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进士陶史,仕至祭酒,由婺州避乱居下革(今百丈)。其四世陶分迁竹下(今章前垟村垟头一带)。定居罗阳江(今飞云江)支流葛溪源头的陶氏一支,进士陶史遗孙,诗书传家。《泰顺县志》载:“宋端拱二年(989),陶创办书院。”民国辛酉年重修《陶氏宗谱》载:“十一世陶琏迁葛垟。宋淳佑间(1241-1245)陶宗琏登进士,授隆庆府太守;陶宗液因弟陶宗琏,赠夷陵判官。”居坑下的陶氏,书院出仕。之后为子弟读书,外迁五里地的小桥流水如苍玉”之地建书院。此地“无里巷喧哗之声,不更可以养人之性情,平学者,诚有志于诗书诵读其中,不为异物所迁,不为习俗所染”。后来族人居学院北,渐成葛垟村落。陶氏耕读风行。第12-14世,元朝废科举,族谱记载少有人入庠。窝居葛垟山垟的陶氏,经世务农,富甲一方。清林鹗《分疆录》载第十五世陶伯厚(1306-1369)“方正闲雅,主应试。岁荒,出粟赈饥,减租息,焚逋券,为善于乡。”第十六世陶文隆(1418-1481)“富于财,孝友敦族,惠遍乡里,少有智略。明正统己巳年(1449年),处州矿寇据罗阳,备牛酒犒乡民,结义社为保障,寇不敢犯,已而,制府孙元贞遣兵至,招降矿寇以攻沙寇,檄民社助剿,谕功授文隆巡检。以母老辞,给冠带,设县后,输仓粟三千石,有司特旌其门。”明景泰年间知县郭显宗题其父陶伯厚墓曰“陶处士”。 (图,禄房宗祠遗址门楼) 葛垟陶文隆将陶器、陶噩两子分福禄两房。葛垟建宗祠,继造书斋,“以师友之力鼓舞而乐育之。” 福房第十七世陶器(1445-1538),十八世有三子即陶宙(典膳)、陶宇(岁贡泉州府通判)、陶实(泰顺医官)、陶宣(明处士)。陶器在明成化间例授泰顺阴阳官,为长寿九十六岁,号桂峰。泰顺立县之初,葛垟陶家成为登贡拜仕之家,地名雅正桂峰。书院正名为桂峰书院。特别明景泰年间,即泰顺立县时,陶器为耆老参与封银矿,乐善,恤孤,乡人德之。其第十八世有庠生11人,其中陶泮(县丞)、陶灌(例贡)、陶汜(儒士)、陶清臣(保定教授)、陶治臣(七品散官)。 禄房十七世陶噩(1452-1499例贡生),子十八世陶宦(中宪大夫)、曾孙第十九世陶至廿世陶世臣-陶应儒(仙居教谕)、陶直臣-陶应和(太平知府)、陶明臣-陶应钟(严州教授)。 图,陶垟陶氏宗谱 第十八世陶灌,由增广生例贡国子监。以亲老不仕,居家孝友,家庭和睦,刘氏事舅姑以孝处,妯娌以和。相夫教子,以道无过而行,青田杨万峰题其旌曰“陶贤妇刘氏”。家境富裕而乐于施予。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泰顺东部地区大荒,陶灌“来都即予”“邑东诸乡赖之全活”。倡议建祠,捐田二十亩为祭。书塾“蠹朽倾颓”,陶灌捐资重修,并扩大子开井、门楼、围墙。捐田三十亩,赡子弟读书。言邑迁建学宫,又捐大成门,知县称其为“罗阳高士”。葛垟陶氏一门,从十五世陶伯厚始,至二十世。即从元末开始,葛垟陶氏开始书塾又兴,至明初四朝,桂峰书院陶氏子弟采经籍之渊源,潄子史之芳润,将见学业既精,真才辈出。义行家风,德之乡里。 图 葛垟村禄房宗祠门前功名柱 图 建于明万历廿八年(1591年)葛垟大帝宫。 葛垟宫内部景观
顾我邦族
四时庇风调雨顺
八节祐国泰民安 清代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之前,有岁贡陶镕、陶其豪、陶其禹、陶以悌。同比明代,人才少许。邑庠生陶唐(1753- ?字焕文 号尧峰)《学斋记》载:“……自明季以来,荒废已久,吾叔父于乾隆壬辰年(1773年),因旧址重建,凿半月池于前。”当时存谱诗文,任教书院的先生,仍称桂峰书院。为警示后学,乾隆岁贡张启温《题惜阴书塾》,恩贡张枢《惜阴书院咏雪》,改名惜阴书院。嘉庆进士董正扬游学书院,留下《桂峰》一诗。清同治甲子(1864)陶孔祯(字维之),中岁贡,为较近的记录。图 1998年,从百丈下革祭酒祠 移至葛垟书院遗址的石门楼。
注:董正扬,罗阳南门人,清嘉庆进士,陶唐、陶松外甥。 葛垟书塾颇负盛名。很多外乡子弟,皆慕名前来就读。周边名士入塾任教侯缺。《陶氏族谱•诗文》留抄10位诗人31首。民国时期,新学兴起,书塾渐退出。1958年“大跃进”时期,书塾木朽墙颓,竟被拆除。1987年章前垟至葛垟茶场公路,经过书斋遗址,月半池一带,被占建。 1998年珊溪水库移迁,百丈下革陶氏祭酒公祠的石门楼——“江山一览”,重新移立书院遗址;又立“惜阴书院遗址”石碑。葛垟村鱼塘疏浚,四周设石栏杆,桂树树龄500年,列入一级保护名木。 图 桂峰鱼池 图 葛垟陶氏宗祠大门 图 始建宋代的葛垟宫 图 陶氏第十八世 陶治臣抗倭护乡民,省统制孙元贞褒其“折冲爼豆”碑 陶氏第三十一世裔 陶思范 抚认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