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 --------个人对“同等”的觉察

洲恒

<h3> 当年参加P.E.T.工作坊的时候,听到柳叶一开场说到需求两个字时,有些吃惊,感觉这从天而降的两个字,与我无关。她接着说到每个人的需求都很重要时,我内心突然升起一种女皇的感觉。接着继续举例--如果开着门上课,风吹进来有人觉得冷,那么可以关上门;如果上课的途中想上厕所,可以直接去,并明确的指明了厕所的位置。</h3><h3> </h3><div> 还没上课,内心已经不能平息,没想到还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来,不过心里多少有些窃喜,既然老师都允许了,我遵守“纪律”就好。</div><div> </div><div> 我的成长便是从“需求”开始,我逐渐意识到我是一个挺压抑的人,不容易看见自己的需求,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被允许的,应该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当最后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到时,我就有生气,愤怒的情绪出来。情绪还不能对外发泄,只能向内变成自我攻击。</div><div><br></div><div> “我们的需求同等重要!”看到这句如改革开放般的话时,压了我多年的想法和自己的价值观,内心犹如火山爆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这两年我开始疯狂的满足自己,甚至大有补完前三十之势。</div> <h3><br></h3><h3> 不过,因为自己多了一个妈妈的角色,在潜意识里又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妈妈。所以,我也举一反三的认为“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可是,最近在我的觉察里,我却没能做到这点,而且发现真正的做到这点,需要很长的路要走。</h3> <h3><br></h3><h3> 对这点的觉察,还得从在一次“讨价还价”的交流过后,孩子嘟着嘴不满的说:“哼,每次都要先听你的!”听完后防御性的回了一句:“哪里每次了,我还不是也满足过你?”孩子有些无奈又无语:“那好嘛好嘛,听你的听你的,走嘛走嘛!”当我发现孩子明显处在问题区,准备换挡倾听时,孩子却拒绝我的靠近。后来我捋了下,还真是孩子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是他先满足我。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当我内在小孩儿出来的时候,我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把他当成了我的内在父母,希望在他那里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刚好孩子天生和天然的都是敞开的状态,很容易考虑到对面的需求,于是,我们的模式成功开启。</h3> <h3><br></h3><h3> 之前还很天真的觉得孩子很能忍让的;有时常会听到外面的人的评价说孩子懂事;也有感觉孩子有时表情和语气像个小大人;还看到他和喜欢的表哥在一起时,儿子多次表达“哥哥,你要什么东西我都给你买!”;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选角色的时候,通常他会让其他小朋先选,然后也很乐意扮演剩下的小偷等反面角色。</h3><h3><br></h3><div> 现在想来,因为自我构建的原因,自我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为我承受了太多,这并不是我想要的。还好我现在看到了这点,而孩子也会在想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选择释放自己。</div><div><br></div><div> “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确实不容易,即使我看到这点,可是今天带着孩子一路直奔火车站赶火车时,体现出来的却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虽然我们住的地方离火车站走路12分钟左右,想到不是太大的站,我们提前30多分钟出门。一路上,儿子背着包和我一路狂奔。手里拿着他很宝贝的棒棒冰、风车、空防晒霜瓶子、防晒衣,把心爱的东西拿在手里,便是他的需求,而且他已经拼命在追着我赶路了。看着太阳大,问他是否要穿防晒衣,他肯定回复后,停下来,把手里的宝贝放在地上后开始穿,由于要把袖子翻出来又吹着风加上着急,所以不是很顺畅。耽搁了几分钟后赶上我,虽然知道他手里拿的是他的宝贝,我还是怒不可揭的开始面质:“明明看到时间不多了,手里拿着这些没用的东西,走路分心又不安全,又耽搁时间,今天出门时我就让你放包里的。”现在想来,我最担心的应该是他走路分心,他的安全问题,可是他当时低头一言不发的状态,分明收到的是很强的责备。</div> <h3><br></h3><h3> 我自认为他是我的孩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比我小,我就可以肆意妄为的说、做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心情好时就平和,心情不好时就简单粗暴,想起来自己真还是印证了他出给他表哥的谜语--谁是世界上最漂亮又最凶的人。他表哥也非常给力的立马说出标准答案--幺姨(就是我)!</h3> <h3><br></h3><h3> 目前在我看来,孩子确实是一个真实的独立个体,和我们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我们应该把孩子放到朋友的位置,而且明确的告诉孩子,他的需求很重要,并愿意和他一起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人际都是有利无弊的。</h3><h3><br></h3><div> 如果没有把孩子的需求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孩子会习惯性的牺牲自己的需求,到后来就看不到自己的需求,把自己放到一个比他人低的位置,认为自己不重要,也就印证了他人口中的懂事。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这个词的,看到的只是这个词背后的压抑。</div><div><br></div><div> 当习惯性的满足他人后,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没有自我,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在别人的评价中才能找到自己。但是当评价不一致的时候,他便会更加迷茫。</div> <h3><br></h3><h3> 火车上的随笔,希望能够随时提醒自己去觉察,去成长,站好父母的位置,真实、真诚的表达自己,看到自己的界限同时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陪伴孩子一起长大!</h3><h3><br></h3><h3><br></h3><h3>(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