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 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绿军装是最普通的颜色;花好月圆的时候,你不会留心我,我的红帽徽在远方默默闪烁 ;白鸽飞舞的年代,你不会认识我,我的名字没有明星们显赫;硝烟散尽的日子你不会留心我,我的故事会被歌声淹没……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 </h3><h3> ——摘自歌曲《军人本色》</h3> <h3></h3> <h3> 八月,绿色的季节。森林,田野,草地,满眼绿色。</h3><h3> 绿色,生命的永恒;绿色,军人的象征。这绿色,定会激起曾经有过军旅生涯的战友们心灵深处那份驿动的情怀。</h3><h3> 情怀是什么?无需翻阅辞海、搜索百度,对军人或有过军旅生涯的战友们,情怀就是你忠诚仰望的那面猎猎的“八一”军旗,情怀就是你生命中绽放的那抹绿色,情怀就是你一生都钟爱的那身迷彩……</h3><h3> 情怀不是军人特有的,每个人都有情怀。军人的情怀,以绿色为最生动的记忆:绿色的军营、绿色的军装、绿色的军被、绿色的水壶、绿色的方阵……这绿色,培育了他们的忠诚、坚强、吃苦、奉献、守纪、担当……军人的情怀根植于军队这片让他们成长的沃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质。作家梁晓声把文化概括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无需夸张,军人的这种文化特质,或在部队,或已经离开部队的战友们,大都能自觉地把它作为一种最本色的因质传承,并羽化成一种行为的自觉。</h3> <h3></h3> <h3></h3> <h3></h3> <h3> 军人的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一位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胶河战役等数百次战斗的老兵,今年已经90岁高龄,每年“八一”的时候,都要穿上带有部队标识的衣衫,此时,老兵更显得精神矍烁。茶几上一本早已过时的部队电话号码本,他闲时依旧翻来翻去,就是为寻找对军旅岁月的那份记忆;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主持人,老兵如数家珍。老兵有看新闻、读报纸记笔记的习惯,新常态、供给侧等一些新名词都在他的笔记本上留下工整的记载。何至于此?是因为老兵对军旅生涯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对部队的那份挚爱已经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之脉。曾记得,一位转业到地方并在领导岗位上退休的战友说:“这辈子感到最光荣、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有过当兵的经历。”也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军人的情怀是不舍、是依恋。军旅作家史家杰在他的散文《相逢是首歌》里,有一段感人的描述:“有线连有一位77年入伍的女兵,服役期满离队时,她站在送老兵的敞篷汽车上,一路唱着军歌。不管那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如何转弯,她就像那定位精确的指北针,总是面朝着“四二”(音liang)的方向……寒风冻僵了她的面颊,哈气在她的睫毛和头发上结满了白霜,她就象一尊神圣冰冷的维纳斯雕像,她那带着体温的歌声一刻也没有停止飞扬!同车去送老兵的战友们抱住她哭做一团,她的泪水却只在心底里流淌,嘴上只是不停地唱,不停地唱……她要让歌声飞回“四二”,紧紧拥抱留下自己身影的坑道机房。这是战士对“第二故乡”最隆重的告别仪式,这是绿叶对根的依恋向往……”多么动人的离别场景啊!不舍,是对军营的不舍,那站过岗的地方、那睡过的板床、那吃过的高粱米饭、那熟悉的军歌军号,这些都凝聚着军人的情怀,是永远割舍不断的记忆。</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军人的情怀是善良、是牵挂。我的军校同学张丽萍,25年军旅生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现任大连市中山区长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她心地善良,怀揣一团火,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是所在社区3200多户、9000多名居民离不开的“主心骨”、“当家人”。她探索实践的“4321”便民服务机制,被上级命名为“张丽萍工作法”。她获得过“辽宁好人”等众多荣誉称号,去年“七一”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她离开部队十几年,仍把战友挂在心间。为了能联系上分别了30多年仍杳无音信的军校同学,她费尽心思,仅根据在派出所查询到的身份证上的门牌号信息,便通过写信、打电话,硬是把失联在广东、江苏、山东、北京、黑龙江的几位战友找到。当别人问她这是为啥?她笑着说:“联系上了,就少了一份牵挂。”“少了一份牵挂”,这是战友间一种怎样淳朴的情感啊?</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战友史家杰在他的散文《相逢是首歌》里还有一段感人的文字:几年前,有线连77年入伍的女战士李荣和张佼,为了找到复员回农村后失联的女战友肖金红,只为解开“你在他乡还好吗?”这样一个心中疑团,她们踏破铁鞋,费尽周折,查阅了近半个中国的户籍档案,终于在河北一个偏僻的小村落里,将务农几十年,已经“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肖金红找到。接下来她们是抱头痛哭,是彻夜难眠,是嘘寒问暖,是秉烛长谈……最后是娓娓送上“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样真情的祝愿!</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军人的情怀是精神、是凝聚。文化的内核是精神培育,也就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认同。作为一支部队,即使不复存在,但它培育的“精神”是永恒的,无论多么久远,这种“精神”都会把大家凝聚在队旗下。2009年10月,我工作了近26年的“403”老部队在撤销5年后,战友们自发组织了一次400多人参加的建队40年纪念活动。此次活动历时两年筹备,各地几十名战友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编辑出版了大型纪念专辑《永远的403》一书,组织了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参观了老部队营区营房……这是一次被战友们赞称为全军独一无二、无法超越的经典活动。为什么在部队已经撤销多年的情况下,战友们还能自发地把活动组织如此成功、完美?一位老战友在回忆中深情地说道:“我们这些人对“403”有一份深厚的情怀,正是这份情怀像磁场一样把战友们召集在一起、凝聚在一起。”</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br></h3> <h3> </h3> <h3> 军人的情怀是自信、是力量。前不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一起在辽西“四二”当兵的部分战友相聚大长山岛,望着战友们漫步沙滩留下的一串串足印,望着夕阳映照下战友们那熟悉的身姿,突来灵感,我迸发出一句“远去的背影依然是军人的姿态”,得到众多朋友的点赞。此句,虽然不能与“春风十里不如你”、“诗与远方”这样的美妙诗句相媲美,但也着实让自己兴奋一把。“远去的背影依然是军人的姿态”,是对那些已经离开部队的战友们的一句赞美诗。</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h3> 一位复员回乡务农的战友曾经这样说过:“这些年的农活把自己累得都驼背了,但一见到战友、一听到军歌就会有意识地把背挺起来。”一听到军歌、一见到战友就把弯曲的“驼背”挺起来,多么值得敬重啊!岁月的风雨和艰辛的田野劳作,让他无法抗拒自己生理的“驼背”,但对他来说,“驼背”那只是个物我的概念,因为部队这所大学校培育锻造了他的精神、意志、品格,让他永远都有挺直的脊梁,或许,这就是他的“诗与远方”,就是那田野间滴染的绿色。</h3> <h3></h3> <h3></h3> <h3></h3> <h3> 军人的情怀是生命的礼赞,军人情怀是家国情怀的守望,军人的情怀是真诚地祝福祖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洒满绿色。</h3><h3> “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绿军装是最普通的颜色;花好月圆的时候,你不会留心我,我的红帽徽在远方默默闪烁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 </h3><h3> </h3> <h3></h3> <h3></h3> <h3></h3> <h3> (2017.7.28 大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