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

雨南京

<h3><br></h3> <p class="ql-block">  我很少写诗,虽然自发地写文字是从它开始的,就是写,也偏爱古体诗那种韵律优美的结构。然而,我却时常回味两年多前自己写的那首说是诗、又更象散文的自由体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时空,亿万年的一霎,无穷的延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身前身后,曾经有过我。似曾相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遥远的气息,掠过脚下。</p><p class="ql-block">  山道边的树若海市,海波如芭蕉叶轻轻翻飞。</p><p class="ql-block">  飘过,眼前眼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身隐去,时间的门无声关闭。</p><p class="ql-block">  宁静,宁静,天外涛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水边,天涯外,忘人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波 2000/02/05</p><p class="ql-block"><br></p> <h3></h3><h3>  那个冬春交界的季节,我用“雨波”这个网名上网有两年了,那时网上的中文诗歌组还断断续续的有贴子,时常见到梦冉发的贴。她的文字一般不长,但很美、很自在,又有许多哲理的思索,我比较注意。但是我很少发贴,我的笔一向如挤牙膏那般的粘滞,出产率很低。有一天,看到一个梦冉的帖子,我的笔突然活动起来,《时空》这串文字就这样落在了纸上。梦冉的那个贴子如往常那样,很短:</h3><h3><br></h3><h3>  这样的下午,很多往事涌来,历历如在当下,甚至心情</h3><h3>  也翻叠著张开,重新注入。</h3><h3><br></h3><h3>  这样地梦幻,我驾车在街道上缓缓行驶,远离尘嚣,阳</h3><h3>  光明亮,车上收音机里的歌声,我想起这样的日子是一</h3><h3>  生中最好的,无论在天涯,独自一人也罢,无言也好。</h3><h3><br></h3><h3>  这样的下午与阳光,象夏娃的苹果,我吃尽了它甜美的</h3><h3>  滋味。然而我不写诗,也无所想。</h3><h3><br></h3><h3>  也许这是从很遥远来的心情。</h3><h3><br></h3><h3>  梦冉 2000/2/3</h3><h3><br></h3><h3><br></h3> <h3></h3><h3><br></h3>  我和梦冉并不认识,文字上的来往就限于几个回贴和简单的E-MAIL。她在最后一次的E-MAIL上说要回国,后来听说她已经回到了国内,不知她现在写些什么,她的笔一定是不会停的。那时看完这个贴子,我凝神驻首,“我想起这样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好的,无论在天涯,独自一人也罢,无言也好”,多么平常、简单、清幽、淡然,又是那样的满足、平静、无求。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境和时刻,那种走过了天真热烈后的单纯简洁。似乎无所求,却又轻轻地护卫着,似乎常相常遇,却又珍贵稀少。也许,这一切只是因为那是个“从很遥远来的心情”。<h3><br></h3><h3>  那遥远而似乎又熟识的心情,应该是来自另一个“我”吧?我们的生命不仅在时间上有限,它所能经历、体会、和感悟的更是受到我们的生命空间和心智的局限。然而,有许多时候,从书本里,我们看到、感觉到那遥远的、曾经的自己,感觉到那遥远的永恒,又从遥远的自己里看到那生命之灵的悠游轻舞,将昨天的神棒轻轻叩点着今天的我,叩点着明天、后天、几百年后的、我们不会认识的自己,那个永远的、单数的“自己”。</h3><h3><br></h3><h3>  那种感觉,不是相知相遇的感觉,因为“相知”蕴含了两个个体,蕴含了一种互动的共振、共鸣,蕴含着一种经年累月的艰难跋涉、和后来不期而遇的感动、感激。那种感觉,也不是失落后又复得的欣喜,而是一种忘“我”、置“我”于身外的灵的流淌,是“物与我皆无尽也”那种无“我”的感悟、感知,那种似曾相似的归来感,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垂手可得,那样的让人感到“这样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好的”那种释怀、恬静和无名的谢意。春花秋月,苍海桑田,可时空几曾变过?变幻了的,只是身边的风景。</h3><h3><br></h3> <h3></h3><h3><br></h3><h3><br></h3>  贴出我的帖子后,我和梦冉又各跟了一个回贴。那都是快三年前的事了,但是今天拿出来重读,仍然耐人寻味。梦冉的回贴是这样的:<h3><br></h3><h3> &gt;曾几何时,我开始有这样的想法:</h3><h3> &gt;</h3><h3> &gt;时间是一个窗口。如果没有这个窗口,我们就不会受 到许多</h3><h3> &gt;压迫,也许我们就看不见自己的老去,和时空的转移。</h3><h3> &gt;</h3><h3> &gt;窗口之外是无尽的天空。</h3><h3> &gt;</h3><h3> &gt;但是窗口是存在的,在于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事物上,于是世上</h3><h3> &gt;有无数悲欢离合,兴衰成败,沧海桑田。</h3><h3> &gt;</h3><h3> &gt;如果从窗子外看这窗子内的人,就会觉得他们都是身不由己地</h3><h3> &gt;被时间这个规律所牵制著,心猿意马,身心疲顿。这窗子内的</h3><h3> &gt;人觉得一切都是无常,而又能看见窗外的永恒。人啊,万物之</h3><h3> &gt;灵,这样的矛盾如何解脱呢?</h3><h3> &gt;</h3><h3> &gt;或者就让心灵融入那天空罢,那无尽的宁静。或者就分析这被</h3><h3> &gt;牵制的命运罢,缘自于时间。或者学会控制自己,当时间根本</h3><h3> &gt;不存在,可以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在所有关联的人都被时间所</h3><h3> &gt;驱使时,还能以时间为酒,以天地为宴席。那么,我们至少能</h3><h3> &gt;拥有一种纯美,永恒之甜美。</h3><h3> &gt;</h3><h3> &gt;梦冉</h3><h3> &gt;2000/2/5 LOS ANGELES</h3><h3><br></h3><h3>  阅读梦冉总是给人一种清丽、清新的感觉。这窗子,该就是那道隔在我们和生命之灵之间的薄雾吧?“以时间为酒,以天地为宴席”,是何等的洒脱,更可贵的是这“有为”却又在“无为”之中。那“一种纯美,永恒之甜美”,尽管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含义,尽管大概只有到了窗外才能真正的体会出来,却是在窗里应该也能有所感觉吧。于是我的笔又有了生气,写完后又努力把文字打点得漂亮整齐,贴了出去。</h3><h3></h3><h3><br></h3> <h3> &gt;时间是扇窗子,也是面镜子。</h3><h3> &gt;</h3><h3> &gt;我们的精灵穿梭其间,进退出没,如鱼跳过隔开着水和天空的汽</h3><h3> &gt;膜。海天一色,粼粼波光。</h3><h3> &gt;</h3><h3> &gt;在水里感觉着海,却看不到海的全部。在水外俯瞰着海,看到你,看</h3><h3> &gt;到他,看到永恒的往复。一个融入,一个归来。他中有我,我中有他。</h3><h3> &gt;</h3><h3> &gt;有我的日子,没我的日子,在窗内窗外互换重复。</h3><h3> &gt;</h3><h3> &gt;水膜之上,曾经和未来跳着翩翩的双人舞,旋转,出没,浪花无纹。</h3><h3> &gt;</h3><h3> &gt;人的精灵就睡在这无纹的浪花里。</h3><h3> &gt;</h3><h3> &gt;雨波 2000/2/6 Silicon Valley</h3><h3><br></h3><h3></h3><h3><br></h3> <h3>  雨季又到了,梦冉到了哪里,我不知道,也没有在网上查找过她的踪迹。也许,该试着给她发个圣诞问侯。</h3><h3><br></h3><h3>  在某个雨季里,几个有限的生命曾经和那永恒的灵对过话。</h3><h3><br></h3><h3>雨波 2002/12/18,小改于2005/10/29</h3> <h3></h3><h3>后记:2017/07/28<br></h3><h3><br></h3><h3>  今天有朋友讲起读书,感叹说:“读书可好了,不少书里的文字有时让自己感觉特亲切,从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到作者真情地沟通。有时甚至可以找到自己同类的人物和想法,从而获取认知与启发。这些东西尽管在真实和现实生活中都难以遇到。“这番话我让想起了15年前的写下的这篇的关于我们每人内心的那个“我”的文字,有关我们各自曾经、此刻、和未来的自己。</h3><h3><br></h3><h3>  前天看另一篇文章,有叔本华的句子:”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是所谓物以类聚的另一种诠释吧,只是用在了我们各自心智的疆域和意识指向上。我们沉溺于我们各自爱好的音乐,文学,艺术,哲人,等等,赞慕自己的偶像,感受书中那些远隔时空和时代的文字,把那些作者自许为我们的好友乃至曾经的“我”。另一方面,我们又难以超越自己的心智和偏见,就像如今共和党的选民只收看保守的影视和论坛,激进派的只热衷于自由公社和慷慨泛爱,双方把不合自己口味的东西斥为假新闻(fake news)。“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希望自己能读点不同的书,能读懂些这个世界,读懂些我们的人生。书让这一切成为可能。</h3>

梦冉

时空

我们

遥远

文字

感觉

永恒

自己

窗子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