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儿女》图片欣赏

舟帆

<p>"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每次听到这首《英雄赞歌》,我们就会想起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故事片《英雄儿女》。</p><p>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便会在脑海中一一浮现,田方塑造的坚毅沉着、凝重温厚的军事指挥员王政委;刘尚娴扮演的青春秀美的文工团团员王芳。刘世龙扮演的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并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的英雄王成。</p><p>大家对影片的故事情景耳熟能详、历历在目。</p> <p>电影《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讲述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作战的故事:志愿军战士王成刚出医院到部队,就要求作战,并拿出他父亲鼓励他多杀敌立功的来信。张团长和王政委看了,王政委从信中得知王成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p><p>王成在战斗中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的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政委认出了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原来在十八年前,王政委妻子被敌人杀害,他也被捕,他的老战友王复标收养了女儿王芳,以后双方失去了联系,这次王政委没有马上与王芳相认,而是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p><p>后来王芳在阵地上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送回祖国治疗,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伤愈归队,三人在朝前线团圆,王复标将实情告诉了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她向哥哥学习,做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p> <p>我们知道,电影《英雄儿女》是上世纪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故事片。为了追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连趣网CE0赵刚先生,率团历经数载,硬是将一张张黑白图片加工成彩色图片,制成了彩色电影连环画册,奉献给观众和电影连环画爱好者们一份精美的大礼!这里节选部分图片,供朋友们欣赏。</p> <h3>过目难忘的是经典。那么,这部电影有哪些幕后故事呢?</h3> <p>据晓残风月介绍,1952年3月,为了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体裁的作品,中国文联组织了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巴金选择了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七个多月的生活中,他与战士们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地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等作品。但原本创作一部中篇小说的的任务却迟迟没有落实。后经三年的酝酿与劳作,1961年,一部凝聚着对志愿军一片赤诚的中篇小说《团圆》从他笔下诞生了。小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看了小说后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p><p>  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命后立即组成了《团圆》创作班子,由武兆堤任导演,毛烽负责剧本的改编。武兆堤在此之前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的影片《平原游击队》,执导经验丰富。毛烽曾是志愿军部队政治部一名秘书,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三年,对志愿军生活很熟悉,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由他俩来进行改编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经过反复推敲,他俩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团圆》剧本终于完成了,名字也改为《英雄儿女》。</p><p>  看过《英雄儿女》的人对片中的王成孤身斗敌的印象一定很深,其实,在巴金小说主要是描写父女团圆的故事,关于六连的英雄事迹并没有在《团圆》中有所反映。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但导演武兆堤却执意要毛烽塑造一个生龙活虎的王成来。因为尽管小说中关于王成的话只有短短一句,但这个英雄的名字却贯穿了小说的全过程,对王成的塑造对全剧具有重要的意 义。但要从这一句话塑造出一个生动的英雄人物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毛烽对此也感到很为难。于是,便埋头钻进大量有关抗美援朝资料,去寻找“王成”的踪迹。当然他并不是“孤军作战”,虽然表面上武兆堤将这个角色交给毛烽去写,实际上是他与毛烽共同完成了王成的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武兆堤和毛烽在对众多抗美援朝英雄进行一一筛选后,最后决定以杨根思为原型来进行创作。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并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其实,象杨根思这样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也很多,其中还有一位更符合影片中塑造的王成形象,那就是志愿军第二十六军排长、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在坚守二一二高地防御战中,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成群的美国兵蜂拥而上,向他扑来。这时,他拔出掩埋在工事里的爆破筒,屹立在阵地上,把爆破简投向敌群。因此,《英雄儿女》播出以后,关于王成的原型问题成了大家评论的热点。其实,武堤和毛烽最终塑造的王成是综合了许多志愿军的事迹而塑造出来的。他那句“向我开炮”台词也是结合了多位英雄的事迹而写成的。一次,毛烽和武兆堤在无数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洪炉写的一篇通讯《志愿军一日》,介绍战友蒋庆泉孤身与敌人搏斗的事迹。当他俩读到蒋庆泉在敌人迫近自已时不断高呼:“敌人离我50米,炮弹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后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准,最后喊向我开炮!” 时,心头一亮,何不将这个场面写进剧本中去呢(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其实,“向我开炮”在朝鲜战场上并不止蒋庆泉一人叫过,就在蒋庆泉被俘两个月后,在另一个山头也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声音来自另一位志愿军战士,名叫于树昌。事实证明,毛烽和武兆堤对王成的塑造是成功的,他手握爆破筒的形象至今还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战争年代典型的英雄造型之一。</p> <h3>导演武兆堤。</h3> <h3>剧本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演员人选的确定了。武兆堤先是请剧团推荐王成的人选,但剧团所提出的两个人,他都感到不满意。于是,武兆堤只好自已去寻找“王成”。没多久,他便将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位中等个子的男演员带到了厂领导面前介绍说:“这就是王成,你看象不象?”</h3><div>  武兆堤带来的这位演员名叫刘世龙,9岁就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当过通讯员、勤务兵、文工团员,行军打仗样样在行,武兆堤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经历。但厂领导见了却一口否决了。因为刘世龙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厂领导对武说:“王成这个人在戏中分量这么重。你怎么找个个子这么小的人来演这么重要的角色。你得找一个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人才行,刘世龙顶多只能演一个战士。”但武兆堤却执意要刘世龙来演王成,他说:“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 武兆堤执意要刘世龙演,厂领导最后还是作了让步。</div><div>  王成找到了,政委王文清也很快落在了著名演员田方身上。但王芳这个角色却费尽波折。导演武兆堤和毛烽找了许多文艺团体,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就在他俩为找不到“王芳”犯愁时,导演谢晋给他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原来谢晋在北京电影学院办完事正要走出大门时,突然看见一位手提东西的姑娘迎面走来,谢晋与她打了一个照面,觉得她很像武兆堤和毛烽要找的“王芳”,便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武堤和毛烽。由于谢晋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过,所以连她的名字也没来得及问,只得挨个屋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看到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毛烽和武兆堤猛地感到眼睛一亮,谢晋也看清了这就是刚才在学院大门口见到的那位姑娘。经询问,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来意后,刘尚娴也欣喜不已。据刘尚娴自已回忆,当时她为实习拍《北京人》去道剧库借道具,借完道具往回走时正是碰上了谢晋,结果就成了电影中的王芳了。</div><div>  影片的演员到位以后,为了使演员吃透剧中人物,武兆堤全部将他们下放体验生活。他对刘世龙说:“王成就是你,你要给我演好,你要再到部队去当兵。”</div><div>  在接片之前,刘世龙曾在《鸿雁》中扮演雷锋式人物模范乡邮递员李云飞,后在苏里导演的《刘三姐》中饰刘三姐情人阿牛哥。但影响并不大。他接到出任王成的任务后,当即表示:“不蒸馒头争口气。”随后他来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十六军某部下连当兵。三个月后,当武再次看到刘世龙时,满意地说:“嗯,象个英雄!”事实证明,在选王成的角色上,武兆堤是有眼光的。刘世龙为扮演王成花了很多心血。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就扑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世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停机,但一转念间,他的这个想法又被自已给毙了,多年以后,他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却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随着英雄儿女的播映手握爆破筒的形象甚至出现在电影海报及各种文艺体裁的作品中,影响深远。</div> <h3>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 影片《英雄儿女》在全国播放后,片中那首《英雄赞歌》也随之唱遍全国。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在曲折中诞生。随着影片情节的自然发展,观众信以为真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作词、作曲”和“主唱”。几十年之中,她几乎完全成为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但实际上,片中王芳创作只是编剧为丰富影片内容所布置的一个情节。《英雄赞歌》诞生背后凝聚着公木、刘炽等心血。</h3><div>  《英雄儿女》剧本完稿后,武兆堤将片中主题歌创作任务先是交给了毛烽与作曲家刘炽。但毛烽绞尽脑汁却也没能写出自已中意的歌词。情急之下,他与刘炽一起找到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公木起初没有同意,但经不住毛烽几个人的反复相劝,最终答应试一试,并花了一个晚上写了四段歌词。刘炽拿到歌词连声叫好,但他并没有马上动手,而是拉着一伙人打起了扑克。其实这也是刘炽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创作灵感常常在娱乐时突现出来。果然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时,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把自已锁在家里,谢绝一切打扰……数日之后,一首优美的歌曲从他那不大的小屋里飞了出来。词曲完成后,毛烽找到了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来唱这首歌。</div> <h3>张映哲是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的原唱者,她是辽宁抚顺人,1928年出生,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副团长等职。她特别擅长演唱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歌曲,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的插曲《英雄赞歌》影响广泛,脍炙人口,被几亿人传唱了。</h3><div>张映哲成为《英雄赞歌》的原唱者是在1964年,当时的张映哲是空政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她的演唱给领导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就接到通知,让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插曲《英雄赞歌》。当时,尽管她很喜欢这首歌,但因忙于应付出国演出前的准备,同时也听说有很多人都在准备唱这首歌,就没有对这首歌太留心。后来,其他演员都录完了这首歌,有关部门才通知她去录音。尽管张映哲在此之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小说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演唱的这首歌在电影中是什么样的画面,所以在录音棚演唱的时候有些发懵,连续录了两遍之后,总感到进入不了状态,于是她就在录音间隙提出别让她录了。可是,当时在场的总政文化部毛峰处长对她说:“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并跟她讲剧情,启发她进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状态。张映哲虽没有到过战场的最前沿,但作为军人她曾在前线搞过后勤,对战争并不陌生。在毛峰处长的讲解和启发下,她的情感被激活了。准备半小时后,张映哲再次走进了录音棚,她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我录两遍,第一遍你们保留,第二遍正式录。”歌曲录完两遍之后,张映哲又说:“我不再录了,不行就用其他人的吧!”那时,她感觉到自己的这两遍录音是完全在状态中的,如果自己这样全力以赴地演唱还有问题的话,那自己也就只有这个水平了。录完这首歌后不久,张映哲就出国访问演出去了。</div><div>张映哲出国访问演出回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她一听这电影里的歌曲,哎,怎么是自己唱的?后来她见到了刘炽同志,刘炽告诉她,用她演唱的这个作品有争议,有人认为她演唱得太豪爽了。刘炽本人也是这个意思,他认为这首歌的演唱应该更抒情一些,声音更稚嫩一点。但是最后大家还是通过了张映哲演唱的这一版。由于当时提倡反对个人名利思想,演唱者的名字没有被打在电影字幕上,所以此后很少有人知道电影里的那首《英雄赞歌》是张映哲演唱的。</div> <h3>田方(1911年1月3日—--1974年8月27日)1911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第一任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的丈夫。</h3> <h3>刘尚娴,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同年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因成功塑造《英雄儿女》中率真热情的女战士 “王芳” 而一举成名,成为了大众偶像。</h3> <h3>刘世龙,1930年生于安徽省萧县石台镇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兄妹四人。他9岁当兵成为小八路,在抗日战争时送过信;解放战争时参加过剿匪,击毙过多名敌人。</h3><div>刘世龙于1951年被部队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半以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分到东影任演员。1953年后在四十余部影片中扮演过主角,其中,《鸿雁》中的李云飞、《刘三姐》中的阿牛哥、《英雄儿女》中的王成。</div> <h3>郭振清(1927年8月15日——2005年8月24日),天津人。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毕业于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先后为天津总工会文工团演员,天津艺术剧院演员,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20世纪五十年代初,因主演电影《平原游击队》蜚声影坛。</h3> <h3>周文彬(1907-1981),上海人,长春电影制片厂老演员。</h3><div>周文彬不仅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儿女》、《铁道卫士》中王复标和赵师傅这样和蔼可亲的工人师傅的形象,同样也善于扮演令人憎恨的“大汉奸”,如《甲午风云》里的方伯谦、《党的女儿》里的匪军官等。</div> <h3>“王成",“王芳"又相聚。</h3> <h3>不同时期电影版连环画。</h3> <h3>1964年《大众电影》介绍《英雄儿女》电影的图文。</h3> <p>(部分图片由 连趣网赵刚先生提供</p><p>视频截屏、制图、编辑撰稿合成:舟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