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时光匆匆,岁月如流水,儿时的快乐时光,早已在飞逝的流水中消散,逝去的皆已淡远,但是有许许多多的记忆,却铭刻在心,令人回味,令人思念。</div><div> 儿时的暑假,正是农忙时节,也是农村一年来的收获时节,麦子、胡麻等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相继成熟,从收割到打碾,大人们都非常忙。因为都是一些体力活,孩子们还帮不上什么忙,但家里牲口的放牧,就成孩子们一个假期主要的任务了。</div> <h3>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牲口,大多数是牛和驴,也有少数人家养马和骡子。牲口是一家人最主要的劳力,除了耕地、驮运,还要积攒农家肥,所以人们对自家的牲口是非常关爱的,谁家的牲口壮实、膘肥,那是一件感觉很荣耀的事。夏天天气热,牲口耕地都是选择在比较凉爽的早上,下午就由孩子们放牧了。</h3><div><br></div> <h3> 放牧,当然是孩子们最喜欢干的了,不仅可以骑着驴儿在田野上奔跑,在山洞里抓松鼠,但最喜欢的就是烧洋芋了。</h3><h3> 小伙伴们早早地约定了时间,陆陆续续赶着自家的牲口,选择一块宽阔而且水草丰盛的地方,由年龄大一点的安排分工:一组负责放牧,不仅要让牲口吃饱,还要防止牲口吃到庄稼;一组负责拾柴,拾的柴要干;一组负责挖洋芋,一般是谁家的洋芋地离得近就由谁负责;剩下的一组就是负责烧洋芋的“锅锅灶”了,这是最重要的一组,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一组。分工完毕,大伙开始分头行动了。</h3><div><br></div> <h3> 首先选一块做“锅锅灶”的土台,把土台上面和前面铲平铲齐,在土台的上面挖一个圆形的灶口一直向下挖,挖一个上小下大的瓮形的灶膛,灶膛的大小要根据洋芋的多少确定,挖好后再在土台的前面挖个灶门,一直挖到和灶膛贯通。要注意灶口一定要在顺风的方向。</h3><div><br></div> <h3> 用土块沿着灶口周围一层一层垒起来,逐渐收缩,逐渐合拢,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锅锅灶”就完工了。</h3><div><br></div> <h3> 点火,开烧了。烧到土块通红,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焦泥土味时,说明土块已经烧好。这时先要掏净灶膛里的灰,再用事先准备好的土块或石头堵住灶门,然后将烧好的土块捣到灶膛里平铺一层,在土块上铺一层洋芋,再在洋芋上铺一层土块,直到土块和洋芋铺完,最后赶紧用土将整个“锅锅灶”严严实实的封闭起来。</h3><div><br></div> <h3> 大约在四十分钟左右,洋芋便烧好了,掀开覆盖的土层,热气腾腾,一股烤洋芋的香味扑鼻而来,小心地用棍子将拨过土块,一颗颗金灿灿的洋芋便呈现出来了。<br></h3><div><br></div> <h3> 急不可待的小伙伴们围着‘‘锅锅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一个个吃得灰头土面,吃得热火朝天,享受着自食其力、团结协作的劳动成果……</h3> <h3> 时隔几十年,这一幕幕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那散发着泥土香味的烧洋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无论履痕何处,都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是我永远的怀念。</h3> <h3><font color="#b04fbb">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