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寿乡旅居的日子里,每日不只是“游山玩水”,也特别留意了当地人的生活。</h3><h3>想象中竹扉柴门的土著瑶寨没看到,所见都是水泥墙的人家。</h3> <h3>劳作的人中,还有这样的老者。</h3><h3><br></h3> <h3>百魔洞天坑中,“天街”两侧,已经是当地土特产小市场。</h3><h3>沿“天梯”摆摊,也是一道风景。</h3><h3>商品有药材,干鲜果,有火麻仁、粉等。当然也有解游人不时之需的果品、点心、饮料等。</h3><h3>生意不旺,但摊主一坐一天,不急不躁,也不追着客人推销。几个卖货的妇女,常常凑一起打会儿扑克牌消遣。</h3> <h3>这位安安静静的妇人,面前摆的多是药材和土特产。有人光顾,便和颜悦色待客。无人问津时,则低头做手里的事情。</h3><h3>夕阳照着她的侧影,也像一尊女神。</h3> <h3>一位瘦小的老妪,逢集日便背着竹篓,从这条小路下山,穿过百魔洞,去到外面的贸易市场,交易她背篓里的山货。</h3><h3>有一天我们在天街顶端相遇。她拿出两个木瓜,伸出五个手指,表示五元一个,问我们要不要。</h3><h3>看着她只有一米三四的身高,和看起来羸弱的身躯,我与先生对视一笑,掏出十元钱,“都要了”。老人很高兴,用我听起来很困难的土话,热情的攀谈起来。</h3><h3>我问她的年龄,她说有九十岁了。不过看她背着背篓的身影,我不大相信。</h3><h3>回到住所,打开其貌不扬的木瓜,嗬!真是美味。</h3><h3><br></h3> <h3>又一次邂逅,老人家热情相邀,请我们跟她出天街去她家里做客。自然是求之不得,但门卫铁面无私,坚决不允。</h3><h3>她站在铁栅后与我们告别。</h3><h3>后来还想再一次买她的木瓜,可惜再没有碰到。</h3> <h3>路旁卖货的,像是两姐妹。不知道穿民族服装的小姑娘,为什么没上学。</h3> <h3>天街上,时常有背着背篓的孩子们上下。看她们专注的样子,不知发现了什么。</h3> <h3>平安村巴盘屯才是巴马最著名的寿乡,距离百魔洞不过几公里。沿着盘阳河往下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h3><h3>那几位被报纸电视宣传最多的百岁老人,多出自这个屯。</h3><h3>寿乡的水似乎比上游的百魔屯更清澈,水面也开阔许多。我们造访的这天,在观赏小桥流水,鲜花雕塑的同时,看到了一桩奇事。</h3><h3>几位壮汉,有老有少,围聚河边,在做着一件需要齐心合力的事情。</h3><h3>仿佛是在扎绑小猪。</h3> <h3>灌水……</h3><h3>一会儿功夫,两只小猪肚子鼔成皮球状。不敢近前看。</h3> <h3>约有半个时辰,再拉近镜头,已经大功告成。</h3><h3>山明水秀处屠戮生灵,视觉上不好接受。更觉得像是在污染河流。可转而细想,也许正是这种看似原始的生活方式,才保证了自然界水族的生生不已。</h3><h3>午饭时,看到了卖烤香猪的摊位,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幕。</h3><h3>特意打问。还好,寿乡人饮水,自有山泉管路通各家各户。</h3> <h3>这里的村名颇为有趣,像是兄弟姐妹的排行。前边一个字都是“坡”,后面不同的字便是区别。比如“坡月”、“坡日”、“坡那”、“坡心”、“坡开”等。想来,这样的地名,大约是由壮语或瑶家土话演变而来?</h3><h3>下面的画面,来自坡那,一处风景秀丽,芦花飘香的地方。</h3> <h3>这是去巴马县城的必经之路,过往几次,总也看不够。</h3> <h3>划着竹筏的少年,犹如影视作品中的镜头。</h3><h3>儿童少年,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存状况,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最直观的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是高还是低。</h3> <h3>绕百魔屯流淌的盘阳河,浅滩处,当地孩童游水嘻戏,并无家长监管保护。</h3> <h3>傍晚的建筑工地上,挖掘机轰鸣着,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在等候还在干活的爸爸?</h3><h3>百魔屯周边,不断有新的工地出现,推土机挖掘机日夜忙碌着。</h3><h3>站在山坡上远望,仿佛一件美丽的绿色衣装,被抠出一个个土黄色的破洞。看着难免心痛。</h3> <h3>对着河水发呆的小男孩儿,他的爸爸妈妈也外出打工了吗?</h3> <h3>没能如愿走出天街,去找寻渴望看到的瑶寨,终是心有不甘。</h3><h3>到底还是打听到了一条上山的路,辛苦攀登数小时,看到了不像瑶寨的瑶寨,拜访了不像土著的土著。总算是了却一桩心愿。</h3><h3>下图便是山上村民房屋的外观,与心目中的瑶寨相去甚远。</h3> <h3>房屋虽简陋,但与周边环境还算和谐。</h3> <h3>注意到了吧?每一家墙外,都有一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池子,上无遮盖,一览无余,里面是水。</h3> <h3>仔细观察,每个池子,都有白色的pvc管子,通往住房。</h3><h3>突然想到了若干年前的一档子叫作《正大综艺》的栏目,有一项“猜猜看”。如果摄制组到了这里,没准儿会选中它,让全国的电视观众猜猜这个大的圆形池是做什么用的?</h3> <h3>近前细看紫红色牌子上面的文字,方知原来是政府的惠民工程----水柜。</h3> <h3>山顶上也是另有洞天。有平坦的土地,也有汽车通行的道路,盛产芭蕉,还有成片的玉米。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h3> <h3>人与牲畜同居一栋房屋的上下,让人匪夷所思。</h3><h3>恰巧碰到一对姐妹,给自家牲口喂草料。借上前搭讪之机,悄悄抓拍一个镜头,可以清楚看到房屋结构。</h3><h3>木栅里边就是两头高大的骡子。圈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真不知道住在上层的人如何受得了。</h3><h3>或许,习惯会让嗅觉失灵?</h3><h3>从衣着上看,山里山外、汉族瑶族的孩子并没有多大区别。这应该是商品社会的成果,购买成衣或比手工缝制更合算。况且,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父母,会做针线活的越来越少了。</h3> <h3>周日下午,这个在山外读书的女孩儿,急匆匆的走着。她要走的那条路,就是从山顶进入天街,然后穿过百魔洞,返回学校的路。</h3><h3><br></h3> <h3>知识或许可以改变这个少女的命运?</h3><h3>祝福她!</h3> <h3>生活不总是美好的,也有这样蓬头垢面的孩子。</h3> <h3>这样的小宝宝不该是在幼儿园里,幸福的玩耍么?可是,他却伸出小手,嘴里含混不清的发着“钱”这个音节。</h3> <h3>饿了,想到村民家里买口饭吃。穿红衣的老婆婆进到漆黑里间,摸出来一包甜饼,与天街上卖的一样,价钱也一样。</h3><h3>或许是见过我们这样的人多了,老人家平淡着表情,不卑不亢,亦不多说什么。弯着几乎成九十度的腰,又坐在了门口的矮凳上。</h3> <h3>生活就像多棱镜。</h3><h3>任何族群都一样,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现实生活艰辛不易的一面。</h3><h3>山顶居住的这几十户人家,能够坚守在祖辈留下的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平静淡定的活着,也是一种伟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