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歷史淵源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是一個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係。客家民係的形成是歷史移民的產物。
客家先民原世居中原,屬古代漢族的一支,由於天災、戰亂、饑荒、械鬥和政府獎懲等原因,先後經過幾次大規模的遷徙,輾轉南遷,歷盡艱辛,最終選擇了地處東南丘陵、山脈、人煙稀少,交通阻塞的粵、贛、閩為理想的落腳地。
我的故鄉—興寧
地处粤东北的兴宁市,置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唐宋以来,尤其明代以来,北来南迁的汉民支系,在兴宁落居成为主流人群的客家人,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迁徙途中江浙地区观灯“闹元宵”的民俗活动传承下来,并加以发展,演变为省内和闽赣等地客属人家特有的赏灯节日活动。从唐代起有1390多年,从南宋至今也有880多年之久,可谓时代久远,底蕴厚重,异彩纷呈。 祖輩居住祖屋—鎮安圍 祖屋 興寧賞燈大過年
什麼是‘賞燈‘’’?
客家人初遷到每個地區時,人數很少,勢單力薄,每個家族都希望多生男丁。一旦生了男丁的人家,都會到宗祠里舉辦一個挂燈的慶祝儀式,喻為‘’添丁‘’。後來因丁與燈同音,‘’上丁‘’又被稱為‘’賞燈‘’。故此很多客家地區都有賞燈的習俗。
兴宁花灯起于宋元,盛于明清,与北京六格花灯(宫灯)一脉相传。
兴宁至今仍有20多个花灯制作专业村屋,他们制作花灯的历史都在200年以上,有些达500余年。
闻名全国的忠信花灯就是清中期从兴宁流传过去的。 “赏灯”是兴宁特有传统节日,在兴宁地区,赏灯大过年,兴宁的赏灯习俗历史长远。长期来,以落基祖定居兴宁始,便以姓氏人口繁衍流布别地,而同时把元宵赏灯之俗带进了当地,形成代代承袭相传,永不溟灭兴宁客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賞燈五部曲:
1.請花燈
2.接花燈
3.升燈
4.賞燈
5.暖燈
定做花燈
近幾年的花燈製作是出自仲斌家之手
1.请花灯
“花灯”一般都是事先选购妥当,存放在村子的“姓氏祠堂”。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者说四句吉祥的话,然后众多鞭炮齐鸣。在热闹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村里的两个“新丁代表”扛起崭新的花灯,往村里出发。 2.接花灯
当接灯队到达祖屋时,守候在门前的群众各自点燃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纸炮,随狮队、花灯进入上厅。花灯平放在大八仙桌上,狮队绕灯一圈后,跨出大门参拜井神,并在禾坪上表演。 3.升灯
族中长者在灯内下方中心点置放一块用红绸裹着,红绳扎紧,写上“百子千孙”的“金砖”。待“金砖”系好于灯下,就放开嗓门讲几句怀旧颂祖和庆贺节日的佳话,然后一句“高升”,花灯徐徐升上厅正梁上。 4.赏灯
“赏灯”当天,在外的游子都会千方百计地赶回老家过节。每家每户都要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来作客,隆重的还会请舞狮舞龙来增添气氛。
到了晚上,整个家族的人都会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晚餐过后,开始向祖宗上香祭拜,然后在祠堂门口的 “禾坪”放鞭炮烧烟花,一直闹到第二天。
在别的地方,生小孩一般都是摆满月酒,但在兴宁,如果生了女儿就摆满月酒,要是生了儿子,就要在来年赏灯这天大摆筵席大请宾客,亲朋好友来贺,不送红包,只送鞭炮,鞭炮放越多越有面子。
家有新丁,在赏灯这天还要承担很多义务,比如要组织“老屋”的祭祖活动,有新丁人家出的钱比一般人家要多;赏灯当晚,要在祠堂准备好黄酒、点心,新爸爸给全族老小倒茶倒酒。 5.暖灯
当日下午,整个家族的人都会聚在祠堂,祭拜先祖。稍后,长者主持,将花灯取下,放在大八仙桌上,一席好话后,摘下灯上的白花,分别递给了新丁户代表,祝来年再添贵子。接着将灯上的"金砖"取下,再扎紧后,依然吊在原梁上,待来年赏灯日启用。礼毕,等候在堂的男人们,蜂拥而至"抢灯",把争抢来的人物画像、花朵等摆放在家里显目的地方,以示吉祥如意。剩下的灯筐随即火化。主持人再回到祖公前叩头参拜,谢祖谢恩。
山青水秀 傳統手藝 大榕樹 村莊一景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原生態村莊 祖屋一隅 村景一隅 村景 興寧打造油茶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