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荷‖西湖赏荷

若荷

<h3><br></h3><h3>人世间,最为繁多的是草木,每时每刻,都少不了开花。譬如西湖的荷花。一直以为,西湖的景色是只能入画的。很久以前就想,在西湖的月下赏荷,邀几个文友知己,或坐享弥久,或弄浆泛舟,会是怎样的情状?在我的印象里,西湖是荷花的圣地,亦是荷花的故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每年夏季,外地人来到杭州,除了探亲访友,赏荷才是最初的目的吧。三伏天气,在清风习习的荷塘,低头闻着花香,把手抚弄莲蓬,是酷暑之下的一种风雅享受!<br></h3><div><br></div><div>是一个雨天,在稀疏的雨丝里,西湖岸边人流如织。天晴后赏荷。雨后的西湖,处处可见荷塘,滴翠的叶片,润红的荷花,在清澈的湖面荡起涟漪,那饱满的花朵儿,似弯曲的小船,瓣瓣分裂,再簇成个盈满的圆,如观音菩萨的法座,圆满之状甚好。在所有的词汇里,“圆满”两字,是中国人最欣悦的,花瑞里预示着完整,岁月里暗合着吉祥,更加延展的蕴意,是和谐美满、家道平安的象征。</div> <h3><br></h3><h3>六月,亦称作荷月,在这个时令下赏游,据说都在拍荷花。摄影者远道而来,沉重的行囊背在背上,相机相架不说,还装备有几瓶清水,一袋干粮。想来这些东西,比摄影器材更重些。他们很辛苦,亦很执著,累并快乐着。在镜头的捕捉下,定格荷花的千姿百态,亦是种美的享受。且不说田田的莲叶,菡萏锁绡的红菱,只那望去的断桥,亦可是入诗入画的。<br></h3><div><br></div><div>提起西湖,无人不晓断桥,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明人汪珂玉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然而在文人的笔下,那桥,却是赋予了无尽的哀伤。月亮圆了缺了,不以为是自然现象,却去揣摩其中的细节,另说是离别的预兆。至今天,我也只知道此地是令人断肠的地方。伤心最是动情处,戏里戏外的断桥,是不让有情人碰的。</div> <h3><br></h3><h3>友是杭州人,家毗邻西湖,据他讲,每天晚间出门散步,有时就沿了西湖走。曾赏过他一张月下散步图,相片上的他,轻松自在。不知那桥,可曾停过友兄的步履,流连过他的目光?传说中的事物,距离与之越远,越清楚而明了,近了,则失去了它的神秘之感。听朋友说,现在的断桥虽然也有些历史了,但与古代的大不相同。去了西湖之后,曾在断桥上走了走,找一找那种情意缠绵的感觉,可终是没有找到。<br></h3><div><br></div><div>风景少了人文,其景也会变得普通。世上的事,真是说不清的。好在友兄喜欢写荷,在他的诗词中,关于写荷的诗词不下几十首,其中一首写:“绿伞露凝晶亮亮,芳容香溢喜盈盈;清风一阵翩翩舞,秋至莲呈粒粒情。”西湖本多莲藕,荷自不泛生花,古往今来,回眸中,有多少诗人感慨以诗。诗人的心是清雅的,诗中的荷,便也增添了几分植物的灵气。</div> <h3><br></h3><h3>在若干植物中,荷是最不与其他花相同的,不论在什么池塘里生着,每年的花开,都从不囿于原地。不在相同的地方扎根,不在相同的地方生长,所以只要根须不绝,就会繁衍无尽。今年在这里生出几朵,等到明年,她们已经莲步轻移,到别的地方点染颜色去了。她执著但不呆板,高贵但不冷艳,不于污泥中染枝,天堂也待,红尘也开,这正是荷花的高洁所在。</h3><div><br></div><div>在我的故乡,也见过几亩荷塘,柳岸天光,渔帆远影,将荷花衬托如瑶池仙子。然乡下的人们,似乎都不在意赏荷,只有城市来人,才会绕了红荷白荷,伞如擎起的荷叶,在这里或倘徉流连,或凝注目光。到了夜晚,清澈的水光,浮动着月影,而远外的静寂处,仍是田野里劳作着的农家,听得见捶衣石在敲打,那是趁夜晚无人前来洗衣的农妇。</div> <h3><br></h3><h3>好久不去乡下了,听儿时的伙伴说,现在种荷的人家比以前更多,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着莲藕。夏初五月,清澈的河水潋艳起来,那碧翠的荷叶,也开始打着卷儿,自泥底下悠悠浮升出来。这时的人们,夏天赏花,秋天采集莲蓬,到了冬天,淤泥里采摘莲藕。那荷叶足有一人多高,荷叶亭亭,花容端庄,藕心玲珑,肌骨莹润。都说藕断丝连,它却可以当作水果甘甜脆爽。</h3><div><br></div><div>眼下,正是荷花开放的季节,我仿佛看到,夏日炎炎,蝉鸣阵阵,河塘里的绿叶、红花,在视野中沉浸着,绽放着,摇曳着,风拂动着两岸的绿色,亦吹皱了一河的碧波,将一池涟漪奏响,微风中,荷间花叶的撕摩,也似玉手抚琴,仙乐倏起,刹那间,踏波而行,挟着溢远的清香……</div>