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行走,是最好的体验化课程,是思维,阅历,人文丰富的最佳途径。研学,让思维在交流碰撞中深化,让文化在体验感悟中传播,让知识在研讨摩擦中升华。</h3> <h3>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协同合作化发展的深入,由此带来了政治多元化,文化发展国际化,市场贸易全球化,交流合作国际化等诸多方面的融合国际化发展。国之发展靠人才,人才之得靠教育,在时代的背景下,培育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就需要在立足国内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融合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适应时代所需的人才培育模式,因此从国际化的角度和发展态势来看,国际教育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国际化互助发展背景下的产物。</h3><h3> 国际教育作为国内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像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发达的,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城市落地生根,这有其地理位置,开放程度,发展水平,思维观念,经济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教育和国际学校作为新生事物,在发达城市取得发展办学经验后,随着时代需求,也陆续在中西部城市出现。</h3><h3> 国际化学校快速增长,外办、民办、公办学校三类办学主体形成行业主要格局,A-LEVEL、IB、AP三大国际课程构成主流体系,国际学校的商业模式资本运作、重轻结合、品牌输出,办学模式:西学为体、中西合璧。四种类型的资本介入国际学校行业:国内教育集团、房地产公司转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外资知名教育品牌</h3><h3> 目前国际教育主要是以私立的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国际班为依托。国内高中国际课程以三大课程体系为主。</h3><h3> (1)美国高中AP课程 AP PROGRAM</h3><h3>美国高中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实际意义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AP学分为其入学参考标准和该项考试为考生增添的大学学分,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世界名牌大学。</h3><h3>(2)A-Level课程A-LEVEL PROGRAM</h3><h3>A-Level课程,是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采用的基础教育体制,全球现有160多个国家的11000多所正规大学所认可A-level课程,每年有500多万学生参加A-level考试,学生凭证书可直接进入各国大学的大学一年级学习(包括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h3><h3>(3)IB课程 IB PROGRAM</h3><h3>IB课程全称为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IB课程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自成体系,广泛吸收了当代许多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优点,涵盖了其主要的核心内容。</h3><h3>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将国际化的着眼 点放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上,放在促进基础 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上,放在通过互补学习提升教育理 念和教育水平上,放在推动教育创新以促进有中国特色 基础教育的不断进步上。 </h3><h3> 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和国际教育的中国化是有着其发展内涵的。在坚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将国际课程资源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本土化开发融合,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当然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中文教育的途径,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融合到国际文化的长远发展中去,在国际化背景下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内涵。发展国际教育,必须以开放,包容,融合,自由,平等的方式引进来和走出去,用国际化的视野观察世界,用国际化的思维认知世界,用国际化的情怀包容世界。</h3><h3><br /></h3> <h3> 基于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我们首先研讨了第一个问题。国际课堂与国际课程中的"国际胜任力"</h3><h3> 在201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未来教育要培养出对全球有国际胜任力",有爱心力、有行动力的中国国民。"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教授认为,我们有必要加强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从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课程整合,改变单 一封闭式教育环境,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建构学习,进而推动终身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植。</h3><h3> 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21世纪,核心素养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文化融合与渗透,知识应用与创新等,在多种素养的综合孕育下,从而形成"全球胜任力"。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能力本位跃升到素养内涵,从认知力走向胜任力。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学科素养的培植呢?</h3><h3> ★用学科专业的眼光观察世界</h3><h3> ★用学科专业的思维解构世界</h3><h3> ★用学科专业的方法重构世界</h3><h3> 简单说就是用学科专业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学科专业的思维认知世界,用学科专业的方法创新世界。</h3> <h3> 在认识了全球胜任力重要性上,就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形成全球胜任力以及如何高效的进行国际化课程教学,我们研讨了第二个问题,全球胜任力与中国国际化教学的再思考。</h3><h3> </h3> <h3> 教学中要重构学生的认知,情感,理解模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其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地图的过程,处在认知,同化,顺应的过程中。在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必须从国内课程的教学认知模式中走出来,用国际发展的视野和全球竞争,市场需求的供给特点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性,生存竞争和需求的实用性特点重新理解和建构。</h3><h3>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要从单一的知识形成,向多元的能力培养,从知识为本向思维碰撞,方法形成转变。因此要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在参与体验中形成技能方法和完成知识储备。西外林校长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模式,高结构高控制,高结构低控制,低结构低控制,低结构高控制。结构主要是指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结构化程度。控制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知识传递,课堂组织的形式。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是传统课堂的雏形,高结构低控制和低结构低控制是高效课堂的雏影。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低控制的课堂组织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现代化起来。但是在低控制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认知误区,低控制不是不控制课堂,只是不限制学生思维活动而已。有时可能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却是一个长期沉淀,积聚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能力或者思维形态形成过程。</h3> <h3> 教育要实现人的两全发展,因材施教,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私人定制式的提升是关键。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这一思想。同样的,在国际化教育的今天,尤其是处在时代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订单式培养是教育实践和思考的重要内容。建立特色化国际学校,打造个性化国际课程是国际学校发展与存在的动力。那么在教学中面对实际的学校现状和班额人数,怎么才能推动和渗透个性化教育,从而促进教学提升,学生个体化发展呢?我们交流了第三个问题用真实场景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性思考?</h3><h3> 我们谈到更多的是用场景化实现课程学习,其实就是行走体验化课程。最好的教育场景莫过于经历,最快的成长莫过于体验。结合广大的教育资源,重新整合提炼教育资源,把旅游场景深度开发设计成为课程,如重走丝绸之路,再现历史等以还原场景,或者模拟场景,或者体验真实场景,入情,入境,入史,进行知识学习,文化体验,学习品格意志形成,合作交流等知识,情感,技能的教学。可以优化学科课程整合,强化学科教师交流设计,将各学科的教学同时进行,融为一体。但是这种方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任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目前中学阶段教学中还需要再思考,再实践。</h3> <h3> 在谈到今年浙江,上海两地的新高考模式时,浙大附中施校长认为新的高考模式要彰显一个理念:选择性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贯穿两条主线:科学选材和公平选材,符合素质教育导向。破解三个难题:扩大选择权;推进综合评价选材;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统筹四对关系:中学素质教育导向与高校人才选拔的关系;统一入学考试与多元综合评价的关系;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理顺与社会监督的关系。实现一个目标: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里的体制。这样才能促进高考改革的有效性。</h3><h3> 其实新一轮高考改革是教育时代化发展的需求,高考改革不是从单一的高考形式,高校录取运作模式上的转变,是从国家高中课程体系,教育理念,育人机制,选拔机制,创新机制,竞争机制,高校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配置,社会人才需求,社会评价体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发起的立体式,全方位教育改革思潮。</h3><h3> 新高考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更加突出学生提前介入专业化分流和培养,更加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生涯规划的意识。基于此,由高考形式转变所带来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会随之变化,会出现教学班和行政班双轨并存运行模式,学生生涯指导规划课程会成为必修课,分层走班选课教学会成为常态模式。学生管理和课堂有效组织实施都是值得思考的新话题。</h3> <h3> 对于国际化教育对外出口分流高中英语教学方面,林老师认为,出口分流固然意味着学生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英语语言标准化考试,需要做区别化的考前准备,但是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学科设置和学生语言学习而言,实际上影响非常有限(或者说应该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真正影响英语课程设置的反而是另外的三项主要因素:高中英语教学与国际课程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学习技能的关系;学校该学科建设中中外教配比及分工的情况。</h3><h3> 课程不仅通过讨论对当下国际高中英语学科的设置情况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归纳和梳理,而且引导学员在深入解读国际高中英语学科的定位的基础上,辨析各类课程设置模型的优点与缺陷,进而思考如何科学和富有创造性地搭建以学生为中心建设"既有突出的独立价值,又能支持多学科建设"的英语学科。</h3><h3> 搭建"理想中的英语学科课程设置"这样的命题,让在座的许多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兴奋不已,带动一些非英语学科的人员也一起参与到讨论中来。一堂略显老调和枯燥的课程,竟然也在大家的热烈参与中不仅糅合了审慎理性的思辨精神,更不断迸发出无限创意的光彩。</h3> <h3> 在有关托福/SAT标化考试方面也进行了交流。</h3><h3> 学生其实要尽可能早的提前完成所有标准考试,时间是很紧张的,标化考试越早完成越好,因为当中还要预留活动规划及竞赛或科研类的时间。初中阶段一般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词汇量距考托福或雅思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初中阶段就可以开始上一些托福或雅思的基础课,为之后正式的托福或雅思课程打好语法、词汇、听力、口语等方面的基础。</h3><h3> 托福考试85-90时,可以开始SAT/ACT基础课程,在这个分数基础上去学SAT/ACT会比较容易入手。学习SAT之后,回头再看托福会发现很容易,所以建议学生学完SAT/ACT课程之后,可以回头再强化托福,然后再参加托福考试,以拿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比如100+,甚至110+的分数去冲击常春藤名校。<br /></h3><h3> 在学习SAT的阶段,如果托福听力&口语的分数低于23/24分的话,建议保持一定的听力及口语的学习和练习,不要完全放飞托福。<br /></h3> <h3>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于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接受性学习,久而久之,行程"两强两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弱)之现状。研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挑战,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调实践体验,强调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归结为一点即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互动性和过程性是研究性学习呈现出的亮点。</h3><h3> 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为学生终身负责的质量观。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质量从根本意义上说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也就是学习能力。"乐于探究、勇于创新"是一个人立足并服务于社会应具备的学习品质,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使分数(升学)与能力和谐统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了交流。</h3><h3> 各国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均不相同:值得强调的几条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数字化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国际课程的出现,使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产生了可能。核心素养与国际课程的核心概念,形成交集,给我们指出了设计融合课程的方向。</h3><h3>如何设计课程:从统一到选择。<br /></h3><h3>教学:从被动到主动转变教学方式。</h3><h3>评价:从单一到多元。</h3><h3>活动:从学科的延伸到社会性协作。</h3><h3>课程的设计,是个全校范围的工作,可以先由课程主管人员开始,向上级领导和老师们分享观点和方案,收集反馈意见,再形成最后的定稿。在实践中,仍需不断修正。</h3><h3><br /></h3><h3><br /></h3> <h3> 研学有限,思考无涯。在这里不仅汲取了从事国际教育大师的文化快餐,而且也遇到了很多从事国际教育的同行,让思想在交流中得以刷新,让经验在分享中得以传承。感谢遇到的每一位朋友,感谢大上海人的热情。</h3><h3> 以上是在上外培训期间,结合实际体会,整理学习笔记,自己的真实感悟和思考,仅属自己的感受。</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