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敦煌莫高窟坐落于鸣沙山东麓,全长1700余米,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崖面长1000余米,北区崖面长700余米,南区487个洞窟中的壁画、雕塑,给人们带来一次次的视觉震撼,绚丽多彩、神态各异。而北区248个洞窟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沉寂荒凉、残破萧瑟,千米之内,这沧茫与绚丽,粗砺与曼妙的巨大反差,呈现了莫高窟的丰厚与深邃。</h3> <h3>一个个洞窟,便是一段段历史</h3> <h3>莫高窟第96号窟内供奉着高达三十五米的巨佛,据说是唐朝时依照武则天的面容塑造的弥勒坐佛。弥勒佛的左手搭在膝盖上,指尖微翘,仿佛能够清晰地看见指尖上跳动的灵魂,所以这只手被称为"敦煌最美的手"。右手是宋朝时修补的,但怎么看都是泥塑木胎,完全没有了原来的神韵,只有左手的指尖依稀还能触摸到它的柔和。</h3> <h3>158号洞窟供奉的是涅槃佛,民间称卧佛或睡佛,他的容颜之美,他的慈悲的光芒,他的涅槃之后的寂静与安详,嘴角边淡淡的微笑,让人莫名地感动~</h3> <h3>流光打磨过的窟壁,斑驳却有温度</h3> <h3>透过大漠黄沙,在莫高窟,有这样一群坚定而虔诚的守护者,张大千、于右任、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h3><h3>他们筚路蓝缕,默默守望这片净土,物资匮乏却不改其乐。</h3><h3>除了敬佩,唯有感动~</h3> <h3>走进院史陈列馆,这些画面缓缓打开~</h3> <h3>樊锦诗说,进入洞窟,人就静了,安静是一种力量。</h3> <h3>时任中央文化部部长茅盾先生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题词</h3> <h3>办公的地方,简陋、清苦</h3> <h3>与国外优渥的条件对比,毅然选择敦煌,而且很多人一去就是一辈子,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召唤。于他们,敦煌,已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h3> <h3>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h3> <h3>现场讲解</h3> <h3>韶光已远,这些积淀了一千多年的艺术,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艺术长廊,穿越历史时空,仍释放着耀眼的光芒~</h3> <h3>相逢恨晚是一种遗憾,但其实还有一种遗憾叫相逢恨早,因为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准备好与之相逢。</h3><h3><br /></h3><h3>我们来过,但我知道,只是来过,并未相逢。</h3><h3><br /></h3><h3>无妨,敦煌,会镌刻于生命的某个角落,留点遗憾给下次,也许,二十年后,我们终会重逢,一切,都交给时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