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识旅顺口(79)交通专题

刘圣君

<h3>兆麟桥,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称为大津桥。</h3> <h3>  以下依然引用“壶中一绺香”有关兆麟桥及桥周边的介绍:<h3>  “兆麟桥”位于忠诚街的北端。原为清末修筑的木桥,时称“东大桥”。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同一时期在龙河上也有一木桥,既现在解放桥的前身,时称“西大桥”。由此看来,在清末的时候,旅顺内城的范围大致在这东、西两座桥之间,也就是下沟的区域。东大桥在日占时期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附近的街以日本的大津市为名,称大津町,桥也起名“大津”桥。1949年改为现名,桥长12.30米,宽14.40米。</h3><h3> 我少年时期的家就住在兆麟桥附近的安民街,几乎每天出门都要经过这座桥。也曾觉得这个桥的名字挺怪的,却始终不知道“兆麟”是什么意思,直到在大学读书时接触到东北抗联那段历史时才幡然醒悟。这个桥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李兆麟,生于1910年11月2日,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暗藏的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兆麟将军生前曾以“运思出奇,横扫千军,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作为“振兴中华”的座右铭。在哈尔滨兆麟公园里建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h3><h3><br></h3></h3> <h3>中心河上原汽水厂前的桥。</h3> <h3>  兆麟桥的北端建有一个典型俄罗斯风格建筑群的大院子。俄占时期是俄国旅顺红十字医院。日俄战争结束后,1907年日本殖民当局接管了这个医院,改名”日本赤十字关东州病院”,后几经更名,至1934年,称”旅顺病院”,主要为日本军人及家属和驻地日本移民服务。我曾问过旅顺的老辈人,他们说当时这儿都被人称为“大医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实行大规模移民政策后,急需医生。1938年7月1日又在病院内成立了旅大地区第一所医学院校——“旅顺医学校”,招收日本人和极少数中国人入学,设本科,学制3年。另设护士、助产士班,修业时间1年半。1941年4月1日,“旅顺医学校”升格为官立“旅顺医学专门学校”,学制4年,在籍学生289人,毕业后具有日本正式医师资格。此时的“旅顺病院”已成为医专的附属医院。日占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旅顺一共开办了5所高等学校,这是唯一一所设在旧市区的,其余4所都在新市区。此院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联红军接管,1955年移交给解放军驻旅顺某部。<h3> 很多人知道旅顺口都是从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开始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惨案,在四天时间里有近两万名无辜的旅顺平民被杀害。1895年日本同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后,清廷委派候补直隶知州顾元勋接收旅顺。他将旅顺死难同胞骨灰掩埋处重新修整,墓上立一石碑,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并配有碑文。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重新占领旅顺,为了掩盖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毁灭证据,日本关东都督府旅顺军政署将“万忠墓”这一墓碑拆走,就藏匿在“旅顺病院”的后院。1939年扩建医专校舍施工时被雇去干活的中国人发现并暗记于心。直到1948年旅顺民主政府决定重修“万忠墓”,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派人将这块历尽沧桑、重见天日的碑石移回“万忠墓”。</h3><h3> 兆麟桥的南端连接着两条街,一条叫红光街,一条叫忠诚街。红光街日占时期叫高千穗街。红光街一直通往大坞以及东面的海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不发达,就业率低,双职工家庭不是很多,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男的在外上班挣钱,女的在家做饭看孩子,被称为家庭妇女。这些家庭妇女除了日常的照顾家庭外还要出去赶海、打零工补贴家用。打零工主要就是上大坞[①]干活。要维修的舰船进坞后第一道工序是雇佣临时工用小铁锤敲除掉船底的贝壳和铁锈。这活儿俗称“打船锈”。每逢大坞里打船锈时,在厂区外边都能听得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大坞里没有活儿的时候,她们就三三两两地结伴拐着小筐,趁海边落潮时去赶海,用蛎钩子打海蛎子,用小铁耙扒蚬子。当时旅顺的民谣就有一句唱到:“赶海的老婆腚朝天儿,打个蛎子尝尝鲜儿”。每当你看见好多家庭妇女带着头巾、穿着旧衣服、胳膊拐着小筐,结伴走在红光街上,不用问,不是去大坞干活儿就是去赶海的。</h3><h3> 忠诚街在俄占时期叫“狙击街”,日占时期改叫“忠海町”,1949年改为现名。它是旅顺开埠以来最早、最繁华的两条商业大街之一(另一条是得胜街),忠诚街距港口较近,周边又都是居民聚集区,商业自然发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忠诚街的商号数量在百家以上,几乎整个街道都是店铺,家家连在一起。1924年,孙少南就在忠诚街开设了福兴泉烧锅生产并销售以高粱为原料的白酒。1935年,崔永修在这儿创办了振兴公司,生产和销售酱油等调味品。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在忠诚街仅洋服店就有13家、靴店4家。其它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店铺就更多了。这些店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开办、经营的。整个街面上大多都是中式平房,砖木结构,上覆泥瓦,临街的大门上有厦屋盖,前店后厂。中式店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临街的门和窗户外安装木板,叫门板和窗板,就是在门和窗户的上下都有相对的铁制凹槽,可以依次把长条形的木板推进去,最边上的那块板有小眼儿,用铁棍穿墙而过,在屋里加以固定,这样既安全防盗又可当做窗帘使用。店铺每到关门时,伙计就出来上门板和窗板。路人见到门窗板已上就知此铺打烊了。我有一个中学同学的家就在忠诚街,住的房子就是以前的店铺房,一到傍晚开灯时,他的妈妈就喊道:“孩子,该上板啦!”</h3><h3></h3><h3><br></h3></h3> <h3>中心河上的远处的桥就是英武桥。</h3> <h3>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大部分店铺都陆续被兼并和关闭。但与其他街道相比,保留的店铺还是挺多的。<h3> 在上个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忠诚街南北两头各有一个很大的食品杂货店,居民都称之为十四店和十六店,此名可能来自其上级饮食服务公司对各店的排列序号吧。那时街上还有洗染店、白铁铺、玻璃铺、切面铺、粮站、奶站、冰棍厂等等。说到冰棍厂,就想起我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在兆麟桥头的柳荫下总有一个老奶奶在卖冰棍儿,听她拖着长音吆喝,“小豆冰棍儿…奶油冰棍儿…冰棍儿五分…”那悠长的声音我一直忘不掉。</h3><h3>1964年到1966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有所好转,那时商店的商品还是挺丰富的,物价也很便宜,十四店里的柜台上有好几个玻璃阔口瓶,里面装有各种形状而且没有包装纸的糖块,糖块上都撒满白砂糖以防粘连,售价一分钱两块儿,交钱后售货员用裁好的小方形纸包好再递给你。店门外堆满了各种待售蔬菜,西红柿两分钱一斤。到了文革时期,供应开始困难,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烟、糖、酒、肉、肥皂甚至连买火柴都要凭票定量供应。</h3><h3> 忠诚街上有两家大公司,一个是区糖业烟酒公司,一个是区医药公司,医药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4月成立的“关东医药公司旅顺药房”,1957年改称“旅顺市医药公司”。医药公司的办公地点是在忠诚街南端的一个四层楼内,是当时旅顺最高的楼,大家都把它简称为“四楼”。据说“四楼”在日占时期是一家买办资产的大绸缎庄。这是个灰色的砖楼,旅顺的老人说,当年盖楼时,就是由四个瓦匠每人把着一个角儿往上砌成的,没用任何测水平和垂直的仪器。当时墙上砌有“宏记”两字,听说是清朝亲日派肃亲王的手笔。1945年光复后被当时的民主政府没收。“四楼”文革时期曾被一个群众组织占为武斗据点,楼顶修建了防御工事,架起了高音喇叭和机枪,那段时间忠诚街附近的居民每天都在高音喇叭和枪声中度过。</h3><h3> 在忠诚街上名气最大的就是“旅顺饭店”了。“旅顺饭店”的前身是于德吉经营的“德元居”饭店。光复前,“德元居”是旅顺四大饭店之一,其它三家是得胜街的“德兴楼”和太阳沟的“太丰楼”、“昭和楼”。1949年德元居倒闭,将房屋移交给旅顺市政府。同年7月,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旅顺市工会联合会利用“德元居”的旧址开办了旅顺第一家公营饭店——“旅顺饭店”。</h3><h3>  “旅顺饭店”从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旅顺地区档次最高的饭店。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一座中西风格相结合的二层灰砖楼房,楼面间隔贴着彩色釉砖,楼顶建有女儿墙。楼里最打眼儿的地方是一进门厅就面对的通往二楼的大木质楼梯,木梯两侧立有雕刻精美的扶手,楼梯每一踏(台阶)的平面都嵌有闪闪发亮的铜质防磨装饰条,每一踏的立面都镶了明亮的整块水银玻璃镜面,每一位来宾都是伴随着自己的影像款步上楼。这个楼梯是富丽堂皇、晶莹剔透,令人过目不忘。一楼大厅早餐出售油条、炸糕、锅箅子和牛奶、豆浆。午餐和晚餐出售各种主食、零拨菜、拼盘、酒类等等。顾客从上收银处购买饭票到取饭口打饭菜最后端到餐桌上都是自我服务。楼上是雅座和包房,专门承办酒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流行套菜,套菜的内容大致是“八热四凉”。八个热菜都是各种肉类和海味炒菜,那时讲究“八热”里要有“四大件”,分别是加吉鱼、全家福、四喜丸子、黄焖鸡。加吉鱼学名真鲷,属上等食用鱼类。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旅顺的海猫岛、蛇岛等海域盛产真鲷,据(满洲渔业)记载当时的年产量达到300吨,单条最大2.55公斤。现在加吉鱼基本绝迹,上饭店点清蒸加吉鱼,那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喽!四大件的菜基本都是鲁菜,是山东人在当年闯关东时从胶东、福山传过来的,体现了对山东饮食文化的传承。“旅顺饭店”的“四大件”我幼年时曾随父母去吃过,对海鲜味道印象不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喷喷的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鲁菜的经典名菜,由四个色香味俱全的肉丸组成,喻意人生福、寿、禄、喜的四大事。是喜宴的压轴菜,取其吉祥之意。在我的记忆中那四个大丸子做的是色泽金黄、芡汁儿明亮、酥嫩可口,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甚是怀念。我在农村当知青时,每当天天、顿顿面对着苞米面大饼子,苞米面稀饭和咸萝卜瓜子时曾无数次在脑海里重温那四喜丸子的味道!1979年,我上大学二年级,在大连中山路的体育场饭店点过这个菜,可能是很久没有人点这个菜了,厨师很好奇,做好后亲自端菜给我,我尝后他忙问味道怎样?我笑着说很好,但我内心觉得与我记忆中的味道相差甚远。后来我也曾多次吃到这个菜,都没吃出第一次的味道。后来我才领悟到,不是这些厨师手艺不高,做得不好,而是我儿时的记忆经过长年在脑海里无数次的重温后,已经升华,超越现实变成一种虚无的东西啦!“旅顺饭店”在上个世纪末因火灾被毁,没有重建而是建住宅了。听到这消息后我心痛了好长时间。</h3><h3><br></h3></h3> <h3>  有关英武桥,再次引用“壶中一绺香”的介绍:<h3>  “英武桥”位于旅顺老街区上沟和下沟的分界线,由此开始就进入下沟区域。“英武桥”因地处英武街东端而得名。原是木桥,我记得是1965年区城建局将木桥拆除,在原址新建钢筋混凝土桥。</h3><h3>  英武街俄占时期叫技师街,日占时期叫伊知地町。街名取自伊知地幸介,他曾任日本陆军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第三集团军付出大量的伤亡才攻下了旅顺203高地。俄军向日军投降谈判时,伊知地幸介是日军全权谈判代表。日俄战争结束后,曾担任旅顺要塞司令官。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日占时期的旅顺殖民当局用伊知地幸介的名字来命名这条街。</h3></h3> <h3>英武桥,这座桥也是旅顺民间俗称的上、下沟分界线。</h3> <h3>  普通日本人的住宅区,建有一栋栋红砖黑瓦的日式平房,有的一栋一户,有的是连体住宅一栋两户。在平房之间还夹杂着数栋二层小楼。现在这些日式住宅早已拆迁没了踪影,被新建的住宅小区所取代了。<h3> 英武街路的南侧是一个特别大的院子,是当地驻军的营房和大库房。这些建筑都是清军或俄占时期俄军修建的。大库房都是一色的砖石墙体,黑色沥青铁皮房盖儿,窗户不大但很高,木质库门很大可以开进汽车。库房和库房之间都有大平台便于晾晒库房里的物资。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当时的市民都称之为晾台。有的资料上叫它粮台。</h3><h3><br></h3></h3> <h3>中心河上盖之前的英武桥。</h3> <h3>  六十到七十年代期间,驻扎在晾台大院的部队为了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在每年夏、秋季节的每个周六都在院里放映露天电影。当地的驻军部队有一个优良传统,放电影时都允许周边的市民一同观看。那时的海军基地训练团、黄营大院、军人俱乐部第一、二活动场地都是这样做的。这对当时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市民来说是个非常高兴的事。每到周六傍晚,平日配有哨兵站岗的晾台大门四敞大开,看电影的市民自由进入。这天,市民都是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做饭,平常在外面玩耍不叫不回的孩子也早早回家。匆匆吃完饭,大人拿着板凳拉着孩子,招呼着街坊邻居就去晾台了。银幕的正前方是部队战士的位置,他们身穿军装、统一列队,坐着一样的马扎。两旁和后面就是老百姓了,前面的坐凳子,后面的站在凳子上。后面的墙上、树上都有人。开演前是战士拉歌,百姓叫好。先演新闻纪录片,再演正片。头几年是单机播放,一盘胶片放完后还要停下了换另一盘。遇到放映员技术不熟练的话要停顿好长时间。后来是双机放映提前把胶片换好,放映就不停顿了。那时放老电影片时可能是放的次数太多的缘故,电影胶片老化,经常是在放的过程中断了,还需现场粘接后继续放映,北京人说喝酒喝到断片了,可能就是从这引申来的吧。电影放完,大白炽灯一亮,市民们先簇拥着往回走,而部队战士都是在市民走完后才统一起立,排队退场。多少年过后,每当想起那时看电影的事,都还有一种幸福的感觉。<h3>  英武桥东,现旅顺图书馆的地方当时是旅顺百货批发站。批发站的路对面是一所中学,七十年代时叫“旅大市第五十五中学”,该校曾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中学”,在最高峰时,有7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到4000多名。</h3></h3> <h3></h3> <h3>  讲到菜市桥,来看看“壶中一绺香”的介绍:<h3>  “菜市桥”位于上沟区域的中心地带。是日占时期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2.6米,宽11.3米,时称“花水桥”。1949年因地处菜市街东端而改名“菜市桥”。</h3><h3> 清末时期,此地就是上沟区域的商业中心。说到区域我顺便介绍一下,我认为,1945年日本投降前,旅顺城区基本分上沟、下沟和太阳沟三个区域,上沟基本上的中国人居住区,下沟是有钱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杂居的区域,而太阳沟则是日本人居住区。菜市街日占时期街名新市场町,店铺也比较多,有商店、饭馆、澡堂、照相馆、洋服店、刻字、修表等等。当时名气比较大的有山海堂浴池、世兴照相馆、正隆当、元升当(当铺)、宏济钱庄等。菜市街南曾是木匠铺扎堆的地方。距菜市桥东不远的益胜街上有旅顺最早的中药房,叫大德堂。大德堂创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山东济宁人郭氏独家经营的,大德堂原址在火神庙(现港湾街)附近,有房屋8间,坐堂医生一人,药工4人。该药房除了诊病、开方、抓药、加工炮制药材和制作传统的丸、散、膏、丹外,还兼做药材贸易,收购本地出产的黄芩、丹参、柴胡、土鳖虫、全虫等。大德堂经营的中草药已超过一千余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在旅顺修建军港征用土地,大德堂搬迁至益胜街,用房十七间,设高台晾晒药材,招聘著名药都河北安国县人陈洪山为经理,并聘请著名儒医孙辑五坐堂并带徒弟三人。1949年建国后,大德堂并入私营中医联合诊所。</h3><h3><br></h3></h3> <h3>远处的白桥是菜市桥,以前叫花水桥。</h3> <h3>菜市桥。</h3> <h3>   1925年日本大连自动车株式会社在旅顺开始经营公共汽车客运业务,开辟的第一条公交线路(也是当时唯一的线路),从上沟的菜市街经下沟的老长途汽车站到新市区的环形广场(即现在的列宁街)。里程5.4公里,单车行驶,车内座位21个。这条公交线路现在仍在运营,只不过菜市街的站名已改叫中学前,这条公交线路算起来已经运行快到90年了。<h3>  五十年代后菜市街的第二百货商店、上沟新华书店、菜市街饭店、邮电所、羊汤馆、人民浴池等都是上沟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小时候常去人民浴池洗澡。买澡票进去后,按序号给你安排一个两两相对,带有隔板的木床,洗浴后可以躺着休息,床板可以掀开,下面是更衣箱。洗浴用的毛巾是浴池发的,不是一次性的,走时要交还。为了防止丢失,毛巾上还印有旅顺人民浴池的红色小字。入浴时要穿浴池提供的木底拖鞋,因穿木拖鞋走在硬地时有嘎哒声,我们都叫它嘎哒板儿。那时旅顺的好多居民家都有这种木拖鞋,夏天经常有人穿着木拖鞋在我家门前的小巷走过,留下一路嘎达声。</h3><h3>   菜市街新华书店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旅大市大众书店旅顺分店,店址在当时的菜市街路南的一个二层四合院楼内,临街是门市,后院是办公室和库房。菜市街邮电所的资格可相当老了,它建于1907年4月,它不但建所时间早而且用过的名字最多,先后用过鲛岛町邮便所、毛泽东路邮电支局、黄河路邮电所和菜市街邮电所4个名字。</h3><h3> 菜市街路北即是著名的旅顺中学。旅顺中学成立于1945年,其前身是1905年建校的旅顺公学堂。早在1954年旅顺中学就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是大连市最早的全国重点中学。</h3><h3><br></h3></h3> <h3>  “壶中一绺香”关于启新桥及周边的介绍:<h3>  “启新桥”位于中心河的上游,位置在上沟的东边。据旅顺志介绍该桥原系清末修建的木桥。日占时重建,称“朝颜桥”。194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0米,宽9米。因地处启新街而命名“启新桥”。</h3><h3> 此地区是在日占时期才逐渐发展为居民住宅区的,它的位置在旧市区的最东边,日占时期叫东町(东街)。在1910年以前这里就有了旅顺唯一的柴草交易市场,叫草市。那时居家做饭、烧炕用柴禾,出门办事和货物运输都使用马匹,也需要大量的饲草,每天一大早来自东山里(含大龙沟、林沟屯和镇泉寺等山村)的农民肩挑、驴驮柴草到这个草市上叫卖,买者基本上是各商号的账房先生或官吏、士绅大宅院的管家。1925年前后,柴草交易最为活跃,每天都有好几百人参与柴草交易。草市一直存在延续了40多年,到1945年才歇业。在现今高升街的位置,原来人称铁匠街,是因为在短短的街巷里竟有五家铁匠铺和一家马具社在营业。</h3></h3> <h3>启新街及中心河上的桥。</h3> <h3>  启新桥地区很早以前就有粮食加工厂,他们是1923年刘坤山开办的春香德精米所和1928年王守洪开办的宏记精米工场。另外,据上沟的老辈人回忆,光复(指日本投降)后的那几年,在启新街上,陈绍礼开办的天玉昌服装店、路曲氏开办的滨生福靴店都很有名气。1956年1月由23人集资6300元,在启新街成立豆腐生产合作社生产豆腐,市民简称为豆腐社,60年代时年产量已达到600吨。1975年豆腐社改为区营集体所有制的旅顺副食品加工厂。建新厂后,安装了新设备,形成了生产流水线。产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品种也多样化,丰富了旅顺市民的饮食。1986年,5月,副食品加工厂组织员工乘船去海猫岛春游,在返程时因风浪和超载导致人员落水,虽经全力施救14人脱险但造成8人遇难、2人失踪的惨剧。当时我在区政府工作,被派去负责遇难者遗体的搜寻及打捞工作,这个悲惨的事情虽然距今已过了近三十年,但海滩上遇难者亲属面对打捞上来的遗体嚎啕大哭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记……这是一起旅顺地区最大的职工溺水死亡事故,事后法院依法追究了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h3> 在启新桥的桥头西的位置,原来有一中国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时曾是某部门的办公室,从外表上看非常普通,就是普通的平房,一次因进去办事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穿过门堂,里面竟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天井,天井上面有盖儿,是木框镶嵌玻璃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天井是由四面连体的二层楼围成的,中间有一木质楼梯直通楼上。二楼面向天井的一圈都建有供人通行和站立的带精美木护栏的走廊。面对这画梁雕栋的景象我一时愣住了。面对我的惊愕,屋里的一个人见怪不怪地告诉我,这房子原来是一家妓院,老百姓管这儿叫窑子。他说旧社会时上沟的菜市桥到启新桥之间有18所窑子,这只是其中之一。有资料显示,至1945年8月旅顺解放时,区内有营业执照的妓院38家,共350余人从业,其中由日本人开办的日本妓院7家,朝鲜人开办的朝鲜妓院4家,中国人开办的中国妓院26家。</h3></h3> <h3>启新街及中心河上的桥。</h3> <h3>  启新桥北原有有一个学校叫启明小学,成立于1946年2月,建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殖民侵占时期的大量失学儿童就学问题,1951年9月在全市教育整顿时被裁撤。随着上沟地区人口的增多,1959年9月启明小学恢复招生。1965年—1966年,启明小学曾是旅顺全区最大的小学,共有41个班,在校生人数达1748人。后来,随着计划生育的成果显现,入学儿童逐年减少,1983年7月启明小学与登峰小学合并,统称登峰小学。启明小学的部分校舍曾归大连电视大学旅顺分校使用。<h3> 启新桥周边由于历史上原因,居民住房破旧、道路狭窄且损害严重。1997年旅顺区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决定该 区域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高标准的规模居住小区。到1998年底新建住宅1593户,修建了居民生活附属设施和花园广场,整个区域都进行了美化、绿化和硬覆盖。至此,启新桥周边区域面貌焕然一新。</h3></h3> <h3></h3> <h3>  《旅顺口区志》(1986-2005)关于旅顺中心河的记载:中心河加盖工程 中心河从东鸡冠山南麓始,始启新街、长春街、自新街至海岸桥入海,总长4.9公里,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上游山坡比降为45.6‰,下游河道段比降为8‰,上下游高低差35.3米。其中,从上沟石场桥至下沟入海口处为日本侵占时期人工修筑的矩形河道。该河道以排洪为主,也是老城区排泄污水的主渠道。由于河道自上而下纵贯老城区,把本来就不宽的街区分割成一沟两道的格局,给市区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1986年9月24日,旅顺口区人民政府决定实施中心河加盖改造工程。该工程分八期施工,总投资近2500万元。改造后,中心河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河流走向及原河床断面形式(原污水管道集中改在了河两侧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兼顾了两岸路面的高度,使原中心河两侧路面与中心河封闭盖板后形成一个整体,并在盖板上建成了纵贯城区的交通干道、绿地或广场。随着中心河加盖工程的进展,以往在河道上架设的石场、和顺、高升、启新、菜市、迎春、英武、兆麟、民主、和平桥等22座桥梁(其中承重桥17座。轻便过道桥5座)随之消失。<h3><br></h3></h3> <h3></h3> <h3>  不过任凭《旅顺口区志》时写这的这上盖是多么好的事,我却有自己的看法,毕竟小时候在这条小河中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毕竟一个小城中有这么一条河会让城市有着无限的灵气,毕竟中心河以及河上的桥是旅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别人再对我说这盖盖得多么多么地好,我只能呵呵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