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脱离了五台山内台的喧嚣,到了向往已久外台著名的佛光寺。</h3> <h3>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发动灭法运动,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变成了一片废墟,僧人也全作鸟兽散。</h3> <h3>东大殿的发现,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h3> <h3>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h3><h3>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h3> <h3>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h3><h3>坚持不懈和艰辛异常的寻找开始了。</h3><h3>1937年6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雇了马车和毛驴,他们终于来到佛光寺。</h3> <h3>在这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梁思成凭经验断定这是唐代建筑。</h3> <h3>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尘封,终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书,辨靠着林徽因的远视,认出"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和殿外的石经的文字相互印证。</h3> <h3>宁公遇就是当年布施重建佛光寺的女施主。她的形象被塑成彩塑安置殿内。梁思成感慨"施主是个女的!而这位年轻的建筑学家,第一个发现中国最珍稀的古庙的,也是个女人,显然不是偶然的巧合。"</h3> <h3>趁游客没到,管理人员没上岗,偷拍。</h3> <h3>怎么都没找到宁公遇。管理员来了,问后才找到,但是不让拍呀。</h3> <h3>原来她就躲在这个武士的脚边(这张图网上扒的)。仔细比较原来的宁公遇塑像,后期描画后,确实不如以前的面容谦恭高雅。</h3> <h3>那就拍这个吧,大殿的立柱,底下石头盘直径有一米。</h3> <h3>在寺门内北侧,文殊殿建于金代1137年,元代(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h3> <h3>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h3> <h3>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重新装绘过。</h3> <h3>对比去年去敦煌看到的那些壁画和佛像,有一种地域穿越之感。敦煌很远,山西很近。</h3> <h3>在佛教众菩萨中,文殊"智慧第一"。因此很多人到五台山一睹"文殊真容",或顶礼大山。因为五台山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可能是文殊的"化现",巡礼五台山就能得到亲近菩萨的机会,实践"菩萨道",获得解脱。虽然我不为烧香许愿而来,但还是在心里默念:愿五台山永远屹立,愿台内台外的文化瑰宝长存!</h3> <h3>从西线离开了五台山,去往晋中。大卡车把路两旁的树切成了隧道似的圆洞,扬起的尘土封住视线。</h3> <h3>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一种由泥合成的名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怎么在阎锡山的故乡定襄县有生产厂,先买一个再说。</h3> <h3>赶到阎锡山故居 正值中午,天气闷热,与晋北完全两重天。</h3> <h3>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h3> <h3>是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的一座私宅。</h3> <h3>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h3> <h3>东花园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善,雕梁画栋。</h3> <h3>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雕刻。</h3> <h3>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花纹。</h3> <h3>石刻门楣</h3> <h3>院墙边的车马道</h3> <h3>1937年朱德来此,共商华北抗日大计。</h3> <h3>还有冯玉祥,蒋介石等到访的记录。</h3> <h3>镶在墙上的家训石刻比比皆是。</h3> <h3>阎府第二高楼得一楼。</h3> <h3>都督府</h3> <h3>各种院落,管家院,长工院等等。</h3> <h3>五姑娘绣楼,住着阎锡山堂姐。</h3> <h3>她扮演阎锡山的生活秘书角色,48年阎逃往台湾,为稳定军心,没有带她。49年太原解放前夕她服毒自尽。</h3> <h3>展览馆讲述着阎家祖上的发展史以及他的一生。</h3> <h3>1950年隐居台湾阳明山,1960年病逝,享年77岁。看看他的大宅子,想想他的结局,唏嘘不已。</h3> <h3>看完阎府,驱车跨过太原赶往晋祠镇。</h3> <h3>晋祠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祠镇,依托著名风景名胜晋祠园林。公园里不少仿古建筑,这个十字桥仿得挺完美。</h3> <h3>我到的很早,博物院还没开门。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h3> <h3>进大门,中轴上的第一个建筑,水镜台。</h3> <h3>集中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h3> <h3>是古时迎神赛社演戏的舞台。</h3> <h3>木雕壁画活灵活现。</h3> <h3>飞檐斗拱上的象鼻、龙首美的令人膛目结舌。</h3> <h3>明代石质建筑会仙桥,相传四月初四仙人桥上约会。</h3> <h3>金人台。三尊为北宋铸造,一个是民国铸造。</h3> <h3>这尊保存最好,代表北宋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h3> <h3>对越坊,建于明1576年。"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在此意为报答圣母功德。</h3> <h3>鱼沼飞梁,俗称十字桥。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二。</h3> <h3>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位于圣母殿前,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h3> <h3>晋祠主殿,圣母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h3> <h3>殿前屋顶挂满了匾额。</h3> <h3>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国内现存古建筑中的孤品。晋祠古建三绝之二。</h3><h3>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h3> <h3>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h3> <h3>宋代泥塑侍女33尊,晋祠三绝之一。那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个头顶红花的双面侍女,最被推崇。</h3> <h3>一群在画圣母殿等人。</h3> <h3>主殿后山</h3> <h3>清静之极的小院</h3> <h3>云淘洞,傅山曾为躲避战火,躲在洞中喝茶会友。</h3> <h3>周柏,西周所植,至今3000多年历史。晋祠三绝之二。</h3> <h3>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三。</h3> <h3>献殿建于金代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结构简单省料,轻巧坚固。</h3> <h3>晋祠三绝之三,难老泉。</h3> <h3>难老泉亭,北齐天保年(550-559)创建,明(1552-1567)重建。</h3> <h3>水母神像,端坐瓮形座上。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h3> <h3>泉水汇集</h3> <h3>祠中水渠。</h3> <h3>唐碑。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径晋祠,亲撰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h3> <h3>元代泥塑乐伎,手中持有各种乐器。</h3> <h3>舍利生生塔,阁楼式砖塔,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维修,清乾隆年间(1751年)重建。</h3> <h3>小憩。</h3> <h3>锦溪书院,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子乔寺,是王氏后裔祭祀太原王氏的重要场所。</h3> <h3>晋祠内有不少姓氏大院。唐式,赵氏等等。</h3> <h3>傅山纪念馆,举办蒙古族文物展览。</h3> <h3>折叠秤。</h3> <h3>五佛冠。游牧民族,啥都折叠。</h3> <h3>临近南门出口的四人围抱的古树。在晋祠中整整逛了五个小时,虽然气温30度,树下,殿内很凉爽。心情愉悦。</h3><h3>明天往南去平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