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山东秀才

<h1>  读后感:对两首古诗词的对比<br /> 山东秀才<br /> 若说我一直以来以读书为唯一爱好,连我自己都不信,那肯定是吹嘘。因为摄影、搓麻等活动在我众多爱好中也占据显著位置,排名还比较靠前呢。但我也确实喜欢看看书,记得年轻时看书都是朗读,那时特别喜欢看的书籍是《大众菜谱》,朗读一般是应景的,先要看看厨房都有什么蔬菜,然后再大声朗诵多遍,之后便有了可口的饭菜,当然厨房偶尔会传出几句埋怨的声音,这也都属于和谐之声,音频与分贝尚在可控范围。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一直的体会是书中自有饭菜香,或许读书的良好习惯就是这样培养的。<br /> 这不,前段时间看到两首应景相同的古诗词,均为唐诗。其中一首是刘禹锡的《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另一首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这两首诗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主要症结是孰优孰劣,如何评判?所以反复看了几天,有点胡思乱想了。<br /> 从两首诗词的着笔看都是写春游,由春落笔,触景生情。虽然诗中拿一桥一花来说事,且说的那样轻轻飘飘又那样回味无限,可见作者是个有故事的人。那是什么样的心魔牵引着两位名声显赫的诗人默默前行?看似漫无边际漫游,却又心谙轨迹的前行,看是目无专注的瞭望,却又心有所思的遐想。表面上两个诗人在春风拂面中回忆着以往,那一瞥的邂逅,或一抹的留香,无疑激荡起诗人微微笑靥。可仔细品味诗情就不难发现,刘禹锡的哀情与崔护的纨绔有着很大的不同。刘禹锡那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是肺腑之声,发自心底,有期盼之情无奈之意。而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去年的偶遇引发今年的谈笑,这个笑有点妖,有点不正经,随口一谈为之一笑,无情无义。所以就我个人的胡思乱想,我还是喜欢刘禹锡《杨柳枝》。</h1><h1> 其实,这两首流芳百世的大作又岂是我能妄自菲薄的,我也就是裤裆里拉二胡----闲(弦)扯蛋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