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老房子

宁静致远

<h3>於1990年11月拍撮录像,从吴淞路南克俭开始向北行驶,在嘉兴路右弯直行拍撮加兴路头开始到原加兴路桥,9o年吳松路托宽拆扞前留影。</h3> <p class="ql-block">吴淞路694号编制竹廉子</p> <p class="ql-block">四川路海宁路银行大楼。</p> <h3>哈尔滨路,原来不起眼小街,在1933包装下,漂亮一条街。</h3> <h3>哈尔滨路桥</h3> <h3>哈尔滨路,西向东,在漂阳路交口处。</h3> <h3>漂阳路靠哈尔滨路。老石库门房,三层楼,红洋瓦,建造在1934年左右,内有壁炉。连廊式内阳台。</h3> <h3>南北河流,高楼是九龙滨馆。河道治理,现水面很净,原来几乎是黑臭。</h3> <p>九龙路,哈尔滨路桥。</p> <p>1935年竣工南克俭里,哈尔滨路</p> <h3>克俭里。属南克俭里,原以加兴路为准,过嘉兴路是北克俭里。</h3> <h3>救火会,即消防队,哈尔滨路</h3> <h3>现在是武装警察总队,消防五大队,虹口中队,后门在哈尔浜路。</h3> <h3>沈家湾的位置,它是穿洪滨的支流,东起虹口港,越斐伦路(今九龙路)西近老靶子路,汤恩路(今武进路,哈尔浜路)由于河道丫湾处造有很多沈姓宅基,称为沈家湾。</h3> <p>旧社会叫沈家弄救火会,当初附近都平房,近百年历史救火会,现在还是消防大队。</p> <h3>这栋房始建1866年,是上海城市最早消防队。</h3><h3>消防建筑1915年,由工部局设计建造,而后经多次扩建,于1917年竣工,形成现这规模,有百年之余,略显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中间有36M高瞭望塔楼,当年半经5公里瞭望,是中国首座消防瞭望塔楼,具有里程碑定议。</h3> <h3>老上海至今不叫‘(消防队)而习惯叫救火会,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近代消防组织,消防设备最先进城市,素有火政之善,甲于全國美誉,救火会成立1866年,当时叫‘火政处虹口机队,最早在沈家湾附还,俗称沈家湾救火会,1915年,8月迁入现址称虹口救火会。</h3> <p>吴凇路武进路转口</p> <p>吴淞路朝虬江路方向</p> <h3>南克俭里房屋。</h3> <h3>四川路海宁路口。</h3> <h3>武进路183号,外观看就是像一座礼拜堂,一层原是上海卫生疗养院。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沪北会堂旧甘心。该教堂由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教士,施永福创建了,1905年是该会在上海建筑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该会在上海传教士聚集的场所。</h3> <h3>二层教堂是1942年建造的,1929年又在教堂东侧建造了上海卫生疗养院分院,最早叫沪中会堂,抗战后改为沪北会堂,1958年成为联合礼拜场所之一,文革后重新开放,由于信徒增加太多,联合礼拜改到景林堂进行,而这里变成餐厅和旅馆。</h3> <h3>武进路和整个虹口区一样,这里依然保存着一些日据时期痕迹,靠乍浦路武进路的西本愿寺就是典型的建筑。这里曾是2o世纪上半叶,日本佛教净士宗本原寺,派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设立的一所寺庙,现在地址乍浦路451号</h3><h3>西本愿寺初地此在塘洁路114号,1931年迂到乍浦路。</h3><h3>油冈野重新设计,建成一幢印度风格的白色花岗石寺院,外立面特点是原大的半园形拱券,及日式浮雕,莲花,禽鸟。二战结束,西本愿寺作为敌性寺庙予以取谛,寺院改作他用。</h3><h3>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h3><h3>在此前是虹口健身,和梦幻歌舞厅</h3> <h3>西本原寺己完全成为历史遗迹,在四周高楼下,文越来越显得破败和苍老,每个月都要迎接数批来自日夲探访者,但中国人对它却之兴趣,也许也有人都不去关注到,上海的西本愿寺曾经身临其境,无比贴近地見证了曰本与中国近代关系史。</h3><h3>佛教经由,中国传往日本,而在近代日本反向中国传播其日本特色的佛教,从学术上看,这是非常有趣现象,但是还有日本宗教界人士到华传教的目的,是一种宗教回馈,一种交流,</h3><h3>还是为日本战争服务,这种宗数“文化:反向输出的改变,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越发越明显,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包括西本愿寺在内的许多曰本佛教团体兴办的布敎所寺院,皆开始为侵华日军提供服务,如随军布教,为陣亡者举行葬礼,慰问和援助死亡家属,对伤殘士兵进行救护等。</h3> <h3>武进路2o6一256号自比连式公禺住宅,1867年9月英美租界(即公共租界)确定(文惠廉)趁苏卅河北岸地价低廉,以建造教堂为名,在武进路一段,造了大片建造房屋。</h3> <p>武进路225弄,9号,11号,这对经典双门,吸引撮影爱好者的眼球。哇!美</p> <h3>25o弄,信鸽协会,儿时直在那里玩。</h3> <h3>(鸿安里)就象它所在的武进路,静静地度过百年来历史,它有过风雨,也有阳光,熙熙攘攘,错落有致。而事实上虞洽卿夲人当年在武进路也有一处房产武进路56o号与58o号</h3> <h3>武进路56o号,三层半西式楼,建于1910年,建筑面积:749M2</h3><h3>58o号则是东西二幢,均为三层,东幢|1188平方西1154平方花园作小庭院处理,近似新式里弄的天井绿化。</h3> <h3>鸿安里,处于河南北路,武进路口始建于光绪三十六年,19o7年,是虞洽卿先生创办的∫鸿安轮船公司}为职工建造的宿舍住宅,其前后有好多排联体的住宅,二层北面带有露台的新式石库门,它和旁边德年新村,和乐里联成片,形成,东到四川路,西河南路,南海宁路,北武进路颇大规模的建筑群</h3> <h3>武进路400一402,海军幼儿园,原英华书馆,建筑于1892年,目前整休仍得持原有风貌,是虹口区内房龄最长建筑</h3> <h3>美国传教士,何伯森,为培养翻泽人才,而创办的英华书馆,于19O4年租用此处,解放后成为海军军官宿舍。</h3> <h3>武进路4o2号一角。</h3> <h3>说到底(英华书馆)实際上就是英语补习班,学校隶属英国圣公会,并采用英国学制,一般委任英國人出任学校校长,学校除國文科采用汉语教,其它全属印度的教材,到学生二年级开始,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敎材学习,印度教材也属英語。</h3> <p>武进路430,三屋楼小洋房,原地下是院子,现开了一家私人钟表店,小院楼上是姚秉中童年住地方。</p> <h3>393号</h3> <h3>393号北立面。</h3> <p class="ql-block">武进路393号武海小区,这里弄1号,曾是太和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的旧址,这学校是马相伯于1937年夏发起创办的,后因抗日停顿,抗战胜利后,王也樵等人力供复校于蓬莱路,后因学生增先迁石门一路,再迁武进路393号</p> <h3>当年6o年代一直在中州路武进路口摆滩修笔师傅,现在还在修笔,搬到东新民路63号。</h3> <h3>武进路,中州路。</h3> <h3>江西北路,武进路口</h3> <h3>江西北路</h3> <h3>拆迂中的江西北路。</h3> <p>同昌里,</p> <h3>新华金笔厂</h3> <h3>东新民路</h3> <h3>来安里老房子</h3> <h3>来安里49号</h3> <p>吳凇路塘沽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