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观鸟拍鸟系列之五

坐看云起

<h3> 感遇翠鸟</h3><div> 翠鸟的美丽,见到一次也足以让人难以忘怀。</div><div> 那是前年深秋,刚买了单反,骑车去滨河公园试机,在滨河小道上老远看到水边鹅卵石上一只耀眼的小鸟,一直盯着水面,尤其背上的一缕翠蓝娇艳欲滴,翅黑乎乎的(其实是深绿色),嘴特别长,难道是翠鸟?听说过翠鸟但没见过,难道我们这儿也有翠鸟?让人难以置信。不管三七二十一,急忙脚点地停车,根本来不及下来,端起相机拉长镜头“咔嚓”了一下。然后鸟儿一蹬腿一振翅向东飞去,很快。我一看她又落到一块露出水面的大石头上,悄悄跟过去又拍一了张后倏然飞走了,仅仅一面之交时间又短,但我印象深刻。</div> <h3>  直到今年暑假这段时间,我想调查一下,洛河中的鸟到底有多少种都是些什么鸟?所以经常晨踏黎明暮追夕阳去观鸟拍鸟,多次遭遇,我才真正相信这就是翠鸟,美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翠鸟,我们这儿真真切切的有翠鸟。</h3> <h3>那一次是在下游,这一次却在相距有四五公里的上游。这里水草丰盛,杨柳茂密,由于拦河坝的作用,形成了河中小溪的奇特景象,小溪两岸散布柳林。每次来都能见到翠鸟,每次也总是看到一只,这也符合其钓鱼郎的孤僻个性。</h3> <h3>  除了钓鱼郎的绰号,又叫翡翠、鱼狗等。翡翠的称谓名副其实,许慎《说文解字》曰“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翠鸟的腹面和翼下棕红色,背和尾的羽毛翠蓝发亮,故而叫翡翠再恰当不过。她的娇小美丽,五彩斑斓,从楚辞名家宋玉的《神女赋》可见一斑:“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描写巫山神女之娇艳美丽,有得天独厚的美质,身披华藻般的衣裙,就像翠鸟张开的翅膀。</h3> <h3>  翠鸟之美,人见人爱,但是要想拍到她着实不易,飞行也好捕食也好,快速迅捷眨眼即逝。“鸟人”无不以拍到翠鸟尤其是抓拍到翠鸟捕鱼的瞬间为荣,有人花了二十天,有人花了七天。既有天赐的机遇,更是耐心毅力坚持的结果!而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师查理·汉密尔顿·詹姆斯,可以说是翠鸟痴,把家搬到小河边,花了30多年观察研究翠鸟,拍摄了大量罕见的翠鸟照片,如捕鱼、筑巢、交配、喂雏等。其中《Light path》(光轨即上图)获得2013年野生动物摄影年赛鸟类组亚军。翠鸟是“隧道专家”,它的巢是在土崖上掘洞而成,深达一米多,要想拍到喂雏画面,难度可想而知。只有能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詹姆斯把翠鸟拍到了极致。</h3> <h3>  关于鱼狗的名号,顾名思义来自于捕鱼的本领。我们可从唐朝诗人钱起的《衔鱼翠鸟》这首小诗管窥一斑:“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怎么样?你是不是看到这样一幅精彩画面:翠鸟俯视着被重重莲叶遮盖的水面,小鱼刚刚游到莲叶间隙,便从高树上一闪而下,破水而入,啄得潜鱼,跃出水面,瞬间而逝。翠鸟捕鱼百发百中,毫无虚发。因为她那透亮的眼睛,扑入水中后能迅速调节水中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h3> <h3>  翠鸟不光吃鱼也吃虾吃虫,并且吃法讲究。捉到小鱼她会拼命甩头,把鱼朝树枝上摔打,让鱼“粉身碎骨,”停止挣扎后,再翻来翻去让头先入口而吞下。如果是吃虾,那就不一样了,让尾先入口再吞下,因为虾的额剑和螯肢朝前,鱼鳍朝后,以免刺伤食道,这是她们小时候从亲鸟那儿学来的技能。可见,对鸟来说学习也是何等重要啊!当然她们不是那种吃鱼虾不吐骨头的黑心吃货,而以“食丸”的方式吐出不能消化的鱼刺虾皮等。</h3> <h3>  翠鸟之美,也成了翠鸟之殇。古代发展出的点翠工艺,即在金银头饰上,粘贴上活翠鸟鲜艳的蓝绿羽毛,熠熠生辉永不退色。最早见于汉魏,流行于明清,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多用于宫廷及富贵人家,导致多少翠鸟成了牺牲品。这真是“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唐·陈子昂)。鸟类如此,其它动物何尝不是如此,象有齿麝有香而被残杀,人类又何尝不是呢!屈原被放逐,李广难封候,贾谊受贬谪,杨修曹杀戮。可悲啊,美丽何罪之有?多材为何被累?</h3><div><br></div><div>坐看云起于2017-7-25(图片第二和三为自拍,其它来自网络)</div> <h3>作者简介:霍聚卿,网名坐看云起,河南洛阳人,中学生物高级教师。乐于山水,喜欢花鸟,常用文字和相机挽留岁月的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