女的或许要好一些,而男的十有八九都生过虱子。因为一个人的个人卫生再讲究也不行,住在大宿舍,睡在一条炕上,只要有一个人有了虱子,别人就休想幸免。一次小解就可能有机会顺手抓几个虱子。每天晚上,在宿舍里脱下绒衣绒裤抓虱子是大家的必修功课,即便这样第二天还是会发现仍有不少虱子在身上。后来大家怀疑睡在同铺的王志奇是虱子的策源地,便动员他也抓一抓,可他说虱子多了不咬,拒绝了大家的要求。有一天终于大家都忍受不了了,有人把他的绒衣绒裤强脱下来,扔到宿舍外面去冻。第二天早上一看,在阳光的照耀下,那衣裤上面竟隐约有一层灰色的影子在晃动!有一次去“五林洞”的大山深处伐木,路过虎头去招待所住宿时,交上五毛钱房费后,服务员递给我一根细铁丝,说:“晚上脱光了睡觉,把身上所有穿的都用铁丝捆上挂房梁上。”我问为什么,回答说:“这是为你好,虱子太多。”你别笑,是真的。 <br> 那时身上生虱子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甚至有人管它叫“光荣虫”。有一天开大会,老场长郑殿兴在台前讲话,正讲在兴头上,忽然伸手在脖子后面一抓,捏出一个虱子来,他毫不在意地笑着说:“原来是个小动物”,然后用指甲把它挤死了。老职工张向晨向大家传授了一个抓虱子的诀窍:顺缝遛。凡是衣裳的缝隙都有它的藏身之处,不容易让人发现。最简单彻底的办法就是把衣裳用开水烫,或者干脆放到开水里去煮。有一年住在马号的老王由河北老家探亲归来,带回一包灰白色的药面,他说这东西杀虱子“一把抓”,特别灵。我们同宿舍的人都向他讨了一点儿,效果确实不错,但这药没有长效,不能杜绝永远不再生虱子。 <br>还有一种小虫子让人闻名丧胆,那就是“草爬子”。它的学名叫蜱虫,是月牙农场常见的吸血虫。“草爬子”没有翅膀,在草木间爬行。它咬人之后便把头扎进肉里吸血,因于它会吐出一种类似麻醉剂的东西,被咬的人不易察觉。它在吸血的同时,随着身体渐渐膨胀,会分泌出神经毒素,使人发高烧,昏迷不醒,全身抽搐,发生脑炎,甚至致人死亡。浙江知青“吴老怪”吴吉升曾经让“草爬子”咬了,而且是咬在一个敏感部位,开始没有察觉,去解手时他发现那个部位有一个暗红色黄豆粒大的包,以为是感染了,便去找冯月升大夫要点儿药。谁知那不是感染,而是一个正在吸血的“草爬子”。冯大夫是由百万官兵转业到地方的,很有经验,知道不能把“草爬子”拔出来,因为那东西的头上有三个倒钩刺,一旦向外拔,头就会留在里面,将后患无穷,只有去动手术挖出它的头才行。冯大夫向机务材料员要了一个铁垫片,把“草爬子”套住露出来,然后点着烟卷用火烫。烫了一会儿,“草爬子”受不了,自己从肉里退了出来。冯大夫说多亏发现的早,如果过一两天发现只能到医院去动手术了。“草爬子”虽然是月牙农场常见的毒虫,好在发生咬人的事并不常见。<br>现在月牙农场蚊子少了,出门不再担心被蚊虫叮咬。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开垦,草甸子湿地越来越少,蚊虫失去了栖息地;二是大量播洒农药,消灭了各种蚊虫。随着时代的发展,月牙农场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和卫生条件都有了明显提升,虱子也早已绝迹了。<br>二零一二年六月下旬,正是夏至时节,和老伴在去“珍宝岛”旅游途经月牙时,再次来到月牙农场,汽车驶过当年“检查站”。到达场部办公区前,眼前是一片新面貌。干净的水泥路面,成排有序的职工住房和休闲广场。没了几十年前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蚊子、小咬、瞎眼氓不见了,我一边凝视着脚下这片土地,隐约可见“乌苏里”像一条闪着银光的白练,蜿蜒在辽阔无边的绿色原野上,只留下了对当年蚊虫叮咬的回忆……</h3> <h3>顺山倒啦……<br>冬天上山伐木是最累、最苦、最危险的工种</h3> <h3>上山伐木的生活,可谓饥寒交迫。晚上睡在潮湿地垠里,野外作业,喝水是以雪代饮,饿了,啃着冻馒头充饥。每当回忆起1972年,在小木河林场所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一口冻馍一口雪的滋味,是我一生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h3> <h3>打鱼归来……</h3> <h3>寒风凛冽中的冬捕之乐…… <br>曾几何时,月牙有一支打鱼队。以老孙队长为首,有杭州知青吴吉生、老房、于锡琥、牟新文、陈士安、二赵、于老大等十几人的队伍,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春夏秋季捕鱼,可算是快事一桩。而冬季捕鱼则是一桩极其艰苦的行当。冬捕一般需要到几十里以外区域作业。大冬天坐在马车上,即便你有狗皮帽子靰鞡鞋在身,也会冻得你脚疼手痒鼻子酸 。<br>打冰眼、走网杆、拉大网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活,此时,鱼“把头”会随时认真的进行指导,以防出错。到收网之时会累的你腰酸背疼。特别是当你的鞋子和手套沾满冷水之后,会冻的硬邦邦,可使人的手指脚掌弯曲困难。一天之中,最难熬的就是临近收网之时。此时,你会感到饥肠辘辘饥饿难耐,干活也显得无精打采。不过,每到出网之时,看见活蹦乱跳的鱼儿被拉出冰窟,一切的累和饿就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只剩下了快乐的欢笑……</h3> <h3>兴修水利工地一角<br>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在那个年代并不夸张。记得在一九七一年冬天,我所在的月牙农场,在“七百亩地”以南挖渠排涝之时,那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塔头草甸。当挖至70–80公分淤泥冰层之下时,蛤蟆、泥鳅、老头鱼就会不断的被挖了出来。冰层下的鱼也并非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成堆、成片。看来鱼儿是喜欢聚堆的生物。有人最多一天可收获1–2麻袋,但多数人对此类小鱼都视而不见。因为那时想吃鱼,鲤鱼、鲫鱼、狗鱼、胖头、鳌花等好吃的大类鱼都很便宜,大都不吃这种小鱼,因为连嘎牙子、牛尾巴、红尾较小江鱼都很少吃。这也就成全了个别爱吃蛤蟆的人。回想起来,真是想不到现在的蛤蟆、泥鳅、老头鱼会变的如此之贵…… <br>现在月牙农场的大草甸,早已被开垦成一望无际的良田,“修水利刨冰挖鱼,背着麻袋捡泥鳅”已成为一种故事和传说……</h3> <h3>同期战友:李建婷(月牙子弟小学原校长)<br>贫穷之交永记心中…… <br>有缘相聚,一生便是朋友。有人帮助,便是恩人,应当记在心里,永远不忘! <br>月牙农场是我第个二故乡,在此工作三年,历经郑殿兴、李甘叉、何贵宾、张佳品四任场长,能让我常常思念的只有张佳品一人,经多次打听终不得其信息,没有联系到他,让我寝食难安。 <br>我初到月牙农场工作期间,是我人生低谷时期。一没有社会经验,二没有专业知识,三无经济基础,四无人际关系,是一个被人歧视的穷小子。就在这种困难时期,我曾受过宋加林、孙瑛鹏、贾宝诚、曲道伟几位的关照。也不曾忘记打鱼队长老孙和老方大哥对我的照顾。心里也总惦记着农业排长任老大叔和辛排长对我的袒护,更没忘记场办出纳员于桂风、小卖店店员王晓梅对我的帮助。对农技师李景春、木匠李宝深、“小瓦匠”姜厚强、姜厚学,岗哨值班员吴翠萍、兰中官以及赵氏双兄等人的友情相待也始终惦记在心。也为那帮杭州知青“吴老怪”吴吉升、“烧水太岁”董国平、“二胡圣手”宋国庆、“神仙眷侣”孙亚根、张雅琴,“自命总统”丁大炮等……每当我回忆起这些旧人往事,都不免让我为之动情。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对我目前来说,只有装在心中……<br></h3> <h3>虽苦优甜的中专时代 <br>我是七六年入学七八年毕业。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想起操场上晨练的口号声和体委吹胡子瞪眼睛的劲头。 现在的人,上学读书讲究名牌学校,否则不屑一顾。可那时能上中专,你还真别瞧不起这不起眼的中专学校。校徽代在胸前的那一刻起,还真的使我倍感光荣和自豪。因为深知这学习的机会是“贫下中农”给的,来之不易阿! 每当回忆起黑板前的许勃老师,他手中的粉笔头总是那么厉害,随意的勾勾画画,各种植物、昆虫槢槢如生。席凤鸣、刘德清、仇刘梅、张巨、张继升、常维信、杨炳志、杜广平、李耀臣、李中学、以及夏(小麦)、王(农机)、韩(统计)关(政治)等老师灵活认真的授课态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回忆起来也总是倍感亲切。 <br>那个年代没有教材,所有教课书全都是自编自印的。一堂课下来,翻书的双手都占满了黑黑的油墨。 <br>最难忘的是每到开饭时,食堂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夹杂着同学们的吵嚷声回响在整个餐厅。排队、加楔都显得那么正常…… <br>那时,一个月八—九块钱的伙食费,每餐二两酸酸的玉米面发糕,外加一碗淡淡的清汤,吃起来总是甜滋滋的…… <br>有时候特意多买一块“酸溜溜的发糕”作为晚自习之后的美食,以解睡前之馋。 <br>虽然当时生活艰苦,但那种苦中之甜是现在年轻人无法体会到的。那种吃着酸溜溜的发糕,喝着清淡的菜汤,倍感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这种幸福感,现在连我们自己也难以找回了!……</h3> <h3>实验楼前留影</h3> <h3>俱乐部门前留影</h3> <h3>新品种试验田</h3> <h3>试验田间调查</h3> <h3>缅怀英雄一九七八年随领导去“韩丁农场”考察参观农业机械化,路经佳木斯刘英俊塑像前留影。</h3> <h3>✘✘年省检验培训班全体学员照<br>有单位“领导”善说假话骗人 是真的吗? <br> CSC <br> 经验和教训,教育了我们,使我们逐渐的聪明起来了…… <br> 记得年轻时,单位总会遇到调动和派遣工作人员受阻的情况。这时领导都会对“老实职工”说:“这项工作很重要,组织考虑再三,唯你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老实职工”听了心中美滋滋,便会感激涕零的乖乖听话。然而,经过屡屡上当(W就曾经看过仓库、当过保管员、参加过一些别人不愿意参加的学习班)之后,逐渐发现,即便年年都选你为“先进工作者”,但是晋级、提干这种事情,“老实职工”并非是“最合适人选”。而是能说会道,会溜须拍马善送礼者优先了。之前,领导对你的一切好评,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说明:说假话,不办人事的欺骗行径,不分党内党外,遍及各个角落。一些领导善于欺骗是真的……</h3> <h3>第N期全市xx培训班照片</h3> <h3>接受人大领导视察</h3> <h3>党校学习期间留影</h3> <h3>党校毕业<br>永做共产主义忠实捍卫者!</h3> <h3>茶余饭后</h3> <h3>就餐兴凯湖</h3> <h3>工作之余</h3> <h3>上图是展销部开业典礼照 <br> 荒地无人问,打粮有人争 <br> CSC <br>改革之前,单位已习惯于没有经营压力的工作环境:一张报纸,一杯水,闲着无聊开开会。 改革开放,领导意识到拓宽经营的重要,便开始物色合适人员,开辟经营增加收入。但此时却无人愿意担当此任,因为,办公条件的偏远和简陋,以及开劈新的业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此时“E帮人”奉“皇命”披挂上马,背负着即将出现的十八万元报废种子,顶舆论,克困难,内有联合体的限制,外有各区县的围剿。困难面前,只有撕裂县域壁垒和地域封锁,拓宽经营渠道,“E帮人”誓将被围堵在太平路上的种子播撒到农村去。经过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尽艰辛,迅速扩建了二处展销部,销售覆盖面延伸到了牡、绥、佳、鸡、尚并深入密山、虎林腹地,并直达吉林地界的宝清、敦化…… <br>然而,随着展销部经营成果的扩大,便有人开始惦记着下山“摘桃子”。通过制造单位管理和经营职能的分设的手段,一度改写了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历史。由于个别人不择手段的争夺,“E帮人”打拼出来的“桃子”眼睁睁的被无情的夺走了。荒地无人问,打粮有人争!还真是这么回事……(本故事述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h3> <h3>部分同学莅临祝贺第二部开业典礼</h3> <h3>曾经的功臣已经成为传说……<br>我们曾经为之奋斗而创建的种子企业已于2006年改制为民营。管理处于2019年初改制成综合执法大队。</h3> <h3>田间调查</h3> <h3>农业系统职工篮球赛</h3> <h3>拼搏</h3> <h3>度假在长白山景区</h3> <h3>“军功章”…… <br> 善忘是智慧 <br> CSC <br>唐代元结有一首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元结住的不是高楼大厦或别墅庭园,只是竹林里的茅舍,悠然自得,他活得是多么惬意!<br>人到老时,不依恋身外之物和名利,不追怀往日荣宠,不计较过去恩怨,将心中所牵挂的事物一一抛开,心无杂念,养成纯真的意念,闹中取静,平衡苦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清澈,方可通达洒脱,气定神怡,淡然自处…… </h3> <h3>上图在朝鲜清津考察玉米✘✘生产情况</h3> <h3>随✘✘✘省✘✘考察团考察蔬菜✘✘生产情况期间在俄罗斯海参崴五一广场留影</h3> <h3>俄罗斯海参崴</h3> <h3>度假“小九寨”<br>寄语同事:今生既有缘相逢,便注定了无论在什么时间,我们都是永远的兄弟。不管未来有多久长,请记住相聚的以往;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都是永远的朋友。个人是孤独的,只有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感到的真正的快乐!即便是有一天你把我忘记了,我也还是愿与你分享快乐,将从前的日子一如既往深埋在记忆中……<br></h3> <h3>度假期间参观“刘老根”拍摄基地留念</h3> <h3>年度假期山海关一游</h3> <h3>全力奋斗四十年,<br>酸甜苦辣都尝遍。<br>今朝卸甲归故里, <br>自由赛过活神仙。</h3> <h3> 活到退休,已属不易<br>人老退休古已有,今朝轮到吾老朽。<br>解钾归田回故里,党给银子生无忧。<br>闲来无事上上网,琴棋书画来交流。<br>尚若宅家心郁闷,天南地北任遨游。</h3> <h3>卸甲归田,携妻游天涯</h3> <h3>甘什村</h3> <h3>寻访海南岛革命老区“梅联村”</h3> <h3>三亚梅联村景区一游 <br><br>浪淘梅联 <br>(2017年冬) <br>大雾锁梅联, <br>巨浪滔天, <br>南海空域敌机现, <br>军民同忾应战。 <br>老美捣乱, <br>往事在眼前, <br>王伟被撞, <br>还要臥心赏胆。 <br>嘚瑟美舰今又试, <br>杀向敌前。<br>注:“梅联”是三亚市革命根据地</h3> <h3>东方明珠……</h3> <h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h3> <h3>拜谒中山陵</h3> <h3>拜谒夫子庙</h3> <h3>一醉方休……</h3> <h3>华灯初上</h3> <h3>小息</h3> <h3>泰山极顶</h3> <h3>崂山(寿词蹬临处)</h3> <h3> 千山 <br>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素有“东北明珠”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南临渤海,北接长白,群峰拔地而起,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玲珑剔透的特色。 千山为长白山支脉,主峰高708.3米,总面积72平方公里,山峰总数为999座,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h3> <h3>千山极顶 一览众山小</h3> <h3>师、生真情相聚“宁家鱼”</h3> <h3>西湖飘雪</h3> <h3>“黑瞎子岛”一游</h3> <h3>归隐山林后的悠闲生活</h3> <h3>茅草屋的味道……</h3> <h3>“独孤钓翁”</h3> <h3>等我走不动了的时候就退隐这湖畔山边做一个“垂钓翁”足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