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leini

<h1>俄国大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h1><h3><br></h3><h1>看了老三届论坛上老例的那篇《读书生涯》很有感触,我也记得云南知青孙伟说起的《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那本书,还有一些苏联的儿童文学《铁木耳和他的小队》、《鼓手的命运》、《卓娅和苏拉的故事》等,都是我所喜欢的书籍。所以我想特地写一篇关于读书的帖子。</h1><h3><br></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读书乐</h1><h3></h3><h1> 我小时候十分幸运,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主要是因为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h1><h1> 从我家出发顺着延安路往西走上5分钟,就是儿童艺术剧场;顺着茂名路往北走上十分钟,就是南京西路上的少儿图书馆,图书馆的东面,石门二路口还有一个少儿书店;上海市少年宫稍微远一些,离开我家也就是三站路吧。</h1><h3><br></h3><h1> 我最常去的地方还是少儿图书馆。在威海路第三小学读书时,我就办了张借书证。记得图书馆外面有一个花园,但我从来没有在花园里逗留,一进去就直奔大楼。按楼面分,除了有好几个阅览室外,还分低年级借书处和高年级借书处。那里面好比是阿里巴巴的山洞,到处是宝藏。</h1><h1> 我如饥似渴,看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寓言童话等。所以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写上一长段。小学中学时,我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应该与广泛阅读有着密切关系。</h1><h3><br></h3> <h3></h3> <h1>当时,我喜欢看冰心的散文,还有巴金的《家》、《春》、《秋》,中国长篇小说看了好多,有许多书是父亲从单位借来的。<br>我还记得他经常深夜才回来,我和妹妹们早已上床。但我睡不着,等着那心爱的小说书。<br>等爸爸一回来,去洗澡或吃饭的时候,我就偷偷的爬起来,跑到外面房间,在他的包里翻找到那本书。然后赶快跑回来,轻轻地关上房门,开了床头灯,躺着一口气看到清晨。<br>记得那时看了《苦斗》、《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青年近卫军》、《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等等。哈哈,真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啊。</h1> <h3></h3> <h1>文化大革命时,我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名著。那些世界名著,都是班上的男同学从校图书馆封存的书库里偷出来的。一本换一本,大家只能排队看。因为要限时还书,我和小妹抓紧时间轮流看,经常看个通宵。</h1><h1>我们看了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大、小仲马,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还有英国的狄更斯、印度的泰戈尔等人的作品。</h1><h1>我很喜欢看语言精炼,风趣幽默的书。尤其喜欢看侦探推理类的书。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还有一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书。反正看了前面无法猜测到后面的,需要边看边分析的,有时开动脑筋也不知道什么会发生什么的,或者看到最后恍然大悟的书,我最喜欢。</h1><h1>(现在的电视剧,故事片我基本不看。</h1><h1>因为大多数情节拖沓,说话啰嗦。好人坏人,一出来就可以知道,看了前面内容,后面情节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h1><h3><br></h3> <h3></h3> <h1>我去黑龙江时,在箱子底下藏了好多书。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雅与舒拉的故事》还有《牛虻》等,其他书籍不敢带。</h1><h1></h1><h1>文革后期,有一本杂志《世界文学》,我也每期都买。还有《收获》、《钟山》、《花城》等杂志我看了好多,现在还收藏了不少旧杂志。</h1><h1>北大荒贫困的物质生活和繁重的劳动我都觉得可以忍受,精神生活的贫乏却是最难熬的。当时公开出版的文艺书也就是《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等几本,我只好买好多政治、哲学、历史类的书籍。记得比较清楚的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和周一良的《世界通史》。反正是饥不择食,随便什么书都看得津津有味的。幸亏那些年在劳筋骨的同时,也没有让大脑歇着,对后来77年高考倒是很有利。</h1> <h3></h3> <h1>文革后期,大约是77年吧,反正我刚回到上海。<br>有一次,突然听说要公开发行世界名著了。我和妹妹兴奋的连夜到南京西路上的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书店在新华电影院对面,那天排队的人真多,但秩序井然。</h1><h1></h1><h1>我们小时候曾经排队买鱼,排队买肉,排队买西瓜等,现在为了买书而排队,的确很新鲜。</h1><h1>我们排了一整夜,一直等到第二天新华书店开门。我们买到了《基督山恩仇记》、《福尔赛世家》、《一千零一夜》等各一套,还有《克雷洛夫寓言》、《斯巴达克斯》、《简爱》《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等世界名著。那天我们抢购到好多精神食粮,都是以前看过的书。</h1><h1>现在可以大明大放地看书,不用再躲躲藏藏的,真是好开心。那些书获得实在不容易,现在我还珍藏着</h1> <h3>上海博物馆外景</h3> <h1>我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老师,工作很忙。而且家里上有老,下有下,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长篇小说。但有时间,我还是会见缝插针看一些《译林》或《读者》等杂志。<br>退休以后,因为街道图书馆离家很近,有空就去阅览室,看看书报杂志很方便。</h1>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电子书</h1><h1>后来我买了个三星大平板,上面有个自带软件爱读掌阅。我每天上去签到,积攒了许多阅饼,就可以换取电子书籍。</h1><h1></h1><h1>现在大部分畅销书都不符合我们那代人的要求,一看书名就觉得庸俗不堪,哗众取宠,实在不感兴趣。但只要仔细寻找,耐心等待,还是有宝可寻的。</h1><h1>我分门别类,保存了世界名著,现代小说,还有一些励志养生旅游等书籍。<br>我在平板上看了严歌苓的《陆犯焉识》,还有许还山女儿许燕吉写的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等。<br>《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我在手机上完整看完的第一本书,后来在微信上又看到介绍作者一生经历,很感动。许燕吉从小生活条件优越,但后来经历坎坷,曾经被打成右派,最后与一个目不识丁的陕北农民结婚。虽然没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但他们和平共处,相伴终生。我们不但要看到地上的花,还要注意地下的根。</h1><h1>电子书可以调节字体大小,还可以设置成左右翻页,象看书一样很方便。即使看一半退出,下次进去再打开这本书时,不会从头开始,而是在上次退出的章节。</h1><h1>程序设计员考虑得很周到,蛮有人性化的。</h1>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3、漂流书</h1><h1>最后想谈一下漂流书的事情。去年11月16日,我在上海地铁十号线座位上发现一本书,是精装本,挺厚的。当时看到对面一个女孩下车,把手中的书放在座位上,旁边的阿姨提醒她掉东西了,她摇摇头就走了。我猜想是属于漂流书之类的,就过去翻看,是有关电影方面的散文。我翻看了几篇,到站后把书竖着放在椅子后面的窗框上了。<br>我想这书可能是哪个好心人捐赠给乘客们看的。晚上上网后才知道,那天有个丢书活动,是几个明星向国外学习,在地铁上投放了几千本书,方便大家乘车时阅读。</h1><h1>出发点不错,但结果不太理想。最后少数书被人带走,大部分书被保洁阿姨收掉了。现在地铁上恢复原样,乘客们绝大部分还是在埋头手机。</h1><h1></h1><h1>我清楚地记得那本书封面上有个黄色的醒目标签,就是“丢书运动”的LOGO。我不喜欢“丢”这个字,还是用漂流书比较合适。</h1><h1>好多年前,我曾经把一本《特蕾莎修女传》借给初中同学,并且注明是班级漂流书,希望她看完再转给其他同学。</h1><h1>但最后只有三个同学阅读过,而且他们都事先事先告知这是我的书,所以最后书又回到我手中,没有漂流出去。漂流书小实验也以失败告终。</h1><h1>只好直接送书。我很喜欢华姿写的这本《在爱中行走》特蕾莎修女传,还有一本散文《奉你的名》,各买过好多本,作为礼物送朋友。</h1><h1>另外我还买过许多新书送给农村孩子。</h1> <h1></h1><h1>“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境界。如果你有烦恼,请你读书吧,因为读书会让你快乐起来;如果你感到寂寞,请你读书吧,因为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如果你感到饥饿,请你读书吧,因为书是精神上的食粮……”</h1><h1><br></h1><h1>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h1><h3><br></h3><h1>当我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时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在书中寻觅美的真谛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h1><h1><br></h1><h1><br></h1><h1>注:除上海博物馆外景是我拍摄,其余图片均来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