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着,与天地共呼吸

柏全堂主

<h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h3> <h3>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对应的,这就是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她指导人们要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来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h3> <h3>跟着自然学养生,顺自然而行</h3><div><br></div><div> 人一生才有几十年,就是人类的整部历史也没有多少年,可是大自然的形成,到今天能够有这个阴阳协和的状态,是不知多少亿年,积累了多少经验,才保存下来的,它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丰富而又宝贵,我们能不学它吗,学习自然,跟随自然,顺天而行,这就叫做天人合一。</div> <h3>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其实,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h3> <h3>  这也正如他在《远景》中所描述的:“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而同是19世纪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伍尔夫也曾提醒女人们,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或许表明得更具体。由此不难理解,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h3> <h3>《人,诗意地栖居》节选</h3><h3> 德国 荷尔德林</h3><h3>在柔媚的湛蓝中</h3><div>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div><div>燕语低回,蔚蓝萦怀。</div><div>旭日冉冉升起,尽染金属尖顶,</div><div>风中,风向标在高处瑟瑟作响。</div><div>谁在钟底缘阶而下,</div><div>谁就拥有宁静的一生,因为</div><div>一旦外表被极度隔绝,</div><div>适应性便在人之中彰显。</div><div>钟声中的窗,恰如向着美的门。</div><div>同样,因为门依然遵循着自然,</div><div>便具有林中秀木的相似性。</div><div>纯真毕竟也是美。</div><div>严肃的心灵生自逝去之物的内部。</div><div>影像如此单纯、神圣,以至于</div><div>我们事实上时常畏惧于将之描绘。</div><div>上苍,始终至善至美,</div><div>拥有富足、德行与愉悦。</div><div>人或可仿效。</div><div>当生命充满艰辛,人</div><div>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div><div>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div><div>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div> <h3>“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是因这美丽的诗句我们记住了与黑格尔同一时代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3> <h3>  诗人让我们诗意的栖居,是因为栖居中充满诗情画意。大千世界,浩如烟海,芸芸众生,千姿百态,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从来都是交织而生,结伴而行。然而,只有栖居在山川大河之间,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意;只有栖居在人民群众火热的劳动生活之中,才可能焕发“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豪迈气魄,正因为有对故土的眷恋,才可能感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人都有对邪恶行为的厌恶。歌颂美好、宏扬正义、惩恶扬善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追求,这追求与本能也正是人们对诗意的诠释。<br></h3> <h3>  罗素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总是喜欢美的事物,可什么才是美的、怎样发现美,大家并不知道,这便需要每个人自己体会。因此,在同一条巷子中,有人生活在美中,过着愉悦的审美生活;有的人则行色匆匆,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心中算计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要想活得更加舒服,我们就要学会罗素说的:发现美。</h3> <h3>  当我们有了发现美的意识,便慢慢开始了审美活动,在一些很平常的物中也能体会到深刻的美感,得到不一样的感触。</h3> <h3>  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无法体会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带给人的震撼;一个稚龄的儿童也无法对老人口中的“好时光”感同身受,一切,都要亲身经历后才会有更深的认识。宋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将这一过程细细描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的雨,同样的人,四处漂泊之后听雨的感情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少年听雨时无忧无虑、中年听雨时悲凉沧桑、垂暮之年听雨的无限凄凉,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审美心理发生着变化,对同样的审美客体的认识也有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会打破我们原有的审美体会,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冲击,但是,丰富的阅历、不同的生活体验会促进我们审美体验、思想精神的进步,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审美认知、审美判断。</h3> <h3>  人类生活追求的最终目标,便是充满劳绩,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要诗意的栖居,我们需要的就是学会发现美,学会审美,让自己愉悦的生活着。<br></h3> <h3>  追随本心,不为名利所累,让自己的心顺应自然地去发展,生活的诗意随之而生。但我们明白,生活中只有诗意是不够的,生活同样是现实的。曾经以为,庄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思想,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只是在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即“达生”。他的“梓庆削木”的故事就告诉我们,生活与诗意是互相交融的,人想把工作做到最好,恰恰需要一颗诗意的心。</h3> <h3>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用豁达的心态面对得失,以清净之心去面对名利,一切顺应自然,认认真真的去生活,生命必会在诗意之中绽放光彩。</h3> <h3>  如今这个世界太多功利之心,身处其中,难免耳濡目染。庄子的存在,如一轮黑夜中守护心灵的月亮,照亮我们的心灵,告诉人们:尽管“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可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h3> <h3>  有的人诗意留在音乐里,有的人诗意绘在画布里,有的人诗意记在文字中,有的人诗意却挥洒在下一站旅途……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意生活的确有一种让人不顾一切的魅力。其实,诗意不一定在远方,有一句话说的好“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诗意也可以在眼前。</h3> <h3>  诗意的生活,应该是忙碌中的一抹艳阳,应该是午后暖暖的阳光浴下,一首舒缓的乐曲、一杯香茗、一本喜欢的书或者,你想远方的朋友时,而远方的朋友也在想着你。</h3> <h3>  生活能否诗意,只是一种态度,不被现实逼仄的生活所困,不是来源于荷包饱满,金钱无忧,而是来源于自给自足的心态,圆满安详的灵魂。他们能够如此诗意的生活,不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多少社会定性的光环,也不是拥有多少别人没有的资源,他们只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着自己的选择,承担着自己的承担,享受着自己的享受。</h3> <h3>  很多很多人十分喜爱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名言,但是并不确切地知道它的深意。通过学习、思考,发现它就是帮助我们理解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放射耀眼光芒的至理名言。它的确充满魅力,激发人们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美的生活。</h3> <h3>图文编辑 慕小白</h3><div>茶品设计 麦扣飞</div><div>店务设计 沈 怡</div><div>动漫设计 涛 哥</div><div>背景音乐 巫 娜(空纳万景)</div><div>部分图片 塔莎园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