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而战——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及对越参战三十周年

爱琴海

<h3>  一九八五年底,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进入第六个年头。这年,轮到兰州军区参战。我作为医务人员配属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地炮团卫生队,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南疆之行。三十年之后,翻翻这些照片,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记录人生一段珍贵的经历。</h3> <h3>  第一医院配属野战军参战的仅有三人,两女一男。另外由军区总院和第一医院组成了野战医疗所。</h3><h3>行前全科合影。</h3> <h3>  陕西华县高塘驻地,整装待发,干部每人配发五四手枪及五发子弹。看俺全副武装,热血沸腾。</h3> <h3>火车拉到昆明,又经三天的汽车,终于进入文山地区,边陲的红土地。</h3> <h3>远眺营区,86年2月,文山热水寨。</h3> <h3>进入战区,麻栗坡落水洞。这是卫生队驻地,我们的宿舍在左上方第二层。</h3> <h3>营区</h3> <h3>驻地夜景,86年正月十六。</h3> <h3>卫生队战友</h3> <h3>工作照,86年3月。</h3> <h3>作为外科医生,最难受的是没有手术做。一年下来,技术荒废。这是动物手术示范教学。</h3> <h3>在战区过春节,86年大年初一,卫生队帐篷。</h3> <h3>巡诊途中,周围几个女兵是白求恩护校的,曾参加八四年大阅兵。</h3> <h3>152榴弹炮,86年2月二营驻地。</h3> <h3>86年元月溜炮训练阵地</h3> <h3>实弹射击,抓拍炮击瞬间,距离很近,震耳欲聋。</h3> <h3>火箭炮实弹发射,86年3月。</h3> <h3>小瞄准手,86年元月于炮阵地。</h3> <h3>86年元月炮训练阵地</h3> <h3>有战争气氛的一张,原照找不到了。</h3> <h3>片中的白色山包,24高地,已被炸的寸草不生。i</h3> <h3>掩体</h3> <h3>天宝农场,已被炸的面目全非。</h3> <h3>天宝农场,居民已全部撤走。</h3> <h3>一个悲惨的事件!这门炮炸膛,几名战士当场身亡。在前线,非战斗减员也时有发生。</h3> <h3>这一组照片是军工连,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驻地在天宝农场,越军炮弹经常光临。这位是营教导员。</h3><h3>这张照片后面写着:262高地,348级台阶。</h3> <h3>这位教导员也是一名部队干部子弟。</h3> <h3>运送伤员,衣衫褴褛。</h3> <h3>这一组照片来自军工连的战友,在战地潮热的天气下,就算是穿戴整齐的了。有时我们巡诊夜间回驻地,车灯映照下的路边都是裸体的战士,就着山泉洗澡,你如何感想?</h3> <h3>一位年轻的小连长背着弹药箱在泥泞中</h3> <h3>著名的三转弯,此地开阔,在越军炮火直视下。86年4月21日。</h3> <h3>溜炮阵地</h3> <h3>猫耳洞,这是干部的卧室。</h3> <h3>86年5月4日偏马观察所</h3> <h3>扑灭山火后</h3> <h3>家属来队,按现在时髦说法叫探班,炮团前指留影。</h3> <h3>此时正遇当地60年不遇的洪水,道路全部冲垮,步行去阵地巡诊。</h3> <h3>家属体验生活</h3> <h3>洪水后的公路,86年8月5日天宝农场。</h3> <h3>86年8月,涉水巡诊。</h3> <h3>体验猫耳洞</h3> <h3>前指观察所,86年8月3日。</h3> <h3>我试图找到越军,能看到个别,也是隐藏起来的,看起来跟老百姓一样。这是隐蔽的炮阵地观察所,直线距离不到一千米就是越军阵地,在里面通过高倍望远镜可看见对面越军的活动。就在这次,家属在望远镜里看到对面越军有两个人从岩洞里爬出来,他们只穿一条军绿大裤衩,缓慢的在岩石上爬行,似乎要去做什么。他赶紧叫炮团参谋长过来看,参谋长看了一会说:"他们这是要出来晒衣服。"家属问:"打不打?"他说:"就这么俩人,不值得打,不够一发炮弹钱。再说了,都是可可怜怜的,打什么"。参谋长的回答使非常意外,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见敌人就打,话语也很复杂,满满的人道主义。其实,消灭单兵不是炮兵的任务,恶劣的生存条件也使交战双方萌生了惺惺相惜的有限宽容。炮团刚上来的时候是见越军就打,一次,他们就将这个洞口的一名越军击毙了,随后就见一个女兵疯了一样的从洞里冲出来,毫无隐蔽的抱着死者大哭。我方在望远镜里看到了这一切,知道一个家庭被毁灭了,便没有再打那个女兵。从那时起,炮兵不再见到单兵就打,甚至双方有了"不进行报复性恶打"的默契。</h3><h3> 事后家属对我说:他对战争中的军人有了更真实的认识:狼性和人性,是军人都要具备的心理素质。</h3> <h3>填炮弹,看这呲牙咧嘴就知道有多重。</h3> <h3>  蹲着喝水的照片就是战士们用雷管、压缩饼干桶烧的开水,炮阵地是在一座大山之巅,水源缺乏。</h3> <h3>  这两张是在炮阵地上,是一线阵地,远近的枪炮声不绝于耳,时有流弹飞过,比较危险,抓机会拍的。当时家属是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上学,刚从希腊参加欧洲艺术节回国,马不停蹄前来探班。持了中央戏剧学院的采访介绍信才能进入战区,每次去阵地之前炮团都要电话通知阵地&quot;热情接待&quot;中央&quot;来的同志&quot;!并临时配发他一支手枪,防身之用。</h3> <h3>86年8月3日,152溜炮阵地。</h3> <h3>86年8月25日,登上老山主峰。旁边的高射机枪是收复老山的战利品。</h3> <h3>文山野战医疗所,与第一医院的同行们。</h3> <h3>好闺蜜在此相逢,真高兴!</h3> <h3>86年中秋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h3> <h3>长眠在这里,为了谁?!活着回来很幸运!</h3> <h3>阵地上捡的弹片</h3> <h3>战时佩戴的139师标志,参战纪念章。</h3> <h3>我是幸运的,活着回来,立功受奖。他们呢?!</h3><h3>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为国牺牲的军人!永远不要忘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