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卞之琳先生在《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br></h3><h3>——题记</h3><h3><br></h3><div> 八月末的乌镇,秋雨霏霏,有雨的乌镇,有数不尽的小巷。巷陌白墙墨瓦,乌黑的门板,雕花的窗棂,幽深狭长,流淌不息的脚步声在巷道中延伸,却一点都不显得喧嚣,拐过转角,又横斜或是纵深开来。信步东栅,湿漉漉的雨伞下,看小巷檐口、民居滑落的雨滴有节奏地打在条石上,溅起一朵朵雨花,走在被雨浸润的石板路上,站在姿态各异的桥廊之间,坐在临河的水阁窗前,穿梭在古镇的每个人都是画境中的一抹风景。</div> <h3> 岸柳如带,从流飘荡。深宅大院傍水筑屋,酒家和茶楼依河成巷,形成“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江南水乡特色。古老的埠头、镌刻着图案对称花纹的石阶一级级延伸到水面。水阁是乌镇特有的建筑形式,有“人家尽枕河”之美誉。临窗汲水,河埠洗涤,水是乌镇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h3><h3> </h3><h3> 船只泊在柳荫下,守着似水年华的故事,锲进寻常百姓生活。乌篷船往来于水面,倒影凸显出乌镇沧桑与现代融合的氛围。面作古铜色,穿着白布褂子精壮的船夫,系着青色头巾、扎着蓝底白花小围裙的船娘轻盈地划动短棹,背景衬托着特有的建筑格局,特有的古朴水韵,特有的吴侬软语,人与水共醉,水与人共享,船舱里的游客笑声重重叠叠,袅袅回旋在碧波上空。</h3> <h3> 在乌镇,明清建筑民居鳞次栉比排列在深巷,一眼望去,各有各的韵味。旗幡招展,闻着酒香味的游人,都会到“公生糟坊”去品尝一小杯“三白酒”。何谓“三白酒”?导游风趣地调侃:“三白酒”可不是白吃、白喝、白拿的意思,“三白酒”是乌镇的特产,为大清同治年创建,《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好客的酒坊工作人员用瓢舀起一杯杯“三白酒”摆放在案上,免费让游客品尝,轻抿一口入喉,细细品味酒的醇厚以及奇妙的“三白酒”操作工艺、生产流程演示。<br></h3><h3><br></h3><div> 步入”宏源泰号印花染布坊“,坊中大院里晒场蓝色的染布一匹匹从天而降,如天女的水袖处处飘舞。上浆烤花间、染布间令人称奇的古法染布步骤,工艺、图案均来自民间。那些个大染缸里蓝色的染墨,原来是板蓝根的叶子等草木精华制成的。染坊前厅是商铺,出售蓝印花布制成品,蓝色碎花的挎包,蓝色碎花的衣裙,蓝色碎花的布伞……大面积的深蓝是色彩的极值,白色的碎花本色纯粹,两种绝色混融一体,对比鲜明,产生巨大的裂变,使得静态的颜色有了夺人眼目的动感。</div><div><br></div><div> “ 民俗馆”木制纺纱机前,女儿有模有样地盘腿而坐,左手握着卷好的小线筒,右手轻巧的摇动纺车,纱线在纺车轮中一丝一缕绕圈,发出节奏单调的呜呜声响,女儿乐不可支,不肯起身,在她的眼里,只藏着一个单纯的天地。立于一旁的织布机在橘黄灯晕下仿佛正轻声诉说那些久远的生活情节,于是脑海里便搜索出一些影像:那一丝一线,有如情感琴弦,密密的交织,那旧时的妇人坐在织布机前,抛着梭子,踏着脚板,经经纬纬地交织着生活的希冀。</div> <h3> "江南百床馆"收藏了30多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雕龙刻凤、镂空雕花,人物栩栩如生,雍容华贵,刻工之精,无与伦比,叹为观止。尤以“千工床”为出名。所谓千工,就是一个木匠做一天活就是一个工,一张床据说要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老床出现在千年古镇,相得益彰,每张床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喻示,如历史沉淀、时光停留的独特记忆。<br></h3><h3><br></h3><div> 互帮互组的“乌青水龙会”据说就是乌镇最早的消防队,水龙会里陈列着古时各种水龙和灭火器具,尽管看上去笨拙原始,但也十分新奇可爱,小巷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白色的劵洞门,赋予乌镇独特的构造神韵,既是一个区段的墙界,也可做防火隔断墙,由此可以看出古镇居民对美学的品味和消防的重视。</div><div><br></div><div> 边走边听,目光停留在”晴耕雨读“牌匾上,走进深巷实景,回味电视剧《似水年华》主演黄磊和刘若英图书馆发生的那些邂逅与缘分之间的故事。闭上眼,空气中依然有飘动着阵阵书香,“晴耕雨读”四个字,描绘出农业文明时期文人、知识分子简朴、平静的生活场景。乌镇拍摄过多部电影、电视剧,那些名导演都把拍摄景点放在乌镇的西栅、东栅,《暗算》、《美丽无声》、《奶娘》、《天下粮仓》、新版《红楼梦》,一大批知名演员马伊琍、姚笛、宋春丽、许还山等把那些故事里的情节、情感融入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乌镇。</div><div><br></div><div> 街市里逛逛拍拍,闲情漫游。“财神堂”,乌镇人认为做生意应该公平,不偏不倚,而比干无心,所以被供为文财神。“高竿船”为乌镇人庆祝蚕桑丰收的一种民间船技高手在船中髙竿上表演的仪式,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场表演,看得人心惊肉跳,手心背脊出汗,为白衫小伙子精湛的技艺呐喊鼓掌。“文昌阁”,乌镇人聚会学习的文化传播中心,坐着歇歇脚,凝望檐下烟雨,放纵自己的心绪,多少历史典故,多少时代变迁,无论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多元的文化,情动一座古镇。</div><div><br></div><div> 在旅游景区,走到哪里都是从购物、满足口欲开始的一路,乌镇也不例外,品味其中,那传统工艺、特产美食在眼底游走、在鼻尖萦绕、在味蕾留香。乌锦、乌酒、姑嫂饼、手工豆酱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有些老字号的铺子,店门狭窄,现做现卖人气十足,好味道就是金字招牌,熙熙攘攘的游人尽享购物乐趣。</div><div><br></div><div> "用极细的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闻名。"这是茅盾笔下的"姑嫂饼"。</div><div><br></div><div> 相传乌镇有一家做小酥饼的家庭作坊,生意兴隆,可是这户人家有个规矩,做饼手艺传媳不传女,这家小姑子表示不服,趁夜黑偷偷地在配料里撒了一把盐,以解心头之气。奇怪的是,第二天做出的小酥饼反而风味更佳。聪明贤德的嫂子知道了小姑子的委屈和苦恼,便给新品种取名:"姑嫂饼",一家人皆大欢喜。</div> <h3> 来乌镇,不可能不联想到茅盾和木心。枕水的“立志书院”清同治四年(1865)由乌镇邑绅严辰创办,有五进深,也是当年茅盾先生读书的地方。”茅盾纪念馆“是乌镇人的骄傲,乌镇孕育了一代文豪茅盾,茅盾在乌镇生活了十三个春秋,将乌镇的生活片段,对生命的沉思,写进了他的代表作《春蚕》、《秋收》、《林家铺子》中,那些朴实鲜明的文字原稿、复印件、来往书信和一系列珍贵图片资料静静地躺在展示厅橱窗里,也延续在每个游客心底。<br></h3><h3><br></h3><div>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此刻,惹动情思,低吟的诗歌变得鲜活丰满起来,似乎读懂了木心诗画中纯粹美好的精神世界。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精气神,没有适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div><div> </div><div> “你看着我的画,而我在画里看着你”,来乌镇,也是为了寻找一种痕迹,体验一次氛围,完成一个心愿,从中品味乌镇1300年灿烂的内在神韵。</div> <h3> 乌镇之所以叫乌镇,有各种说法和传说。有导游说是因为乌镇的屋顶、门板都被油漆刷成了深沉的黑色,因此得名。也有说是因为当地的土地是黑色的,而且非常肥沃,所以称为乌镇。9岁的小侄子更可爱,说我们昨晚刚进乌镇牌坊门就是乌漆麻黑的,连买来吃的乌梅也是黑的,当然要叫乌镇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br></h3><h3><br></h3><div> 乌镇西栅的邮局,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今仍在营业。邮局门、窗吸收了西方建筑的构造美,摩肩擦踵的游客排起了长龙,忙着为亲友寄出一张张盖有乌镇邮戳的明信片。雨势渐豪,顷刻打湿了衣裤,邮局也要下班了,大家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就在门口留个影像。一声凄清的鸟鸣掠过,栖在邮局旁的马头墙上。</div><div><br></div><div> 桥是古建筑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一员,桥是乌镇的一绝。“桥里桥”由两座石拱桥组成,呈直角互傍,因可从一个桥洞内可看到另一座桥故名,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之一。东栅的逢源双桥、仁义桥、仁寿桥、永安桥、太平桥;西栅的放生桥、定升桥、迁善桥、福禄桥、延嗣桥。无处不是水,满目皆是桥。每一座桥的名字都烙印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与外延。数十座古桥造型各异,没有类同之处且每座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古桥与古镇和谐共存,相映成辉。每座古桥或一拱如月,或曼妙婉约,或玲珑飘逸,或沧桑斑驳,有椭圆的桥洞,有方形的桥柱,有单孔的也有多孔的,从从容容、潇潇洒洒跨越水面,岁月的痕迹和夹河小街融为一体,连接起彼岸的人家。石拱桥上垂下的藤蔓和着柳条儿在水波上摇曳,没有太多的明艳,却令人心旷神怡。 </div><div><br></div><div> 站在桥上远眺,尽管游客云集、市声喧哗却也闹中取静,看巷陌如棋盘,人动如棋子,体验别致的风景。站在桥上环顾,没有了叶圣陶笔下水乡的凄困,没有了茅盾笔下旧时水乡小镇的辛酸,桥与桥之间形成了水墨画般的景观,在变化多端的桥上行走,给古街古巷注入了时代的生机和活力,给乌镇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轮廓,展示了水乡的兴旺与骄傲。</div> <h3> 水光粼粼的河面上,万千雨滴轻轻点入,幻化成一个个美丽的圆晕。古老的民居、商铺、客栈在折射的光影中飘动,大红的灯笼挂在河道两边临水人家的窗口,多了一分浪漫和温暖。苍老的屋檐下吊兰绿罗打着卷儿飘逸而出,墨黑的屋脊上松柏盆景劲挺生姿,栏杆间的鸟笼里雀跃欢啾,舟影波光中翘起的檐角和移动的白墙,雨丝交织出一幅空灵毓秀的古风水墨画卷。<br></h3><h3><br></h3><div> 走走停停,暮色四合,细雨碎碎地敲打泛着幽光的条石,小巷初亮的街灯如水乡的一双双眼睛,透露出一丝悠远、一缕哀愁以及淡淡的怅惘况味。一间商铺内,各种缤纷颜色描绘江南情韵、生活气息的油纸伞散发出独有的光彩,陶醉其中,温暖怡情。想起了《白蛇传》里的故事情节,想起了《雨巷》里淡淡的忧伤和绵绵的诗意。当年许仙的那把伞,成就了一段曲折的人妖恋,一把伞,成了许仙和白娘子爱情的信物和寄托。一把伞,一个千年传奇。而戴望舒笔下的那把油纸伞,那个寂寥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却早已褪色成雨巷记忆深处一抹挥之不去的浅黄。绽放的伞如同浮动在雨中的花朵,伞下的人,听风,听雨,各有各的感受。一缕缕悠长的埙声飘过,吸引路人驻足,有着清扬婉兮特质的女孩正在店内橱窗前手捧陶埙吹奏一曲《桃花渡》,盘扣对襟的粉红罗衫,眉目如画,娉婷的身姿,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有不胜凉风的娇羞。那份安宁、和美遐思了多少风情,勾起一种娓娓道来怀旧的美,忍不住拿起相机,而后静静聆听江南自有的清灵脱俗……</div><div><br></div><div> 雨时断时续,灰瓦飞檐,曲折的廊棚苍老了夜色,两岸灯火显映在茶馆酒楼斑驳的木窗、墙壁上,桥与水巷连为一体绵延不断,百年如一日温柔地对望。舟楫往来或隐或现,河面上一束束如流金似的晕黄,细语相闻,桨声灯影,倚窗临河托腮而坐的女子凝然不动,雨雾浮动中这水乡神秘的朦胧,催人发思古之悠情,一切都和心象相融合,渐醉的目光中仍然是久久难于割舍的画轴。</div> <h3> 置一壶酒,摆几碟乌镇特色菜:柴火大羊肉、西栅白水鱼、香干马兰头、古镇酱鸭、梅干菜扣肉、三鲜汤……与家人共叙,与古镇共醉。那灯影中细雨纷飞的朦胧,那迎风飘逸的古旗帜,那低吟浅唱江南灵动的曲调,那深藏的缠绵,柔柔的情感;白莲塔上远眺俯瞰,天广水阔,人间悲喜随着京杭大运河滚滚东逝水;大剧院、江浙分府、乌将军庙、昭明书院、喜庆堂,话不尽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演绎多少世事纷呈的故事,如同翻开一本真淳泛黄、厚重的大部头史书,让人慨叹小桥流水人家悠远的原生态的人文风韵。灯火阑珊,游兴不散,伞花伴着雨花开,脚印与脚印的重叠,慢时光里,深巷一长串红红的灯笼映照那些细雨中仰起的幸福的脸,染上古典的色彩。<br></h3><h3><br></h3><div> 我想,鱼,终究离不开水。这江南的廊桥,这蜿蜒的河道,这古韵的民居,这逼仄深巷,湿亮的石板,这薄雾轻烟,逶迤的水阁,历经千年,经久不息。哦!我原是印在你怀里的一枚朱红闲章。来过未曾离开,梦萦乌镇!</div><div> </div><div> 2014.08.18于乌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