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台儿庄(一段不可遗忘的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访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印记

悠哉游哉

<h1><b>台儿庄大战纪念馆:<br></b><b>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城区西南郊,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而修建,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融展览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于一体。<br></b><b> 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纪念馆馆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主体建筑物前方矗立着的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名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程思远撰文、著名书法家权希军书写。<br></b><b> 展览馆共分3个展室。第一展室主要介绍,“大战前的态势”和“光辉的序幕战”,第二展室介绍的是“辉煌的台儿庄歼灭战”。第三展室介绍的是“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和“日军暴行”以及“台儿庄大捷的巨大影响”。另外还有《书画馆》、《影视馆》、《全景画馆》。</b></h1> <h1><b><i>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外观</i></b></h1> <h1><i><b>台儿庄大战纪念碑</b></i></h1> <h1><b><i>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文</i></b></h1> <h1><b><i>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铜浮雕</i></b></h1> <h1><b><i>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铜浮雕</i></b></h1> <h1><b><i>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铜浮雕</i></b></h1> <h1><b><i>委任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委任状</i></b></h1> <h1><b>李宗仁:生于1891年8月13日,卒于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临桂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br></b><b>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b></h1> <h1><b><i>李宗仁戎装照</i></b></h1> <h1><b><i>李宗仁战后在台儿庄车站留影</i></b></h1> <h1><b><i>李宗仁将军军服照</i></b></h1> <h1><b>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官集体照</b></h1> <h1><b><i>李宗仁 将介石 白崇禧</i></b></h1> <h1><b><i>战场将官集体照</i></b></h1> <h1><b><i>将官集体照</i></b></h1> <h1><b><i>将官集体照</i></b></h1> <h1><b><i>将官集体照</i></b></h1> <h1><b><i>第22集团军41军的四位旅长 王志远 童澄 吕康 曾苏元在台儿庄车站留影</i></b></h1> <h1><b>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官简介</b></h1> <h1><b>  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关键的“福将”。福将之“福”,一是他个人历经战场炮火和政坛暗箭,屡次大难不死,二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几乎总是能有意无意地做出明智抉择。他的抉择虽然有的出于派系斗争,有的是迫于时势无可奈何,但终究顺应了“不可阻遏的革命浪潮”,促使国家民族走向良性方向,也为自己留下“青春戎马,晚节黄花”的身后评价。<br></b><b> 周恩来评价说,李宗仁一生为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北伐,二是台儿庄,三是晚年归国。</b></h1> <h1><b><i>福将李宗仁及委任状</i></b></h1> <h1><b><i>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i></b></h1> <h1><b><i>李宗仁与白崇禧</i></b></h1> <h1><b><i>奉命协助指挥台儿庄战役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 (1882~1968)湖南醴陵县人。曾任湖南省长,因台儿庄战场有从第一战区调来的部队,故奉命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i></b></h1> <h1><b><i>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 (1899~1954)浙江武义县人。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会战过程中一度犹疑逡巡,在将介石、李宗仁严令之下,在台儿庄外围,攻敌侧背,终于与孙连仲等部一起达成台儿庄大捷。</i></b></h1> <h1><b><i>第20军团第52军军长关麟征 (1905~1980)陕西户县人。力促汤恩伯全力支援孙连仲歼灭台儿庄之敌,对达成台儿庄大捷起了重要作用。</i></b></h1> <h1><b><i>第20军团第85军军长王仲廉 (1903~1991)江苏萧县人,台儿庄战役期间,率部在枣在、峄县、大顾珊等地作战。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i></b></h1> <h1><b><i>第31师93旅186团团长王震 (1902~1945)河北任丘县人。1938年3月率186团防守台儿庄城寨,作战英勇,后负重伤,被送后方医治。</i></b></h1> <h1><b><i>第31师186团团长 91旅代旅长王冠五 (1899~1949)河南汝南县人。186团团长王震重伤后,继任台儿庄守城指挥官,3月28日,代理91旅旅长,指挥所部与敌殊死恶战,逐巷逐屋争夺,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死守台儿庄近半月,赢得了聚歼日军的战机。</i></b></h1> <h1><b><i>27师80旅195团2营营长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英雄 王景山 在防守台儿庄外围彭村的战斗中,最后关头用大刀手刃12个日倭官兵!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激战中全营也壮烈殉国!</i></b></h1> <h1><b><i>第30军中将军长 田震南 台儿庄战役期间带棺视察阵地,以示誓死与台儿庄共存亡。</i></b></h1> <h1><b><i>第27师师长 黄樵松 抗战出师前致妻信中说“挥兵北上赶倭寇,壮士一去不复还”</i></b></h1> <h1><b><i>第42军军长冯安邦 山东无棣县人,曾任宁夏省代主席。日本全面侵华后他请樱抗日,慨然明志“杀敌报国,此其时也!贪生怕死、保守实力者非炎黄子孙,实国民革命军之败类!”。</i></b></h1> <h1><b>孙连仲(1893年~1990年),字仿鲁,汉族,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b></h1> <h1><b><i>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与委任状</i></b></h1> <h1><b><i>孙连仲将军与孙连仲夫妇像</i></b></h1> <h1><b>台儿庄大捷首功者池峰城:(1904年~1955年),著名抗日名将。坚守台儿庄,组织敢死队与日军矶谷师团死拼赢得守城胜利为中国军队的反击争取了时间。1949年1月策动军统北平站长徐宗尧起义,率所部参加北平和平解放。</b></h1> <h1><b><i>台儿庄大战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 在台儿庄战役中,所部不惜一切代价,在友军配合下,坚守台儿庄达半月之久,死死扭住敌矶谷支队,对台儿庄大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i></b></h1> <h1><b><i>第31师上校参谋主任,协助师长池峰城指挥台儿庄城寨守卫战。</i></b></h1> <h1><b><i>124师参谋长 邹慕陶 (1893~1938)号绍孟,四川仪陇县人,陆军第41军124师师参谋长,在鲁南会战中激战时中弹殉国,牺牲于山东滕县西门,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卒年四十五岁。</i></b></h1> <h1><b><i>122师参谋长 赵渭宾 字象贤,1894年生于四川成都。在1938年3月台儿庄会战前夕的滕县抗日战役鲁南会战中,17日牺牲于山东滕县西门。与王铭章将军一起壮烈牺牲。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烈士。</i></b></h1> <h1><b><i>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少将师长,翌年晋中将。1938年3月17日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牺牲,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i></b></h1> <h1><b><i>李宗仁为王铭章题词</i></b></h1> <h1><b><i>第22集团军总司令 孙震 指挥滕县保卫战,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i></b></h1> <h1><b><i>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候在前线指挥作战</i></b><b><i><br></i></b><b><i>四川营山县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川康绥靖主任等职,1938年1月率部在鲁南邹县、滕县一带抗击敌人。</i></b></h1> <h1><b><i>第59军军长张自忠 两次临沂大捷的主要指挥者。1940年壮烈殉国。</i></b></h1> <h1><b><i>第五战区参谋长 徐祖诒 曾任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奉李宗仁之命到临沂前线协调张、庞两军作战。</i></b></h1> <h1><b><i>第三军团军团长兼第40军军长 庞炳勋 1938年3月在临沂外围作战,对临沂阻击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i></b></h1> <h1><b><i>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队中将司令 刘震东 山东沂水县人,1938年2月在莒县保卫战中,他亲自到城墙上指挥战斗。2月21日,在指挥官兵夺回城西北角时,头、腹中弹,壮烈殉国。</i></b></h1> <h1><b><i>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 李品仙 广西苍梧县人,1938年1、2月间指挥所部在津浦路南段阻击敌人,迟滞了华中日军北上,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i></b></h1> <h1><b><i>第51军军长 于学忠 山东蓬莱人,1938年2月率军在淮河一线阻击日军,4月开赴台儿庄作战。</i></b></h1> <h1><b>阎廷俊:当台儿庄濒于失守之时,为支援城内守军,1938年4月2日凌晨阎廷俊组织敢死队500余人,趁夜从东门攻入城内,突袭城内日军,一度攻占东门和城东北角,歼灭日军600余人。日军战斗详报中写道:“研究敌第二七师第八O旅自昨日(1938年4月1日)以来之战斗精神,其决死勇战气概,无愧于将介石的极大信任”。</b></h1> <h1><b><i>阎廷俊:生卒(1896~1957年)字灼三,河南省平西县谭店乡桂河村人。国民党将领,抗日名将</i></b></h1> <h1><b><i>台儿庄战役赢得日军的敬畏</i></b><b><i><br></i></b><h1><b><i>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顾问郑平提诗赞阎廷俊</i></b></h1></h1> <h1><b>  仵德厚, 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时任第30师89旅176团第3营营长。当时由于敌人从西北角窜进城内,仵德厚当即挑出40名精壮青年组成敢死队,每人身背原有装备的4枚手榴弹外,还身背大刀,步枪上刺刀,胸前再佩挂一袋4枚手榴弹。除轻机枪外,每战斗小组再肩扛一箱手榴弹。<br></b><b> 傍晚时分,进攻开始,40名敢死队员首先冲进城门,日军即刻向我敢死队射击,敢死队在一片喊杀声中,将守门之日军逐一击毙。仵德厚亲率7连第一个攻入敌人的火力封锁区,并占领北街的部分院落。一时间,整个台儿庄城内,枪声、手榴弹声、相互搏斗的喊杀响成一片。经过一夜血战,迫使日军残敌撤出街道,向城西北角退去。</b></h1> <h1><b><i>仵德厚:(1910~2007),咸阳市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人。第30师89旅176团第3营营长,“敢死队队长”。</i></b></h1> <h1><b><i>仵德厚旧床原物</i></b></h1> <h1><b><i>仵德厚遗嘱</i></b></h1> <h1><b><i>抗战英雄何信:(1913~1938),号德璋,广西桂林人。人民英雄,革命烈士,1938年参加台儿庄空战时,时任中央空军第8队上尉副队长的何信与敌军机同归于尽,是年25岁。</i></b></h1> <h1><b><i>何信革命烈士证明书</i></b></h1> <h1><b><i>何信烈士墓简介碑</i></b></h1> <h1><b>台儿庄大战日军将官简介</b></h1> <h1><b><i><u>日军第10师团长矶谷廉介,(1886~1967)日本昭和时期的四大中国通之一,台儿庄战役日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陆军中将,香港日占时期第一任总督,南京军事法庭裁定为战犯并处以无期徒刑,后转交东京法庭,1952年释放。</u></i></b></h1> <h1><b><u><i>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1885~1948),老牌侵华分子,日本著名的五大"中国通"之一。日本投降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i></u></b></h1> <h1><b><i><u>日本侵略军华中派遗军司令官畑俊六,(1879~1962),日本战犯。日本战败后被捕,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因病假释,后病死。</u></i></b></h1> <h1><b>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遗物陈列馆内,陈列了台儿庄古城重建时发掘的大战遗物头盔、纽扣、等83件,以及从社会征集的文物、史料。</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i>台儿庄大战遗物</i></b></h1> <h1><b>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为兵家必争之地。<br></b><b> 1938年发生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br></b><b> 1938年春,日军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欲速攻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以汤恩伯部在峄北拊敌之背,在以台儿庄为重心的广大鲁南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惨烈战役。这场战役,历经月余,歼敌万余,创八年抗战之伟绩,扬中华民族之雄威。</b></h1> <h1><b><i>台儿庄战役总图</i></b></h1> <h1><b><i>台儿庄战役会战进击图</i></b></h1> <h1><b><i>台儿庄战役中、日作战序列表</i></b></h1> <h1><b><i>中国守军在台儿庄外围阻击进犯的日军</i></b></h1> <h1><b><i>日军向中国军队攻击</i></b></h1> <h1><b><i>大批部队源源不断向台儿庄集结</i></b></h1> <h1><b><i>中国军队在临沂阻击进犯的日军</i></b></h1> <h1><b><i>参加台儿庄战役的中国军队通过浮桥</i></b></h1> <h1><b><i>1938年台儿庄大战守城将士战时照片</i></b></h1> <h1><b><i>1938年台儿庄大战守城将士战时照片</i></b></h1> <h1><b><i>1938年台儿庄大战守城将士战时照片</i></b></h1> <h1><b><i>血战台儿庄</i></b></h1> <h1><b><i>血战台儿庄</i></b></h1> <h1><b><i>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与日军殊死搏斗</i></b></h1> <h1><b><i>台儿庄巷战</i></b></h1> <h1><b><i>台儿庄巷战</i></b></h1> <h1><b><i>台儿庄巷战</i></b></h1> <h1><b><i>中国守军大举歼灭日军矶谷师团</i></b></h1> <h1><b><i>城门战后的惨烈景象</i></b></h1> <h1><b>台儿庄战役期间,第五战区各群众抗日团体,在我党的领导下,组织了宣传队、担架队、卫生队和运输队开赴前线。<br></b><b> 中国共产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大量史料上看,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为台儿庄战役作出了贡献,中共在战略方针、情报和牵制敌人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保证作用。</b></h1> <h1><b><i>台儿庄大战参战的担架队</i></b></h1> <h1><b>台儿庄古城内大战遗址、遗骸</b></h1> <h1><b><i>台儿庄古城内争夺战示意图</i></b></h1> <h1><b><i>台儿庄战场旧址——中国守军池峰城31师186团所在地,与日军在这里进行了7天7夜的拉锯战</i></b><b><i><br></i></b><b><i><br></i></b><b><i><br></i></b><b><i>台儿庄大战186团指挥所旧址</i></b></h1><h3><br></h3> <h1><b><i>指挥所内《台儿庄附近会战进击部署图》</i></b></h1> <h1><b><i>研究会战布署图</i></b></h1> <h1><b><i>指挥所内老式电话和油灯,保持着当年的布局</i></b></h1> <h1><b><i>指挥所内的椅子也保持着当年的布置</i></b></h1> <h1><b><i>指挥所内当年的睡床也放在当年的位置上</i></b></h1> <h1><b><i>城内弹孔墙“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i></b></h1> <h1><b><i>台儿庄大战时中国军队敢死队遗骸发掘现场复原展示区(原遗骸己安葬于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头盔、大刀片等物品陈列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i></b></h1> <h1><b><i>2011年9月发掘现场照片</i></b></h1> <h1><b>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展览馆视频(请将右上音乐按扭关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