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隐,林林总总,汗牛充栋,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没有深刻的经历写不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曹粉"们对其家族那些事刨根问底,我也随之探个究竟。</h3> <h3><b>一、大明军官被俘成奴仆</b><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曹雪芹太祖父曹锡远是明朝军官,万历末期明朝与后金(满族清军)打仗,他被派去守卫边疆,于是(从丰润)带着儿子曹振彦、妻子张氏来到沈阳任职中卫指挥使。1621年3月(明代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清军攻陷了沈阳,他与家属成了俘虏(当时他40多岁),被编入多尔衮的正白旗,成为包衣,意思是"旗下家人",也就是满清贵族的家奴,全家随之。1644年,大清帝国正式成立。当时的皇帝是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他才6岁。掌管国家政权的实际是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的亲叔。</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清入关定都北京,清统治者认为太监误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重要事不让太监做,谁来做?设立一个新的机构-内务府,曹振彦的儿子曹玺有幸成为内务府的一员。(署理皇家事务。既然是署理家事,当然得用家奴。皇帝统领的上三旗包衣则成为这个机构主要的组成人员)。</h3><h3><b>二、立军功转型入仕</b></h3><h3> 顺治六年(1649年)初驻守大同的降将姜瓖叛乱,多尔衮率军出征。曹振彦在这支队伍中。大同城墙坚固高大,清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转而围城,把赶来救援姜瓖的叛军剿杀殆尽。最后,大同城的粮草消耗光了,城内将领杀死姜瓖投降。多尔衮论功行赏,曹家父子在围城战中披肝沥胆,冲锋陷阵,立下战功。</h3><h3> 1650年的冬天,年轻的多尔衮在塞北狩猎时,意外坠马,不治身亡,时年39岁。多尔衮死后,正白旗归顺治皇帝直接掌管,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同属皇家,曹家就成了顺治皇帝的家奴。</h3><h3> 清朝初年,能打仗的旗人很多,但有文采的少,而朝廷对江南的知识分子又不放心,所以有文化的旗人就比较受重用。曹振彦、曹玺都是这种情况,曹家凭借着文武双全脱颖而出。</h3><h3> 曹家从武功转到国家治理,开始做文官,完成了重要的转型。曹振彦去山西做知州,一路高升,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成为曹家军功入仕第一人。</h3><h3> 另一方面曹玺在内务府工作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颇有父亲当年气魄。内务府的领导们也颇为赏识曹玺,一直称赞曹玺不仅做事能干,而且挺会做人。1661年康熙承接帝位,第二年提拔曹玺为内务府工部郎中。</h3><h3><b>三、蒙皇恩督理江宁织造</b></h3><h3> 曹玺的仕途比父亲更上一层楼。他有棵"大树",就是康熙皇帝。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清朝的皇后、嫔妃生了孩子后自己不养育,由专门的乳母、保姆照顾。康熙小时候得了天花,非常危险,由保姆带去宫外避痘。有了生死相依的经历,康熙对孙氏感情很深厚。同时,曹玺的儿子曹寅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侍卫。因而曹家与康熙的关系更近一层。</h3><h3> 1663年曹玺被派到江宁(今南京),做了江宁织造,这是个要职。明清时期,在南京、苏州、杭州设织造局,制造的丝织品专供宫廷使用。一方面,那时的丝织品代表等级,纹饰都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丝绸布帛还是皇帝祭天的祭品。同时,织造府的官员还要向皇上奏报地方诸事,起到监督地方吏治的作用。曹玺在江宁织造任上,一做就是20多年。</h3><h3> 曹玺去世时,正赶上康熙第二次南巡,康熙派贴身侍卫纳兰性德去曹家慰问。纳兰性德就对曹玺的儿子曹寅说,我们国家重世臣,你父亲做了大官,将来你可能也是如此。曹寅很快被调到内务府当官,负责监造康熙的行宫畅春园。过了6年,康熙对他说,你去外面当官吧,就把他放去做苏州织造。做了两年左右,1699年又让他兼任江宁织造,后来专职做江宁织造。而接替他做苏州织造的,是他的亲戚李煦,曹寅的妻子是李煦的族妹。这李煦早年是正白旗包衣,其母与曹寅母同是康熙帝的保姆(也有资料说是乳母),他做过第一任畅春园总管,也是康熙的心腹。另一位杭州织造孙文成,正黄旗包衣,曾是曹寅的部下,曹寅推荐给康熙。</h3><h3> 至此,江南三织造形成了以曹家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康熙对他们说,你们三个织造视同一体,要团结一致,要给我好好干活,不要糊弄我,谁做得不对,你们就说他;他要不改,你们就来我这参他。于是三家便如此"一荣俱荣"起来。</h3>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引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