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古村吴大路

吴端

<h3>吴大路里半村</h3> <h3>新屋门前</h3> <h3>车坞水库</h3> <h3>吴氏宗祠</h3><div>大辂吴氏宗族源流记 </div><div>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幼子姬季历。泰伯为周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长子的传统,其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的地位,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父亲欲传位于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前三让),以避季历。与二弟仲雍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他成为了周代吴国的始祖。</div><div> 泰伯辞世后无嗣,遂由仲雍公继任为国君。仲雍在位期间继续拓展东迁至江苏常熟。以上为殷商末期的事。 武王(姬昌的儿子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寻找泰伯后裔受封。寻得仲雍公四世孙周章,得知周章在句吴做首领,遂封周章为句吴国君,授姓为“吴”。这就是吴氏正式定姓之始。故后人追溯泰伯公为吴氏受姓之始祖,仲雍公为传代始祖。 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做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寿梦生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泰伯、仲雍遗风;因其三让王位(后三让)而贤名远播,在季札逝世后,相传儒圣孔子因推崇季札之德,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 季札是吴姓血缘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来自仲雍嫡裔,当初为让国逃到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附近地区)乡下,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季札于延陵,故季札又号“延陵季子”。此后,季札后代世居于此,延陵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 吴姓子孙以泰伯、仲雍、季札三位先祖而自豪,后世吴姓宗族的祠堂往往取名“至德堂”、“三让堂”、“三德堂”,以彰显其祖先谦让之德风。 吴国灭亡后,经历了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动荡,吴氏宗族在秦汉时期终于迎来了宗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吴芮、吴汉等家族的称王封候,吴氏宗族逐渐走上了复兴之路,开始重现昔日的辉煌。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隋唐时期,吴姓在我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我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札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时期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太伯第80代孙吴相,字世翊,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2年)高中状元。任著作郎、夫章阁侍制、翰林大学士等职,死后谥“庄简”。吴相的高中状元,标志着吴氏主宗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吴相之后,家族人材辈出,在两宋时期产生了大批重要人物。 状元公之子圣造公,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任义乌判簿,官位不显,但多有德政,所以也史册留名。据史载,圣造公的妻子孙氏大寿时,当时的宋徽宗亲御保殿写北堂萱草图一轴,庆寿诗一篇以赐庆寿。致仕后卜居义乌缙云乡青口岭,为义乌吴氏始迁之祖。圣造公之后,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五代显宦,宗族备极尊荣。 至宋建炎四年(1130年)圣造公之第四世孙高宏公,以太学官居评事,赘居义乌龙祁乡八里桥头,为义乌八里桥吴氏始迁之祖。高宏公之孙大年公,以毛诗登宋嘉泰壬戌傅行简榜进士,初任上虞县令,历官兵部右侍郎。大年公之第三子名曰珩字行之,太学生,有才名。生子钊字叔远,由太学生历任台州宁海县丞,有惠政当地百姓都很拥戴。钊生三子,其幼子曰伯湻字性之号山堂(行晋六),尚咸宁郡王赵必来之女,是为郡马公。郡马公之次子友意公字恒卿(行戊二),因胡元之乱,避居义乌永宁乡之屏石原(今石涧大坞口),临终时告诫其子曰:我殁后,毋附葬于先茔,居于斯,葬于斯,吾愿足矣。 友意公生三子,其幼子讳师机字昌甫(行昌六),乃圣造公第十一世孙,郡马伯湻公之嫡孙,随父迁永宁乡之屏石,遵其父遗嘱,父亲去世后葬其父于屏石长蛇赶蛤形(今石涧风水塘沿长蛇头),并在屏石庐墓以居。洪武初年(1368年前后)相中浦江延寿之地,务稼穑,拓基业,是为创建浦阳大辂吴氏之祖。今吴大路村、金前村、郭坞堂之宗亲皆其后裔也。 泰伯迄今虽百有余代,历世三千余年,但总体流播迁徙脉络清晰。今恐日久年远源流淹没、宗支不分、亲疏难辨,故特撰大辂吴氏宗族源流记及编各堂分衍图,使大家都明了自己世系根源,知道家族繁衍历程和现状,万代相传。</div><div> 吴京义吴旭馗谨撰</div> <h3>钱王庙 </h3><div>1-1.钱王庙:又名武肃王庙,位于吴大辂村中央,村民为奉祀武肃王钱镠而建,是吴大辂村最重要的民间文化遗存之一。座北朝南,前后三进。庙内雕饰内容丰富,造型优美精致,石柱文字秀美,钱王等雕塑徐徐如生,今悬挂之武肃王庙匾为本村唯一幸存的一块旧匾。现有资料所知始建于清康熙辛巳之前;清咸丰元年扩建正厅;民国卅四年增建庙前戏台;文革期间在兴德等公的极力保护下正厅及戏台得以完好保存;共和国卅六年重建后寝祀殿,并重塑神像,祀殿中间钱王、左边丞相黑将军及右边状元红将军五尊神像;共和国四十五年重修正厅,重塑神像,且在神像开光接水处立石剑龙潭碑;共和国五十三年五月再次重修,重塑神像;共和国六十四年癸巳十二月重塑佛像。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辂村民为纪念武肃王对当地百姓的功绩,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大辂村民会在村中心的钱王庙举行隆重的祭祀钱王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的钱王庙庙会都吸引了众多四方善男信女前来进香供奉。同时大辂村民还要邀请戏班唱大戏,迎接亲朋好友前来做客,非常热闹。楹联文字另附。</div><div> 吴旭馗谨撰</div> <h3>重修暘曙堂大厅序言</h3><div>&nbsp;&nbsp;&nbsp;&nbsp;厅堂是农村人民用以供奉香火,祭祀祖宗,举办结婚典礼,以及喜庆寿诞之日设宴款待亲朋之公用场所</div><div> 远在明代中叶,我吴氏先祖佳五公讳孟昌爲后世儿孙造福,特建暘曙堂大厅,已历经四百余年风风雨雨,如今桁梁多以霉烂损坏,若不加以修理,势必倒塌无遗。</div><div> 窃思我祖先创业维艰,我后辈儿孙理当负守成之责,维修暘曙堂大厅,乃我儿孙义不容辞之事,爲此特发起大厅维修事宜。</div><div>时维公元一九九四年(农历甲戌年)四月是年也,正值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推向高潮,工农商业,兴旺发达,城乡经济,欣欣向荣,真可谓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年也。</div><div> 我暘曙堂大厅维修事宜,在我堂下儿孙慷慨解囊,大力支持下,业已修葺完竣,焕然一新,完工之日,皆大欢喜。</div><div>非敢言劳,书数言以志其事</div><div>佳五公第十三世孙吴邦桔谨撰</div> <h3>孝友堂大厅记<br></h3><div> 孝友堂大厅坐西朝东,位居吴大路村中央。该厅系孝有堂始祖佳五十公之六世孙柏庵公于清朝康熙年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为三间一进式,厅正中间悬挂的牌匾上所书孝友堂三字,著笔干劲有力,风格超常,才气横溢。</div><div> 大厅立柱粗大挺拔,配以精巧秀美,玲珑剔透的花鸟梁栋雕刻,尤显气势雄伟,富丽堂皇。</div><div> 柏庵公自幼丧父,十岁前母又逝其而去,然公却不失教养,从小得获孝老敬长,友爱兄弟晚辈之道德教育,且能勤奋好学,故一生人善心慈,度量宽宏,才犹超卓,识于天文,谙与地理。不随波以逐利,不立异于沽名。大厅建成,既为族亲的冠婚大礼提供了体面场所,也展现出其艰苦创业,克己奉公的道德风尚。</div><div> 先祖的光辉典范激励后辈奋发向上,一直以来族内众亲人才辈出,在政界军界以及工商界大显身手,才华卓著,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丰功佳绩。</div><div>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在数百年的历史河流中,孝友堂大厅也曾频临毁亡。早先惨遭兵灾火焚,后又多次自然受损,但尽保及时修缮。本次重修孙辈更是义无反顾,奋勇争先,慷慨解囊,出力捐钱。工程需资之巨,建筑进度之快,质量之优,堪为历次之最。数月之期,大厅拔地而起,面貌焕然一新,使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div><div> 愿孝友堂大厅成为一盏明灯,永远照耀和指示后人前进,让他们传承耕读孝悌,团结进取,再创辉煌。是为记。</div><div> 公元2013年岁次癸巳仲秋之月谨撰</div> <h3>曙光堂:<br></h3><div> 派属前新屋二房,俗称新屋门前,由思冈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格局完整。正厅毁于太平天国时期,今厅基尤在,建筑仅存堂楼与门楼,但正面观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最具特色系其马头墙,马头灵动上扬,县内少见。共和国五十八年丁亥年(2007年)重修堂楼重书堂匾。</div> <h3>晹曙堂</h3><h3> 唐坞太公名字叫应东,其弟应南,于历史上的三潘之乱(吴三桂叛变)时兄弟俩双双避难在外地,避难期间在外呼风唤雨,很有名气,也赚到了很多金银珠宝,待衣锦还乡时所有厅堂已被烧毁。应东应南两兄弟就再次重建晹曙堂,而且规模更加宏伟^_^面积更加增大。应南传至五代就没再繁衍。</h3><h3> ( 吴京义资料 )</h3> <h3>  晹曙堂大台门口两个旗杆石墩的来历</h3><h3> 士伟字巨功-暘曙堂長房-行盛三百廿一--岁贡生,士伟太公是我族,民国之前学历最高之人,亦是科举路上走的最远之人。封建科举制下,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可以直接考举人,只有每年测试前例者可以参加举人考试(乡试)。而进贡后,贡生作为最优等的秀才,不用参加測試可以直接參加乡试。今天在睗曙堂经元(贡生)之匾,还有晹曙堂车门口的旗杆都是当年為士伟太公所立。他是当年大辂读书人的偶像,過80以上的读书人都知道士伟太公。老人传说士伟太公在晹曙堂马步写书法,四个成年人也拉不动,虽说有夸张成份,但其书法功力可見一斑。</h3><h3> (吴旭馗资料)</h3> <h3>大辂晹曙堂民居古宅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农耕时代群居的典型民宅,灶头猪栏茅坑阴沟尚存。厅堂圆柱方樑,木雕花纹鬼斧神工,两厢长廊道各两米宽,一百多米长,在金华地区少见。且人文汇翠,现代有人民英雄吴三湶吴兴国,农民画家吴召南。保护古宅,留存历史,留住一片记忆,留住乡情。</h3> <h3>孝友堂</h3> <h3>日升堂大门</h3> <h3>日升堂:</h3><h3> 俗称来龙山脚,派下子孙称之为旧厅里,由忍仙公建于清康熙中后期,文革时期,厅后来龙山上数株古松及厅内所有牌匾尽毁;共和国四十六年合族重修正厅,堂匾系宝善堂派下邦庠公重书。传说日升堂厅堂形似“凤冠”,阳宅风水绝佳,居之必家兴丁旺。日升堂派下三派子孙历代谨遵祖宗忍让家训,二百多年来婚丧嫁娶相互往来,虽分三派,仍如一家。</h3> <h3>来龙山脚宁远堂</h3><div>寧遠堂:俗称五队六队,由平康公建于清雍正后期,原爲其兄昌宗公购自金宅金姓厅堂,后赠其弟明昂公。改革开放以来于共和国三十七年丙寅及共和国五十一年庚辰先后两次重修正厅,重修后的正厅面貌焕然一新,共和国六十七年丙申裔孙重建香火。(吴旭馗资料)</div> <h3>宁远堂含义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h3> <h3>宝善堂大门口</h3><h3><br></h3> <h3>重建宝善堂大厅记</h3><div>宝善堂俗称新屋下,于清雍正后期由忍仙公次子昌宗公所建。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与日升堂祖居相联。背靠来龙山,面朝前山,前置风水塘;右与义学相邻。建筑布局沿中轴线从深发展共三进,依次爲门楼、正厅、堂楼,各以天井相隔;左右两侧两层配房各八间。正厅面阔三间,造型美观,大气豪迈;厅内抬梁斗拱,用材考究;花鸟图案,工艺精美,是族中少有的花厅。</div><div>文革时期,经集体使用,不顾修缮,堂存实朽。共和国四十七年,虽予以修缮,但疏忽大意,已蛀梁柱未换,致使共和国五十六年正厅断梁倒塌,难以修理;共和国五十七年由伟民兄等提议,合族商议重建正厅。重建之正厅虽所有木制材料全用水泥灌注材料替代,但整体建筑风格未变,基本保持原状,但美中不足本次重建因筹资不足,未对重建的正厅内部装饰。</div><div>宝善堂创建二百六十多年以来,赖先人之庇佑而子孙繁兴。派下子孙始终秉承忠孝勤俭之家风,尊祖睦族、力戒慵怠。在政治、军队、商界、文化界都有过人才,这是族内的骄傲、宗派的光荣。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必须发奋进取,荣耀门庭,替子孙创业,爲祖宗争光,使宝善堂重现昔日之风采。</div><div>旹</div><div>共和国六十二年岁次辛卯秋月</div><div>第百十二世孙裔孙旭馗谨撰</div> <h3>日升堂北侧小院,明亮清净,林虎队长、老书记黄小宝等家的老房子。</h3><div> 据吴旭馗说,这幢老房大约建于30年代中期,系兴伟上海淞沪会战牺徃后的抚恤金所建,土改后分为多户人家所有,是民国时期全村比较好的民居之一。</div> <h3>日升堂南侧五间两居头</h3><h3> 建于40年代初期,由黃埔二期生吴奠亚出资兴建,为外半村民国时期所建的三大民居之一。今为怀高家与兴会家所有。</h3> <h3>前台光裕堂</h3><h3>光裕堂:俗称前台花厅,位于吴大辂村中,由仁五府君建于明嘉靖年间,门楼正厅毁于太平天国时期,今厅基尤存,建筑仅存四叠式马头墙之堂楼。裔孙于共和国四十六年乙亥重修堂楼、重书堂匾、重绘仁五府君遗像。如今光裕堂派下保留着除夕祭祖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前由派下已成婚的男丁轮流负责清洁堂楼,挂祖宗遗像,在当今社会风气下实属不易。详见郡马公画像记。(吴旭馗资料)</h3><h3> </h3> <h3>太和堂:<br></h3><div>派属孝友堂二房,俗称新厅,由明亮公建于清康熙后期,坏于太平天国,今仅存堂楼与门楼。</div> <h3>五间头是民国时期我村豪宅之一。</h3> <h3>五间两居头内景</h3> <h3>新屋门前曙光堂</h3> <h3>  新屋门前, 曙光堂庭院方正宽畅,阳光充足,吴怀均老师在此院安居乐业。</h3> <h3>曙光堂长廊道</h3><h3> </h3> <h3>曙光堂堂楼六马头双层屋檐,门户高大。</h3><h3><br></h3> <h3>前台光裕堂长廊道</h3> <h3>泥墙屋</h3> <h3>林虎队长老屋墙,墙上留下文革时宣传标语。</h3> <h3>钱王庙东侧鱼池</h3> <h3>石爷殿戏台</h3> <h3>钱王庙戏台牛腿,八仙人物张果老何仙姑铁拐李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h3><h3> 张果老,是八仙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神仙,在中国民间有广泛影响,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说他掌握了长生的秘诀,自称已经有几百岁了。后来皇帝听说了他的名声,就派人去请他来会面,他又说自己已经活了3000多年了。道教的一些著作中,甚至说他是世界开创时一只白色的蝙蝠转化而成的,已经有几十万年了。 在民间人们描绘他的形象是,他倒骑着一头白色的毛驴。这头毛驴每天能够行走几万公里,到达目的地后,他就把毛驴象纸一样折叠起来,存放在自己的行李中。又因为他经常手中拿着竹子做的一种说唱用具,所以后世人们就把他看作是"道情"的祖师。<br></h3><h3> 何仙姑,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 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原型为一个容貌非凡的女性,经常手持荷花。</h3><h3> 铁拐李神游时因其自身误为徒弟火化。游魂无所依归,乃附一饿死者的尸身而起。蓬头垢面,坦腹跛足,胁夹铁拐,故名铁拐李。铁拐李精专于药理,并炼得专治风湿骨痛之药膏,恩泽乡里,普救众生,深得百姓拥戴,被封“药王”。</h3> <h3>钱王庙雕梁画栋</h3> <h3>牛腿八仙图</h3> <h3>  店屋前曾经是吴大路的商贸中心,早年独家小店生意兴隆,店老板烈雄肥头大耳,小店销售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用品,老酒酱油虾皮,牙膏肥皂毛巾,蜡烛煤油火柴,铅笔橡皮纸张,油盐酱醋糖,带鱼榨菜皮,店小货色多,小孩只要有一分钱,就去买给给糖。</h3><h3>年轻一代村民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太和堂。</h3> <h3>店屋前太和堂墙头有诗句:</h3><h3>光前须种书中粟</h3><div>裕后还耕心上田</div><div>此联由蒋邦彦题写。</div><div>蒋志成的太公蒋邦彦,前清秀才,民国时期梅溪联合村村长,官岩蒋氏族长。</div><div>诗句大意:</div><div>让祖宗光荣,就应该读书做官,取得俸禄,</div><div>为子孙造福,还需要修心养性,行善积德。</div> <h3>光前裕后:</h3><h3>光前:光大前业;裕后:遗惠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h3> <h3>店屋前二楼窗口墙板上还留着日本兵机枪扫射的弹痕。村内有几句顺口溜:日本佬,掼炸弹,掼在店屋前,炸弹不开花,谢谢石爷爷。</h3> <h3>拦门,挡住鸡狗进入。</h3> <h3>六间头:</h3><h3> 建于30年代,前新屋四房兴汾发迹后出资所建,依山伴溪,四水归堂,马头墙设计灵巧,马头上翘灵动,门楣题字苍劲有力系清末秀才蒋邦彦所书,是民国时期村内最豪华的民居之一。解放初土改为农会,文革时期为大队革委会、村医务室、村俱乐部所在地。它是激情岁月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见证,更是大辂近代历史的活化石。(吴旭馗资料)</h3> <h3>六间头是解放前村里最大的单独农居,内有天进,结构合理。</h3> <h3>惠风和畅四字是清朝秀才蒋邦彦书写。</h3> <h3>这个柴垫是古董。</h3> <h3>手推车</h3><h3>家里有一件五十年前的东西就可当作纪念品,如柴冲钩刀麦叉担拄,一百年前的东西就是宝贝,如铜钱银元,八仙桌大花床,五百年前的东西就是古董文物,属无价之宝,暘曙堂雕梁画栋,石爷殿戏台柱上的八仙牛腿,吴氏宗祠里面的石柱楹联,这些都是吴大路人的物质遗产。</h3> <h3>火腿肉,香喷喷,看到就流口水。</h3> <h3>毛主席语录墙,文革遗迹。</h3> <h3>樹德堂:</h3><h3>派屬孝友堂長房,俗稱檀樹坵,清顺治年间應震公因子嗣众多,大辂祖居过隘而迁居祖茔之前,新居依山而建,临溪而居,贻厥孙谋,子孙振振。太平天国時期被毀,共和國五十六年乙酉裔孙重修堂樓。檀樹坵与吴大辂同气连枝,一脉相承,建国后大部分后裔已经迁回吴大辂定居。(吴旭馗资料)</h3> <h3>多年十分羡慕檀树丘人,他们种门口田,不用长途挑担,有肥料出门就是大丘田,谷担挑几脚路就倒在明堂里晒,做檀树丘人好,出工收工省下许多头顶烈日的走路时间。</h3> <h3>过去到檀树丘要过一座石牛桥,小路弯曲。</h3><div>现在大路直通小村,宽畅方便。</div> <h3>  檀树丘门前溪边的枸树大约有八十多年了,生产队种田割稻时,烈日炎炎,我们三队人中午劳动不回家,派两三个人挑谷担回家,收集各家中饭,送到田头。我们都抢着坐在这棵树下吃中饭,大汗淋漓,也有人去檀树丘堂楼前吃饭。肚子饿了,三十八度高温下,吃点榨菜皮汤,还是津津有味。生在苦中不知苦。</h3> <h3>野鹤伴牛</h3><div>池边水牛招野鹤,</div><div>野鹤为何爱水牛。</div><div>蚊蝇围绕水牛转,</div><div>野鹤喜捕牛边蝇。</div><div>老牛不知白鹤美,</div><div>低头吃草自有味。</div><div>世人难说谁帮谁,</div><div>蝇吸牛血鹤食蝇。</div> <h3>回头下自然风光</h3> <h3></h3><h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使这些老建筑留下斑驳而又满目疮痍的面容,像一个高龄老年人一样。(吴周桐摄影撰文)</h3> <h3>后记:</h3><h3> 本村有吴氏宗祠,钱王庙和晹曙堂孝友堂曙光堂光裕堂宝善堂日升堂宁远堂太和堂树德堂,共九个厅堂。因美篇最多只能容纳五个视频,所以选了大祠堂,钱王庙,里半村晹曙堂,堂五头孝友堂、新屋门前曙光堂,编入美篇,其余各厅堂均有特色,只能图片展示,图片还可以增加,文字解说需要完善,此美篇集中近年来京义旭馗等撰写的文史资料,供村史爱好者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