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结束了砥洎城的寻幽,接着向第二个目的地湘峪古堡出发,虽己行驶在路上,可思绪还停留在砥洎城。出润城沿着沁河一路向北,在端润一级路上行驶了大约十几公里,从右边一叉口拐下来不多远,便见到湘峪古堡欢迎您的招牌。</h3> <h3> 离着还很远,一座坐北向南气势恢宏的高大群堡就如一幅大片似的闯入视野,人禁不住激动的叫了起了,车都来不及下了,赶紧先拍上一张。</h3> <h3> 这就是湘峪古堡,一座低调到不可思议的古堡。如果说沁水流域那一座座的古堡如同珍珠一般,那湘峪古堡不用深入进去,单纯那气势雄伟的外城墙所带给我的震撼,它就如同沁河岸边的一颗依然还蒙着泥土的珍珠,没有展露出自已光亮的那一颗,而且是最大最亮的那一颗!</h3> <h3> 真是藏在深闺无人识啊,隔河相望,它带给我的震撼依然在心里汹涌着。我不仅要问个“为什么?”从我目前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它的气势体量,粗旷雄伟,都不次于与它相隔6公里的皇城相府,郭峪古堡。而皇城相府早已驰名海外,名声响亮,可湘峪古堡这么多年以来却默默无闻着,“为什么?”</h3> <h3> 抛开“为什么”吧!因为眼睛已不容许我去思考。吹去浮在它身上的岁月尘埃,透过历史斑驳的光影,走近它,让心慢慢去找寻它的根脉。相见恨晚吗?,不,来了,便是恰到好处!</h3> <h3> 隔河相望,面对他的宏大,眼睛都有些看不过来。四面环视,湘峪古堡就坐落在四面环山东西流向的湘峪河北岸虎山之上。坐北向南,背山面水,虎踞龙盘,这应该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吧。</h3> <h3> 湘峪古堡位于晋城市沁水县东南大约50公里,郑村乡湘峪村。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h3> <h3> 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的四周山环水绕,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水字旁和山字旁,是谓湘峪。</h3> <h3> 湘峪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占地面积32500平方米。四面环山,风景优美,远远望去,粗犷雄伟,被称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也是实至名归。</h3> <h3> 到达湘峪古堡后,首先震撼的就是它的外城墙。湘峪古堡的四周被一条长长的城墙包围着。青砖码砌,黄泥敷面,那些带着岁月沧桑的痕迹如一股厚重而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h3> <h3> 古堡整个外城墙足有25米高,4米宽。东、西、南三面设有三座城门,因北面靠山故尔没有北门。</h3> <h3> 正门所在的南城墙沿门前的湘峪河也是护城河而呈东西走向,在北岸悬崖峭壁上砌砖垒石而成,由于岁月久远,河道抬升,多少也影响了它的险峻了。</h3> <h3> 古堡构筑齐全,建有角楼、藏兵窑洞、马厩、马夫居住窑洞,以及档水墙等。</h3> <h3> 古堡窑洞的建造同样因地制宜,上下层叠,相互联通。即可屯兵,又可储存兵械,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而这一排排的城窑窑口,也为湘峪古堡得了另一雅号——蜂窝城!</h3> <h3> 湘峪本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村,由于明代后期战乱较多,于是出自湘峪村的明代名宦孙氏三兄弟为防御外放保卫家园,修筑了这座城堡。</h3> <h3> 来段视频吧,要不怎么能一览古堡的全貌呢!</h3> <h3> 湘峪古堡的平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城堡布局方正,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城堡四角均建有角楼。布局严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h3> <h3> 从湘峪河南岸去到古堡,要经过石砌的三孔桥。桥不知早已有之还是现在所建,也不知是否是当年的模样。</h3> <h3> 高大雄伟的古堡南门,也是整座城堡的正门,城上旌旗飘扬,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战火硝烟的情景!</h3> <h3> 2006年湘峪古堡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湘峪古堡所在的湘峪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h3> <h3> 城堡门口一颗古老遒劲的古树,不知相伴了城堡多少年的岁月,见证了多少湘峪村儿女的过往时光。一河一村一方土,一堡一树一世护,一岁一月一城险,一天一地一珍珠。</h3> <h3> 站在城门口,高大的城墙东西向展开。由于太长,只能左右各来一张了。</h3> <h3> 注视着城墙上一排整齐的窑口,心中不免有些疑问,城墙上开这么多口似乎不便于防护啊!</h3> <h3> 城门上所题“熏宸”匾额,做何解呢?“熏”有“熏风”一词,谓:“和暖的南风”。“宸”字一谓屋宇,指深邃的房屋,一谓宸居,指封建时代帝王居住的地方。湘峪古堡正好是坐北向南,“熏宸”应该是和暖的南风时刻吹拂着广阔而雄伟的城堡吧!</h3> <h3> 古堡南门入口。传说当年李自成多次兵临沁河流域,对湘峪古堡曾发起过围城攻击,经过七天七夜都未能破城,最后只好放弃。</h3> <h3> 湘峪村的孙氏三兄弟同朝为相,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孙居相官至户部尚书,孙可相升到御史都堂,而孙鼎相官居四部首司。</h3> <h3> 今天,湘峪村的村民近一半是孙氏的后代子孙。湘峪村的孙副村长就是孙氏的第23代后人。</h3> <h3> 城内建有孙氏三都堂,故而湘峪古堡又称“三都古城”。</h3> <h3> 湘峪古堡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依山而建,临水而存,历经390年的岁月洗礼,古堡依然耸立在虎山之上,湘峪河之旁。</h3> <h3> 高高的堡顶,洞洞相连的城墙给人以巨大视觉冲击。无论是建筑风格,人文底蕴,都不逊于郭峪古堡和皇城相府。</h3> <h3> 东城门上的“迎晖”匾额。东迎日出,紫气东来。</h3> <h3> 城堡和房屋地基所用黄褐色的砂石,皆就地取材,采自附近的山上。历经岁月,都有些风化了。</h3> <h3> 湘峪古堡算的上沁河流域古文化走廊中,建筑年代较早,建筑层数最高,建筑工艺先进,建筑风格融贯中西的城堡。</h3> <h3> 湘峪古堡中的这座高楼是沁河流域同代的高楼中最早的,比皇城相府的河山楼、郭峪古堡的豫楼均要早一些。</h3> <h3> 城内建筑由东向西两条街,和南北向九条街巷道相通。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以及寺院、祠堂、私塾等。</h3> <h3> 城堡依然保存完好的明代街巷。城内街巷穿插,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h3> <h3> 漫步在古城中,走在这狭长的巷道里,感觉时间静止了,没有了城市的喧嚣,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触摸着旁边带着岁月斑驳的墙壁,开始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h3> <h3> 我来了、我轻轻的走着,我来了、我默默的看着,我来了、我静静的听着,我来了、我徜徉在你的过往中……</h3> <h3> 城墙内的藏兵洞。藏兵洞兼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洞内有通道与城墙顶部的“帅府院”相连,便于指提挥增援。</h3> <h3> 古堡南城墙上的藏兵洞,是多层走廊式和串联式,兵道结合,互为贯通。</h3> <h3> 古堡的藏兵洞构思奇特,结构复杂,构筑异常坚固。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即所谓的“兵洞连城”。</h3> <h3> 藏兵洞里的瞭望孔,又是屋内的透气孔和采光孔,内呈圆柱形,外口呈六边形。</h3> <h3> 古城堡建有如此多的藏兵洞,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节省了城墙的建筑材料,缩短了建筑周期,同时又增强了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h3> <h3> 湘峪古堡的城堡和藏兵洞,以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以及优良的建筑质量,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h3> <h3> 城墙上留存的古老的碾子。</h3> <h3> 西城门上的“来奕”匾额。“奕”一谓“盛大”,一谓“围棋、下棋”。此为“来奕”,不知做何解。</h3> <h3> 高高耸立的角楼,造型挺拨秀美。</h3> <h3> 塞外古长城的感觉,苍劲雄宏。</h3> <h3> 太岳山雄藏秀色,沁河水美蕴奇果,巍巍古堡今犹在,塞外长城入关来。</h3> <h3> 我就要走啦,我忍不住要再回望你一次。你低调不是你的错,而我不来看你那就是我的错了。如果这样你觉得好,那请你继续低调。</h3> <h3> 第三个目的地窦庄(现为豆庄)离湘峪古堡17公里。从湘峪古堡出来上端润一级公路继续向北,向豆庄进发。</h3><h3> 在路上,心想这次旅程挺有意思的,所游的三个景点均未对外正式开放,如同到沁河一带串门走亲戚一样,自由随意。三个地方单纯名字来看,有“砥洎城”、“湘峪古堡”、“窦庄”,城、堡、庄都有,哈哈,就差个“寨”了。如小时读小人书有扈家庄,还有穆柯寨一样。</h3><h3> 窦庄被称之为庄想必要小得多了,再加之游砥洎城,湘峪古堡在前,见识了它们的精彩,也就对窦庄的兴致少了许多。谁知到了窦庄深入了解之后,我自责于我的自以为是,沁河之畔真的是处处皆精华啊!</h3> <h3> 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很快便到了窦庄。首先看到的就是窦庄古堡的南门,城门上三孔三垛,构筑奇巧,规模相比于砥洎城和湘峪古堡要小得多。城上的旌旗以及城墙上挂的大红灯笼,到真的像我想象中的扈家庄了。</h3> <h3> 窦庄在规模建制上确是小巧的多,如果砥洎城、湘峪古堡是恢弘巨制的话,那窦庄那就是文艺小片,如果它们是大家闺秀,那它就是小家碧玉。</h3> <h3> 窦庄虽没有砥洎城、湘峪古堡有地势险要可依,但它的选址也很独特,沁河在这里走了个“S”,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风景秀美。</h3> <h3> 窦庄虽小,但它却有着古堡所特有的古风古韵,神秘厚重却又充满灵性。被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最具典型的代表。</h3> <h3> “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一个以窦性血缘聚居的古村落,从宋天佑年间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同时也是山西晋城沁河流域50多座古城堡的雏形。</h3> <h3> 窦庄古堡东西、南北长均为500米,修筑城墙2000余米,整体布局呈“卍”万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在街巷与城墙交接处均设城门楼。</h3> <h3> 现在文物保护得到了重视,窦庄村投入巨资对部分文物进行了修复,现在部分建筑都能看到修复的痕迹。</h3> <h3> 古堡里东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有九关,合称九门九关。</h3> <h3> 因城堡布局形状类似紫禁城,故当地人俗称其为“明清小北京”。同时与沁河流域的其它古堡群相比,窦庄的官宅较多,规格也更上档次。</h3> <h3> 窦庄里的“当铺胡同”,相当于当时庄里的“金融区”。现在庄里保存有两条这样的古商业街,十字交叉,较为完整。</h3> <h3> 据窦庄窦氏第47代后人,现任窦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窦国平讲,明清两朝是晋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里地处沁河的重要渡口。具有水陆交通优势,早在明清之际就成为晋东南的商贸重镇。“金郭璧,银窦庄”正是形容两村当时的富有。</h3> <h3> 窦庄古堡构筑精巧,庄里每个宅院的大门都可进院堂、通街巷,而街巷连着城墙。很多院内暗没小门,院院互通。倘若外人进入,虽然曲径通幽,但却摸不着门户通道,如入迷宫一般。</h3> <h3> 在庄里流传着一句谚语——“九门九城三十六院、下雨不湿鞋、串门不出街”。</h3> <h3> “一门通百户、百门串遍街”。“若是挨个转,你两天两夜也转不完”,住在“司寇弟”古宅内的67岁的李守珍老人说。</h3> <h3> 历经多年岁月,自元代以后窦氏族人逐渐衰落,而窦家的守墓人张氏一族却兴盛起来,张氏后人张五典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中进士,后升至南京大理寺卿、兵部尚书。</h3> <h3> 张五典告老还乡后,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开始历时约8年时间,建筑了窦庄古堡。</h3> <h3> 1631年,明未农民军侵扰窦庄,村民利用城堡工事抵抗4天4夜,击退农民军。于是沁河流域纷纷效仿,开启了沁河流域五十余座城堡的建筑之河。</h3> <h3> 庄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有尚书府、九宅院、念修院等十余座明清院落。</h3> <h3> 庄里保留的古门匾较多,如“敦睦”、“谦益”、“树德务滋”、“德乃福基”、“寅宾”等,表达了 村民们以德治家的中国传统文化。</h3> <h3> 编号为LSYL——004的常家庄园,为清未官僚贾四爷为报恩,做为陪嫁送给侍女的宅院,造型独特,中西合壁。</h3> <h3> 编号LSYL——028的尚书府下院,是兵部尚书张五典建窦庄城时一同建造的。</h3> <h3> 尚书府下院的九层斗拱,构筑繁复,精彩绝轮,真的佩服当时的能工巧匠。</h3> <h3> 九层斗拱的侧面,可以看出建筑的难度,硕大的拱顶完全靠门两侧的立柱支撑。</h3> <h3> 古院当中的山楂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火红的灯笼,使得历经沧桑略显老态的宅院,忽然间有了生机,充满了话力,弥散在满院的喜气唤醒了沉睡了几百年时光的一砖一瓦。</h3> <h3> 经了解,原来是这院里的住家刚办完喜事,长长的红帐子依然挂着。沁河的水日夜不停的流淌着,而从历史年轮中走来的古堡却依然鲜活着……</h3> <h3> 沁河的水,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就如同匆匆的我们,走马观花似的只看见了沁河河水的一小朵浪花,千年历史一日看尽,最是仓促!</h3><h3> “钟灵毓秀沁河水,泽州遗珠古堡群”</h3><h3> “一城一堡一古庄,千里探幽只为它,有幸寻得一枝叶,已是满眼皆芳华”。</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