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长征 第七集 过雪山草地

<p>配乐:过雪山草地</p> 图为:红一方面军在川西行进路线; 图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后行进路线<br> <h3>  从泸定向北,有三条路可选择:</h3><h3><br></h3><h3> 第一条,走东面,是一条大路,沿途都是人口稠密的城镇,直通成都,这条路有重兵把守。</h3><h3><br></h3><h3> 第二条,走西面,从大雪山的西麓绕过去,这是一条马帮走的小路,通往川北的阿坝地区。由于是绕路,这条路的路途较长。</h3><h3><br></h3><h3> 第三条,走东西两条路的中间,由于要翻越险峻的雪山,连马帮都不走这条路。</h3><h3><br></h3><h3> 因为从省公路局了解到,由于近一段暴雨连天,洪水四溢,多处公路中断,中路上有几处路段出现塌方和泥石流,正在抢修。我们选择走西面的路,红二、四方面军都在这里经过。8月15日,我们在康定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开始赶路,直奔木格措,沿海子山东侧,拐向磨子沟,在大渡河西岸沿河上行,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著名藏风景区丹巴。路过丹巴,在藏区居住村落第一次见到前一天泥石流袭击半个村落的惨状。傍晚,我们赶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城(当初叫懋功县)。在小金县财政局旁的一处招待所住下。一路川藏高原的风光让我们忘记了多日赶路的疲惫,连绵起伏的大草原,一群群牦牛,一处处藏居民宅,在距离海子山不远的东面,见到一处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大型寺庙建筑群,金黄色的瓦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寺院主建筑至少有四、五层楼高,我们没敢冒然走访,远远看着,擦肩而过。<br></h3> 左图:从丹巴去小金的路上;右图:丹巴县内的大渡河 左图:雪水河 水流湍急;右图:丹巴 藏、羌族民居 图为:川西地图 图为:康定城内<br> <h3>  小金县财政局距一、四方面军会师地懋功城纪念广场只有几公里。转天,我们一大早赶到懋功城长征纪念广场上的长征会师碑前留影,然后驱车赶到达维河边,找到有一、四方面军会师标识的会师小桥。</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1 </b><b>挑战极限、爬雪山</b></h3><h3><br></h3> <h3>  向雪山前进,首先要翻过大渡河北岸的二郎山,翻越二郎山,要经过一个叫林化坪的镇子。先头部队打垮了在镇边一个险要山哑口凭险据守的川军后,中央纵队开始通过林化坪。</h3><h3><br></h3><h3> 突然,敌机飞来了。毛泽东仰起头去看,一颗炸弹朝着他落下来,警卫员飞身扑了过去…,巨大的爆炸声响过,警卫员陈昌奉被爆炸的气浪推出很远,警卫员胡昌保被严重炸伤。毛泽东抱着胡昌保轻声说:“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我们抬着你走。”小红军已经呼吸微弱,他说:“主席,我感觉血都流到肚子里了。我不行了,我没什么牵挂,主席多多保重!”倒在毛泽东怀中牺牲了。当毛泽东放下小胡起身时,他流泪了。这是大家第一次看到毛泽东流泪。毛泽东把自己的毛毯盖在胡昌保的身上,安葬了这个小红军。队伍继续前进,走出很远了,毛泽东突然折回来,在胡昌保的坟上又添了几把土,然后才离去。</h3><h3><br></h3><h3> 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翻过二郎山后,迅速突破了川军在天全、芦山的阻击线,接近了大雪山--夹金山。</h3><h3><br></h3><h3> 夹金山主峰海拔4260米,当地的一位老者说,这座雪山是一座神山。其实,红军就是神仙!</h3><h3><br></h3><h3> 红军做了必须的准备。</h3><h3><br></h3><h3> 1935年6月12日一早,红一军团四团将仅有的两串辣椒煮成两大锅辣椒水,每人一碗,喝完,向着夹金山出发了。</h3><h3><br></h3><h3> 在陡峭的雪路上,穿着单衣的红军战士们用刺刀在坚硬的冰雪上挖出脚窝,后面的队伍踩着这些脚窝前进。队伍拉得很长很长。头顶上有人,脚底下也有人,山势越来越陡,空气越来越稀薄,战士们开始剧烈地喘息。</h3><h3><br></h3><h3> 狂风骤起,冰雹袭来。六连爬到了山顶,后面有人在堆雪,掩盖牺牲的战友。</h3><h3><br></h3><h3> 对于经过漫长征途的红军官兵来说,翻越夹金山是比任何残酷的战斗都更为艰难的过程,大多数来自平原的战士,对高海拔的威胁显然没有准备。他们预先想到了寒冷、路滑、疲惫和剧烈的喘息,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过死亡。</h3><h3><br></h3><h3> 死亡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负重太大,不愿丢下那些作战中受伤的战友,而自己却活活累死。炊事员们总是想多为队伍带些食物,负重超过担架员。他们没有估计到雪山对有限体能的巨大消耗。</h3><div><br></div><h3> 毛泽东在山脚下喝了一碗辣椒汤,然后他拄着根木棍向雪山顶出发了。在喘得太剧烈时,他停下来,站一会,他对身边人说:“今天,我们就是要创造出个奇迹来”。</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2 </b><b>达维会师</b></h3><h3><br></h3> 图:会师桥北侧是雪山,南侧是小金县 <h3>左图:会师桥;右图:会师桥坡上纪念碑。</h3> <h3>   四团开始下山了,刚到山脚下,一条深沟挡在路上,红军战士们沿沟找到继续北上的路,就在这时,沟口方向传来一声枪响。</h3><h3><br></h3><h3> 四团前卫营报告:弄不清是什么队伍。前卫营立即展开战斗队形。王开湘、杨成武在望远镜里观察,前面有个小村庄,村四周影影绰绰有不少人在走动,都背着枪,戴着大檐帽,王开湘、杨成武从来未见到这种装束的队伍。</h3><h3><br></h3><h3> 一阵风把对方的喊声送了过来,越来越清晰了:“我们是红军......”。</h3><h3><br></h3><h3> 上级没有说过红四方面军会出现在夹金山的北麓。</h3><h3> </h3><h3> 这时,派出的三个侦查员飞奔归来,一边奔跑,一边高喊:“是红四方面军!是红四方面军!”</h3><h3><br></h3><h3> 这一刻,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官兵们永生难忘!</h3><h3><br></h3><h3> 只愣了片刻,两支队伍的官兵都像见到久远没见的亲人,开始奔向对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多少人热泪滚滚、滚滚热泪!</h3><h3><br></h3><h3> 这是1935年6月12日中午时分,夹金山北麓达维小镇以南,一个叫木城沟的藏族村庄。</h3><h3><br></h3><h3> 那一刻,阳光下的雪山,一片金色,木城沟里的高山杜鹃迎风怒放,衬托着架在深沟上的那座因此而著名的小木桥。<br></h3> <h3>  红四团被四方面军74团的官兵簇拥着进入达维小镇。衣衫褴褛的他们,受到了极其热情的接待。徐向前总指挥要求:“以十二分的热忱,欢迎我们的百战百胜的中央红军。”大盘的牦牛肉、羊肉、土豆和青稞端到面前。</h3><h3><br></h3><h3> 1935年6月14日下午,25师师长韩东山率部欢迎从雪山下来的中央和红军总部领导,这些领导人,韩东山都听说过,却一个没见过。在逐个握手敬礼时,他突然看见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陈赓!韩东山在鄂豫皖根据地任团长时,陈赓是师长。后来,听说陈赓去上海养伤时被捕了,以为自己的师长遇害了,没想到在大雪山下见面了,韩东山一下子泪如泉涌!</h3><h3><br></h3> 图为:小金县城会师广场<br> 图为:懋功会师纪念馆<br> <h3>  懋功,一座偏僻荒凉的雪域小城,一时间拥满了兴高采烈的红军。</h3><h3><br></h3><h3> 1935年6月18日,中央红军大部队达到懋功,红四军官兵列队相迎,口号震天,两支红军部队的战友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h3><h3><br></h3><h3> 6月17日中革军委收到张国焘、陈昌浩的电报,电报对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表示疑义。</h3><h3><br></h3><h3> 毛泽东主张向东,重新打回川陕根据地;或者向北开辟川、陕、甘三省新的苏区。</h3><h3><br></h3><h3> 张国焘则认为,应向西,首先占领青海和新疆。</h3><h3><br></h3><h3> 无论从当初的角度,还是现在的角度看,张国焘的主张都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从懋功往西,是中国最荒僻的雪域高原,大军进入那里前途将是什么?</h3><h3><br></h3><h3> 1935年6月,经历了两军会合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在还没有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会面的时候,张国焘提出这样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主张,其原因和目的,始终是一个历史谜团。如果非要找出理由的话,那一定不属于单纯的军事战略问题。</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3 </b><b>两河口会议</b></h3><h3><br></h3> <h3>图为:小金县两河口乡两河口会议旧址。</h3> <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35年6月24日,毛泽东一行离开懋功继续北行,到达两河口附近。</span> <p>  1935年6月25日,在一个叫抚边的村子里,红军战士们搭起一个会场,在土墙上用石灰水书写"欢迎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草地上搭起的讲台四周用松枝镶起了一道绿色的护栏,这个荒凉的小村庄顿时有了生气。</p><p><br></p><p>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从会场步行三里路,达到一条小路的路口,几千名红军官兵在他们身后列队完毕。</p><p><br></p><p> 骤然下起了大雨,所有的人都站在大雨中没有动。</p><p><br></p><p> 就这么过了许久,有人喊了一声:"来了"</p><p><br></p><p> 泥泞的小路上,一匹快马在雨中飞驰而至。锣鼓声立刻响起来。</p><p><br></p><p> 紧接着三十多匹高头大马飞奔而来,马背上是全副武装的英武的卫兵。</p><p><br></p><p> 张国焘骑在一匹白色大马上,高大而略胖,在卫兵的簇拥下从雨雾中出现。这是中国革命史上难以形容的重要时刻。</p><p><br></p><p> 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作战中,被红军设想、不断期待的时刻就这样出现了。他们历尽了太多的艰险、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残酷战斗、更有太多的伤痛和牺牲。此时此刻,他们倍感胜利带来的欢乐。红军官兵们哭了,他们的泪水被裹在大雨里令山川青翠。</p><p><br></p><p> 流下喜悦之泪的红军官兵们无法知道,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一个更加危险的时刻已经来临了。</p><p><br></p><p> 在大雨中久候的毛泽东,异常憔悴,他抻了抻已经湿透的灰色军装,向着那匹白色的高头大马缓缓地迎了上去。</p><p><br></p><p> 1935年6月26日上午九时,在两河口的一座喇嘛寺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了,史称"两河口会议"。</p><p><br></p><p> 会议一直开到下午,绝大多数与会者都赞同周恩来代表中央和中革军委所作的报告。讨论基本在北进战略的框架内进行着,会议形成了一个决议,即《关于红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的战略方针》。</p><p><br></p><p> 193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会议宣布了组织人员的调整: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中革军委委员。会议通过了《中革军委关于松潘战役的计划》。</p><p><br></p><p> 毛泽东一行离开抚边向北120里是卓克基,中间需要翻越的雪山是梦笔山。</p><p><br></p><p> 卓克基,一个土司的官寨,经过两天艰苦行军,毛泽东一行到达了这里。</p><p><br></p> 图为:卓克基民居风光 图为:过草地前毛主席、朱总司令居住过的藏族民居 <h3><br></h3>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追随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行进路线,我们越过梦笔山,也来到了卓克基。这里已是令游人不得不驻足的川藏风情小镇。我们非常仔细的观看了一路以来最为具有规模和精心维护的长征纪念馆,还顺便观看一个毛泽东曾经休息过的巨大的土司官房。</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由此,北进的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荒凉、积雪,几乎没有人烟。</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35年7月6日,前面传来消息,徐向前率领的部队已经接近黑水地区了。</span></h3> <p>  1935年7月10日,毛泽东到达了黑水的芦花附近。</p><p><br></p><p> 进入芦花地区的特殊意义在于,红军自此从中国长江流域进入到黄河流域。</p><p><br></p> <h3>图为:卓克基长征纪念馆及门前雕塑<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4 芦花会议</b></p><p><br></p> <p>  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芦花召开。</p><p><br></p><p> 芦花会议只有一项内容:解决组织问题。</p><p><br></p><p> 主持会议的张闻天首先提出了中央关于解决组织问题的意见:“军委设总司令,由朱德担任;张国焘任总政委(总政委职务是周恩来让出来的)。军委下设常委,过去是四人,现在增加陈昌浩。周恩来调至中央工作。</p><p><br></p><p> 会议结束后,中革军委以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张国焘、王稼祥的名义、下达对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的任命。</p><p><br></p><p> 两天后,中共军委以机密电文下达了一、四方面军各部队番号的变更和干部任命。</p><p><br></p><p> 中央红军在历尽千难万险的转战中,始终不遗余力地保存干部。朱德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尽管在中央红军长征的每一次战斗中,红军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但是他们一旦受伤,就会被抬着跟随部队行军。中央红军“甚至抽调战斗兵员来抬着他们”。</p><p><br></p><p> 无论路途有多么遥远而艰难,无论敌人的围追堵截有多么紧迫,即使不得不把伤员留在当地,留些银元,委托老乡照顾,也是将战士留下而绝不放弃干部。</p><p><br></p><p> 因此,中央红军这个曾经的巨人,虽然几乎血肉模糊,体力耗尽,可是这支部队依然拥有着极其结实的骨架,骨架未倒,血肉再度丰满,只是时间问题。那些政治上和军事上皆可信赖的红军干部,对于整个共产党红色武装的发展壮大来说,是“极可宝贵”的。</p><p><br></p><p> 珍惜干部,就是珍惜前途。</p><p><br></p><p> 中国工农红军,无论是在根据地,还是在长征中的最危难时刻,在这支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武装的建制与序列中,从始至终少不了旨在教育和培养干部的红军大学、干部团、政委及营教导员、连指导员。</p><p><br></p><p> 长征中的干部团,延安窑洞里的抗大,是培养将军的摇篮。</p><p><br></p><p> 如今的中央党校,在井冈山,延安,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浦设有分校。如果,在那里深造的党员,都能设立一门必读课程:长征,都能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体验,到娄山关、皎平渡、安顺场、泸定桥和雪山、草地,让这些传承接力棒的人,在实地,更生动,更深刻地领会和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告慰英灵。在追寻长征足迹的路途中,我不知多少次的深切感触,如果不亲身走上这条异常步履艰难的长征路,如果不䖍诚的去切身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信念、意志、殊死与决胜,我们就难以领悟和诠释在中国共产党的先人中,"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何等的坚定与神圣。</p><p><br></p><p> 1935年7月20日,参加政治局会议的各部队军事指挥员陆续到达芦花。</p><p><br></p><p> 7月21日至22日,两天会议在讨论一个问题: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是不是一个未经中央同意而擅自做主的错误决定。事后证明,会议并没有达成中央希望的团结。张国焘与中央的背道而驰反而加剧了。</p><p><br></p><p> 芦花会议地址,是当年一个小土司的房子,现在由一户藏民接续三代在这里守护。政府每年给两千元维护接待专用,这家淳朴人家对长征遗迹的精心呵护,令人非常感动。我们两口拿出五千元略表心意。</p><p><br></p><p> 为寻找芦花会议旧址,我们从松潘草地长征总纪念碑北进,在接近甘南的草地北端折回进入若尔盖草原,穿行百里大草地,在红原县东边,赶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黑水县泽盖乡芦花村,在村里终于看到了有一个小标识牌的芦花会议旧址。</p><p><br></p> 图为:黑水县芦花会议旧址 图为:芦花会议展示内,与第四代守护人子弟合影<br> <h3>图:芦花地处黑水县,在黑水县城郊区,我们无意中发现一处烈士墓碑,肃穆庄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5 毛儿盖会议</b></h3><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  就在芦花会议的同时,位于川西北的北川、茂县、汶川等地的战略要地已先后被川军占领。回师川陕已无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陷入荒无人烟的西康地区,令红军再度面临不战即毙的境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不顾一切的抢占了松潘,这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生涯中少有的精明之举。松潘古城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历史上,是内地与羌、吐蕃、蒙古等民族茶马古市的集散地,历来都是军事重镇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清代乾隆皇帝征服了大小金川之后修筑城池,至今城墙非常坚固,没有了炮,红军难以征服厚厚的城墙。国民党军27个团在胡宗南率领下,在松潘扼住了红军北上陕甘的路。蒋介石在成都军事部署会上给各路指挥们分析:"红军现在徘徊在西康地区,东有岷江,西有大小金川(江),南有夹金山,北有无法通行的草地,只要继续围追堵截,红军在劫难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儿盖,在地图上难以发现,但是,它处在红军北进的路上,是松潘草地的南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儿盖已被胡宗南派兵抢先占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7月10日,攻克毛儿盖的任务,落在王开湘和杨成武率领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占领了毛儿盖的四团,在那里停留等待了很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月初,毛泽东到达一个叫沙窝的地方,由于内部矛盾再次的激化,张闻天发出开会的通知,时间是1935年8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沙窝会议在一座喇嘛寺院里召开,进行了两天。会议批准了《夏洮战役计划》,计划是红军坚决北上,穿过松潘草地,进入甘南,在洮河和夏河的广大地区形成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洮战役计划》将红军分为左、右路军,由两个方面军混编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路军,由红一方面第五、九两个军团、红四方面军的31、32、33军组成,共20个团,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北上。</p><p class="ql-block"> 右路军,由红一方面第一、三军团及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共12个团,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北上。朱德与毛泽东的分开,对于依然处在危机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是十分危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大而消瘦的毛泽东站立在风中,他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与朱德分别的那一刻,毛泽东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他们两个再次相见竟然是一年之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的病情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征以来,他精力和体力消耗已经达到了极限,终于倒下了,就此不起。当周恩来因腹部剧痛陷入昏迷时,医生终于诊断出他患的是肝脓肿,疼痛使这位性格坚韧的共产党人彻夜呻吟。昏迷三天之后,周恩来排除一大盆绿色的脓血,两天后,他的疼痛竟然减轻了,周恩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沙窝开始一路北上毛儿盖,毛泽东觉得自己十分难受,这种难受来自内心的巨大忧虑,他终于挺过来没有倒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15日,右路军先头部队在叶剑英率领下,从毛儿盖向北出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举行了会议,再次强调,迅速占领甘南洮河流域的战略计划,特别提出:"深入青、宁、新地区是不适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离开毛儿盖,进入无边无际的潘松大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7.6 挑战极限,过草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松潘大草地,即川西北草原,历史上一直为松潘所辖.故称松潘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处,是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南北蜿蜒约两百公里,东西约一百公里,是一片平均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湿地。远远望去,这片草地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林木,不见村舍,东西南北,茫茫无际。我们驱车行进在唯一的草原中轴线般的柏油公路上,铁篱笆围拦隔档的路在草原上笔直穿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红一方面军,还是红二、四方面军,离开苏区长征以来,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但就自然环境之恶劣而言,松潘大草地为最。两年数次穿越跋涉茫茫沼泽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草地,哪里是风景如画!长征老战士在回忆录中没有一个人说到风景。八十年前,红军在这里遭遇重大牺牲!饥饿、寒冷、高原反应,头疼欲裂。恐怖的夜晚,一阵暴雨,一阵冰雹。红军在草地走了五至七天,露营全靠能有一堆篝火,大雨浇湿柴枝,点不了篝火就可能被冻死。红军指战员们当时就是凭那么一口气,这口气稍一松,倒在草地上就再也爬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越野车过草地,沼泽、湿地已大面积干化。我们只遇到了寒冷,缺氧。当年红军经历的大草地,野草丛生,水流交错,水草上雾气缭绕,天地间苍茫一片,人一旦置身其中,根本无法分辨方向。没有树木,没有石头,潴水成泽,盘根错节,腐草堆积,积水淤黑,几乎没有干燥坚硬的地面,只有长在沼泽上的一丛丛几尺高的乱草,黑色的积水散发着腐味,草丛下是无法预测的泥潭,脚踩在上面软软的,浅处及膝,深处没顶,人在草地上行走,一不小心,下脚过猛,就会陷下去直至被淹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断粮,成为比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遍地陷阱的泥潭更严酷的危险,威胁着红军。五六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至今令这一代人烂熟于心并终生受益的著名回忆录,"一袋干粮"。记述了红军小战士谢益先把自己的命根子,一袋过草地时带着舍不得吃的干粮给了逃出川陕根据地的一对母女,在走进草地的第四天栽倒再也没站起来,走出草地的时候,这对母女捧着那个歪歪扭扭绣着"谢"字的干粮袋,等在那寻找救命恩人,得知谢益先为救他们自己饿死了,那个母亲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官兵们还能听得到母女的哭声。</p> <p>图:红原,草地深处的主要集镇,海拔4000多米<br><br></p><p> 我们在这里住了一夜。八月底的气候,我爱人冷得只能穿上防寒服,在床头,围着被子坐了一夜,她因为缺氧,呼吸困难,实在难以躺下。</p><p><br></p> 图为:松潘县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总纪念馆(左);纪念馆门外山坡上的长征胜利纪念碑(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7 巴西会议</b></h3><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9日,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发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张国焘发来的一封电报,立即赶往毛泽东驻地汇报,据毛泽东1937年3月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张国焘在电报中说,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国焘的电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党内斗争已经超出了军事战略争论的范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红一军团已经北上到达了甘南的俄界,毛泽东身边只有红三军团。当张国焘收缴了各军团相互联络的电报密码时,彭德怀已洞察到张国焘的野心,他命令军团机要人员另外编制一套新的密码,以便与红一军团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十一点,毛泽东特地去看望了徐向前,了解了一下徐向前对北上或南下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凌晨,毛泽东一行出发去红三军团。毛泽东此去以探望一下病中的在红三军团的周恩来,就再也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达红三军团的驻地巴西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五位政治局委员立即召开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巴西会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千钧一发的历史关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有不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前仆后继所赢得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西会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组成临时北上先遣支队,迅速向红一军团靠拢,之后与红一军团一起向甘南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0日,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因危机四伏而紧张混乱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凌晨,刮起了大风,叶剑英携带着从机要组组长吕黎平那里要来的一份十万分之一的甘肃地图,牵着他的黑骡子,率领军委二局等直属单位以"打粮"为名向红三军团驻地巴西出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数十年里,毛泽东多次提到叶剑英的卓越贡献。他曾摸着自己的脑袋说:"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候是立了大功,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德在这个时刻表示:"我虽然与中央一直存在分歧,但对张国焘的这个问题,我拥护中央的主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昌浩派李特率领一队骑兵追赶上来,李特质问毛泽东:"没有命令,你们为什么要走?"毛泽东说:"这是中央政治局决定的。"李特带走了所有的红四方面军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0日夜晚,乌云密布,星月无光。从巴西到阿西仅仅二十里的路途,由于不允许点火把,在泥潭沼泽和灌木荆棘中,毛泽东和他率领的部队竟走了六个小时。第二天,继续前进,在距离俄界还有60里的包座河边,毛泽东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当他游到水浅的地方,湿淋淋地站起来时,笑着问身边的警卫员,有没有可以充饥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右路军中除了被陈昌浩扣住不让继续北上的原四方面军四军、三十军和被李特强行带回的原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等人员外,中央红军中的这支坚持北上的部队,加上先行到达俄界的红一军团,只有7800人左右。中央红军建制中的红五军团、红九军团和朱德、刘伯承都还在张国焘的左路军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以后的岁月里提及这一段历史时,称之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黑暗中,毛泽东强烈意识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对他的革命理想和对政治信仰的执着与坚持,无人可比。</p> <h3>  历史沧桑,烟云茫茫。</h3><h3><br></h3><h3>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接力者,</h3><h3><br></h3><h3> 真不敢想象,</h3><h3><br></h3><h3>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近9000万党员的大党,</h3><h3><br></h3><h3> 当初,竟是那样的艰难。</h3><div><br></div><div> 历史的细节,历史的瞬间,</div><div><br> 细节决定,瞬间使然。</div><div><br> 张国焘指挥下的原四方面军的部队:四军、三十军、三十二军、三十三军及原一方面军的红五军团、红九军团,总计8万人,十倍于已经北上的仅仅7800人的中央红军。在1935年9月下旬南下,至1936年7月初与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会师,不足一年的时间,辗转曲折,鏖战川西,历经艰难险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由8万锐减至4万余人。</div><div><br> 多少鄂豫皖大别山、川陕大巴山的优秀儿女,黄麻起义的英雄先辈,红安县共和国二百名开国将军的并肩战友,倒在错误路线指挥下的数翻雪山、三过草地的长征途中。</div><div><br> 1990年9月21日4时21分,叱诧风云、文韬武略的开国元帅徐向前逝世,临终遗言:“丧事一切从简,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这位当年被国民党悬赏捕杀与毛泽东、朱德一个价的红军时期指挥部队人数最多,也是最年轻的方面军总指挥,临终前,为党史、军史留下了他牵挂一生的对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依靠着党的领导,依靠着广大指战员百折不挠的英勇奋斗精神,这支英雄部队终于冲过层层暗礁险滩,保存了有生力量4万人,胜利到达目的地。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光辉业绩,将流传千秋,永放光芒!”</div><div><br> 徐帅在回忆录中字句千金的叙述了他所亲历的一段长征往事,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细节:“1935年9月10日的凌晨,党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我们得知后大吃一惊,前面的同志不明真相,打电话来问:一方面军单独走了,还设了警戒哨,我们打不打?我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无论如何不能打!”</div><div><br> 右路军总指挥徐向前的这道令,避免了红军内部的“火拼”,党中央、中央红军得以疾行北上。</div><div><br> 这就是徐帅戎马一生最为重要的一刻!</div><div><br> 这就是党史、军史中细思极恐的一刻!</div><div><br> 细节决定了历史!瞬间决定了命运!</div><div><br></div><div> 没有假如!没有或许!<br> </div><div> 必然性是事物(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br><br></div><div><h3> 偶然性是主体对事物(历史)发展可能性的自主选择;</h3><h3><br></h3><h3> 把握细节,赢得瞬间;</h3><h3><br></h3><h3> 拼搏偶然,坚守必然;</h3><h3><br></h3><h3>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h3><br></div><h3> 后人正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在红军长征中惊天地、泣鬼神却九死一生、夺取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时空维度,</h3><div><br></div><div> 感动偶然,认识必然,</div><div><br></div><div> 心生崇敬,心生坚定。</div><div><br></div><div><h3> 张国焘之辈究竟因为什么?非要在红军长征的关键时刻千方百计的搞分裂!非要一步一步的离开红军,离开党,甚至后来竟离开了祖国!以实力争权位的军阀主义思想和言行,暴露出来的是他绝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者。</h3><br> 问题出在红军内部!出在党内高层!就连毛主席也没有预料到,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红军,并没有期盼中的顺境,而是更加的艰难险阻!更多的流血牺牲!一路坎坷,一路悲歌,忍看几万战友成新鬼!<br></div><h3><br></h3><h3> 我们一行,在巴西会议旧址,前前后后仔细查看,希望再能看到证明八十年前那一刻的痕迹。在过火烧过的断壁城墙前,只有一块碑记,记述着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离开巴西会议召开地——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之后4个小时,大火烧毁了这个寺庙。</h3><h3><br></h3> 图为:班佑寺全貌, 后建的班佑寺,与被烧毁的古寺相距几十米。 <h3><br></h3> 图:这是若尔盖草原的北部尽头,这是当年红军走出草地的地方 图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图为:松潘长征纪念馆 图为:松潘古城<br>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集 完</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八集 不到长城非好汉</h1><h3><a class="link" href="https://www.meipian.cn/oxx0mjc"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第八集 不到长城非好汉</a></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