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前几日路过开化的一个小村庄,看见一条清澈的小河里有许多野生的小鱼,游得那样的欢,我不禁又想起我故乡那弯弯的小河,那曾经给了我快乐的小河来……</b></h3><h3><br></h3> <h3><b> 毛良坞乡的十万亩大山清丽明秀、深婉幽独。山下的两条小河更是波光潋滟、清澈见底。一条从戏台山山脉轻柔袅娜潺潺而流,河床上遍布着各色鹅卵石,小河是那样的清亮、娟秀;另一条从坞石坑的老麽坎奔泻而下,截然不同的是河床上遍布着粗犷不羁,大如卧牛,甚至房间般大小,形态各异的巨石,让人觉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同的是两条小河里都有成群结队的石斑鱼、红煊壳们悠哉游哉地游来游去。两条小河在詹家自然村交汇,合二为一后又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弯琤琤琮琮,浅吟低唱,如十七八青春少女,袅袅婷婷,无忧无虑蹦跳着,溅起一路铃铛似的笑声奔向美丽的芙蓉……</b></h3><h3><b> 每年一到夏天,我和小伙伴们整天在河里嬉水捉鱼摸虾,那自然是不必说了。</b></h3><div><br></div> <h3><b> 这小河平时静得犹如春闺处子,水涵光影,欲说还休,亮丽得似同乡村少妇柔软白嫩的臂,那流水声犹如激荡的纤指间传出的琴韵一般好听,可每年发起洪水来也真不可小觑。那些年,毛良坞人山多田地少,粮食不够吃,每个生产队都要开山种玉米,而开过的山没有树木,雨季留不住水,一下暴雨河水就涨,那咆哮的河水浊浪滔天,常有被冲毁的桥梁、田地、庄稼、房舍。</b></h3><div><br></div> <h3><b> 有些胆子大的人见了洪水便心生欢喜,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抓起网兜就到河边去“浑水摸鱼”。他们也常常收获不小,捞得半背篓或一竹篮的小鱼小虾让全家开荤!还烘些鱼干等贵客来的时候吃。当然为此被洪水卷走,付出生命代价的悲剧也没少发生过。</b></h3><div><br></div> <h3><b> 易涨易退小河水。洪水退去的第二天便是上游村庄放竹排与木头的好时机。俗话说:“靠山吃山。”那些年生产队都要砍伐大量的毛竹,木材卖给森工站。这些毛竹与木材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洪水刚退去时,河床满流之际漂流到下游森工站的。人们把需要放漂的毛竹、木材事先堆至岸边,单等洪水退去的第二、第三天,就把这些毛竹与木头推到河里放漂。</b></h3><div><br></div> <h3><b> 放毛竹,常把几百支毛竹扎成数十米长的竹排,每节一至二人手持竹篙站在竹排上掌控着,由谙熟水性经验丰富者把舵。那顺水而下的劲头真的像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宋大爹与潘冬子在竹排中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一样地让人热血沸腾!</b></h3><div><br></div> <h3><b> 其中也不乏暗流与凶险。刚刚退去的洪水不再是红褐色,但仍显淡黄色的。遇急流陡弯处,如处理不当轻则竹排被折断散架,重则人会落水受伤。</b></h3><h3><b> 松木大且重,须锯成一段段两米多长的“松树节”。松树节不能扎成排,只能散放。队伍分成两拨,一队负责沿途把那些搁浅的拖到深水区继续漂,另一队则提前赶到目的地去打捞 。打捞队选一处河面宽,滩平水缓的地方,十几个人手握丈许丁字镐一字排开,盯着上游严阵以待。真像是一个个手握丈八蛇矛的大将军张飞。</b></h3><h3><b> 大规模的松树节漂到时,那用丁字镐挖,拖,拽的动作,讲的就是眼疾手快,”稳,准,狠“三字诀,拼的是力气。如有一两根打捞不及的被冲走,他们自然会扼腕叹息。这场面犹如动作电影般的精彩,常常看得我们上学迟到被罚站。</b></h3><div><br></div> <h3><b> 一般过了端午节,雨季过去 ,就很少再涨大的洪水了,于是端午节前后涨的几场洪水中,我们都会抢”渔猎场“。所谓的“抢”就是在洪水还没退去时,你看上的地方,在岸边用几块石头叠一个膝盖高的“石塔”,这地方便算是归你的了。别人便不会与你争抢了。这是上辈人留下的规矩。反正每次涨水都会改变河床的走向,可以猎鱼的地方有的是。</b></h3><h3><b><br></b></h3> <h3><b> 这渔猎场就选一个水流有坡度的地方。等洪水退去只有腿肚子深时,拿一根六尺来长,其中一面剖开,两端留尺把长竹节的大毛竹去做水槽,让水槽与河床持平,用大石头压住两端,耙去槽下的粗石,拿一条胳膊粗的杆子架于石头上,然后铺上用棕绳串成的竹栅栏,那竹栅条削成小指头般粗细,约一米长。一端插于竹槽中,中间搁在竹棍上略向上倾斜,压上四五块碗口大的平石加固,再在上面铺点柳枝或草类防鱼逃走。</b></h3> <h3><b> 最后把上游河滩两边用石头垒成堰,好让鱼儿顺水游到栅栏上。如此大功告成时当即就有鱼游上栅栏。这时人和鱼儿都会跳起来,那鱼儿是着了人的道,逃不脱身急得乱跳的;人却是逮着了鱼高兴得手舞足蹈的。这样一天一夜下来往往能斩获四五斤鱼呢!</b></h3><div><br></div> <h3><b> 那时候的夏天,我们每天都有鱼吃。这种原始的捕鱼方法陪伴并快乐了我整个少年时代。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在一些人用电捕,甚至一次次用农药毒之下,河里的鱼已渐渐稀少了。如今,再也不见有人用那种古老的方法捕鱼了。不知当年人们精心制作的竹槽与渔栅还在否?</b></h3><div><br></div> <h3>现场直播捉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