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还有一片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的高原,那便是中国版图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慕士塔格峰,三峰耸立,雄踞于高原之上。</h3><h3> 去年8月,我和朋友沿着中巴公路,从喀什到红其拉甫国门。沿途,塔什库尔干河谷平展开阔,河水流淌,蜿蜒有致,慕士塔格位于河谷东侧,高亢伟岸,当时心中默想,下一座山峰就是慕士塔格。</h3><h3> </h3><h3> "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h3> <h3> 塔什库尔干河谷,绿草如茵,芳草鲜美,一派田园风光。</h3> <h3> 今年3月,我报名参加了凯途高山攀登慕士塔格的活动。</h3><h3> 凯途高山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今天,登山归来,我会这样评价凯途:高效运行,各司其职,这是一支专业能力出色、有强大安全和后勤保障、大气、值得信赖的优秀团队 。</h3><h3><br /></h3> <h3> <b>D1.</b> 7月8日,各地山友齐聚喀什;</h3><h3> <b>D2.</b> 7月9日,坐车到塔什库尔干县。塔县海拔3100米,在此休息一晚,以逐步适应高海拔;</h3><h3> <b>D3.</b> 7月10日,坐车到"204"(204的得名来自距喀什204公里处),然后步行十几公里,前往大本营。大本营其实有车可通,徒步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渐次升高的海拔,调整呼吸和步伐,顺便欣赏沿途的美景。</h3> <h3> 这位扶队员过河的人是尼玛夏尔巴,向他致敬!</h3><h3> 夏尔巴族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通用语言是藏语。他们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经过约7000年,350余代人的进化适应过程,拥有出色的先天优势和攀登能力,近百年来,随着登山运动的兴起,"夏尔巴"逐渐成为高山向导的代名词。</h3><h3> 尼泊尔有3000多名职业"夏尔巴",但是,真正通过国际高山向导联盟注册认证的夏尔巴只有50人左右,尼玛夏尔巴便是其中之一。</h3> <h3> 大本营海拔4430米。从高处看,大本营是这样的。</h3> <h3> 这是我的小屋,一人一帐。</h3> <h3> 现在我要介绍一下我们这支队伍。大本营总指挥为著名登山家王铁男教练,1998年,王老师作为中国第一人首登博格达峰。攀登队长为自由攀登者古古教练,古古老师技术出众,能登上别人难以登上的险峰,似乎更喜欢阿式攀登。高山向导协作队伍有11名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他们平均登顶珠峰5-6次,其中一个登顶珠峰9次。</h3> <h3> 王铁男老师</h3> <h3> 进驻大本营,意味着登山活动正式开始。我把整个攀登计划分成四个阶段:</h3><h3> (1)7.10--7.13日,适应性拉练;</h3><h3> (2)7.14--7.16日,高营地适应性拉练;</h3><h3> (3)7.17--7.19日,休整;</h3><h3> (4)7.20--7.24日,冲顶和下撤。</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要海拔高度:</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本营(BC):4430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雪线(ABC):5350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C1营地:5600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C2营地:6200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C3营地:6900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顶峰:7546米。</b></h3> <h3> <b>D4. </b>7月11日,从大本营到冰塔林,海拔上升不到100米,像旅行一样轻松,但风景非常好。</h3> <h3> <b>D5</b>. 7月12日,大本营--雪线--大本营。今天的任务是把高山靴和踏雪板运到海拔5350米的雪线位置,那里扎有一顶帐篷。</h3> <h3> 所谓雪线,就是年降雪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并不是说这条线上面有雪,下面无雪那么截然分明。大致来说,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常年积雪,雪越积越厚,最终发育成冰川;雪线之下,太阳照射的时候,雪就逐渐融化了。</h3><h3> 雪线之下,穿普通防水徒步鞋就行了,但雪线之上,就要换上高山靴,并套上踏雪板。</h3> <h3> 我领到的是99号高山靴和3号踏雪板。</h3> <h3> <b>D6. </b>7月13日,今天是整个登山期间最悠闲的一天,休息,适应。在大本营的豪华球形大帐中煮茶,侃大山,享受我们的高山假期。</h3> <h3> <b>D7--D9. </b>7月14日--7月16日,经过前几天的拉练,对大本营的海拔高度基本上已经适应,从今天开始,进入高海拔适应阶段。将上到C1和C2营地,并在C1住2晚,C2住1晚,C2海拔6200米,这已经超过了玉珠峰的高度。</h3> <h3> C1到C2之间有许多明裂缝和暗裂缝,所以必须结组。</h3> <h3> <b>D10--D12. </b>7月17日--7月19日,从C2直接下撤到大本营,或者进一步下撤到塔县,进行冲顶前的修整。</h3><h3><br /></h3><h3> 7月19日,所有队员返回大本营。</h3><h3> 向导和队员配对结组,我和张力龙分到王红一组,王红将带领我俩冲顶。</h3><h3><br /></h3><h3> 连着几个晚上,凯途创始人罗彪给我们讲授高山课程,包括冰川、高山病、攀登行进中注意事项、服装装备的选择等等。罗总前不久成功登顶珠峰,之前我看过他的资料,非常欣赏他说的一句话:"安安静静登山,平平安安回家。"</h3><h3> 某晚,他讲到"顶级登山家和优秀登山者的区别",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普通人累了会坐下来休息;一个优秀登山者可能不叫苦不叫累,善于忍受;而顶级登山家对自己有严格甚至苛刻的管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毫不迟疑。</h3><h3> 人与人的差距,大抵如此。</h3><h3><br /></h3><h3> 夜幕降临,明天开始冲顶,大本营隐隐有一些跃跃欲试或者紧张的气氛,而我,如常平静。</h3> <h3> <b>D13. 7月20日,大本营--C1(5600);</b></h3><h3><b> D14. 7月21日,C1--C2(6200);</b></h3><h3><b> D15. 7月22日,C2--C3(6900);</b></h3><h3><b> D16. 7月23日,C3--冲顶(7546)--下撤到C2。</b></h3> <h3> C1、C2、C3、一路向上,向顶峰而去,罗总的无人机在空中盘旋。</h3> <h3> 新疆电视台正在拍十集电视纪录片《一个人的疆途》,该片将在法国电视台和央视播出。主人公是法国极限运动员让·玛利,展现他在新疆的探险活动。这次,他和我们在一个队伍中,他将背上滑雪板,2次登顶慕峰,然后滑雪下山。</h3> <h3> </h3><h3> 滑雪下山的老外大有人在。</h3> <h3> 7月23日凌晨2点,冲顶时刻来临。头灯闪烁,我只顾低头前行,30步一歇,20步一歇,最后10步一歇。寒夜漫长,但我有心里准备,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步伐和节奏走。</h3><h3> 王老师有句励志名言:"只要上帝给我呼吸,我就要一路向前,永不停步!"</h3><h3> </h3> <h3> 7月23日9:30分,登顶慕士塔格峰。</h3> <h3> 我、王红、张力龙、古古老师。</h3><h3> </h3> <h3> </h3><h3> 下撤。</h3> <h3> 7546,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高度,基本上是无氧攀登的极限。</h3><h3> 在峰顶,有队友出现了幻觉,他看到一群奇形怪状的魔怪在山顶聚会,下撤的时候,甚至分不清上坡还是下坡,真实的还是梦幻的。</h3><h3> 我很平静,也没有太多的感想,只是所见所闻,更加强化了我对专心一意的理解。登山就是登山,有益于登山的为一,无益于登山的为二,心存一念,去除二念,不比较,不竞争,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呼吸和节奏,一步一步向前走就可以了。</h3> <h3> 高山假期结束了,一路的辛苦还没走远,所以不敢奢望有什么新的目标。但是,当痛楚完全飘散,快乐弥漫开来的时候,远方的召唤一定会再次唱响。</h3><h3> 回喀什的路上,罗总发给我几张他不久前登顶珠峰时拍的照片,我不知道,若干年以后,还有没有勇气再次拥抱高山。</h3> <h3> 【部分照片来自老迟、木子、张力龙、维妮、罗彪、oldfish等,一并谢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