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之行

陈广祥

<p class="ql-block">在这夏秋交替的季节,天气还是炎热,雨过天晴,地面的小草,感觉湿漉漉的。当太阳冉冉升起,如一轮红日,把大地晒得炽热,一缕微风都没有。</p><p class="ql-block">我踏上了家乡之路,准备去老矿友福甬家闲聊,顺着西区的水泥路,进入岭南路,准备把车停在村委会,正好碰上老同学全忠。</p><p class="ql-block">全忠自水泥厂买断后,一直在村委会任职多年。他窖村委会地处岭南路旁,是一个二层小楼,高雅洁白,挺有气派,在西四村办公环境中,还属上档次,一层村务监委会办公室,门前挂有村务监委会牌子,让人看着村里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监委会监督下运行。</p><p class="ql-block">而旁边便是会议室,中间放有圆桌,还有台电视,差转播音设备齐全。</p><p class="ql-block">走进二层,迎面就是计生专干办公室,村长,书记,社长都有,还有两委班子成员,都在二层办公,让人瞧着舒心。更让人感到宏大,还是楼的外墙上醒目的八个字:“他窖村人民欢迎你”,这八个金色大字悬在高墙上,让人感到亲切。</p><p class="ql-block">小楼对面是九神山养鸡合作社,据说西区的柴鸡蛋,都从这里装箱打商标,出售全国各地,真正的他窖村自产“九神山牌”柴鸡蛋,也是冲出了西区,奔向全镇,然后面向全市,还是深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村里的小路往上走,过去的土路已铺上了水泥,而且干净整洁,虽然经过七二一洪水的袭击,两旁还有星散的村民居住,门前爬着瓜秧,开着黄色瓜花,感觉小院还是有人住,墙上开着嗽叭花,已很久没人来了。</p><p class="ql-block">不远处便是西区矸石坡小学,两排校舍还在,房顶已经更换,由原来的圆顶,改办石板,还是显得很旧,墙皮有地方已经脱落。看见这所校园,让我回想起在这上学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这所小学是七十年代而建,虽然自己还在上小学,但校舍的建设过程,还是亲眼所见。当时国家经济不太好,校舍是勤工俭学创建,也是相当简陋的,墙是用煤矸石砌的,顶部是用荆梢子捆绑而成,这是采煤工程师的创艺,利用荆梢子弹性大的优势,打成细捆支成拱型,上面抹上泥巴,再铺上油毡,整个教室没有木制柁檩,抬头瞧见瞧,只有荆梢子尖,在本地是一次创新,而且在外地也是一项奇迹。</p><p class="ql-block">屋内采用石板桌,也是黄土坡石板厂提供的,小登子就需来学生上学时自带,当时学习的条件,也是十分艰苦,在这里念书的学生,都是四五年级,还有珠算课,一个小学生背着书包,拿着板登,还要手拎着算盘。没有人送,也没有人接,崎岖的小路都搭伴而行,一切靠自己。想起当时上学的经历,课堂里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坐在教室背诵课文情景,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课文《海关钟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能背上几个偏段。</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失,人员减少,学校已经关闭,现在学校归属他窖村管辖,七二一洪水过后,村民吕宝松因受灾严重,村里安排他一直在这里居住,等待着七二一迁移办搬迁的喜讯,五年已过,他仍然默默地等待,等待政府合同兑现,喜迁新居的到来,实现政府对西区人民的承诺。享受着党的阳光雨露,从而增强他干社会主义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学校南边便是西区高线的前山站,据记载,这里民国时期就很兴盛,因为前山站是整个高线的中心站,而前山的名字在外面也是小有盛名,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早先从前山站上班而后来从房山矿退休的职工,大多享受离休待遇。</p><p class="ql-block">看着前山站早已成为历史,矿上在此建了招待所,院内白墙红瓦十六间房,还有两间办公室,现在是空房空院没有居住,院内杂草丛生,显得很肃静,四边围墙而破,被附近居民在周围种上了玉米,还有倭瓜秧,爬得满地。</p><p class="ql-block">招待所后面涵洞已经不见了,因此雨季水流,涵洞南边因碰头。为了安全着想,被当地拆除了,现在是水泥路。</p><p class="ql-block">水务局在上面打了一口深井,大约八百多米,据说深井穿过了水层,进入了深岩层,用水泵抽出的水,也非常奇怪,虽然很清凉,也有些甘甜,可是放上一天的水将变色,显示赤橙黄绿青蓝紫多色,经权威机构化验,也说可以饮用,可村领导对井水,还是不放心,将深井尘封,成为人们观赏和嘴边种聊的话题,也给人民留下这口井的记忆,让后人如何去评判?</p> <p class="ql-block">与前山站只有五十米距离,便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区家属居住地,这里以前住的高线职工,旁边有护线队的岗楼,之后便是房山矿家属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房子,还是青砖而砌,顶部为青石板,房子以排而建,共有五排,而后面有四面围个大院,青石阶条而砌的台阶,已经看不见了,不知谁种了一片玉米,院内有棵高而挺拔的杨树。</p><p class="ql-block">白杨树是北方人的像征,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着人民。这里过去住的都是矿上家属,还有矿工子弟,从这里生活,从这里成长,有的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成为事业的领导力量。现在西区只有风景区,还能着瞅见过去的居住环境,别的地方,都失去了往日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我顺着孟家大院前的小路直走,与其并排就是福甬家,前面一片花椒树,花椒已变红,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好看,一朵朵红果,一片片绿叶,树的下面还种有豆类,让人想不到,还有一片蝎子草,从中看到主人的性恪,但也象征着小院主人勤劳智慧。</p><p class="ql-block">穿过这片花椒树,面前正是福甬居住的小院,上房三间旁边有一耳房,左厢房两间,右边虽没盖厢房,却有个小房,过去叫厨房,现在人少也无用了,放些煤和劳动工具。</p><p class="ql-block">小院不大,但有农家院特有的风格,院内有黄儿嘴杏树,还有两棵李子树,细心一看,还有一棵葡萄顺着墙头与瓜秧并爬,但葡萄还是顺着上了架,满架的葡萄已到成熟期,和旁边的李子树相对应,紫中带红,看上去让人就有食欲。而瓜秧在墙上乱爬,开了黄色的瓜花,好象一幅美丽的图画,他那精心的安排,细心的管理,可见小院主人的匠心,秋后必有窝瓜的丰收景象。</p> <p class="ql-block">福甬家的小院,简直就是满园秋色,丰收的果实历历在目,让人感到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生活在这远离城市的山村,把小院整理的如此之美,让我没有想到两位老人辛勤劳动,创造出这美丽之作,同时营造出生态文明的奇迹。</p><p class="ql-block">进屋坐下,女主人洗了一盘精美的水果,放在桌上,并沏上一杯上等的西湖龙井,杯中冒着热气,飘出清爽的茶香。我喝着这上等的龙井,吃着这无公害的绿色水果,便和福甬闲聊起来。</p><p class="ql-block">福甬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聊起天来,思路清淅,而且句句在理。福甬也算是文化人,早年上学也读过“四书五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北京地质学校毕业,分配在祖国的大西北,在甘肃物探队,做找矿探矿工作,可以说走遍西北的高山峻岭,山川大江,西北工作二十多年,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更加艰苦,称得上坚苦创业二十载,探矿无数献国家。</p> <p class="ql-block">祖国的大西北确实艰苦,而且找矿寻宝工作就更加艰苦。艰苦的环境锻炼人,福涌你是什么原因回北京工作?而且又回到房山矿工作。</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九八二年,国家建黄金部队需要物探方面的技术人员,而且当时福甬只有四十初头,还属于年轻派,提出要回北京工作,当黄金部队接那福甬时,甘肃物探大队不放人,说福甬的工作没人接手,要走必须培养出人再走,等甘肃物探大队放人时,而黄金部队人员已满,就这样去黄金部队工作,因时间而被耽误,但回北京的愿望一直没破灭,于是才找了北京矿务局干部处,把情况一说,干部处竟然同意福甬进京,并让福甬调档。</p><p class="ql-block">时间不长就通知福甬办了手续,为了离家近点,福甬找了房山矿杨矿长,杨矿长愉快地接收了福甬,就这样把福甬分在了矿土建科工作,后来去矿工会安全生产竞赛部需要一名工程师,福甬虽是物探工程师,但也是工程师头衔,就这样去了工作,直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福甬在祖国的大西北工作二十多年,可以说是风雨兼行,苦中有乐,苦中有甜,西北的山川河流是险恶的,危险时刻有发生的可能,有时在大山里穿行,无路可走,只能爬山,找到一个测绘的点,常累得人发喘,有的地方还缺氧,遇上野兽就更危险。</p><p class="ql-block">回到北京,工作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要知西北苦,更懂北京甜。离开了工作岗位之后,福甬把矿上分给的房也交了,回到故乡西区,小院独门住着自在,吃着自己亲手种的蔬菜,看房前屋后,黄瓜,韭菜,西红柿,玉米秧上爬豆角,每到秋季,吃不完的豆角,七二一洪灾之后,都没有离开小院,从黄土高坡走过来的人,以绿色为宝,同大自然相融合。</p><p class="ql-block">去年刚过金婚之年,福甬和老伴去城区照了金婚纪念册,并在文红农家院吃了金婚宴。下一个目标走进九零后。</p><p class="ql-block">福甬的热情很高,他经过西北的春夏秋冬,尝过西北的酸甜苦辣,心中有目标,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理由,他虽然生活在山里,却放眼整个世界,让心中充满爱,让老年生活更加有趣有乐有奔头。</p><p class="ql-block">这次的西区之行,感悟多多,收获多多,从中感到今天花儿好,明天花更香的道理。现在福甬同家族的几同辈,正在整理王氏家谱,准备让王家后人,了解王家前辈创业,据说从鼻祖之后十一代人难度却很大,而正在努力去做,让后人了解王家,也是福甬晚年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西区这块古老的土地,养育着西区人民,他们创造着辉煌,又默默地承担辉煌之后,又给人民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人民更加用心改变环境,还原着绿水青山,而又让绿水青山,给人民带来金山银山的愿望,也是政府的追求,也是党的号召,创造环境之美,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未来的西区也将是房山一颗灿烂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