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7月27日在祁连县吃过午饭后,乘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被称为"天空之镜"的青海茶卡盐湖。</h3> <h3>沿着204省道向刚察县方向前行,途中经过冰沟清真寺,领队带我们进去参观。</h3><h3>冰沟清真寺规模很小。是当地村民礼拜祈祷的地方。</h3> <h3> 有资料载:清真寺(Masjid)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古兰经》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穆斯林,至今仍沿袭原称"麦斯吉德",或称"哲马尔提"(Jama‘at,即寺坊)。清真寺外面或一进门地方有自来水或喷泉,要求穆斯林净手脸后才能礼拜。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但一般所有的清真寺都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认为他们是不洁净的。</h3><h3>由于《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日出时、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在古代没有时钟的情况下,很难掌握统一的时间,因此在清真寺外见有宣礼塔,每到礼拜时间,要有大嗓门的人在塔上大声呼唤,有的大清真寺四周有许多宣礼塔,一般为四个,朝着四方。现代都装有扩音器,不再用人,扩音器音量大,因此有的现代建造的清真寺只有一个宣礼塔。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也不太相同,但内部基本一致。中国内地的原有的清真寺都已经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和其他寺庙相似,唯一区别是采用绿色屋顶,(佛教寺庙用黄色或灰瓦屋顶)。</h3><h3>穆斯林在清真寺内礼拜时要排成长排,跪拜俯伏,以额触地,因此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所用的帽子都没有帽沿,如果戴着有帽沿的帽子,要将帽沿转向脑后,否则不能将额触地。</h3><h3> 近代以来,清真寺多设董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开学阿訇一般是教坊内的最高宗教首领,率领教礼拜,讲经宣教,领导宗教仪式,还担任清真寺经文学校的教师,讲经教学。开学阿訇实行聘任制,可连任数年。治坊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务助理,主持各种次要的宗教仪式。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学助手。二阿訇则教儿童念经,传习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治坊阿訇以下由开学阿訇或教众选聘,没有一定的任期。</h3><h3> </h3><h3> 这是冰沟清真寺内的阿訇在讲解有关清真寺的知识。由于正赶上祈祷时间,阿訇还没讲完就匆匆告别。大堂不允许外人进入,我们便退出清真寺。</h3> <h3>我们继续前行,在上山的路上,忽然下起了小雨,云雾缭绕视线范围很近,不敢快速行进。快到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哑口时,就变成雨夹雪了。</h3> <h3>到达大冬树山哑口了。风很大,雨很急,雪中夹着雪,山上云雾笼罩。</h3> <h3>在哑口望去,大雾茫茫,风刮雨雪,所有建筑物一片模糊。</h3> <h3>大冬树山垭口位于海北市祁连县,海拔4120米,是绝大多数自驾川藏线的驴友行程中的最高点。有资料讲,垭口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水草丰美的高山草甸,羊群、牦牛一片片散落在漫山遍野,在牛羊在山坡上悠闲的吃草。此处还有一个休息站,游客们可以下车观赏风景,为之后的旅行稍做休息和准备。可惜我们赶上天气不对,未能看到垭口远处的风景,就连休息站也没看全看清。据说,再有一个月山上就看到积雪了。</h3><h3> 大家好象对这么高的海拔,也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我也是第一次登上4120米这么高海拔地区,庆幸自己也没有高原反应。</h3> <h3>大家忍寒昌雪跑到海拔4120米标志牌前合影留念。</h3> <h3>过了大冬树山哑口,就是十八盘下坡路。</h3> <h3>你看这S型的山路,配上周边的绿色,真是美呆了。</h3> <h3>下山了,没走多远,雨雪渐渐的停了。</h3> <h3>这是204省道与大通河曲曲折折相伴而行。</h3> <h3>又爬上一座高山,叫海塔尔山,海拔3869米。</h3> <h3>山下的草原绿绿怱怱,养眼逸心。</h3> <h3>公路又与大通河并行,看着流动的河水,心情格外开朗。</h3> <h3>这是乘车经过大通河桥时,看到的大通河景象。</h3> <h3>河边遍地是羊群。</h3> <h3>辽阔的草原,一望无垠,</h3> <h3>下午6点多到达刚察县城,晚上就住在这个和平宾馆。</h3> <h3>晚餐的特色菜是"锅坑"。一个园型铜盆,里面烤上羊肉和土豆片,放上调料,洒上辣椒等,别有一番风味。</h3><h3>饭后正巧下雨,冒着小雨回宾馆。因为喝了点青粿酒,又坐了好长时间的车,躺在床上就不知不觉睡着了。</h3> <h3>第二天早上,选择在肖氏杂碎馆吃刚察的地方小吃杂碎。</h3> <h3>你看这肖氏杂碎泡饼,杂碎中肉多量足,没有其他食材,很实惠,好几个人都吃剩下了。不象我们家乡的杂碎,里面还有很多粉条等食材。</h3> <h3>饭后乘车向天峻县方向前行。</h3> <h3>刚出发时还是浓浓的阴天,现在渐渐泛白放晴了。</h3><h3>你看,满天白云边露出一点好似眼睛的蓝天,我把它叫做"天眼云图"。</h3> <h3>你看下面两张图片,天空好相似,地上却不同。</h3> <h3>蓝天白云上下分明。</h3> <h3>远处浑浊的河水与近处青青的河水,双色分流,各不相扰。</h3> <h3>这是经过天峻县城。</h3> <h3>再翻越海拔3847米的关角山。</h3> <h3>下山的路,弯弯曲曲,也是一番景色。</h3> <h3>铁路与公路并排前行。可惜没有看到火车经过。</h3> <h3>前面忽然有牛群挡道。</h3> <h3>再往前行竟发现有一辆晋牌车。还别说,这一路,见到本省、夲市的车辆真不少。</h3> <h3>你看这景,好似青山与云山相依偎着,依依不舍,紧紧相拥。。</h3> <h3>你再看这层层云朵,我叫它"三叠云"。</h3> <h3>前面就快到茶卡了,大家一路辛苦都为之精神一振。</h3> <h3>路上两边都挂着经幡。</h3> <h3>你看,一长溜厚厚的云层,低低地飘浮在一长排山顶上,我叫它"白云压顶"。</h3> <h3>到了茶卡收费站。茶卡盐湖已经不远。</h3> <h3>前方就是茶卡盐湖停车场。</h3> <h3>茶卡盐湖的天格外蓝,云格外白。</h3> <h3>这是茶卡盐湖景区入口。</h3> <h3>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附近的一个盐湖。"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h3><h3>茶卡盐湖地理坐标为东经99°02′~99°02′,北纬36°18′~36°45′。 位于茶卡盆地西部,长15.8km,宽9.2km,面积154k㎡,湖面海拔3059m;茶卡盆地东西长80km,宽30km,面积2400k㎡,其南面有鄂拉山,北面青海南山,与青海湖相隔。盐湖边缘呈放射状展布的茶卡河、莫河、小察汗乌苏河等河水入湖,在湖区东部泉水发育,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茶卡盐湖湖盆。</h3><h3>茶卡盐湖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与同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被称作"青海四大景",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h3> <h3>这是茶卡盐湖边彩色的经幡。</h3> <h3>驴友们在此合影留念。</h3> <h3>盐湖广场上的"天空之镜"石刻。</h3> <h3>这是天空之镜广场一角。</h3> <h3>这是穆瑶洛桑玛女神像。</h3><h3>守湖女神名穆瑶洛桑玛,为班丹玛索女神系统众神中的"长寿五姊妹"及其相关女神中的一位。系护法女神吉祥天母座下三弟子,是茶卡盐湖的守护神,司富贵、吉祥、长寿、智慧,主管天下美食中的百味之首--盐。</h3> <h3>这是茶卡盐湖的敖包与石刻。</h3> <h3>这是用盐堆起的盐雕卧佛。</h3> <h3>这是盐雕作品。</h3> <h3>这是盐帝盐雕。</h3> <h3>这是西王母盐雕。</h3> <h3>这是接送游客的电动小火车。</h3> <h3>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茫茫的盐湖中远远的有人观看湖景,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h3> <h3>岸上的游人,天上的云层,水中的倒影,真是:盐湖若天镜,犹如在梦中。</h3> <h3>一对恋人在拍婚礼照,偷偷拍下让你瞧一瞧。</h3> <h3>云在天上飘,人在湖中行,此情此景,真是美的醉人心脾!</h3> <h3>盐湖景色好,当心溶洞深。</h3> <h3>茶卡盐湖中这样的溶洞很多,正所谓:湖中涉水不看景,看景拍照不前行。</h3> <h3>主角本是红衣女,配角帅气抢眼球。此景本应天上有,凡人遇见也成仙。</h3> <h3>盐湖云天成一色,岸边一角有佳人。</h3> <h3>盐堆高处黑衣女,静坐凝望为那般?</h3> <h3>由于时间有限,我和同学老阎深入湖心两公里左右,涉水游玩了十几分钟,即按规定的时间返回。</h3><h3>这是天空之镜广场向东回望的照片。</h3><h3>中间的立石为天空之镜石刻,左边是七彩经幡,左边是观景平台。</h3> <h3>再见了,茶卡盐湖。你不愧"天空之镜"的美誉!</h3><h3>再见了,茶卡盐湖。你是大美青海一颗绚丽的明珠!</h3><h3>茶卡盐湖,不虚之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