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曾是一个兵,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对于我们40年前入伍的兵,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本篇是我十年军旅生涯的一个简短回顾。</h3><h3>1974年我高中毕业,那年我十七岁,由济南上山下乡来到泰安。两年后应征入伍,来到济南郊区的55370部队,即济南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团,在学兵九连任战士、班长。</h3> <h3>因我从小喜爱画画,在学校和下乡时也为农业学大寨忙过宣传栏。入伍后在连队呆了一年,有大半年时间被借调到团电影组搞宣传工作,所以对连队的有些战友不够熟悉,有很多人叫不出他们的名字。</h3> <h3>7月30日中午我们四十年前的老战友在济南珍珠泉宾馆欢聚一堂,庆祝我军建军九十周年。</h3> <p>也是庆祝我们济南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团学兵九连建连四十周年纪念日。战友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是我们一生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经历。时光荏苒,当年的小伙子们转眼间已是花甲老头了。</p><p>九连的老连长,老指导员和学员们换了好多茬,大家各奔东西,但今朝一声号令,隔山隔水隔不断的战友情,立刻来到济南报到。</p> <h3>不舍依依战友情,相约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希望我们还能再相聚!</h3><h3></h3><h3><br></h3> <h3>入伍后的喜悦,一定要去拍张照片寄给父母家人,告诉他们我在部队很好,不必牵挂。</h3><h3>这是我(左)与新兵连里的战友鹿海河、汪波相伴去照相馆合影留念。</h3> <h3>第一次穿上坦克训练服,自然有一种自豪感。当年热腾腾的军营和战友的情谊依然温暖在心。</h3> <h3>在当时最先进的五九式坦克前留影。</h3><h3>真正与坦克亲密接触是在调入装甲兵政治部机关后,每年机关干部都要进行军训演练,那时必须学会驾驶坦克,以及实弹开炮射击训练。</h3> <h3>在当年被缴获的旧坦克旁画速写。</h3> <h3>1977年11月,在结业时我们班与王绥生班长(前排中)合影留念,王班长是山东藤县人,他平时话语不多,真诚善良,在很多方面对我关照有加,深情难忘。</h3><h3>前排左一是我。</h3> <h3>1977年年底我们学兵连结业了,战友们被分配到济南军区各地的装甲兵部队。留下部分班长随连排首长到山东广饶县征带新兵。那时国家已经恢复大学招生信息,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既然没有选择考大学的机会,还是继续做好眼前的工作最重要。</h3><h3>1978年1月,我们顺利完成了征兵工作,带领新兵刚刚走进部队,就得到上级调令通知,调我去军区装甲兵机关电影队报到。临行前,由营长、教导员和连首长为我送行,一起共进晚餐。我真像个傻乎乎的孩子,心存感动,竟不会表达。</h3><h3>此图是在保养放映机时,战友张光泉为我拍的。</h3> <h3>这是我为战友张光泉作摄影模特,也是第一次配合他人进行摄影创作。</h3><h3>他一直在部队服役,后来成为山东摄影家协会副主席。</h3><div>1979年对越自卫战打响,我配合部队需要绘制幻灯纪实片在机关和基层部队放映。</div> <h3>在部队机关工作都是各地汇集的人员,大家讲话都是南腔北调的普通话。</h3><h3>我在机关广播室值班和放电影时,经常需要播送稿件和通知以及幻灯片解说,因为工作环境的需要,我曾经的济南话也不得不改变,虽然改说普通话对我来说不是难事,但说普通话习惯了,后来遇到老同学聚会一时忘记口音转换,曾遭微词,嗨!不解释了。</h3> <h3>在机关工作有了自己的宿舍,</h3><h3>装甲兵机关电影队位于英雄山路旁,与济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同在一个大院里。电影队属于装甲兵政治部的下属,除了电影队长,政治部只有我们三位放映员是战士:张光泉、邓唤日和我。而装甲兵司令部战士更多一些,有一个警通连负责警卫、通讯和汽车班,当时只有一个管理处负责后勤管理和卫生队负责医疗保健。</h3> <h3>我与江苏籍的两位卫生员与王放林(右)、孟庆生(前)是好朋友,是同住在一个楼上的邻居。<br></h3> <h3>1978年5月,军区在装甲兵炼油厂举办了放映员学习班,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和考试,新放映员们取得了合格证书。</h3> <h3>我的放映员资格证件</h3> <h3>在济南军区放映员学习班与训练团和炼油厂的战友合影留念</h3><h3>我是在前排右,中是王健,左是张连芳,后排右是老尹班长,中是吕亮,右是刘庆山。</h3> <h3>1979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济南军区在济南仲宫某炮兵基地举办美术学习班,跟随军区美术名家殷培华、秦大虎、王征学习了美术基础知识,构图、色彩、风景写生,人物速写等。参加者有:舒展、李兆虬、周群、郭冰峰、熊继雨、卞连华、小毕、小丛、小王等人。</h3> <h3>装甲兵机关搞计划生育展览,从坦克训练团借调电影组郭冰峰、郭明贵前来帮助工作。前排中间是老放映员王健、已经提干调走后回来帮忙,他的书法字很棒;右边是郭冰峰、左边是张光泉,他们美术技艺好;后右是郭明贵,他以剪纸技艺见长。</h3> <h3>在机关单位到处都是领导干部,战士却显得很少,能常接触的战友自然更亲切,这是在星期天我与警通连战友小邵在部队附近的英雄山下拍照。</h3> <h3>小邵是机关首长身边的人,自然神通广大,手枪和相机是他搞来的。</h3> <h3>星期天与小邵战友在英雄山拍照,虽然是和平年代,却依然有上战场的情怀,这大概就是男人内心特有的英雄情节吧。!</h3> <h3>在管理处楼下与管理处文书孙世满、卫生员王放林、通讯员孙健、祁建波、小丛、小孙合影。</h3><h3>那时候生活的圈子不大,年轻人在一起十分快活。记得有一次在半夜里,警通连车队从胶东运来新鲜的大海蟹,我们几位弄了几大盆,连夜蒸熟了大吃一顿,呵呵,大家好开心呢!</h3><h3>左一是我。</h3> <h3>1979年4月的一天,战友约我一起去红星(现在的皇宫)照相馆拍合影时,被摄影师反复摆弄了一番,多给我拍了几个角度的照片,事后才知摄影师是富有经验的段经理,他将此片着了色,是要参加摄影展会用的,并放大后展示在照相馆橱窗里。</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橱窗里曾连续展过几图,并赠送我几张放大的照片,应该算是对我的酬谢奖励了。</font></h3> <h3>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依然习惯以工农兵形象为主要宣传对象。</h3> <h3>我常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写生练习和美术创作。</h3> <h3>1980年12月16日在解放军报发表版画《晚会上》</h3> <h3>1980年12月24日在解放军报发表版画《和风细雨》</h3> <h3>1981年3月18日,济南军区美术创作部主任殷培华在前卫报介绍我这新兵的点滴成绩,非常感谢他以及很多支持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战友们。</h3> <h3>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进行美术创作,其中我创作的一幅版画《和风细雨》被军区选送参加全军美展,被评为“十佳”作品之一,荣立三等功。</h3> <h3>在军区后勤部举办的美术学习班上与王沂蓬(中)、刘威(左)合影留念。</h3><h3>刘威复员后,在济南一家企业做设计工作,后来下海做生意当老板了。</h3> <h3>1982年4月,我出差中专门去无锡轻工业学院探望曾经的老战友王沂蓬,他复员后考取该大学攻读美术设计专业。<br></h3><h3>说起王沂蓬他们弟兄三人,后来在美术界都较有影响,老大王沂东是中央美院著名油画家,老二王沂蓬后来担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书记,老三王沂光是前卫艺术家。</h3> <h3>与在山东省军区放映员李兆虬在军区美术学习班上相识,后来曾一起在军区搞美术创作。他是潍坊高密人,近年来在美术事业上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山东美术界很有知名度。</h3> <h3>曾是济南九中的同学好友韦辛夷,从小喜爱画画,在学校我们一起绘制大批判宣传栏,后来各自分别下乡当农民。</h3> <h3>我们又都参军入伍。他一向虚心好学,大智慧、肯用功,在美术创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后来官至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h3><h3>此图是他在部队回济南休假时合影。</h3> <h3>政治部钱主任与我们宣传处的正副处长、干事及放映员们合影<br></h3> <h3>装甲兵政治部全体人员与司令、政委合影留念</h3> <h3>1981年,由于部队精简裁军,那时有新规定:战士不进院校学习是不能直接提干的,况且我已经超过提干年龄。由于我在放映工作和美术创作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宣传处处长杨唯刚等领导对我关怀备至,不同意我的退伍申请,并向上级打报告希望破格予以提干。当时装甲兵部共上报军区干部部两人,另一人是坦克八师擅长音乐创作者王学友,我二人作为部队文艺骨干给予破格提干。我被任命为装甲兵电影队的正排职电影组长。</h3><h3>那时的风气真好,不需要请客送礼,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一切由组织考虑安排。我身为一名普通战士,能够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心里倍感温暖!</h3> <h3><br></h3><h3>我在机关有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依然自觉要求自己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简朴自律,虽说我是一名城市兵,从不会有优越感,部队距离父母家不到十里路程,作为战士一般情况下很少请假回家探望父母。这既是军人的自觉行为,也是父母的一再嘱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尽孝。</h3><h3>我们的工作是越到节假日越忙。1983年的新年元旦,本该抽时间请假回去探望父母的,没想到几天后,待我接到母亲突患脑溢血消息回到家时,母亲已被送往医院处在昏迷状态,母亲于1月9日永远离开了我,给我留下了终生遗憾,作为一名军人,不能陪伴在亲人身旁,养育之恩,报国之情,实难忠孝两全。</h3> <h3>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创作,我的油画作品《老顾问》参加全军美展。</h3><h3><br></h3> <h3>1981年7月19日油画《老顾问》在《解放军报》刊发。</h3> <h3>由于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文革,失去了正常学业,如果能进美术院校学习或进修深造是我一直所向往的。</h3><h3>1982年,我试着向上级领导提出,可否进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竟然获得组织上批准如愿以偿,真是太感谢首长的体恤和支持了。我进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插班进修不到一学期,对于素描、色彩、人物、风景等方面进行了逐项学习,同时对美术理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我后来的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h3> <h3>因为电影队已经有队长,我这个组长也就不重要了。1983年,我被调往济南军区干休三所任干事,主要帮助离休老干部解决各种生活杂事。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的侦查英雄严伟才的原型人物叫杨育才,他离休后就被安置在干休所。期间我曾陪同他到一些学校作报告,讲述当年奇袭白虎团的传奇经历。<br></h3><h3>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h3><h3>后被编入上海人美出版社《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山东美术家词典》等。</h3> <h3>1984年,我被调到济南军区军人俱乐部,任副连职美术员,可以更好发挥美术专业之长。</h3> <h3>1985年5月1日部队统一换上新式军装,俱乐部人员属于部队文职人员不佩戴军衔。</h3> <h3>济南军区开大会都是在军人俱乐部的八一礼堂,大会舞台上的横幅大字是由美术员负责刻绘。是用整张白纸刻一个字,左手拿一个直尺,右手拿一把壁纸刀,直接将大字刻出来,早就练成熟手。完全不是刚开始先用铅笔在白纸上写出后再刻下来。之后由服务班的人员负责将刻好的大字排列、别挂到横幅上。</h3><h3>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前我们美术员最忙碌,要为春节游园活动布置各种道具,老美术员王征主要负责在花灯、谜语等书写绘画,我多在展板等装饰方面挥彩弄色,忙碌却很快乐!<br></h3><h3>期间自己可以调整时间进行习字画和搞美术创作。</h3> <h3>1986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济南军区文化部组织题为《祖国在我心中》美术创作活动,并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等地巡回举办美术展览,赢得社会广泛反响。我的油画作品《留在猫耳洞里的答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h3><h3>另有与战友合作《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向我开炮》等。</h3> <h3>油画作品《留在猫耳洞里的答卷》,反映前线战士在极其艰苦和危险的境况下,拿起枪卫国去杀敌,放下枪学文化,为以后建设祖国的而发奋的可贵精神!</h3> <h3>创作战斗打响前的油画《黎明静悄悄》,以及反映军嫂生活的油画《宁静的夜晚》,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h3> <h3>与战友合作油画《向我开炮》,宣传画《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等作品。</h3><h3>当时的美术创作动机,就是希望配合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前方战士们保家卫国的信念,此次展览赢得了社会普遍反响,众多媒体跟踪报道!</h3> <h3>参加《济南军区祖国在我心中》美术展览的济南军区美术创作人员,与军区政委迟 浩田和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等有关领导合影留念。</h3> <h3>济南军区举办的《祖国在我心中》美术展览中我的作品《留在猫耳洞里的答卷》获得一等奖。</h3> <h3>与战友合作油画作品《向我开炮》获奖证书</h3> <h3>中国美术馆在《祖国在我心中》美术展览中所收藏作品《留在猫耳洞里的答卷》入藏凭证复印件。</h3> <h3>1986年7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画家的话”,介绍了我们济南军区主要创作人员对此次《祖国在我心中》美术展览的创作心声。</h3> <h3>1986年5月4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刊登李金生的文章“面对《留在猫耳洞的答卷》”。</h3> <h3>1986年7月10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画笔赞军魂,幅幅撼人心”。</h3> <h3></h3><h3>1986年夏天,已经转业的老首长动员我转业到地方工作,部队常精简裁员,出版社正缺少美术编辑。我在多日犹豫后,最终离开了难舍的军营。</h3><h3>十年的军人生涯让我终生难忘,在解放军这个大学校里使我得到学习和锻炼,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是来自部队首长的关心和帮助,来自我军火热大熔炉的锻炼,我深感幸运和光荣,应该感谢解放军这个伟大的集体!</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我已61岁,开始步入退休后的老年人岁月,但曾经历过的军队“淬火”后的坚韧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继续向前、向前、向前......</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前!向前!向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军队,钢铁长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兵的神圣职责与光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0年前我站到八一军旗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步、正步、跑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值我青春年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朴素的军装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升起火红的太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轻的生命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拥有蓬勃的能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汗水与泪水的流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功章在心中激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军旅生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防建设的辉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闪耀我的一丝光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曾是一个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退役永不褪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今日老兵的心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光影界影像</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