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砚小记

小孤桐轩别号一十

<h3>  女儿暑假结束回学校之前的一天晚上,夫人说,拿几件东西让孩子看看。我心领神会,找出了一方小砚给女儿赏玩。女儿说她之前见过,但仍然表示很喜欢,捧在手里摩搓很久,还拍了照片留存,并要求我讲讲这方砚台的来历和价值。那虚心向学的小样儿很让我欣慰。</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玩收藏的人经常慨叹“孩子不喜欢”而感到后继无人,其实问题还在于大人引导不够。孩子的兴趣是要一点一滴培养的,一时不喜欢不代表一辈子不喜欢,抓住孩子感兴趣的时候加以引导,可能又一个收藏爱好者就这样诞生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说收藏家有传古之责,那么就要从身边人传起,让他们学会欣赏古代文明的美好,并对其产生敬重爱惜之情,这也算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贡献吧。</div> <h3>  女儿要求“留着”的这方小砚得于15年前。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我和夫人陪着游览沈阳故宫。</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故宫边上有一些古玩店,闲暇时,我经常来这里转转,淘些小玩艺儿。</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是在二楼的一家古玩店中遇到这方小砚的,它静静地躺在厨柜里,样子小巧可人,仿佛在等待新主人的到来。我请店家拿出来看看。小东西在我手上,就像我的心在她手里一样,紧紧地被她握着,抓着。我知道我是挣脱不掉、深深地被她吸引、征服了。但为了赶时间,不便久谈,就请我熟悉的另一家店的主人杨先生帮我掌掌眼,谈谈价。杨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小时后,杨先生的电话终于来了,他告诉我,东西是老的,没问题,质量也不错,价格己谈到1500元,最低了,问我能不能接受?我没犹豫就说“可以!”并请杨先生先帮我买下来,过会儿来取。等我逛完故宫急急回来取这方小砚时,杨先生还让我慎重,说毕竟是一块石头,也不便宜。我感谢杨先生怕我吃亏的好意,但还是愉快地付了款,留下了这件心爱之物。</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杨先生人很厚道,和我是一个系统的,算是我的老领导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还在锦州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收藏古玩,积攒了不少东西。退休后闲来无事,就在这儿开了一家古玩店,交交朋友,卖卖东西,日子过得很闲适,很开心,也算是老有所乐了。我节假日经常到他这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向他请教一些古玩方面的知识。记得有次他对我说“好东西自己会说话,打老远就能认得出来”(“打”是东北方言,“距离”的意思),这句话我至今记着,当时不是很理解,觉得有点玄奥,后来见的东西多了,越啄磨越有道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杨先生眼力不错,认可的东西基本不会差。我的这方小砚他说“是个好东西”,我也越看越喜欢,回来的路上一直握在手里玩。夫人此时对我买这些东西还是“半理解”状态,为了不惹她埋怨,我把购买价说得很低,因为这毕竟只是一块石头吗。后来,她了解了这件东西的价值,我才把真相说出来,她也就理解了,并对我当初的魄力给予小小的赞许。</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 我把这件事说出来,也是给喜欢收藏的朋友提供一种解决矛盾,争取家人支持的办法,哈哈……保你管用!</div> <h3>  这方小砚没有盒子,后来听卖家说,原本有盒,而且是紫檀的,极漂亮,上面还有字,让他分开卖了。好像让抚顺的一个藏家买去了。我跟他说,若再见到那个人一定问他卖不卖?争取加钱给买回来。他说一定为我想着这事。可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杳无音讯,估计这砚与盒是很难再团聚了。人有悲欢离合,物亦如此,能不让人唏嘘……</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原盒求之不得,后来我请人给小砚做了一个红木新盒,虽然不如原配气息浑然,倒也精致合体,聊胜于无吧。一位老古玩人告诉我“好东西都怕冷”。我想她既然到了我家,也是冥冥中的一种缘份,我有责任呵护她。为了表达我的喜爱之情,也为了记下这份相遇,我给自己的书房取了个名字——福延斋。这方小砚虽然雕刻的是瓜瓞佛手,但整体更像古代的玉斧,所以,取谐音“福延”(斧砚),以示幸福绵长的意思。</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斧砚”买来不久,吉林的一位李先生来家里坐客,他也是一位老古玩人,看了我这方小砚连声叫好,给我加钱求我转让,被我婉拒。他临走时还恋恋不舍地说“好东西!”“好东西!”让我好好珍藏。</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3年我调到北京工作,“斧砚”也随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北京。京城文化厚重,人才荟萃,玩砚的高手很多,我又有爱显摆的习惯,“斧砚”自然也越来越受宠了。一次,著名的藏砚家闫家宪老先生来我家,他老人家也是爱砚成痴,可爱极了,握住这方小砚就不放手,非求我转让,价出得也非常高。我好说歹说才哄着他放下。看到老人家那失望的眼神,我的眼泪也差点掉下来,心里真是有些不忍,但也没办法,钟情之物,断难割舍。只能委曲他老人家了。闫老走的时候还郑重嘱咐我,将来若想出手,一定先告诉他。我说“当然!”</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之后,买车,给老人装修房子,女儿出国读书,家里用钱的时候很多,我和夫人都没动过卖“斧砚”的心思,就这样,她陪着我们,在这冷漠孤寂的京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幸福而难忘的日子。闲暇的时候,夫人还喜欢把她拿出来爱怜抚慰一番。她的存在,让我们原本平谈的生活,多了一份闲情雅趣,温润宁静甚或淡泊从容,真的是要双手合十,深深地谢谢她了!现在女儿好像也喜欢她了。我和夫人决定把“斧砚”送给女儿,但愿两个宝贝儿互相呵护,共生吉祥,一同体会这生活的有趣,阅尽这人世的美好!</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附记:这方小砚是典型的清代文人用砚,书房佳器。除了石头好(端溪老坑)、雕工好之外,铭文刻得也好,真正是以刻当写,功夫了得,绝非俗手所为。铭文也精采:“清泉少注,露凝仙掌;新毫乍染,香散佛拳。”可见,当年的主人“兰溪”对她是何等的赞赏和爱惜。遗憾的是,因笔者学识浅陋,“兰溪”至今不能确定是何人(清代字或号“兰溪”者多人)。署款下方有一小印,请教了几个搞篆刻的朋友,都不能辩识。只好存照于此,以俟高明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