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ABA,翻译成中文为“应用行为分析法”,是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一个应用学科,它将孤独症视为一种行为不足或行为过度综合症,该症状可以通过精心的训练计划得到改善。ABA至今被大多数的孤独症专业人员和机构所认可和运用,也被广大的家长所学习。</h3> <h3>家里有个自闭症孩子,曾一度扰乱了我们的生活,每天都犹如一场挑战,也曾在一定时期缩小了生活圈子。近几年,我开始梳理,调整心态,剔除掉细枝末节,专心致志地去学习与摸索跟孩子相处的方法。终于有了一定程度被解放出来的轻松,明确了方向。孩子也逐渐地在建立自信、获得快乐!谈谈我在生活中如何运用ABA与儿子沟通交流的吧。</h3> <h3>一.提前预知</h3><h3>几年前,发现孩子坐车,到站了不肯下车,两三次以后,我尝试着提前几分钟告诉他“我们要下车了”,他就能及时配合。从此我找到了一个窍门——提前预知。现在我如果有特别的事要去做,会提前告诉:因为什么、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你这段时间需在家怎么做。届时孩子会跟我道别,安心在家。有时候会让他说出想要吃什么,告诉他回来时会带给他,正好引导孩子主动表达,然后我承诺了的一定做到。出去玩的时候,也会提前告知:约了谁、去哪里、玩多久、出门后的路线,这样通常会很顺利,不会造成情绪和焦虑,将会是愉快的出行。</h3> <h3>二.作息时间规律化(结构化)</h3><h3>规律化的作息可以使生活有条理,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闲暇时间,有利于陪养好习惯,提高自理能力。现在我喊“起床了”孩子自己起来去刷牙、洗脸、换好衣服;我说“我们要准备睡觉了”,他就自己去入厕、洗漱、上床睡觉。规律的生活,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麽,能过得井然有序。别担心这样会刻板,偶尔地打破常规,出外玩一玩孩子会觉得很新鲜、很高兴。何况,好的习惯的刻板有什么关系呢?</h3> <h3>三.回合操作法(DTT)</h3><h3>ABA的行为改变公式:指令——(辅助)——反应——结果</h3><h3>1.指令</h3><h3>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指令应该简单明了,让孩子容易听懂,听懂了才可能有正确的反应。往往家长容易在语言习惯中带一些不必要的词或前缀,混淆了孩子的听觉。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特征来确定简化的程度。比如让孩子站起来,直接说“站起来”或“起立”,不必加上“听到老师说吗?要站起来”;还比如见到熟人打招呼,教孩子说“阿姨,早上好”,而不是“说阿姨,早上好”。你的指令简明扼要,是给予孩子准确的支援。孩子如果把垃圾丟到地上,明确地告诉孩子“垃圾要放进垃圾桶”,不要去说“垃圾怎么可以丟地上,会很脏……”,明确指令,你会看到孩子在愉快中纠正了自己的行为。</h3><div>2.辅助</div><div>接触新的东西,在确定儿子不会做时,我通常会在开始就给予辅助,直接让他明白怎么做,建立正确的标准,这样反复几次后他能很快掌握要领,明白要求;少犯错,易获得成就感,也不害怕接受新事物。自闭症孩子有表达障碍,什么时候辅助、如何辅助需要家长用心了,还要注意适时撤销辅助。提醒家长准确地衡量孩子的能力,不要小看了辅助的作用,更不要因期望值太高,孩子达不到而斥责孩子。</div> <h3>3.及时奖励(强化)</h3><h3>“强化”是ABA的核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运用时需要注意强化的频率与区别强化。强化物的选择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比如,我孩子在学弹钢琴的第一堂课特别喜欢老师的贴纸,那么弹得好就奖励贴贴。现在他喜欢老师柜子里的琴谱绘本,间歇的时间就奖励看绘本吧。</h3><h3>通常我会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减低强化频率,而在学习新的知识和做难度大的事情时给予高频强化。需要时间较长略显枯燥的事情做好后给予一级强化(食物),在外面玩或在集体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则用二级强化,表扬他棒、竖大拇指或者亲一下。</h3><h3>注意及时地奖励,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得到奖励这很重要,实在不能马上奖励的要予以说明。比如每天放学时正是饿的点,要经过商店,孩子肯定会想要买吃的,那就趁机教他如何买东西,前提是先告诉他“你今天表现很好,奖励你买吃的”,这属于延迟奖励。奖励及强化物用的恰当,可以让孩子变得很听话、很努力。所以与其费力地去控制食物,不如巧用强化物——感冒吃药、理发剪指甲、扫地做家务……奖励无处不在,还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喔!</h3> <h3>四.其它的一些方法</h3><h3>1.分解法</h3><h3>当我撤销写字练习的辅助后,发现儿子只能写一些笔画简单的字,于是我用分解法在一旁语言辅助,把字分解成笔画,他就可以自己写更多的字了。</h3><h3>2.连环法</h3><h3>教孩子拧毛巾教了半年,才学会正确的方式。过程中我用连环法中的后退法,先把毛巾对齐让他拧,一段时间后帮他对齐两端,再由他自己对折去拧,再后来给指令“对齐拧干”,他自己能完成整个动作,现在独立洗脸不是问题。</h3> <h3>3.泛化</h3><div>我们可能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会做什么了,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好像有差距,这不是家长“自以为是”,是泛化的问题。我的孩子在家里跟我能表达他的需求,可以睡前对话很长一段话,但在家里其他成员面前他就不肯说,见到生人更是胆怯。于是我让他从老师那里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外,课堂上老师教的知识点,我在生活中将其泛化。老师教他认识钱币和数一元钱,我就在坐车和买东西时让他认识钱、理解钱的用途,告诉他看价格并数钱付款。以上是刺激的泛化,还有反应的泛化,比如从见到熟悉的老师问“早上好”,到见有老师在门口就要说“老师,早上好”。</div> <h3>4.塑造法</h3><h3>在培养孩子一种新的能力或者学习新的知识时,我觉得塑造法是一非常有效的办法。比如,孩子开始尝试自己凭想象力来画画,画出自己心里所想,尽管在造型方面、色彩搭配、工整性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我赏识他这种敢于创新的行为,假以时日,技术性方面的问题可以不断得到完善,现在需要我的认可和鼓励,来保持兴趣,增加动力,大胆探索。</h3> <h3>ABA不只是桌面教学,在生活中可以灵活应用。在我和孩子的生活中,ABA无处不在。如果够用心,会发现,ABA的功能性才是最闪亮的地方,前行的路上,它是我们最有力的拐杖!</h3><h3>最后用星星雨的一句语录结束全文:行为是可以塑造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前提是控制条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