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人杰地灵;
<div>滔滔漳河,哺育英才;
</div><div>红色武乡,窦氏一族,人杰族旺,创下七百年的辉煌。
</div><div>2014年初夏,由山西省窦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窦春福宗亲,在潞城市天脊宾馆召开了五个县窦氏宗亲联宜会,会上窦春福宗亲安排了续修武乡窦氏家谱工作。会议之后,武乡窦氏家谱的续修工作进入调查、酝酿、筹备阶段。同年8月13日,武乡窦氏家谱编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确定了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会成员;讨论并通过了六修武乡窦氏家谱大纲;提岀了用三年时间完成武乡窦氏家谱续修工作。恰在此时山西窦氏文化研究在平定石板坪村召开,更给我们每位编委成员鼔足了信心与勇气,从此,武乡窦氏家谱走上了三年艰辛的续修工作。
</div><div><br></div> 举行祭祖仪式 三年来,我们编委会八位窦氏宗亲徜徉于武乡沧桑浩瀚的各种窦氏族谱中,在破旧族谱的字里行间与各种记载、碑文、牌坊里仔细研读细细爬梳中,透过这个历史的镜面,认认真真地巡礼,不禁感概桑梓黄土高坡的博大与恢弘,更为窦氏先辈们在武乡这片土地上,七百年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文职武将,遍及华夏,光前裕后,耀祖光宗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三年一瞬间,三年路漫漫,三年艰辛备尝,三年苦乐相伴。三年间,为完成武乡窦氏七百年的家谱巨著,窦氏宗亲团队八人,北上南下,走村串户,东奔西跑,详细采访,仔细记录,广泛收集各种典型材料和动人故事。三年,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文言文难字、难词、难句的难题。冲出了无奈、困惑、尴尬的各种困境。 三年,编委会八位宗亲团队还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连元村70岁的农民新民宗亲,既要伺候90多岁的老母亲,又要耕种10多亩农田,可是他顶酷暑冒严寒走村串户,搜集资料,晚上靠手工整理出来。东乡组60多岁的书章与年近花甲的连锋宗亲亲自驾车,奔赴晋中市左权县及东乡各个村庄采写抄录窦氏族人名录。年过六旬的占国和瑞青宗亲,面对上北漳老寨两个村庄窦氏族人最多的名册,可他俩不辞劳苦反复校对。沙河头村孟松、贵成俩位农民宗亲,他们驱车外县沁县、本县东良村,挑灯夜战,帮他们找祖上、分世辈、梳名册。而他们俩还要种地、开商店、做买卖。在夜晚俩人把本村从一世排到二十六世,写在一张长三米宽三米的纸上,做到一户不丢,一人不漏。三年间,作为主编,在严寒的隆冬里,我一边伺候病床上年迈的老母亲,一边写家谱。电脑写与手工写双管齐下,手稿写了几本稿纸,读武乡县志与各种人物书籍,记录了两本约2万余字。大年三十、初一,我把旧家潽五篇序文输入电脑,女婿张继峰帮助我下软件找繁体字,一字一字校对。女儿在百忙中帮助我设计各种表格,并印刷500余份,还帮我从网上发送接收各种文稿。顶着盛夏三伏的骄阳似火的暑热,儿子和我驾车走乡串户拍摄窦家的“宝贝”文物。 主编 窦孟良 三年,为了续修好武乡窦氏家谱,力争做成全省乃至全国家谱中的一流精品,编委会召开了七次会议,家谱样书出了六次,多次调整大纲结构,反复校对,家谱校对十几次有的甚至几十次,三年来,编委会八位宗亲没有了节日假日,不管白天或晩上,不分酷暑与寒冬,一心一意扑在家谱的硏究、推敲、编纂、校勘,直至合成定稿印刷出版。 2017年2月20日是武乡2481名窦氏宗亲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500册窦氏家谱分到了每家每户。8位编委成员承先人之志,怀家国情怀,筚路蓝缕,历时三载,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武乡窦氏家谱》第六次的续修工作。可谓是:为前人修德,为今人立德,为后人留德。编修家谱,使人知本,利在当代,功亦必在千秋矣。
<div>
</div><div>
</div><div> 2017年7月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